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烈(1873~1952)

王季烈(1873~1952)

《螾廬曲談》是討論曲律的理論著作,1922年附於《集成曲譜》各卷卷首出版。 4卷:《論度曲》、《論作曲》、《論譜曲》、《餘論》。 王季烈對崑曲研究作出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集成曲譜》的編輯。

王季烈(1873~1952)

正文

王季烈(1873~1952)業餘崑曲家。字君九,別號螾廬。江蘇蘇州人。清光緒甲辰(1904)進士。他長時期從事崑曲的理論研究,精通曲律,著輯有《螾廬曲談》、《集成曲譜》、《與眾曲譜》、《度曲要旨》,還據脈望館藏本校訂了《孤本元明雜劇》(均商務印書館出版)。晚年曾為《龍舟會》、《桃花扇》等傳奇訂譜,輯為《正俗曲譜》,由上海錦章書局石印發行。
《螾廬曲談》是討論曲律的理論著作,1922年附於《集成曲譜》各卷卷首出版。《曲談》分 4卷:《論度曲》、《論作曲》、《論譜曲》、《餘論》。作者探索曲律而不拘守前人論點,頗多創見。例如在音韻方面,他指出閉口音其實就是在韻母后收 m音。這一古音,尚存於福建、廣東等地方言語音中,解決了過去曲家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曲談》首次提出了“主腔”概念,使譜曲和聯套等過去認為高深莫測的技巧,有了準繩。因此崑曲家們認為其中《論譜曲》一卷,有開啟崑曲聲律奧秘的功效,把崑曲理論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宮調是傳統曲律著作未能解釋清楚的一個問題,《曲談》通過數學處理,揭露了一些實質,如民族音樂中的小工調與西樂中的 D調相當,由作者以曲笛和鋼琴對比加以證實。
王季烈對崑曲研究作出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集成曲譜》的編輯。後又輯成《與眾曲譜》於1940年出版。《集成曲譜》在謹守曲律的原則下,適當融和了流行的唱腔和口法,是《遏雲閣曲譜》以後通行的演唱本曲譜之一。
《正俗曲譜》是王季烈較早進行崑曲改革的一種嘗試。傳統崑曲劇本集常為四、五十齣,篇幅較長,不適合舞台演出。作者對此加以縮編、訂譜,輯成這部書。原計畫按地支編號,分出12冊,後來只在1947年印行了子集《龍舟會》和醜集《桃花扇》各選輯9折,寅集至亥集訂譜僅完成初稿,遺稿今佚。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