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

王導

王導,生於晉武帝鹹寧二年(276年),卒於晉成帝鹹康五年(339年),字茂弘,小名阿龍,晉朝琅砑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時著名政治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西漢時期,琅邪臨沂縣(今山東臨沂)住著一家王姓大族。遠祖王吉好學明經,西漢宣帝時征為博士、諫議大夫,出任益州刺史。從此,王家漸漸發跡,子孫代代為官。傳至第八代,王家又出了個遠近知名的孝子,名王祥。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王祥扶老攜幼,舉家南遷廬江,隱居二十餘年,直到後母謝世後才出來做官,其時已年近六十。因為他出身高門,又以孝道揚名,故官運亨通,從揚州別駕很快升為大司農晉武帝時官拜太保,榮登三公高位,進爵睢陵公。弟王覽也先後作過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宗正卿、光祿大夫等高官,賜爵即丘子。西晉末,王祥族孫王衍又累官至司徒、司空、太尉,是朝中數一數二的頭面人物。西晉一朝,王氏家族冠冕盛門,聲勢顯赫。王導乃王覽之孫,王裁之子,是王氏大族中的第十代。

王導從小有遠見,才智出眾,度量宏大。十四歲時,陳留高士張公見他相貌不凡,驚奇地對他的堂兄王敦說:“此兒容貌志氣,真是將相之才!”初襲祖父爵位即丘子,司空劉寔推薦他為東閣祭酒,朝廷讓他作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他都謝絕了。後來,作了東海王司馬越的軍事參謀。

擁立元帝

王導素和司馬懿的曾孫、琅砑王司馬睿友善。永嘉元年(307年),晉懷帝任命睿為安東將軍,出鎮建鄴(後改建康,今南京)。王導相隨南渡,任安東司馬。他主動出謀劃策,聯合南北士族,擁立司馬睿為帝(晉元帝),建立東晉政權。王導官居宰輔,總攬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國政,從兄王敦都督江、揚六州軍事,擁兵重鎮,群從弟子布列顯要。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王導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老練的政治家,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元帝向來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室中又是疏屬,他能夠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導的支持。元帝因此把王導比做自己的“蕭何”,極為倚重。長江流域建立漢族政權以後,有利於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逐漸發展。曾有晉墓磚銘贊道:永嘉世,天下災,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吳土,盛且豐;永嘉世,九州荒,余廣州,平且康。自東晉至陳亡的三百年間,南方經濟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這是東晉和南朝在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首先創立東晉政權的晉元帝和王導是有功的。

聯合南北

王導王導謝安紀念館
司馬睿移鎮建業後,三吳的大族豪強都不肯依附,過了一個多月,士大夫們一個都沒來,王導十分憂慮。正在這時,王敦來到建業,王導趕緊與他商量說:“琅玡王雖有很高的仁德,但是知名度不高。兄的威風遠揚,應該予以匡助!”三月三日這天,王導利用司馬睿要去水邊觀禊的機會,精心準備了一副肩輿,讓司馬睿高高坐在上面,派人抬著,兩旁排列儀仗,自己與王敦等名流騎著駿馬緊緊跟隨,前呼後擁,好不威風。三吳大族中的代表人物紀瞻、顧榮等人目睹此狀,又驚又懼,一齊拜倒道旁。王導趁機向司馬睿獻計:“顧榮賀循在本地最有名望,應該引薦他們出來作官,以結納人心。這倆人來了,其它人就沒有不來的了。”司馬睿立即派王導親自拜訪顧榮、賀循,二人皆應命而至。於是,以賀循為吳國內史,以顧榮為軍司馬、加散騎常侍,凡軍府中的大事,都與他們商量。果不出王導所料,顧榮、賀循出仕後,三吳的大族豪強紛紛投靠司馬睿。

