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鄉[靖遠縣]

石門鄉位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西北部,東接平川區,西連景泰縣,距靖遠縣城86公里。石門為古漢唐絲路之要地,哈思堡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地處哈思山山麓兩側,總面積414.7平方公里,黃河由南向北流經境內46公里。鄉政府駐地上川口有一石峴,似門形,故得石門川之稱。

靖遠縣石門鄉

石門鄉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位於甘肅省靖遠縣西北部,距縣城86公里,地處哈思山山麓兩側,境內山大溝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農業生產條件較差,是靖遠縣貧困鄉之一。石門鄉轄10個行政村,64個社,3767戶,15561人,其中勞動力9013人,是一個水旱地區並存的貧困鄉,乾旱山區村五個村有1177戶,4681人,占石門鄉總人口的28%。農業生產主要以小麥糜子穀子洋芋小雜糧等為主,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山區村是十年九旱,糧食生產低而不穩。2005糧食產量229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588元。

歷史沿革

鄉政府駐地上川口有一石峴,似門形,故得石門川之稱。解放前屬石門鄉公所管轄,解放後建政為靖遠縣第四區區公所。1958年成立石門公社。1963年改為石門小公社,屬川口區公所轄。1968年恢復石門公社,1983年體制改革時設立石門鄉人民政府至今。

地理環境

石門鄉總面積414.7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4.6萬畝,其中水地1.3萬畝,旱地3.3萬畝,屬純乾旱地區。境內地形呈三角形,東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3017米,最低海拔1500米。年降水量230毫米,且分布不均勻,年均氣溫10.6℃,無霜期200天。哈思山縱貫東西,有天然林2.8萬畝,泉水19處。黃河自茨灘蓆子水入境,至安韋小紅道,蜿蜓40多公里,沿河有提灌工程21處。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優越條件。

石門鄉小口大棗
特有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重晶石石膏等品位較好,儲量較大。地方名優特產哈思梨、小口大棗鴿子魚、羔羊肉聞名遐邇,歷代為皇室貢品。哈思梨果質細膩、香脆甜潤、切面隔夜色澤不變、鮮嫩如初;小口大棗肉質厚實、富含多種維生素,為滋補養生之佳品,曾多次在甘肅省、白銀市及中國食品展覽會上獲獎,已獲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哈思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氣候涼爽,林草豐茂,泉水礦物質富集,生長著柴胡麻黃益母草蒲公英黃苓桔梗防風薄荷甘草等數十種中草藥,羔羊食用藥草,飲用泉水,肉質鮮美,肌理細膩,骨肉勻稱,入口滑嫩細軟,肥而不膩,無膳味,有獨特的藥膳滋補作用。鴿子魚盛產於石門,歷史悠久,早在明代成為皇室的貢品,是一道味美質嫩的佳饈。其肉細膩白嫩具有提氣補虛、滋陽補腎的功能,是老弱病殘的滋補佳品。

基礎設施

石門鄉有國小學校10所,在校學生2137人,專職教師152人,有獨立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在校學生870人,專職教師64人。石門鄉有衛生院1個,有病床4個,醫生6人,村級合作醫療定點機構30個。

經濟發展

石門鄉羊羔
鄉黨委、鄉政府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把發展以大棗生產為主的林果業和以養羊為主的養殖業做為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發展萬畝優質大棗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共有棗園2300畝,掛果棗園1500畝,年產大棗50萬公斤,產值達200萬元左右。石門鄉現有存欄羊只2萬隻,年出欄1萬隻,其中羔羊6000隻,年產值200萬元,其中羊毛羊絨產值60萬元。靖遠羊羔肉已成為地方風味美食,為石門鄉的養羊業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鄉黨委、鄉政府一班人搶抓西部開發機遇,銳意進取,知難而進,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為石門鄉經濟發展制定了長遠規劃,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以大棗生產為主的林果業和養羊為主的養殖業,走農、林、牧綜合發展的路子,促進石門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名勝古蹟

