單花吊鐘花

單花吊鐘花

單花吊鐘花別名少花燈籠花,在中國分布在四川(洪雅、漢源、峨邊)、雲南(貢山、德欽)。生於海拔3 000—3 700米地高山灌叢中。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單花吊鐘花單花吊鐘花
 【種中文名】:單花吊鐘花
【種拉丁名】:Enkianthus pauciflorus Wils.
【種別名】 :少花燈籠花(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海拔】3000-3700
【命名來源】:(雲南植物研究)[Gard.Chron ser. 3: 41. 1907]
【中國植物志】:57(3):019
【組中文名】:單花組
【組拉丁名】:Sect.Monanthus T.Z.Hsu
【屬中文名】:吊鐘花屬
【屬拉丁名】:Enkianthus
【亞科中文名】:綟木亞科
【亞科拉丁名】:ANDROMEDEDOIDEAE(Drude)E.Busch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產四川(洪雅、漢源、峨邊)、雲南(貢山、德欽)。生於海拔3 000—3 700米的高山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洪雅。
【國外分布】:緬甸(西北部)也有。

形態特徵

灌木,高1—3米;小枝纖細,暗褐色,被微毛;芽頂生,紅褐色,芽鱗長卵形,長6—7毫米,寬2.5(--3)毫米,無毛,先端具尖頭。葉密集枝頂,長橢圓形至長卵形,厚紙質,長(1.5--)2—2.5(--3)厘米,寬(0.8--)1—1.2厘米,先端漸尖,有小尖頭,基部楔形,漸狹成柄,邊緣具細鋸齒,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疏被微柔毛,中脈在表面不明顯,在背面隆起,側脈在背面稍明顯;葉柄短,長約2毫米,近無毛。單花,稀2朵花自葉叢中生出,花未見。蒴果卵形,直徑3--7毫米,幼時綠色,成熟時褐色;果梗纖細,長約1厘米,明顯彎曲。種子小,黃褐色,具翅。 果期6—10月。

產地分布

產四川(洪雅、漢源、峨邊)、雲南(貢山、德欽)。生於海拔3 000—3 700米的高山灌叢中。
模式標本采自四川洪雅。緬甸(西北部)也有。

本種提示

據《廣西植物名錄》記載,廣西大瑤山有分布。但未見標本、附記於此,待以後確認。

參考文獻

Enkianthus pauciflorus Wils in Gard.Chron ser. 3. 41: 363. 1907 et inFedde,Repert.SP.Nov.7:235.1909;Chung in Mem Sci. Soc. China 1: 200.1 924;Fang in Contr.Bi01.Lab.Sci.Soc.China Bot,Ser.10:27.1935;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172.1974,in nota:T.2.Hsu in Act.Bot.Yunn.4:360. I982;雲南植物志4:575,1986

本組概述

灌木,高1—3米;小枝纖細,暗褐色,被微毛;芽頂生,紅褐色,芽鱗長卵形,長6—7毫米,寬2.5(--3)毫米,無毛,先端具尖頭。葉密集枝頂,長橢圓形至長卵形,厚紙質,長(1.5--)2—2.5(--3)厘米,寬(0.8--)1—1.2厘米,先端漸尖,有小尖頭,基部楔形,漸狹成柄,邊緣具細鋸齒,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疏被微柔毛,中脈在表面不明顯,在背面隆起,側脈在背面稍明顯;葉柄短,長約2毫米,近無毛。單花,稀2朵花自葉叢中生出,花未見。蒴果卵形,直徑3--7毫米,幼時綠色,成熟時褐色;果梗纖細,長約1厘米,明顯彎曲。種小,黃褐色,具翅。 果期6—10月。

本屬概述

Lout.In Fl.Cochinch.1 276.179a:J.Palibin in Script.Bot. Hort:Univ.Petrop.15:1--18.1899;Fang in Contr.Bi0l.Lab. Sci.Soc.China Bot.Ser.10:13--28.1935;T.Z.Hsu in Act.Bot. Yunn.4:355--362.1982. 蔣葉或極少常綠灌木,稀為小喬木,枝常輪生;冬芽為混合芽。葉互生,全緣或具鋸齒,常聚生枝頂,具柄。單花或為頂生、下垂的傘形花序或傘形總狀花序;花梗細長,花開時常下彎。果時直立或下彎,基部具苞片;花萼5裂,宿存;花冠鍾狀或壇狀,5淺裂;雄蕊10枚,分離,通常內藏、花絲短,基部漸變寬,常被毛,花葯卵形,頂端通常呈羊角狀叉開,每室頂端具1芒,有時基部具附屬物,頂孔開裂;子房上位,;室,每室有胚珠數枚。蒴果橢圓形,5棱,室背開裂為5爿。種子少數,長橢圓形,常有翅或有角。
約13種,分布於日本、中國東部至西南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至東喜馬拉雅地區。我國有9種,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以西南部種類較多。 本屈模式種:吊鐘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 本屬多數種類花美麗,可供觀賞。吊鐘花E quinqueflorus Lour.是花卉中的珍品。