王導又帶頭與江東士族聯姻。他曾向陸玩請婚,陸玩卻說:“小地方長不出大松柏,香的薰草和臭的蕕草不能放在一個容器里。我陸玩雖然不才,也決不首先做亂倫的事。”王導只好作罷。陸玩拒絕與王氏聯姻,也許是三吳習俗所致,也許是對這批亡國失守之士的藐視和戒備,或者兼而有之,反正王導這次碰了個軟釘子。但王導並不灰心,仍堅持與陸玩往來。一次,陸玩到王導家作客,王家用北方人愛吃的酪漿招待客人,陸玩吃得稍微多了些,回去後就病倒了。第二天,陸玩致書王導,信中說:“仆雖吳人,幾為傖鬼。”“傖”、“傖父”、“傖鬼”是南人對北人的蔑稱,陸玩之言頗為幽默,也未必認真,但卻不無輕鄙之情。王導是中原人士,不通三吳方言,為了加強與江東人士的感情聯絡,常常自學吳語。名士劉惔第一次見王導,時值盛暑,只見王導在自家客廳里光著膀子,用腹部在彈棋盤上熨來熨去,自言自語地說:“何乃!”“何乃渹”是三吳方言,意思是“真涼快!”劉惔訪問歸來,有人問:“王公這人怎么樣?”劉惔風趣地回答:“沒有別的不同,只聽到他在講吳語。”在王導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江東士族的思想感情也逐漸轉變過來,成為支持司馬氏政權的一支重要力量。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國大將劉曜王彌攻破洛陽,俘晉懷帝,殺王公以下士民三萬餘人,北方陷入空前的戰亂之中。為了躲避戰亂,中原士民渡江而南的占十分之六七,王導勸司馬睿從中收羅有道德才能的人,與他們共圖大事。司馬睿聽從了王導的建議,一次就辟舉掾屬一百多人,時人稱之“百六掾”。刁協、王承、卞壺、諸葛恢、陳頵、庾亮等人都是這次被辟舉的,後來在東晉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當時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荊揚二州,戶口殷實;但形勢異常複雜,政局不穩,流民問題嚴重,王導為政務在清靜,每每規勸司馬睿要“克己勵節,匡主寧邦”。司馬睿初鎮建業時,嗜酒廢事,王導勸他不要喝了,司馬睿請求再喝一次,喝完後,把酒杯翻過來往桌上一扣,從此戒了酒,以示勵精圖治。王導又提出四條重要建議:“接納士人要謙虛,日常開銷需節儉,為政要力求清靜,南北之人應安撫。”司馬睿把這四條作為施政方針,從而逐漸贏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擁戴。王導的威望越來越高,朝野人士無不傾心,都尊稱他為“仲父”。桓彝初過江時,見司馬睿力量微弱,對周f說:“因為中原戰亂,我來這裡是想找條活路,想不到這等寡弱,將來怎能成就大事!”於是終日憂懼,心中悶悶不樂。後來,桓彝去看望王導,倆人暢談世事,回來後高興地對周顗說:“剛才見了管夷吾(管仲),再也不用發愁了!”南渡的北方士族,每到空閒日子,便相邀出城登新亭游宴,新亭臨江,風景秀麗,周顗觸景生情,感慨萬千,長吁短嘆地說:“風景不同啊!舉目有江、河之異。”眾人一聽,相對無言,潸然淚下。王導臉色一變,厲聲地說:“應當併力扶助王室,克復神州,怎能作楚囚相對而泣!”大家只好收住眼淚,齊聲道歉。司馬睿有了王導作輔,可謂如魚得水。一次,他從容地對王導說:“你真是我的蕭何啊!”王導回答說:“過去秦皇無道,老百姓討厭亂政,以致農民暴動,諸侯並起。漢代與民休息,倡導‘無為’政治,故能由亂到治。自曹魏以來,直至太康之際,公卿世族,比豪鬥富,政治敗壞,不遵法度;上自王公,下至士人,無不貪於安樂,遂使奸邪之人有隙可乘。大王正要建立不世功勳,如同齊桓公那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必有管仲、樂毅之類的賢相、猛將存在,豈是小小的王國臣僚所能事前揣測議論的。願大王深謀遠慮,廣擇賢能。顧榮、賀循、紀瞻、周顗都是江南的傑出人物,願待以優厚禮遇,江東就安定了。”