石門為古漢唐絲路之要地,哈思堡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境內有索橋烽燧馬台漢墓廟山山漢墓三角城遺址三官殿古建築等等,都列為靖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哈思山,峰巒層列,岩壑橫峙,松柏叢茂,鳥獸蕃蔗,積雪冬夏不消,遙望青嵐素霧亦一方之名勝地,為靖遠八景“雪嶺堆銀”之一,現已列入甘肅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是休閒、避暑、旅遊之佳地。

歙縣石門鄉

石門鄉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位於安徽省歙縣南麓深山區,東鄰長陔鄉,南鄰獅石鄉,西鄰休寧鄭灣鄉,北與王村鎮接壤。距黃山市政府所在屯溪18公里,距歙縣縣城45公里。轄石門、躍光、嶺後、青峰4個行政村、21個村民小組,1298戶、4536人。總面積47平方公里,有耕地42.7公頃。

自然特徵

石門鄉地處旌溪上游,境內山嶺連綿起伏,石門鄉境內最高海拔1208米,石門鄉地處亞熱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屬雷電區,無露期220天左右。年最高溫度38攝氏度,最低溫度零下8攝氏度,平均在17攝氏度左右,年降水量在1800mm 。土質多為黃沙土烏沙土

資源特點

石門鄉資源較為豐富。有中、高產茶園3421畝,年產茶葉80噸,其中名優茶(毛峰、龍井)20噸;毛竹和木材是石門鄉特色產業,石門鄉有毛竹15000畝,毛竹蓄存量達180萬根,年產冬、春(鮮)筍及乾筍1000噸,被安徽省林業廳命名為“安徽竹鄉”;森林(用材林)面積1000公頃,安徽省有名的國有石門林場就座落在石門鄉境內;元明時期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的著名學者、政治家朱升昔日辭官隱居於石門村,講學不倦,曾建有朱家祠堂,並有朱元璋親筆提匾“梅花初月”,故名“武封樓”。

石門鄉毛竹
基礎設施

石門鄉境內交通方便,有柏油路直達市區,且各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程控電話農電網改造已經完成;石門鄉80%的農戶已用上安全衛生的引水自來水
經濟發展

農民收入來源於種植業(茶葉等)和手工竹編業(編竹蓆)。其次是外出務工收入。主要企業為木材加工、竹業加工、茶葉加工,年產值922萬元。各村通公路、電話、自來水。200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16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210元,石門鄉財政收入22萬元,農業總產值724萬元(現價)。

臨安市石門鄉

石門鄉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市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位於浙江省臨安市城北152公里處,地處天目山北脈,駐地海拔230米,東臨橫畈、餘杭市,北接安吉縣,西接臨目鄉,南連高虹、楊嶺。氣候涼爽宜人,擁有奇特壯麗的金錢松群。

歷史沿革

石門鄉以駐地得名,原名龍門公社,因與富陽龍門鎮同名,後改名石門。1949年建石門鄉,1956年併入長樂鄉,1958年屬橫畈公社,1961年建立龍門公社,1981年9月更名為石門公社。1984年更稱石門鄉。

基礎設施

1978年,龍上村通自來水,1984年石門鄉各村通自來水。1982年,建成石門鄉竹筍罐頭廠。1995年,澆通大王嶺至石門村油路;鄉人民政府騰出辦公樓作學校宿舍。1996年,實現程控電話併網使用,同年底郵電大樓交付使用;利用獨特的地形氣候條件,試種高山蔬菜142畝,1998年發展到1304畝;開發名優茶,天目石門雲片獲臨安市名茶評比特等獎,1997年獲浙江省一類名茶。1997年,鄉有線電視實現聯網。1998年,與交通局合作,澆築石門至汪家塢、石門至龍上油路,對林家塘至石路村公路進行接養修復;林家塘村革命烈士紀念碑揭碑,成為又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汪家塢村私人投資200餘萬元建成水電站

