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書楹曲譜》

《納書楹曲譜》

《納書楹曲譜》由清代的葉堂(字廣明,又字廣平,號懷庭)編訂。成書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有王文治序、葉堂自序。全書共分正集4卷、續集4卷、外集2卷、補遺集4卷。《納書楹曲譜》的編訂,使崑曲的演唱有了初步的規範,從而促使了崑曲的提高與更廣泛的流傳。

基本信息

簡介

納書楹曲譜》由清代的葉堂編訂。全書共分正集4卷、續集4卷、外集2卷、補遺集4卷;《西廂記》全譜2卷;臨川《四夢》8卷;共24卷。除《西廂記》、《四夢》10卷專集之外,《納書楹曲譜》共收元明以來流傳之曲353套。其中元雜劇36折,南戲68出,明清傳奇114出,時劇(當時流行於舞台的“弋陽腔”、“吹腔”等民間戲曲)23出,散曲10套,詞曲一套,諸宮調一套。其材料之豐富,在當時是罕見的,也是我國民間刻印的第一部曲譜。

《納書楹曲譜》實際上是兩個組成部分,一部分是《牡丹亭》《長生殿》諸劇的將近百個單出;另一部分是《臨川四夢》這四部傳奇的全本。

書籍影響

《納書楹曲譜》的編訂,使崑曲的演唱有了初步的規範,從而促使了崑曲的提高與更廣泛的流傳。《納書楹曲譜》是遠不同於簡譜和五線譜的工尺譜。說起工尺譜,就要牽扯到中國戲曲曲譜的演變了。明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收了馬致遠《岳陽樓》、白樸《梧桐雨》的一些唱段,每個字只註上、平、仄聲。到了明代萬曆年間,沈璟所編《南九宮十三調曲譜》比《太和正音譜》略有進步,分別注出了正字襯字,還有板眼。但是,要作為演唱的依據,仍有困難。這種曲譜仍舊無法表示節奏與旋律,只是十分朦朧的近似值而已。葉堂用工尺譜,比較接近後來的簡譜形式了,但是缺少簡譜的精確度,缺少許多符號,留下了許多欠缺。可是在當時,葉堂的《納書楹曲譜》的問世已經是崑曲演出藝術的一個飛躍。所以李斗《揚州畫舫錄》、龔自珍的《定盦續集》都對葉堂作出了極高的評價。《大百科全書·戲曲卷》和《蘇州戲曲志》都轉引了李斗、龔自珍的原話,而我卻更重視近代曲學大師、《南北詞簡譜》作者吳梅的看法。

作者介紹

葉堂雖然遠祖自安徽遷來,他本人卻是在吳語伲儂、崑曲最流行的蘇州生活、成長的。葉堂的音韻學修養自有淵源,他師承吳江徐大椿,得其真傳。徐大椿號靈胎,乃當時負有盛譽的名醫,此人對崑曲的研究,從運氣、發音等等各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這是任何崑曲的研究者、演唱家所沒有做過的工作,所以有獨到的心得。袁枚也稱他“通曉音律”。葉堂得到名師傳授,又與當時文壇的王文治等諸家交遊,提高了文學藝術修養。因此,他編訂的《納書楹曲譜》不脛而走,成了演唱者、欣賞者的必備之書。

名家點評

吳梅在《莊親王總纂<九宮大成南北詞譜>敘》中說:“往昔吾鄉葉懷庭先生作《納書楹曲譜》,四聲清濁之異宜,分析至當。識者謂宋以後一人,實皆依據此書也。今譜中一詞輒列五六體,陰陽剛柔之理,一一可辨,引而申之,觸類而通之,則作詞制譜之方於是乎鹹在,以之度聲,易若反掌,而梁、魏遺傳,或賴以不墜乎?余少喜讀曲,深以未見此書為恨,及客海上,始自柳君蓉村處得之。忽忽已十年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