司馬睿稱晉王,以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不久,又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江南諸軍;隨後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書監、錄尚書事。王導以為大將軍王敦已經統領六州軍事,故辭去了中外都督。其時,司馬睿忙於削平江南割據勢力和鎮壓流民起義,征戰不息,學校未立,王導上表稱:夫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庠序設,五教明,德禮洽通,彝倫攸敘,而有恥且格,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順,而君臣之義固矣。自頃皇綱失統,頌聲不興,於今將二紀矣。……先進忘揖讓之容,後生唯金鼓是聞,干戈日尋,俎豆不設,先王之道彌遠,華偽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謂也。殿下以命世之資,屬陽九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誠能經綸稽古,建明學業,以訓後生,漸之教義,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俎豆之儀幽而更彰。……今若事遵前典,興復道教,擇朝之子弟併入於學,選明博修禮之士而為之師,化成俗定,莫尚於斯。司馬睿採納了這一建議。

王馬天下

王導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
建興四年(316年)十一月,長安失守,愍帝被俘,西晉滅亡。并州刺史劉琨速派長史溫嶠奉表南來,勸司馬睿作皇帝。次年六月,溫嶠抵達建康,目睹江左草創,法度未立,深感憂慮。溫嶠立刻去見王導,訴說愍帝遭囚禁,宮廟被焚毀,皇陵被挖掘的慘象,頗有亡國之痛,說著說著,不禁痛哭失聲起來,王導與他對哭。訴說完畢,倆人又談了一陣中興大事,相互結為知己。告別王導,溫嶠興奮地對人說:“江左自有管夷吾,我現在不必再憂慮了!”從此,他留住建康,助司馬睿中興王業。

太興元年(318年)三月,晉愍帝被殺的訊息傳到建康,南北士族紛紛上表勸進,司馬睿即皇帝位,是為元帝。元帝登基那天,鳴鐘擊玉,百官陪列,大典隆重。元帝命王導升御床共坐,王導堅決不答應,再三推辭說:“如果太陽與地上的萬物等同,老百姓怎能得到陽光的普照!”元帝只好作罷。

元帝自出鎮江左以來,王敦、王導同心擁戴,出力最多;元帝也推誠相見,委以重任,讓王敦總征討,掌管全國軍事;讓王導總機要,總管朝政;王氏子弟布滿朝廷,顯要無比。當時人形容這種局面說:“王與馬,共天下。”王敦自以為名聲大,又在江左立有大功,統兵在外,“手控強兵,群從貴顯,威權莫二,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根本不把司馬氏皇帝放在眼裡。元帝又怕又恨,與王氏的關係日漸緊張起來,為了對付王氏,以防不測,乃引劉隗刁協等人為腹心,削奪了王氏的部分權力,對王導也漸見疏遠。中書郎孔愉替王導說情,稱讚王導忠誠賢明,有輔佐的功勳,應當委以重任,但元帝聽不進去,反把孔愉貶為司徒左長史。王導本人尚能正確對待,守分自安,並不計較,有識之士都讚揚王導姿態高,能屈能伸。而王敦卻憤憤不平,由猜疑發展到仇怨,與皇室矛盾漸趨激化。王敦的親信錢鳳沈充為人陰險狡詐,善於拍馬逢迎,得知王敦有不臣之心,趁機從中煽風點火,出謀畫策,更促使事態的惡性發展。王敦上疏朝廷,替王導鳴冤叫屈,言辭之間充滿怨望。奏章被王導看到,封好退了回去。王敦二次上書,這次卻落到了元帝手中,元帝連夜把皇叔譙王司馬丞召來,出示奏章,說:“近年來,王敦的位望也該滿足了,仍貪得無厭,言語如此傲慢,該怎么辦?”司馬丞回答得很乾脆:“陛下不早點殺掉他,大禍將要臨頭。”劉隗也來獻計,勸元帝派出腹心爪牙出任方面重鎮,以遏制王敦。晉元帝立即行動,以司馬丞為湘江刺史,鎮長沙;以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冀雍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鎮合肥;以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幽平四州諸軍事、青州刺史,鎮淮陰。三路兵馬對居兵武昌的王敦形成箝制之勢。與此同時,王敦也加緊擴充實力,調兵遣將。雙方劍拔弩張,內戰迫在眉睫。

