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錠

紫金錠

本方源自宋·王璆的《百一選方》,原名太乙紫金丹、玉樞丹,《外科精要》始稱為紫金錠,但其組成少雄黃硃砂。明·萬全的《片玉心書》增加了雄黃、硃砂。故本方由山慈茹、五信子、千金子霜、紅芽大戟、麝香、硃砂、雄黃等藥組成。製作成一錢一錠,具有解毒辟穢化濁,活血散結消腫、清熱安神開竅等功效,歷來被視為中醫的救急靈丹,臨床套用範圍極廣。

基本信息

背景簡介

紫金錠紫金錠

本方出自《中國藥典》。
太乙紫金錠是清代宮廷中重要急救成藥之一,御醫們常用本品內服或外用以治帝、後之病。例如慈禧晚年久患面肌痙攣症,即試圖用本品以祛痼疾;光緒帝用本品所療疾病中,還包括皮膚病。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倉猝西逃的老佛爺返回京城不久,即著手賞賜那些倍受重用的王公大臣、親信走卒。據史料記載,僅一次賞給榮祿的太乙紫金錠有七錢一錠者二錠、五分一錠者二百錠;後又賞給袁世凱四百錠、李蓮英二百錠……


別名

太乙紫金錠、玉樞丹

組成

山慈菇 三兩,紅大戟 一兩半,千金子霜 一兩,五倍子 三兩,麝香 三錢,硃砂一兩,雄黃 一兩

規格

每錠重(1)0.3g(2)3g

性狀

為暗棕色至褐色的長方形或棍狀的塊體;氣特異,味辛而苦。

用法

硃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山慈姑、五倍子、紅大戟粉碎成細粉;將麝香研細,與上述粉末及千金子霜配研,過篩,混勻。另取糯米粉320g,加水做成團塊,蒸熟,與上述粉末混勻,壓製成錠,低溫乾燥,即得。乾。口服,一次0.6~1.5g,一日2外用,醋磨調敷患處。

功能與主治

化痰開竅,辟穢解毒,消腫止痛。內服多用於中暑、皖腹脹痛、噁心嘔吐、痢疾泄瀉、小兒痰厥驚風等病症。外治多用於瘡瘍腫毒、痄腮丹毒喉風等病。現代多用於癤腫、體表淺表膿腫急性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腮腺炎驚厥等。

注意事項

方中千金子霜、紅牙大戟等均為有毒之品,不可過量或久服;小兒用量亦減;麝香芳香走竄,孕婦忌服。內服,l錠/次,病重2錠,l一2次/g,磨服或搗汁沖服。年老體弱者忌內服。

歌訣

紫金錠用麝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
太乙玉樞名又別,祛痰逐穢及驚風。

外用紫金錠

拼音名:Waiyong Zijin Ding
書頁號:Z11-52  標準編號:WS3-B-2117-96
【處方】 山慈菇750g 硃砂(水飛)1875g 五倍子 750g雄黃(水飛) 375g 紅大戟(醋制) 750g 穿心蓮 75g千金子 750g 三七 28g 冰片 225g丁香羅勒油 50g
【製法】 以上十味,除冰片、丁香羅勒油外,其餘山慈菇等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加入冰片、丁香羅勒油及糊精、糯米粉、煉蜜、碳酸鈣等適量,混勻,製成顆粒,壓製成錠,即得。
【性狀】 本品為暗棕色至褐色的圓柱形的錠;有丁香、冰片香氣。

【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約至128μm,直徑約2μm。不規則碎塊暗棕紅色,有光澤,邊緣暗黑色。不規則碎塊金黃色或橙黃色,
有光澤。
(2)取本品約0.5g,研細,置試管內,加入氫氧化鈉試液2ml和鋅粉少量,管口覆蓋以硝酸銀試液濕潤的濾紙,將試管置水浴中加熱,硝酸銀試紙由黃變棕,最後變成黑色。
(3)取本品2錠,置於10ml量瓶中,加醋酸乙酯5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試液。另取冰片對照品、丁香酚對照品,加醋酸乙酯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氣相色譜法(附錄Ⅵ E)試驗,以聚乙二醇(PEG)-20M為定液,塗布濃度為10%,柱長為2m,柱溫為180℃。分別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適量,注入氣相色譜儀。供試品應呈現與對照品保留時間相同的色譜峰。
【檢查】 應符合錠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E)。
【功能與主治】 解毒,消炎。用於癰疽瘡毒,蟲咬損傷,無名腫毒。
【用法與用量】 外用。洗淨患處,將藥錠研碎,用溫水或白醋調敷。
【規格】 每錠重0.25g(含生藥0.16g)
【貯藏】 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相關資訊