石門鄉長瓜
經濟發展

石門鄉地勢高,氣候涼爽,適宜高山蔬菜的生長。在臨安市農業部門的幫助和鄉黨委政府的重視下,種植高山蔬菜,品種繁多,有番茄四季豆長瓜等,到1998年已達1304畝,發展勢頭迅猛,並與上海等蔬菜公司建立起銷售網路,成為農民的又一經濟成長點。木粉是制膠木製品、蚊香等的重要材料。竹屑、木屑等原料通過水流衝擊水輪撞擊成粉狀物,曬乾後用其加工成電源插座、開關等,運銷江蘇宜興、溫州柳市等。石門鄉1967年就建立膠木粉廠,成為石門鄉一大經濟來源。
名勝古蹟

1997年,石門鄉龍上村舉行英雄紀念碑揭碑儀式,號召石門鄉黨員幹部、青年學生、人民民眾向救火英雄羅樹林學習。1998年,井家塘村為犧牲在此的新四軍立革命英雄紀念碑。兩座紀念碑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後,都要組織在校學生祭掃烈士墓,緬懷英雄事跡,頌揚愛國主義精神。

模範村莊

龍上村位於石門鄉中部,龍上村有5個村民小組,154戶,551人,人均耕地面積0.4畝,人均山林面積20畝,是典型的山區村。1986年,被正式確定為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固定觀察點,直接向中央提供農村社會經濟的數據與資料,為觀察浙江省10個點之一,也是杭州地區唯一固定觀察點。每年,臨安市農村經濟委員會組織人員進駐龍上村對50戶農戶進行實地跟蹤調研。已連續14年向中央提供大量詳實、可靠數據,為中央巨觀決策提供依據。對中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跟蹤調查將保持50年不變。

石門鄉石門鄉
鄉鎮名人

羅樹林(1957~1986),龍上村人。1986年3月6日,龍上村村長羅樹林在撲救山林火災中英勇犧牲。當時,離羅樹林撲滅地300米遠的地方就是茶園,完全可以撤退,可是羅樹林卻義無反顧地堅持救火。羅樹林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而又優秀的共產黨員

當地習俗

每年春節過後,農民自發組織、製成活龍活現的馬頭魚頭,每燈長約15米,每人一燈,十人一組,形成燈群。正月過後,開始迎行,一路浩浩蕩蕩,至正月十八結束。

威寧縣石門鄉

石門鄉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地處貴州省威寧縣西北部,距縣城14公里。東與雲貴龍街兩鄉鎮接壤,南與黑土河相依,西與昭通市昭陽區毗鄰,北與彝良縣的熊家溝洛澤河為界。石門鄉總面積149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87個村民組。人口1.33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27%。有鉛鋅礦。產生漆核桃。畜牧業以養牛、羊為主。有國小10所。鄉人民政府駐地石門坎,在草海鎮西北65公里,模洛河西岸。有公路接大煙公路

歷史沿革

1949年為雲爐鄉。1953年析設石門、雲爐、女姑鄉。1958年撤鄉併入中水公社。1963年析建石門、雲爐、女姑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91年合併置石門鄉。

地理環境

石門鄉石門鄉
石門鄉內地形為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的“白刀嶺”高2762米,最低海拔的“熊家溝橋邊”高1218米。海拔落差大,村寨背靠絕壁,下臨深壑,為一險要關卡。年降雨量1500多毫米,日照時數為2000小時左右,平均氣溫19.4攝氏度。

經濟發展

石門鄉種植業以玉米、洋芋、大豆為主,年農作物播種面積近4萬畝。中藥材資源豐富,有野生的天麻、半夏、三七、紅豆彬等中藥材,產量豐富。養殖業以養殖豬、雞、牛、羊等畜禽為主,年大牲畜存欄3700餘頭,豬存欄5800餘頭,山羊存欄9800餘只,畜牧業發展潛力大。還有豐富的煤炭及鉛鋅礦資源,轄區內無煙煤分布廣泛,煤帶長約18公里,有在建煤炭企業2家,有鉛鋅礦企業8家。