王敦的所作所為,加深了元帝對王導的疑忌。御史中丞周嵩勸諫說:“王導一向盡忠竭力,輔佐陛下,以成大業,不要聽信個別人的話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所迷惑。疏遠有舊德的人,使賢佞同列,既有損於陛下以往對王導的大恩,弄得不好還會給將來招來禍患。”元帝醒悟過來,逐漸消除了對王導的疑忌。

王敦之亂

王導司馬睿
永昌元年(322年)一月,王敦以誅劉隗為名起兵武昌。元帝急調戴淵、劉隗回師保衛建康。劉隗、刁協趁機勸元帝殺盡王氏,元帝不同意。司空王導得知王敦起兵,慌忙率領堂弟中領軍王邃、左衛將軍王廙、侍中王侃、王彬及宗族子侄二十餘人,每天清晨入朝待罪。因周顗的申救,元帝使人送還王導朝服,並召見了他。王導慨嘆地說:“逆臣賊予,哪朝沒有。想不到今日出在我們王家!”元帝拉著王導的手,說:“茂弘,我正要讓你代為執掌政令,你這是什麼話!”當即命王導為前鋒大都督。並傳下詔令:“王導以大義滅親,可把我作安東將軍時的節拿來給他。”元帝把節交給王導,意味著對他的信賴,但王導未能阻止王敦沿江直下。王敦攻破建康城,殺刁協、戴淵及尚書左僕射周顗。劉隗逃奔後趙。王敦早有政治野心,當長安失陷,南北士族紛紛向司馬睿勸進之際,就想獨攬朝政,但又擔心司馬睿年長而不好擺布,曾想另立一個皇帝,王導沒有聽從。及攻破建康,王敦責備說:“不聽我的話,幾乎滅族。”王導仍然不理睬,王敦沒辦法。敦既得志,擁兵不朝,生殺在手,“四方貢獻多入己府,將相岳牧悉出其門”。元帝又急又氣,不久憂憤而死。

明帝即位,王導受遺詔輔政。王敦為了實現篡權野心,把軍鎮移到離建康不遠的姑孰,屯兵於湖,自領揚州牧,日夜與錢鳳策劃、密謀再次起兵。王導得到訊息,立即報告明帝預作準備。正在這時,王敦突然患了重病,王導聞訊,即率兄弟子侄為王敦發喪。眾人以為王敦已死,個個精神振奮,鬥志倍增。王敦病勢越來越重,但仍不死心,遂於太寧二年(324年)六月,以兄王含為元帥,命錢鳳等人率水陸五萬直撲京師,二次舉兵作亂。叛軍進抵江寧南岸,王導致書王含,信中寫道:

近承大將軍困篤綿綿,或雲已有不諱,悲怛之情,不能自勝。尋知錢鳳大嚴,欲肆奸逆,朝士忿憤,莫不扼腕。……兄之此舉,謂可得如大將軍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亂朝,人懷不寧,如導之徒,心思外濟。大將軍來屯於湖,漸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勞弊。……先帝中興,遺愛在人。聖主聰明,德洽朝野,思與賢哲弘濟艱難。不北面而執臣節,乃私相樹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誰不憤嘆!導門戶小大受國厚恩,兄弟顯寵,可謂隆矣。導雖不武,情在寧國。今日之事,明目張胆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但恨大將軍桓文之勛不遂,而兄一旦為逆節之臣,負先人平素之志,既沒之日,何顏見諸父於黃泉,謁先帝於地下邪?故省來告,為兄羞之,且悲且慚。願速建大計,惟取錢鳳一人,使天下獲安,家國有福,故是竹素之事,豈惟免禍而已。夫福如反手,用之即是。導所統六軍,石頭萬五千人,宮內後苑二萬人,護軍屯金城六千人,劉遐已至,征北昨已濟江萬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畢力,豈可當乎?事猶可迫,兄早思之。大兵已奮,導以為灼炟也。