亞科概述

E.Busch in Kom.F1,URSS 18:66. 1952.--Andromedeae Drude in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40.1897,pro trib. 通常為常綠灌木,植株大多無毛,稀有鱗片或腺毛;花通常5數;花萼與子房分離,花受精後花萼大小几無變化;花冠壇狀或鍾狀,花後脫落;花葯頂孔裂或縫裂,背部有芒或鈍形無芒;蒴果室背開裂,果瓣中部有隔膜;種子有翅或無翅。 約含16屬,主產美洲,大多數產暖溫帶,少數種類產歐洲和北西伯利亞,亞洲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南至東南亞巽他群島,1屬產非洲,限於馬達加斯加。我國有7屬:岩須屬、吊鐘花屬、木藜蘆屬、馬醉木屬、珍珠花屬、金葉子屬及地桂屬

本科概述

木本植物,灌木或喬木,體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綠,少有半常綠或落葉;有具芽鱗的冬芽(主產非洲的歐石南亞科除外)。葉革質,少有紙質,互生,極少假輪生,稀互動對生,全緣或有鋸齒,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鱗片,或無覆被物;不具托葉。花單生或組成總狀、圓錐狀或傘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兩性,輻射對稱或略兩狀或高腳碟狀,稀離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為花冠頂部通常有芒狀或距狀附屬物,或頂部具伸長的管,頂孔開裂,稀縱裂;除吊鐘花屬Enkianthus為單分體外,花粉粒為四分體;花盤盤狀,具厚圓齒;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數,稀1枚;花柱和柱頭單一。蒴果或漿果,少有漿果狀蒴果;種子小,粒狀或鋸屑狀,無翅或狹翅,或兩端具伸長的尾狀附屬物;胚圓柱形,胚乳豐富。染色體基數X=(8--)12或13(--23)。約103屬3350種(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區外,廣布於南、北半球的溫帶及北半球亞寒帶,少數屬、種環北極或北極分布,也分布於熱帶高山,大洋洲種類極少。我國有15屬,約757種,分布全國各地,生產地在西南部山區,尤以四川、雲南、西藏三省區相鄰地區為盛,這裡也是杜鵑屬Rhododendron、樹蘿蔔屬Agapetes的多樣化中心,且極富特有類群。此前曾記載國產屬還有伏地杜鵑屬Chiogenes[見《中國植物志》57(3)]、雲間杜娟屬Therorhodion(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扁枝越桔屬Hugeria(見《泄?叩戎參鑀技??)。這3個屬名在本志及日後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訂:Chiogenes=Gaultheria,國產的1種恢復其本來名稱: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許多屬、種是著名的園林觀賞植物,已為世界各地廣為利用,我國常見的有杜鵑屬、吊鐘花屬、樹蘿蔔屬的種類。杜鵑屬的木材是優良的工藝用材。產我國北方的一些越桔屬植物的漿果,有極好的食用價值。此外從本科植物中提出過多種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類、揮髮油類、香豆素類、酚類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黃酮類、香豆素類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從白珠樹屬中提取冬綠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於醫藥工業和日用品工業。但已知杜鵑屬、馬醉木屬、金葉子屬的一些種,其葉、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強的成分為四環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時必須注意去毒問題。本科植物是環北極植物區系的重要組成成分,並在世界植被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國西部、西南部高山、亞高山的濕潤山坡以上的北極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叢、大西洋沿岸的歐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蘚沼澤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葉常綠灌木群落等等,它們建群種或優勢種均為本科不同屬、種的植物。杜鵑花科分類系統的建立與發展已有漫長的歷史。O.Drude (1889. 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個亞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為本科的系統分類奠定了基礎。Benth. 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於子房下位,果為漿果特徵,將越桔這一類從杜鵑花科獨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紀以來也有眾多學者以各個學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統,並提出各自的見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統仍被傳統地套用。本志亦採納了O.Drude的概念,並認同E.Busch(1952. in Fl.URSS.Vol.18)所作等級上的更動。