文化事業

石門鄉石門鄉石門坎基督教福音堂
石門鄉還是著名的民族旅遊文化之鄉,有貴州省級文物光華學校遺址。民族文化氛圍濃厚,文化底蘊豐厚,早在1905年,英國傳教士柏格里等人就到石門鄉石門坎傳教、辦學,創辦光華學校教育體系,在石門鄉周邊的20餘個縣設立分校,培養出數以千計的國小畢業生和初高中、中專生畢業生,50餘名大學生,2名博士,1名碩士。從光華學校出來的學生,有縣處級幹部50餘名,省廳級幹部2名。石門鄉石門坎的文化、教育事業日益鼎盛,成就輝煌。創製苗文,結束了苗族無母語文字的歷史;創辦烏蒙山第一所苗民國小;建威寧縣第一所中學;培訓出苗族第一位博士;在中國首創和實踐雙語教育;開中國近代男女合校先河;創辦烏蒙山區最早的麻瘋病院;建立中國第一所苗民醫院;創建烏蒙山區第一所西醫醫院;率先成為烏蒙山區接痘疫苗預防天花的地方。石門坎因此而成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和“西南苗族文化復興地”,名揚中外,就連國外郵件直書“中國石門坎”也可收到。

聞喜縣石門鄉

石門鄉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位於山西省聞喜縣東南端,地處中條山腹地,是聞喜縣唯一的一個純山區鄉,東與絳縣接壤,南和垣曲相連,西同夏縣毗鄰,聞垣二級公路經店上村、後交村、石門村、玉坡村至垣曲縣城。聞喜縣轄鄉。1958年建石門公社,1984年建鄉。位於聞喜縣境東南部中條山腹地,距縣城42公里。石門鄉轄石門、劉家莊、白家灘、後川、後交、玉坡、青山、西坪、橫橙、占上10個行政村,87個居民組,98個居住點,1993戶,8206人。聞喜縣城通坦曲縣公路過境。

地理環境

石門鄉總面積174.4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林7萬畝,人工林9萬畝,退耕還林地6000畝,耕地9000畝。境內分布有1040個山頭,主要有湯王山、雞子山黃石山石羊山梯子山等,其中湯王山為聞喜縣最高峰,海拔1572米,又名景山,傳說是湯王屯兵之地,山溝480個,溪流246條,主要有店上河毫清河板澗河十八河沙金河五大流域。

自然資源

石門鄉核桃
石門鄉境內物產豐富,品種繁多,喬木以櫟樹漆樹油松刺槐等為主,灌木以連翹紅葉樹野刺松等為主,草木植物可作常用中藥材的近百餘種,主要有遠志丹參桔梗天麻黨參等,森林中生存的獸類動物主要有鹿麝香狐狸山豬山羊野兔等,現已探明的礦藏資源主要有金、銅、鐵、石英、蛭石、石榴石、大理石等。主導產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作物是小麥、玉米、大豆,特色產業主要有板栗核桃、黑木耳、香菇

鄉鎮名人

李天勇,男,1942年7月出生,聞喜縣石門鄉後川梁家莊村人,1967年8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副研究員,歷任中共山西省紀律檢查委員會派駐山西省土地管理局紀檢組長、局黨組織成員,中共山西省土地局機關黨委書記。

名勝古蹟

湯王山位於中條山麓聞喜縣的石門鄉境內,海拔1752米,古名條山、景山,夏末桀帝無道,民不聊生,人們紛紛投奔成湯,成湯遂紮寨此山,歷經七年的休養生息,操練兵馬,於公元前1711年,在此發兵出征伐桀,滅夏建商,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後人為紀念這位明君,便在當年成湯營寨觀星台上始建廟於祭祀,改景山為湯王山。湯王山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勘輿文化的發祥地,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過於堯、舜、禹、湯,而以商湯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古蹟景區,以其獨有的商湯文化古蹟堪稱黃河根祖文化旅遊資源之絕品。