王含接書,並不作答。明帝親率六軍迎戰,斬錢鳳、沈充,敗王含,王敦病死,叛亂很快被平息。朝廷論功行賞,封王導始興郡公,食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又加以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特殊禮遇,王導推辭不接受。

為政清靜

不久,明帝病重,詔令太宰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壺、車騎將軍郗鑒、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及丹陽尹溫嶠入宮,共同輔佐太子,輪流帶兵宿衛宮殿。明帝還特意把皇舅庾亮請到御座上,並提升他為中書令。中書令典掌機要,實權在握。王導見狀,心中不是滋味。

幾天后,明帝病逝,太子司馬衍五歲即位,是為成帝。即位大典那天,庾太后臨朝,群臣奉進御璽,司徒王導卻請病假不參加。卞壺當眾聲色俱厲地說:“王公難道不是國家大臣嗎?大行皇帝尚未出殯,嗣皇帝還沒有即位,這是臣子請病假的時候嗎?”王導得知,只好帶病坐車匆匆趕來。

成帝年幼即位,庾太后臨朝稱制,雖然大小事情還要請教一下丞相王導,但國家大事都由庾亮一手決定。從此,王導常常請病假不上朝。有一次,王導私下去送郗鑒,卞壺得知,上奏朝廷說:“王導敗壞國家法令以徇私情,請免除官爵。”事情雖沒有那樣做,但卻舉朝震動。

王導輔政,以清靜為宗旨,“不存小察,弘以大綱”,優容世家大族。東晉初,法禁寬弛,江東豪強大多藏匿戶口作為私家佃,不向國家納稅服役。山遐為餘姚縣令,實行嚴刑峻法,上任八十天就查出私藏人口一萬多;大豪強虞喜藏匿的人戶最多,按律應當處死,山遐欲繩之以法。這下可捅了馬蜂窩,縣中豪強恨得咬牙切齒,一齊向王導告狀,訴說虞喜有高風亮節,不該受此屈辱,還誣告山遐私造縣舍等種種罪名。結果豪強訴勝,山遐被撤職。離職前,山遐寫信給頂頭上司會稽內史何充,請求留任百日,待徹底查清逃戶後,再受朝廷責罰,自己將死而無恨。何充替山遐申辯,也受到連坐免官的處分。建康城內的豪強也很猖獗,有一次,石頭城官倉有一百萬斛稻米被盜,竊賊都是豪強出身的將領,當局不敢清查,卻把看守倉庫的主管官吏活活打死便算交差了事。事隔不久,王導派遣八部從事巡視揚州境內各郡縣,從事們回京後都來見王導,紛紛匯報郡縣長官的得失,唯獨顧和一言不發。王導問:“你聽到什麼了?”顧和回答說:“明公輔政,寧使網漏吞舟,何必聽信傳聞苛察那些小事。”王導大加讚賞,諸從事面面相覷,若有所失。正因為如此,王導贏得了世家大族的普遍好感。但自庾亮掌權後,一改昔日寬政,實行法治,打擊豪強,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引起了社會上層的嚴重不滿,統治集國的內部矛盾又重新激化起來。

