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理論

組織理論是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研究組織結構、職能和運轉以及組織中管理主體的行為,並揭示其規律性的邏輯知識體系。組織理論的演進與社會存在和管理實踐的需要有密切的關係,其發展歷史是一個不斷揚棄的過程,也是辨證的否定過程。組織結構理論是組織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印證了組織理論發展的歷史軌跡。

組織理論

正文

人類社會組織活動中按一定形式安排事務的理論。
組織的概念 中國古代“組織”一詞原指絲麻織成布帛。《遼史·食貨志上》有“飭國人樹桑麻,習組織”之說。有關組織活動的論述則更為古老,如《孫子兵法·勢篇》有“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這裡“眾”、“寡”指組織形式,“治”、“斗”指組織方法。但是,人類對組織進行有系統的研究,則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現代學者認為,組織是由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為實現共同目標,以一定形式加以編制的集合體。人類社會的組織活動,隨著社會分工日益複雜,組織種類愈加繁多,如行政組織、工商企業組織、文化教育組織等。其中行政組織在社會中處於重要地位。
內容 關於組織理論的內容,學術界尚無一致看法。涉及的內容一般包括:組織的目標、價值系統、組織結構;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及其關係;組織成員的激勵、溝通與控制過程;權力、職權與影響;群體行為和個體行為;管理策略和技術;系統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係;組織與環境的平衡;組織的穩定與發展,等等。總之,組織理論研究組織的生存、適應和發展,它綜合了行政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社會心理學哲學經濟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
發展 從20世紀初開始,大致經歷了傳統組織理論行為科學組織理論系統管理理論三個階段。傳統組織理論盛行於20世紀10~30年代。它著重分析組織的結構和組織管理的一般原則,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組織的目標、分工、協調、權力關係、責任、組織效率、授權、管理幅度和層次、集權和分權等。代表人物有:提出官僚制度理論的M.韋伯,提出行政程式理論的H.法約爾,提出科學管理理論的F.W.泰勒。儘管泰勒的科學管理主要適用於企業組織,但其組織管理思想深刻地影響了行政組織管理和行政理論的研究。此外,美國學者L.厄威克及時綜合和傳播了傳統組織理論者的觀點和主張,擴大了傳統組織理論的影響。
30年代後產生了以人際關係為研究重點的組織理論,後來逐步發展成為行為科學組織理論。該理論一反傳統組織理論的靜態研究方法,著重研究人和組織活動過程,如群體和個體行為,人和組織的關係、溝通、參與、激勵、領導藝術等。美國學者G.E.梅奧等主持的霍桑實驗C.巴納德的均衡理論,H.A.西蒙的行政決策理論,A.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D.麥克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F.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行為科學的組織理論。
系統管理理論是綜合早期傳統組織理論和行為科學組織理論的成果,並以系統觀點來分析組織的一種理論。其特點在於把組織看成一個系統,從系統的互相作用和系統同環境的互相作用中考察組織的生存和發展。目的是通過研究尋求組織在這種互相作用中取得平衡的方法。美國行政學家C.巴納德首先用封閉系統的觀點來考慮組織;T.帕森斯、F.卡斯特、J.羅森茨韋克則把組織看成一個開放系統,即組織系統除了要維持本身的平衡外,還要維持與環境的平衡。60年代後又出現了權變理論。這是一種反對一般管理原則,主張相機行事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有英國的J.伍德沃德,美國的P.勞倫斯、J.洛奇和F.菲德勒等。
組織理論的發展過程表明了管理思想的變化和研究方法的變化,即經歷了一個從注重“事”的研究到注重“人”的研究,進而發展到人與事研究並重,在方法論上則從規範研究轉向實證研究。組織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人類認識組織及其活動的規律的成果,使人們可以自覺地套用這一理論有效地管理組織,以適應人類自身的組織活動。組織理論的不足之處,在於它至今還缺乏統一的概念構架和核心內容。有些學者對組織理論是否成為一門學科還持有不同意見。
參考書目
 W.G.Scott and T.R.Mitchell,Organization Theory:A Structurɑlɑnd Behɑviorɑl Anɑlysis,3rd ed.,Richard D.Irwin Inc.,Homewood,Ill.,1976.76
 D.A.Wren,The Evolution of Mɑnɑgement Thought,Ronald Press, N.Y.,197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