金谿縣石門鄉

石門鄉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地處江西省金谿縣東南部,距縣城21公里,東與左坊鎮相鄰,南與南城徐家接壤,西與臨川鵬田鄉青泥鎮隔河相望,北與琅琚鎮相連,撫河穿境而過,東西寬3.6公里,南北長21.2公里,總面積94.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206畝,山林面積13萬畝。石門鄉轄石門村,里莊村,公塘村下彭村,武廣村,白沿村,鄒家村,靖思村,東京村,長興村10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79個村小組,石門鄉農業人口總數12197人。石門物產富饒,資源豐富,特色農業獨具魅力。現有糧食、西瓜、蜜桔蜜梨板粟黃梔子、蔬菜。

唐縣石門鄉

石門鄉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位於河北省唐縣縣城西北42公里處(交通距離55公里),北鄰淶源縣馬莊鄉,西鄰阜平縣台峪鄉,南鄰曲陽縣范家莊鄉,東鄰上葦鄉。石門鄉地處大茂山腳下,石門鄉西北之邊界線,是唐縣與淶源縣、阜平縣邊界,亦是北宋時代與契丹之邊界。1990年轄42個自然村,劃分10個村委會,總面積93平方公里,2020戶,7721人,工農業總產值255萬元,年人均收入264元。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的軍區醫院、兵工廠,曾駐本鄉虎峪村,著名的神仙山保衛戰就是在這裡發生。1947年實行土地改革,1953年建石門鄉,屬第二區。1956年實現合作化,1958年建石門管理區屬軍城公社,1961年建石門公社,1984年改建石門鄉。

經濟發展

石門鄉砂石公路
石門鄉經濟以農為主,總耕地5300畝,其中通天河兩岸水澆地2900畝,人均0.7畝,農作物以穀子、小麥、稻穀、玉米、甘薯為主,其次產些豆類小雜糧。糧食畝產由1949年的38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157公斤。石門鄉地處大茂山腳下,礦產、林木、野獸、藥材資源豐富,林果產品主要有大紅棗柿子黑棗、核桃等,年產量150萬公斤。石門鄉居民以開採蛭石、鐵礦粉為副業。改革開放以來,工商企業有所發展,1990年石門鄉有集體、個體辦建築、建材、礦產、運輸加工、服務、修配等工商企業31家,年產值105萬元。

基礎設施

文教衛生事業不斷發展,1990年有鄉辦中學1所,國小12所,鄉辦衛生院1所,村辦衛生室9所,個體診所3所,共有醫療技術人員20人。這裡交通不太方便,1990年僅有砂石公路通往軍城與唐川公路銜接。春、秋、冬三季有客車通保定,夏季公路常遭雨毀。

南召縣石門鄉

石門鄉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位於河南省南召縣東南部,距縣城30公里,東與皇路店鎮交界,西與南河店鎮為鄰,南與臥龍區小寨鄉接壤,北部緊連鴨河口水庫,界連一區一庫三鄉鎮,是南召縣的“南大門”。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493米,屬淺山丘陵區。石門鄉轄20個行政村,264個村民小組,8176戶,30673人,其中農業人口29600人,少數民族有滿、回、蒙古等族。石門鄉總面積122平方公里,有耕地36015畝,主要種植小麥、水稻、花生、玉米、紅薯等農作物。

主要優勢

石門鄉交通便利,S333公路自東南向西北穿境而過,與焦枝鐵路312國道、豫02線交匯貫通,5條鄉村公路連通20個村,實現村村通車,境內無線通訊無盲區,有線通訊連各戶,電力資源充足,水利資源豐富,沿鴨河口水庫有水岸線17.5公里,可供開發利用水面萬餘畝。石門鄉植被覆蓋率高,有松樹6萬畝,柞坡3萬畝。對庫區山、水、田、林路進行了綜合治理,把庫區建成了集旅遊、觀光、高效農業為一體的綠色食品基地。

經濟發展

2007年石門鄉按照“部門工作創一流,整體工作晉位次”的工作思路,圍繞工業大發展、農業大突破和集鎮大改觀的目標,以人為本,堅定信心,真抓實幹,務實拼搏,推動石門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又好又快發展。