蘇峻之亂

鹹和二年(327年)十月,庾亮不顧臣僚勸阻,強行徵召歷陽內史蘇峻到中央任大司農,藉以削奪其兵權,消除朝廷隱患。蘇峻不從,遂聯合豫州刺史祖約共同起兵討伐庾亮,一場新的動亂爆發了。蘇峻兵強馬壯,武器精良,在祖約的配合下,很快揮兵至建康城下,官軍連連敗績。庾亮丟盔棄甲,撇下當皇太后的妹妹和外甥小皇帝,匆忙帶著三個弟弟狼狽出逃尋陽投奔溫嶠。次年二月,建康失守,百官奔散,殿省蕭然,留下護衛小皇帝的只有王導、陸曄等少數幾個大臣。蘇峻勒兵入宮,王導抱著小皇帝坐在御座上,侍中褚翜、鍾雅及右衛將軍劉超等侍立左右,顯得正氣凜然,叛軍不敢上殿。蘇峻自封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專斷朝政,濫署百官,毆打大臣,裸剝士女,為所欲為,以王導德高望重,仍然讓他官居原職而排在自己前面。叛將路永、匡術勸殺盡王導等大臣,蘇峻敬重王導,沒有同意。蘇峻又逼迫成帝遷居石頭城,軟禁在一間倉屋裡,還天天跑來高聲叫罵,罵盡各種醜話。王導開始害怕起來,擔心大禍臨頭,這時也顧不得小皇帝了,匆忙帶著兩個兒子逃到了城外的白石。直到叛亂平息,王導才回到石頭城,並讓手下人把元帝給他的節拿來,陶侃揶揄地說:“蘇武節似乎不是這個樣子!”王導羞愧滿面,無地自容,慌忙令人把節收起。

蘇峻之亂歷時一年零四個月,給建康城帶來極大的破壞;士民逃散,百業停廢、宗廟宮室化為灰塵。面對凋敝殘破的景象,不少人建議另遷新都,溫嶠提出遷都豫章,三吳豪強請求遷都會稽,眾說紛紜,莫知所從。王導力排眾議,堅持說:“建康,古之金陵,帝王故里,孫仲謀、劉玄德都說‘建康王者之宅’。古代帝王不因豐儉而遷都,如能以農業為根本,節省用度,何必擔心凋敝!倘若不重視農業,即便樂土也會變成廢墟。而且北寇常常騷擾,鑽我們的空子,一旦示之以弱,逃竄到蠻越之地,敵人就會趁虛而入,遷都恐怕不是好辦法。現今應特彆強調鎮之以靜,眾人的情緒自然就安定了。”大家見他說得在理,就不再提遷都之事了。

隨著形勢的漸趨穩定,朝廷內部又出現新的政治格局:陶侃因平叛立有大功而被擢升為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加都督交、廣、寧州諸軍事,權位顯著上升。溫嶠因功而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興郡公。郗鑒拜為侍中、司空、南昌縣公。庾亮自感失職,請求出居外鎮,帶罪立功,朝廷批准他出為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豫州刺史,領宣城內史,鎮羌湖。王導平叛無功,不升不降,但因他是元帝親任舊臣、三朝元老,陶侃、溫嶠、郗鑒又都領兵在外,故被推舉留京輔佐成帝,重新執掌朝政。

王導二次上台,繼續推行寬政,“務存大綱,不拘細目。”湘州刺史卞敦在蘇峻之亂中作壁上觀,既不出兵勤王,又不供給軍糧,朝廷顛復,坐觀成敗,按律應當革職治罪。王導以“喪亂之後,宜加寬宥”為由,調卞敦為安南將軍、廣州刺史;卞敦裝病不肯去,又調任光祿大夫、負責少府。後將軍郭默假傳聖旨,擅殺江州刺史劉胤,王導害怕郭默不好制伏,反而宣布大赦天下,下令把劉胤的首級割下來掛在朱雀橋上示眾,並任命郭默為西中郎將、江州刺史。陶侃聞知大怒,致書王導說:“郭默殺方州,即用為方州;害宰相,便為宰相乎?”即日上表朝廷,請求發兵討伐。王導答書說:“默居上游之勢,加有船艦成資,故苞含隱忍,使其有地。一月譖嚴,足下軍到,是以得風發相赴,豈非遵養時晦以定大事者邪!”陶侃看完信後冷笑說:“這是遵養時賊啊!”王導自知措置失宜,只好令人收起劉胤首級,命庾亮協助陶侃進討,斬郭默於尋陽。王導所任將領趙胤、賈寧等人,又個個都不奉公守法。凡此種種,使大臣們擔心起來,陶侃甚至想起兵廢黜王導,因郗鑒反對而未能實現。

