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毛岩須

長毛岩須是杜鵑花科、岩須屬植物。常綠小灌木,高10--20厘米;分枝多,枝直立或外傾,頂部有茸毛,被四行不為覆瓦狀排列的斜展的葉。葉線狀披針形,長約6毫米,中部寬約1.2毫米,鈍頭,背面龍骨狀隆起,無毛,具1不達葉頂端的深縱溝槽,向基部變寬,2裂叉開,邊緣有密而長的茸毛,茸毛灰白色,在老葉上為黑褐色,長達3毫米,單一或2—3根簇生於突起的疏齒頂端,在幼葉頂端更密。花單生,花梗長約5毫米,粗壯,被彎曲的淡黃色柔毛,中部以上下彎,花下垂;花萼5裂,裂片長橢圓形,長約3.5毫米,兩面無毛,白色,頂端紅色,上部邊緣疏生睫毛花冠鍾狀,長約1厘米,白色,內面基部帶紅色,兩面無毛,口部5裂,裂片寬三角形,平展;雄蕊10枚,不伸出花冠外,花絲被微毛。蒴果小,球形,直徑約2毫米,無毛,包藏於宿存的萼內。花期,5--6月,果期7--9月。

基本信息

植物信息

長毛岩須長毛岩須
種中文名:長毛岩須
種拉丁名:CassiopewardiiMarq.etAiry-Shaw
海拔:3900-4200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Journ.Linn.Soc.Bot.48:199.1929]
中國植物志:57(3):004
屬拉丁名:Cassiope
亞科拉丁名:ANDROMEDEDOIDEAE(Drude)E.Busch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國內分布

產我國西藏東部和東南部(米林、察隅墨脫)。
生於海拔3900—4200米的草地或路邊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米林。

本種提示

本種介於篦葉岩須CpectinataStapf和掃帚岩須CfastigiataDDon之間,但植株粗壯,葉邊緣被密而長的茸毛,枝條頂部被茸毛而特異。

植物形態

常綠小灌木,高10--20厘米;分枝多,枝直立或外傾,頂部有茸毛,被四行不為覆瓦狀排列的斜展的葉。葉線狀披針形,長約6毫米,中部寬約1.2毫米,鈍頭,背面龍骨狀隆起,無毛,具1不達葉頂端的深縱溝槽,向基部變寬,2裂叉開,邊緣有密而長的茸毛,茸毛灰白色,在老葉上為黑褐色,長達3毫米,單一或2—3根簇生於突起的疏齒頂端,在幼葉頂端更密。花單生,花梗長約5毫米,粗壯,被彎曲的淡黃色柔毛,中部以上下彎,花下垂;花萼5裂,裂片長橢圓形,長約3.5毫米,兩面無毛,白色,頂端紅色,上部邊緣疏生睫毛花冠鍾狀,長約1厘米,白色,內面基部帶紅色,兩面無毛,口部5裂,裂片寬三角形,平展;雄蕊10枚,不伸出花冠外,花絲被微毛。蒴果小,球形,直徑約2毫米,無毛,包藏於宿存的萼內。 花期,5--6月,果期7--9月。

杜鵑花科·綟木亞科植物

綟木亞科,杜鵑花科的一個亞科。通常為常綠灌木,植株大多無毛,稀有鱗片或腺毛;花通常5數;花萼與子房分離,花受精後花萼大小几無變化;花冠壇狀或鍾狀,花後脫落;花葯頂孔裂或縫裂,背部有芒或鈍形無芒;蒴果室背開裂,果瓣中部有隔膜;種子有翅或無翅。 約含16屬,主產美洲,大多數產暖溫帶,少數種類產歐洲和北西伯利亞,亞洲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南至東南亞巽他群島,1屬產非洲,限於馬達加斯加。中國有7屬:岩須屬、吊鐘花屬、木藜蘆屬、馬醉木屬、珍珠花屬、金葉子屬及地桂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