石門鄉鹿業養殖
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截止2007年12月底,石門鄉國民生產總值可達到2.9億元,超出全年計畫的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億元,超出全年任務的96.7%;鄉級財政收入達到270萬元,超出全年任務的12.5%;限額以上工業產值達到1.2億元,超出全年任務的20%,四項主要經濟指標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16%、172.7%、50%和48.1%;人口自然增速控制在5‰以內。

工業經濟實現突破。按照“抓基礎、找線索、上大個”的工業經濟發展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擴大開放,積極應對工業劣勢,想方設法,著力發展,推動石門鄉新上項目10個,其中投資在500萬以上的大個項目4個,分別是總投資2000萬元已完成1000畝征地任務的中韓鹿業養殖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已簽訂框架契約的澳大利亞風情小鎮建設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已完成部分征地任務的萬家園地溫空調項目和投資500萬元已達成意向的鈣業綜合開發項目。

社會事業

“三村”建設再創佳績。適時調整思路,積極確立“完善提高文明新村、著力建設移民新村、積極打造特色經濟專業村”的三村建設發展方向,累計完成350萬元,建設村部一座,發展“三位一體”沼氣120家,硬化水泥主幹道路4000米配套文化廣場3處等,鞏固提高了文明新村4個、特色經濟專業村8個,新建黨莊、張溝文明新村2個、特色經濟專業村2個,並高標準重點建設了石門移民新村。

石門鄉新建的民居
基礎建設步伐加快。著手組織了可建設門面房300間的政府新街工程,積極建成了40戶130人的東西街一期工程和投資140萬元的石門自來水公司。綜合投資120萬元,硬化水泥道路6條10.6公里。組織實施了以工代賑、“村村通”工程。超額完成412戶的“三位一體”沼氣工程。投資60萬元建成了鄉敬老院工程以及投資40萬元完成中國小校舍改造工程等。

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積極化解各類矛盾,重點從源頭上制止,確保全年無發生重大信訪案件。嚴格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制度,成功召開了“平安村”建設和“無邪教”創建工作現場會,保持省、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勢頭。認真排查,加強整改,有效確保了各條戰線上的生產安全。

與此同時,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紮實開展,運行良好。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工作統籌推進,協調發展。

隆回縣石門鄉

石門鄉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石門鄉
石門鄉地處湖南省衡邵乾旱走廊向雪峰山過渡地帶,東鄰灘頭鎮,西接橫板橋鎮,南毗桃興鎮,北連荷香橋鎮,距隆回縣城9公里,
石門鄉面積79.03平方公里,共轄42個村,44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萬人。石門鄉資源豐富,尤其是水資源,2006年招商引資350多萬元,新建了紅旗電站,現已竣工發電,總裝機台數3台,裝機容量1200kv;2004年4月引進了500萬元,成立了紙業有限公司,日產高檔辦公用紙4噸,計15萬元,年產1460噸,計收入584萬元,每年上繳稅款30萬元以上;石門水泥廠位於石門村、大塘坑村、長山村等村的交界之處,生產的“湘霸”牌水泥譽滿全中國;得天酒業公司於2007年4月落戶,並正式運作投產,現已生產出鼎盛、金橋、富康系列酒投放市場。

懷化市石門鄉

石門鄉屬湖南省懷化市轄鄉。1958年改石門公社,1984年復名石門鄉。位於城東北郊,距城區8公里。面積80.9平方公里,人口2.1萬。鄉政府駐石門。湘黔鐵路和1802省道貫穿鄉境。轄清水井、山下、岩添、陽塘、月塘、犁頭園、犀牛、坨院、金海、四方田、塘底、大橋、板山、雙村、新街15個村委會。盛產油料煤炭,為市水稻和油料重要產區。名勝古蹟有烽火台望江閣擂鼓岩

