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安蛔散

治胃中虛冷,吐蛔。

正文

組成】人參6克,白朮9克,茯苓9克,川椒6克,烏梅9克,炮姜6克。

【功用】溫中安蛔。

【主治】中陽不足,脾胃虛寒,便溏溲清,腹痛腸鳴,蛔從口吐出,或從大便排出,手足不溫,苔白脈虛者。

【古籍論】本方是用於補脾益氣,溫中驅蛔之主劑。脾欲緩,急食甘以期緩之,另外,用人參、白朮、茯苓益氣健脾。寒者熱之,套用炮姜溫中散寒。蟲得酸則伏,得辛則靜,烏梅、花椒用來驅蟲體。

【點評】此方是用於脾胃虛寒,兼有蛔蟲者之症。所以用健脾溫中湯並佐以驅蟲之品。 (文章出處:中國傳統文化網)

理中安蛔散

來源

《證治準繩·傷寒》卷四。

異名

理中安蛔湯(《類證治裁》卷三)。

組成

人參9克 白朮 白茯苓 乾薑各4.5克 川椒14粒 烏梅3枚

用法

上作一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服。

主治

胃中虛冷,吐蛔。

加減

吐蛔未止,加黃連、黃柏各1.5克,川椒加至28粒;冷甚,加附子1.5~9克。
按:《成方便讀》卷四將乾薑改作炮姜,製成丸劑,名“理中安蛔丸”。

中藥方劑之理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