暮年生涯

這時,成帝已長到十幾歲了,但每次見到王導都要下拜,給王導的手詔則稱“惶恐宮”,中書作詔則稱“敬問”。每次去王導府上,都要拜王導的妻子曹氏,如同王家的兒孫一樣。王導晚年患有手足麻木症,行動不方便,有時不能上朝,成帝就率領群臣來到王導府上宴飲,盡歡而散,然後命人用車把他接進宮去。侍中孔坦看不下去,秘密上表成帝,認為皇帝不宜向臣下跪拜。王導聞知,氣憤憤地說:“我王茂弘老朽了,如象卞望之(卞壺)那樣高峻,刁玄亮(刁協)那樣剛悍,戴若思(戴淵)那樣鋒芒畢露,孔坦敢這樣嗎!”孔坦又勸成帝應該依託朝臣,不要把政事交給王導一人。王導聽到後很討厭,下令撤銷孔坦的侍中,從皇帝身邊趕開,調到外朝擔任廷尉。孔坦鬱郁不得志,以病辭職。

庾亮對王導的所作所為早就耿耿於懷。鹹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病逝,庾亮接任,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進號征西將軍,假節,駐兵重鎮,兵權在握,於是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頭怒火,又欲起兵廢黜王導。他寫信給郗鑒,指斥王導“彼罪雖重”,“曾無悛改”;年歲大了,而“不稽首歸政,甫居師傅之尊”;“挾震主之威以臨制百官,百官莫之敢忤”;成帝乃“萬乘之君”,但卻“有位無人”。希望郗鑒支持起兵,結果遭到拒絕,事情不了了之。不久,庾亮的部下、陶侃的兒子陶稱把這件事秘密報告王導,有人勸他多加提防,王導故作鎮靜,漫不經心地說:“我與庾元規休戚與共,有頭腦的人不該再傳這種無稽之談。即使有這回事,元規若來,我就回家當平民,有什麼可怕的!”隨後寫信給陶稱,叮囑他要好好侍侯庾亮這位皇舅。其時庾亮雖居外鎮,卻手握重兵,遙控朝廷,一些趨炎附勢之徒紛紛歸附,王導開始不平起來,一遇西風颳起塵土,就舉起手中扇子把臉遮住,慢吞吞地說:“元規刮來的塵土髒死人!”

王導晚年怠於政事,文書常常不打開就批准,還自我嘆息說:“人說我糊塗,後人當思此糊塗。”鹹康四年(338年),以王導為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罷司徒官併入丞相府。第二年七月,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

史書記載

原文

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覽之孫也。父裁,鎮軍司馬。導少有風鑒,識量清遠。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初襲祖爵。司空劉尋引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並不行。後參東海王越軍事。時元帝為琅琊王,與導素相親善。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會三月上巳,帝親現禊,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鹹驚懼,乃相率拜於道左。導因講計曰:“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義。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於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帝乃使導躬造循、榮,二人皆應命而至。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自此之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晉書王導傳》卷六五)

