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鄰竊斧

疑鄰竊斧

這則寓言故事生動地說明,情感的變化往往對理性的判斷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是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中的一則寓言,原文是: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文中:無為而不竊斧也,是指(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所有的一切),無不像偷斧子的。

基本信息

導讀

呂氏春秋》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的門客們編纂的一部著作,共26篇,屬雜家。該書保存了不少先秦的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據說書成之後曾出布告,稱有能增減一字者賞千金,以此也可知其文學價值之高。

寓意

這則寓言故事生動地說明,情感的變化往往對理性的判斷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原文

人有亡斧者①.,意其鄰之子⑤。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②. ,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⑥.而不竊斧也③.。俄而,掘於谷而得其斧④. 。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其鄰之子非變也,已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⑦.。

譯文:

疑鄰竊斧疑鄰竊斧
從前有個丟了一把斧子的人。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臉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溝時,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走路的樣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臉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談話語,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斧子的了。變的不是鄰居的兒子,而是自己的心態。變的原因也沒有其他,是被偏見所蒙蔽。

字詞註解

1.鈇(fū):通“斧”。
2.顏色:臉上的神色表情。
3.無為而不:沒有一樣不像。
4.抇其谷:掘.谷:山谷,山溝。
5.意:通“臆”,猜測。
6.為(wéi):動作,做法。
7.有所尤:即被偏見所蒙蔽.尤,通“囿(yòu)”,局限。
8.亡:丟失。
9.他日:以後的日子。
10.俄而:不久。
11、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過些日子再看到鄰居家的兒子,覺得他的一舉一動、面目表情都不像偷斧頭的人了。

要點導引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帶著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會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不可以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不然會產生嚴重可笑的後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