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鄰盜斧

疑鄰盜斧

疑鄰盜斧,漢語四字成語。出自《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篇。 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疑鄰盜斧疑鄰盜斧

成語名稱:疑鄰盜斧

讀音介紹:yí lín dào fǔ

成語解釋:

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疑心重。

成語出處: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者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 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典故

疑鄰盜斧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後,他(丟斧子的人)在挖他的山谷的時候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義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處事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能憑空猜想。

成語故事

故事簡介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的。他看看那孩子走路的動作,鬼鬼祟祟,像是偷了斧頭;瞧瞧那孩子臉上的表情,慌慌張張,像是偷了斧頭;聽聽那孩子說話的樣子,吞吞吐吐,也像是偷了斧頭。總之,那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沒有一點不像是偷了斧頭的。不久,這個人在山溝里挖地的時候,找到他丟失的那把斧頭。他再見到鄰家的孩子時,看到孩子的動作神態,沒有一點像是偷了斧頭的了。

成語典故

這個丟斧子的人,是個典型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者。唯心主義先驗論認為思維的邏輯範疇,如因果性、必然性、時空性等等都是先於實踐經驗的,是人腦中國有的。認為“物是感覺的複合”,只有感覺才是唯一真實的。而感覺和經驗又是主觀自生的,不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不能從實際出發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像那個丟斧者一樣,犯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錯誤。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疑心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