注釋

①晉元帝:司馬睿,公元317年他得到晉憫帝被俘的訊息後,先自稱晉王,第二年改稱皇帝。東晉王朝從此建立。選文記載他稱帝前初到江東的情況。②吳會:地名。

譯文

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王覽之孫。父親名王裁,官至鎮軍司馬。王導年幼時就有風度,有遠見。十四歲時,陳留名士張公見到他十分驚奇,對他的堂兄王敦說:“看這個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將相的人才。”最初王導承襲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劉宴引薦他做東閣祭酒,升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他均未赴任。而後做了東海王司馬越的參軍。當時晉元帝還是琅琊王,與王導一向親密友善。王導看到天下已經大亂,便全力擁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復興(晉室)的心志。晉元帝對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摯友,元帝在洛陽時,王導時常勸他到自己的封國去。及至元帝出鎮下邳,就請王導做安東司馬,凡軍國大計,王導都積極籌畫。元帝剛出鎮建康時,吳人不相依附,過了一個多月,仍沒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導為此深感憂慮。待王敦來朝見,王導對他說:“琅琊王仁德雖然厚重,但名望還輕。兄長在此早已聲名大振,應該想辦法匡濟時局。”到了三月上巳節,元帝親自前去觀看修禊儀式,一路乘坐肩輿,威儀齊備。王敦、王導以及眾名臣駿將也都騎馬護行。吳人紀瞻、顧榮都是江南一帶名望極高的人,他們私下前去觀望,看到這種場面,都十分吃驚,於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導於是又向元帝獻計說:“古代凡是能夠稱王天下的,沒有不禮遇遺老賢才,存問風土人情,虛心坦誠,以便招攬天下俊傑的。更何況現在天下大亂,國土分裂,我們立國的大業尚在初創,當務之急在於取得民心啊!顧榮、賀循二位是當地的土族首領,不如將他們吸引過來以便廣收人心。他們二位一來,其他人便沒有不來的了。”元帝於是派王導親自登門拜請賀循、顧榮,他們兩人也就奉命前來朝見元帝,因此吳會受到他們的影響,民心歸附。從此之後,各地相繼尊奉元帝,開始有了君王與臣子的禮數。

中國著名書法家(古代及近代)

秦·漢
李斯|趙高| 胡毋 | 敬程邈 | 史游 | 曹喜 | 杜度 | 崔瑗 | 崔實 | 張芝
張超 | 羅暉 | 趙襲 |張昶 |韋誕| 姜詡 |梁宣| 田彥 | 韋少季 | 蔡邕
陳遵 | 王次仲 | 師宜官 |梁鵠
三國
兩晉
南北朝
皇象 | 邯鄲淳 | 劉德升 | 鍾繇 | 鍾會 | 索靖 | 衛覬 | 衛瓘 |衛恆| 杜畿
杜恕 | 杜預 | 陳暢 | 司馬攸 | 羊忱 | 李式 | 李定 | 王廙 |衛夫人| 李廞
羊固 | 王導 | 王恬 | 王洽 | 王珉 |王羲之|王獻之|王玄之| 王徽之
王淳之 |王允之|王濛| 王修 | 王綏 | 王珣 | 郗愔 | 郗超 | 庾亮 | 庾翼
謝安 | 許靜民 | 張翼 | 謝敷 | 康昕 | 張弘 | 羊欣 |范曄| 王僧虔 | 王慈
蕭子云 |蕭衍| 陶弘景| 王長孺 |趙文淵| 鄭道昭 | 崔浩
隋·唐
五代十國
智永 | 虞世南 | 歐陽詢 |褚遂良|薛稷| 李世民 | 歐陽通 | 孫過庭
張旭 | 陸柬之 | 李邕 | 李隆基 | 李陽冰 | 賀知章 |李白|顏真卿
柳公權| 徐浩 | 裴休 |懷素| 高閒 | 楊凝式 | 李煜 | 徐鉉
宋·元 歐陽修|范仲淹| 李建中 |蔡襄|蘇軾|黃庭堅|蔡京|米芾| 薛紹彭
趙佶 | 趙構 | 岳飛 | 秦檜 | 陸游|范成大| 張孝祥 | 朱熹 | 張即之 | 姜夔
吳琚 |趙孟堅|方回|文天祥| 趙孟頫 | 鮮于樞
明·清 董其昌|文徵明| 李東陽 | 王鐸 | 詹景風 | 鄧石如 |吳讓之
民國 董作賓|吳昌碩|齊白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