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底骨折

眶底骨折

眶底骨折薄弱,眼眶骨折可單獨發生,或與其他頜面骨骨折同時發生,如顴骨骨折、額骨骨折或上頜骨LeFortⅡ、Ⅲ型骨折等。臨床上遇到的眶骨骨折有眶底骨折、眶上緣骨折、眶頂骨折和眶內、外側壁骨折等,其中眶底骨折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有某些特點。

基本信息

疾病原因

眶底骨折鈍器擊中眼眶眶緣爆裂骨折
眶底骨折薄弱,主要由上頜骨眶突即上頜竇上壁構成,外側為顫骨眶突。眶底呈一向後上延伸的傾斜平面,其後部為薄弱區,有眶下管及眶下裂通過。該區和篩骨紙板相連,構成眶底的內下壁,其薄如紙。當面中部受外力撞擊發生骨折時,眶底衝擊,使眶內壓劇增,可造成眶底骨折(fractureoforbitalfloor),這種骨折又稱暴裂骨折(blowoutfracture),由於眶底下方為上頜竇,眶底骨折常使眶內容疝入上凳竇內。

疾病診斷

眶底骨折眼眶的解剖關係
1、病史具有比眼眶大的鈍器撞擊眼部或引起面中部多發骨折的外傷史者,應注意有無眶底骨折。
2、面中部骨折傷員合併眼球陷沒及復視者。
3、下直肌牽拉試驗陽性有地卡因麻醉結膜後,用眼科有齒鑷,通過結膜夾住下直肌腱,作牽拉試驗,如眼球上轉受限,則為陽性,表明下直肌有下陷。
4、X線攝片檢查可選攝華氏位或斷層片,觀察眶腔、眶底及上頜竇情況。

臨床表現

眶底骨折爆裂骨折時眼球陷沒的原因
1、眶周瘀血腫脹可用眶周皮下及結膜下出血。如眶內出血多,可使眼球突出。眶下緣處常可觸及台階,有壓痛。
2、眼球陷沒是眶底骨折的重要體徵。造成眼陷沒的主要原因是:①因眶底骨折,眶內容連同眼球向下移位或疝入上頜竇腔內;②眶底骨折片移位,使眶腔增大,眶內脂肪支持眼球的量不足所致。
3、復視暴裂骨折時,眶內窩包括眼下直肌、下斜肌眶壁肌膜均向下移位,使眼外肌出現垂直方向運動受限而產生復視。如動眼神經受損傷,也可引起復視。
4、眶下區麻木眶底骨折的骨折片常傷及或壓迫眶下神經,引起該神經支配區麻木。

手術治療

眶底骨折眼球肌
手術時間
應及時手術治療。時期以傷後1周左右為宜,因過早手術時傷區組織腫脹未消,過晚則傷部已錯位癒合或形成瘢痕均,難以達到滿意效果。手術的目的是使嵌頓的眼球肌組織和脂肪復位,恢復眶腔體積和眼球活動,改善眼球陷沒和復視。
手術方法
在下瞼睫毛下方作一橫切口,切開皮膚和眼輪匝肌,勿切開眶隔,沿眶的表面向下分離,至眶緣,在眶緣的下方,橫行切開骨膜,沿骨面剝離眶底的骨膜,顯露眶底骨折。處注意保護眶下神經。細心、充分地進行分離,將下直肌、眶內膿性物從嵌頓處解脫出來,使之納回眶內。用牽拉試驗進行檢查,直至眼球運動不受限。有眶下緣骨折者應予復位,作骨間結紮固定。眶底有骨質缺損者,可植入骨片或代用品,以重建眶底。

疾病類型

眶底骨折骨折癒合過程
1、無需復位眼眶骨折型,即眼眶骨折為線形穩定性骨折或者骨折伴有輕度移位但無面部畸形,眼球功能障礙。
2、髂骨內皮質修補單純眶底骨折型。
3、齒鉤-眼眶-顴骨骨折型,即骨折主要波及顴骨和顱面骨的連線部位,需齒鉤顴骨下復位。
4、鑷子-眼眶-上頜骨-篩骨-鼻骨骨折型,即骨折主要波及上述部位,需鑷子經鼻腔或骨折處復位。 
5、接骨板-粉碎性眶下緣重建型,即眶下緣骨折段為3段以上或眶下緣骨缺損。
6、複合性眼眶骨折重建型,即單側眼眶骨折同時具有以上三種骨折或眼眶骨缺損。

檢查與並發疾病

眶底骨折牽拉試驗用鑷子夾住下直肌
檢查
1、牽拉試驗用鑷子夾住下直肌。
2、X線攝片檢查可選攝華氏位或斷層片觀察眶腔眶底及上頜竇情況。
並發疾病
眶底骨折容易引起動眼神經受損傷,也可引起復視。如眶內出血多,可使眼球突出。眼球陷沒。

飲食調理

眶底骨折清淡食物利於眶底骨折恢復
眶底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裡可能伴有輕微的全身症狀外,其餘時間裡大多沒有全身症狀,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飲食相仿,選用多品種、富有各種營養的飲食就可以了。要注意使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慎用對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蔥芥末胡椒)等。在全身症狀明顯的時候,應給予介於正常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所謂軟飯菜,供給的食物必須少含渣滓,便於咀嚼和消化,烹調時須切碎煮軟,不宜油煎、油炸。

以上是眶底骨折病人的一般飲食原則。為了更快更好地促進眶底骨折
癒合,眶底骨折病人還應根據癒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
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中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見,消腫散瘀為眶底骨折癒合之首要。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此階段,食療可用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中期(2-4周)
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蛋白質。食療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後期(5周以上)
受傷5周以後,眶底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此為眶底骨折後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氣血,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絡,使眶底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療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