旬陽縣石門鄉

石門鄉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位於陝西省巴山北麓,旬陽縣南端,東與旬陽縣赤岩鎮銅錢關鄉相接,南與陝西省平利縣、湖北省竹谿縣相臨,西與安康市壩河鄉、旬陽縣桂花鄉相連,北與旬陽縣神河鎮接壤。國土總面積135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8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685人。鄉政府設在諶家院。

歷史沿革

1984年7月,人民公社更名為鄉,調整後改稱為白廟、石門、樓房鄉;1996年10月撤區並鄉後,將白廟、石門、樓房三鄉合併為石門鄉,轄43個村民委員會,144個村民小組;1998年1月調整為19個村民委員會;2001年9月調整為12個村民委員會,80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石門鄉石門鄉
石門鄉屬山區地帶,以中山為主,地勢東南西低,西東地形剖面呈“L”形,海拔460-1480米。河流屬漢江水系,大神河由東向西縱貫全境,境內流長85公里,向西流至呂河口注入漢江。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自然災害旱、澇較為頻繁。石門,因原石門鄉政府駐地附近岩石上有人工開鑿的埡口通道,形似“門”而得名。

人口情況

石門鄉人口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僅有1戶滿族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連年出現負增長,人口總量大幅下降。1998年石門鄉3166戶,13098人,2003年下降至3159戶,12685人,5年時間人口總量下降了10.3%。人口密度為94人/平方公里。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中國人口普查統計,石門鄉12894人,男6695人,女6199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8:100;共有勞動力7131人。

優勢資源

石門地形複雜,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複雜多樣,適宜各種動植特繁衍生長。全鄉耕地17318畝,林地總面積11074.5公傾,其中用材林5673公傾,薪炭林4271.9公傾,人工造林27.6公傾,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石門物產豐富,資源繁多。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豌豆、大豆、甘薯、馬鈴薯,還有燕麥蕎麥等有名的小

石門鄉拐棗
雜糧;油料作物主要有:芝麻油菜。石門鄉年糧油總產量645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430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黃姜蠶桑等,年農民收入700餘萬元。鄉內林特產品頗多,林木集中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以喬木、灌木為主,其中紅椿榔樹、楊樹、樺樹、杉、松、柏、櫟、竹類林木盛多;經濟林木主要有:油桐、桑樹、漆樹、烏柏杜仲、花椒、白果茶樹柿子拐棗、板栗、櫻桃等。石門鄉活立木總畜積16萬立方米。特產類主要有:栗子、核桃、烏柏茶葉生漆、五倍子、木耳、拐棗、花椒、蠶桑、青竹等;水果類主要有:柿子、獼猴桃、櫻桃、蘋果、葡萄等。石門自古盛產中藥材,現有各類藥材100餘種,主要有:麥門冬、杜仲、益母草、五加皮、川芎、管仲、防風、天門冬、柴胡、大黃、當歸、黨參、金銀花車前、銀杏、天麻、玄參、薄菏等,其中杜仲、柴胡、金銀花、天麻、玄參人工栽培頗多。礦產類主要有:青龍溝的重晶石;秧田壩的鐵礦和爛柴溝、龍王溝、南溝的石煤,品位高,儲量大,目前石煤正在探采。畜類主要有:牛、羊、豬、狗等;家禽類主要有:雞、鴨等;鳥獸類主要有:金雞、斑鳩、兔、鼠、豬獾狗獾、野豬、啄木鳥、麂子、果子狸家燕、畫眉等。

鄉域經濟

石門鄉不斷調整思路,走出了農、工、商、貿一條龍產業化道路,增強了鄉域經濟發展後勁,農村經濟迅猛發展,鄉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3年石門鄉工農業總產值實現287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955萬元,工業總產值實現920萬元;勞務收入618萬元,農民所得總額1594萬元;金融存款餘額648.22萬元,貸款餘額564.03萬元。