亞科概述

E.Busch in Kom.F1,URSS 18:66. 1952.--Andromedeae Drude in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40.1897,pro trib. 通常為常綠灌木,植株大多無毛,稀有鱗片或腺毛;花通常5數;花萼與子房分離,花受精後花萼大小几無變化;花冠壇狀或鍾狀,花後脫落;花葯頂孔裂或縫裂,背部有芒或鈍形無芒;蒴果室背開裂,果瓣中部有隔膜;種子有翅或無翅。
約含16屬,主產美洲,大多數產暖溫帶,少數種類產歐洲和北西伯利亞,亞洲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南至東南亞巽他群島,1屬產非洲,限於馬達加斯加。我國有7屬:岩須屬吊鐘花屬木藜蘆屬馬醉木屬珍珠花屬金葉子屬地桂屬

本科概述

木本植物,灌木或喬木,體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綠,少有半常綠或落葉;有具芽鱗的冬芽(主產非洲的歐石南亞科除外)。葉革質,少有紙質,互生,極少假輪生,稀互動對生,全緣或有鋸齒,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鱗片,或無覆被物;不具托葉。花單生或組成總狀、圓錐狀或傘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兩性,輻射對稱或略兩狀或高腳碟狀,稀離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為花冠頂部通常有芒狀或距狀附屬物,或頂部具伸長的管,頂孔開裂,稀縱裂;除吊鐘花屬Enkianthus為單分體外,花粉粒為四分體;花盤盤狀,具厚圓齒;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數,稀1枚;花柱和柱頭單一。蒴果或漿果,少有漿果狀蒴果;種子小,粒狀或鋸屑狀,無翅或狹翅,或兩端具伸長的尾狀附屬物;胚圓柱形,胚乳豐富。染色體基數X=(8--)12或13(--23)。
約103屬3350種(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區外,廣布於南、北半球的溫帶及北半球亞寒帶,少數屬、種環北極或北極分布,也分布於熱帶高山,大洋洲種類極少。我國有15屬,約757種,分布全國各地,生產地在西南部山區,尤以四川、雲南、西藏三省區相鄰地區為盛,這裡也是杜鵑屬Rhododendron、樹蘿蔔屬Agapetes的多樣化中心,且極富特有類群。此前曾記載國產屬還有伏地杜鵑屬Chiogenes[見《中國植物志》57(3)]、雲間杜鵑屬Therorhodion(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扁枝越桔屬Hugeria(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這3個屬名在本志及日後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訂:Chiogenes=Gaultheria,國產的1種恢復其本來名稱: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許多屬、種是著名的園林觀賞植物,已為世界各地廣為利用,我國常見的有杜鵑屬、吊鐘花屬、樹蘿蔔屬的種類。杜鵑屬的木材是優良的工藝用材。產我國北方的一些越桔屬植物的漿果,有極好的食用價值。此外從本科植物中提出過多種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類、揮髮油類、香豆素類、酚類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黃酮類、香豆素類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從白珠樹屬中提取冬綠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於醫藥工業和日用品工業。但已知杜鵑屬、馬醉木屬、金葉子屬的一些種,其葉、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強的成分為四環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時必須注意去毒問題。本科植物是環北極植物區系的重要組成成分,並在世界植被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國西部、西南部高山、亞高山的濕潤山坡以上的北極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叢、大西洋沿岸的歐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蘚沼澤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葉常綠灌木群落等等,它們建群種或優勢種均為本科不同屬、種的植物。杜鵑花科分類系統的建立與發展已有漫長的歷史。O.Drude (1889. 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個亞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為本科的系統分類奠定了基礎。Benth. 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於子房下位,果為漿果特徵,將越桔這一類從杜鵑花科獨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紀以來也有眾多學者以各個學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統,並提出各自的見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系統仍被傳統地套用。本志亦採納了O.Drude的概念,並認同E.Busch(1952. in Fl.URSS.Vol.18)所作等級上的更動。

杜鵑花科·綟木亞科植物

綟木亞科,杜鵑花科的一個亞科。通常為常綠灌木,植株大多無毛,稀有鱗片或腺毛;花通常5數;花萼與子房分離,花受精後花萼大小几無變化;花冠壇狀或鍾狀,花後脫落;花葯頂孔裂或縫裂,背部有芒或鈍形無芒;蒴果室背開裂,果瓣中部有隔膜;種子有翅或無翅。 約含16屬,主產美洲,大多數產暖溫帶,少數種類產歐洲和北西伯利亞,亞洲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南至東南亞巽他群島,1屬產非洲,限於馬達加斯加。中國有7屬:岩須屬、吊鐘花屬、木藜蘆屬、馬醉木屬、珍珠花屬、金葉子屬及地桂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