中暑
1 定義及概述

中暑是由高溫環境引起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電解質丟失過量所致疾病。我國南京市1994年高溫期間救治的中暑病人達3000餘例。南京市1988、1994、1995年熱浪襲擊期間分別發生重症中暑411、103、49例,病死率分別為30.2%、7.8%、6.1%。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1991年~1995年期間共院前救治987例重症中暑病人,其中73.2%發生在7月份。中暑分為3型:

1.1熱射病是因高溫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熱平衡失調使體內熱蓄積,臨床上以高熱、無汗、昏迷為主要症狀。
1.2熱痙攣是由於失水、失鹽引起肌肉痙攣。
1.3熱衰竭主要因周圍循環不足,引起虛脫或短暫暈厥。
2人體產熱與散熱的調節
人體適宜的外界溫度是20~25℃,相對濕度為40%~60%,通過以下方式散熱:
2.1輻射是散熱最好途徑。氣溫15~25℃時,輻射散熱約占60%,散熱最多部位是頭部(約50%),其次為手及足部。溫度33℃時,輻射散熱降至零。
2.2傳導與對流通過對流,接觸和靠近皮膚的冷空氣變暖,變熱的熱物質分子離開,而較冷的物質分子則取而代之,逐漸又變熱,如此反覆進行。水傳導較空氣快240倍。
2.3蒸發每蒸發lg水,可散發2.4kJ(0.58kcal)的熱量。
通常室溫(15~25℃)下,人體散熱分別依靠輻射(60%)、蒸發(25%)、對流(12%)、傳導(3%)來進行。
3病因及誘因
3.1病因在高溫(室溫>35℃)或在強熱輻射下從事長時間勞動,如無足夠防暑降溫措施,可發生中暑;在氣溫不太高而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的環境下從事重體力勞動也可中暑。
3.2誘因年老、體弱、營養不良、疲勞、肥胖、飲酒、飢餓、失水失鹽、最近有過發熱、穿緊身不透風衣褲、水土不服,及甲亢、糟尿病、心血管病、廣泛皮膚損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震顫麻痹、智慧型低下者、套用阿托品等常為中暑誘因。此外,長期大劑量服用氰丙嗪的精神病患者在高溫季節易中暑。
4發病機制
機體由於種種原因產熱大於散熱或散熱受阻,則體內有過量熱蓄積,引起器官功能紊亂和組織損害。
4.1熱射病由於人體受外界環境中熱原作用和體內熱量不能通過正常生理性散熱達到熱平衡,致使體內熱蓄積,引起體溫升高。起初,可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以增加心輸出量和呼吸頻率、擴張皮膚血管等加快散熱;以後,體內熱進一步蓄積,體溫調節中樞失控,心功能減退,心輸出量減少,中心靜脈壓升高,汗腺功能衰竭,使體內熱進一步蓄積,體溫驟升,引起以高熱、無汗、意識障礙為臨床特徵的熱射病。實驗證明,體溫>42℃時蛋白質可變性;體溫>50℃時,數分鐘後所有細胞均死亡。屍檢發現腦、神經細胞、心肌細胞、肺、肝、腎等有病理改變;胸膜、腹膜、小腸等有散在出血點。
4.2熱痙攣在高溫環境中,由於大量出汗,使水和鹽丟失過多,如僅補充大量水而補鹽不足造成低鈉、低氯血症,導致肌肉痙攣,並可引起疼痛。高溫下勞動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鈉約0.3%~0.5%,大量出汗後僅飲不合鹽的飲料,可致失鹽>失水,從而引起熱痙攣。
4.3熱衰竭熱衰竭可因過多出汗,導致失鹽失水均較嚴重;也可由於人體對熱環境不適應,從而引起周圍血管過度擴張,循環血量不足,發生虛脫、休克症狀。
5臨床表現
5.1熱痙攣常發生在高溫強體力勞動後。患者常先大量出汗後突然出現陣發性四肢及腹壁肌肉甚至腸平滑肌痙攣和疼痛。有低鈉、低氯血症和肌酸尿症。
5.2熱衰竭常發生在未適應高溫作業的新工人和體弱者。常無高熱。患者先有頭痛、頭暈、噁心,繼有口渴、胸悶、臉色蒼白、冷汗淋漓、脈搏細弱、血壓偏低。可有暈厥、抽搐。重者出現循環衰竭。可有低鈉、低鉀血症。