石門鄉青竹
綠色產業勢頭強勁。按照“強煙優姜壯畜興竹”的發展思路,年發展烤菸2000畝,產值150萬元;黃姜2000畝;養蠶1600張,產值50萬元;飼養大牲畜32000頭(只),年出欄1000頭(只);青竹產業快速起步,石門鄉現有青竹10000餘畝;藥材產業穩步發展,鄉內現有人工栽培天麻500畝、二花1500畝、柴胡1000畝,杜仲1500畝。

工業企業穩步發展。在政府引導幫助支持下,鄉內有造磚廠造紙廠、蜂窩煤廠、集體茶廠10餘家,另有竹器編制、木器加工10餘家,年可實現經濟效益30餘萬元。

農村剩餘勞動力快速轉移,勞務經濟發展迅速。隨著生產空間不斷拓展,市場信息傳遞快捷,農民民眾市場意識不斷增強,年外出勞動力3000餘人,創勞務收入達1500萬元。

商業貿易不斷興起,市場活力加劇。石門鄉現有各類個體工商戶200餘戶,個體餐飲業30餘家,年營業額1500餘萬元。隨著集鎮建設不斷加速,集鎮貿易日益繁榮,市場活力強勁。

社會事業

2003年石門鄉工農業總產值2875萬元,財政收入達到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57元。基礎設施方面,神(河)-樓(房)主幹線公路養護不斷加強,路況明顯改善,石門鄉12個村56個組通路里程達到88公里;樓(房)-西(埡)公路已經開通,形成“旬陽大南環路”;鄉內有便民橋10座。開通了4個村的有線電視,8個村通了程控電話;集鎮建設初具規模。文化方面,機關檔案室收集各類檔案200多卷;石門中學圖書室收藏各種書籍

石門鄉西岱頂
10000餘冊。教育事業方面,鄉內有中學1所、完全國小3所、村級國小16所,現有在校學生1830人,在校教師91人,師資力量雄厚。每年有10名以上學生考入大專,中學升高中學率達40%以上。衛生方面,鄉內有衛生院1個,衛生所2個,計畫生育服務站1個,村合作醫療機構13個,醫護人員26人。各項工作明顯成效,2003年綜合考核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單位,並有多個單項工作在縣上受獎。

名勝古蹟

石門的名勝古蹟盛多,有“西岱頂”清代古廟建築遺址,“百廟灣”、“百步梯”、“將軍石”、“龍潭子”等眾多自然景觀。“西岱頂”有一腳踏兩省三縣之稱(湖北省竹谿縣、陝西省平利縣、旬陽縣)。據現存碑文記載“西岱頂”古廟建築屬明、清、民國三代修建而成,現尚存正殿“西聖宮”遺址及石獅石龜石虎,還有南崖刀劈斧削的天然屏嶂等自然景觀,是一處有待開發的良好旅遊景點。

台北縣石門鄉

石門鄉台灣台北縣石門鄉
基本概況

石門鄉是台灣台北縣下轄的一個次級行政區,為一個濱海的小漁村,也是台灣本島最北的鄉鎮。行政區管轄台北縣行政區類別鄉,經緯度東經121.06度,北緯25.03度,總面積51.2645平方公里,3,719戶,人口11,943人,區劃9村124鄰。鄉內除漁獲外另有出產桶柑花生茶葉等農產品,石門粽也相當有名。

命名由來

地名的由來,因該區海邊原有一巨石,因長期受海水的侵蝕,將岩壁貫穿,而形成的海蝕洞,又因地殼升動,露出海面,狀似拱門,故稱石門。值得留意的是,負責供應台北縣與桃園縣用水的石門水庫雖然名字中也有“石門”兩字,但卻與石門鄉無關,石門水庫實際位置是在桃園縣大溪鎮、龍潭鄉、復興鄉的交界處。

名勝古蹟

台灣黑石洞位於石門鄉尖鹿村的淡金公路旁,石門洞為台灣最北端之鄉鎮,沿線風景點甚多。主要有有白沙灣海水浴場、白沙灣青年活動中心、富貴角燈塔老梅公園、石門洞、遊艇碼頭十八王公金寶山千佛石窟、跳石海岸等景點,是夏日台北都會居民消暑的熱門去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