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

白桂

白桂,中藥名。為樟科新樟屬植物滇新樟Neocinnamomum caudatum (Nees) Merr.的葉、根皮或莖皮。分布於雲南、廣西等地。具有祛風散寒,活血祛瘀之功效。常用於胃寒脘痛,腹脹,風濕痹痛,半身不遂,痛經,月經不調,風寒感冒,麻疹,跌打損傷,骨折,濕疹。

來 源

為樟科新樟屬植物滇新樟 Neocinnamomum caudatum (Nees) Merr.的葉、根皮或莖皮。

分布區域

產於雲南中部至南部及廣西西南部。印度、尼泊爾、錫金、緬甸至越南也有。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路旁、溪邊、疏林或密林中,海拔500-1800米。

炮製方法

鮮用或曬乾。

生理特性

喬木,高5-20米;樹皮灰黑色。枝條圓柱形,乾時褐色,有縱向細條紋,被微柔毛。芽小,芽鱗厚而被毛。葉互生,卵圓形或卵圓狀長圓形,長4-12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尖頭鈍,基部楔形、寬楔形至近圓形,堅紙質,兩面無毛,上面鮮時綠色乾時變褐色,下面鮮時淡綠色,乾時淺褐色。團傘花序通常5-6花,多數,疏離且組成圓錐花序,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達10厘米,挺直,不分枝或有少數挺直的分枝,分枝長1.5-4厘米,序軸上被銹色微柔毛,苞片鑽形,長不及1毫米,密被銹色微柔毛。花小,黃綠色,花被裂片6,近等大,三角狀卵圓形,稍厚,兩面被銹色微柔毛。能育雄蕊9,花葯近四方形,花絲被柔毛,與花葯近等長,第一、二輪雄蕊無腺體,花葯4室,下2室較大,內向或側內向,上2室小,內向,第三輪雄蕊基部有一對大而無柄的腺體,花葯較第一、二輪者稍狹,下2室外向,上2室幾與下2室橫排成一列,側向。退化雄蕊小,近無柄。子房橢圓狀卵珠形,長不及1毫米,花柱稍長,柱頭盤狀。果長橢圓形,成熟時紅色;果托高腳杯狀,花被片宿存,凋萎狀;果梗向上略增粗。

化學成分

種子含棕櫚酸、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月桂酸。

入藥部位

葉、根皮或莖皮。

性 味

味辛、甘,性溫。

歸 經

歸肺、肝經。

功 效

祛風散寒,活血祛瘀。

主 治

用於胃寒脘痛,腹脹,風濕痹痛,半身不遂,痛經,月經不調,風寒感冒,麻疹,跌打損傷,骨折,濕疹。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葉煎水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