5.3熱射病典型表現為高熱、無汗、昏迷。嚴重患者可出現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肝腎功能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比例增多,出現蛋白尿和管型尿,血尿素氮、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磷酸肌酸激酶增高,血pH降低。可有各種心律失常,ST段壓低及T波改變。太陽輻射引起的熱射病稱日射病。
6診斷
6.1鑑別診斷熱射病要與乙型腦炎、胸膜炎、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肺炎等發熱性疾病相鑑別。熱痙攣伴腹痛要與各種急腹症相鑑別。熱衰竭要與消化道出血、異位妊娠、低血糖等相鑑別。
6.2診斷據《職業性中暑診斷標準》,將中暑分為以下3級:
6.2.1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溫環境中勞動一定時間後,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6.2.2輕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症狀外,出現面色潮紅、大量出汗、脈搏快速等表現,體溫升高至38.5℃以上。
6.2.3重症中暑包括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3種類型。
7急救處理
7.1先兆與輕症中暑立即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或電扇下,最好移至空調室,以增加輻射散熱。給予清涼含鹽飲料;可選服仁丹、十滴水、開胸順氣丸、藿香正氣片等,用一心油、風油精塗擦太陽穴、合谷等穴;體溫高者給予冷敷或酒精擦浴。必要時可靜脈滴注含5%葡萄糖生理鹽水1000~2000mL。經上述處理後30分鐘到數小時內即可恢復。
7.2重症中暑
7.2.1熱痙攣在補足體液情況下,仍有四肢肌肉抽搐和痙攣性疼痛,可緩慢靜注射10%葡萄糖酸鈣10mL+維生素C0.5g
7.2.2熱衰竭快速靜脈滴注含5%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3000mL如血壓仍未回升,可適當加用多巴胺、阿拉明等升壓藥,使血壓維持在12kP
紫金錠
紫金錠
a以上。
7.2.3熱射病預後嚴重,病死率可達30%。現場可採取以下急救措施:①物理降溫:將患者浸浴在4℃水中,並按摩四肢皮膚,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每隔15分鐘測肛溫一次,肛溫降至38.5℃時停止降溫,移至空調室觀察。將年老體弱及心血管病患者移至空調室酒精擦浴。用空調車轉運。②藥物降溫: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溶液,靜脈滴注1~2小時觀察血壓。低血壓時酌情加用間羥胺等α受體興奮劑。③納洛酮治療:納洛酮0.8mg加25%葡萄糖液20mL靜脈注射,30~90分鐘重複;④對症及支持治療。
8預防
對中暑進行積極的預防可收到良好效果,主要措施有:①進行預防中暑的衛生宣傳;②熱適應鍛鍊;③補充含鹽清涼飲料與營養;④改善勞動環境與居住條件;⑤重視老、弱、病、孕的夏季保健;⑥執行有關高溫作業禁忌證規定。

中暑解暑治療知識

【heatstroke】俗稱發痧,古稱中暍。以出汗停止因而身體排熱不足、體溫極高、脈搏迅速、皮膚乾熱、肌肉鬆軟、虛脫及昏迷為特徵的一種病症,由於暴露於高溫環境過久而引起身體體溫調節機制的障礙所致.夏天來了臨我們對於生活中的解暑,治療中暑的藥品做一個全面細仔的了解.做到對中暑全方面的預防,治療全方位的認識和怎樣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