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佛寺[上海玉佛寺]

玉佛寺[上海玉佛寺]
玉佛寺[上海玉佛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玉佛寺位於上海普陀區安遠路的玉佛禪寺,不僅是滬上名剎,也是聞名于海內外的佛教寺院。作為上海旅遊的十大景點之一,它雖地處繁華的市區,卻又鬧中取靜,被喻為鬧市中的一片淨土。玉佛禪寺創始至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前後有11任住持。

基本信息

簡介

玉佛寺位於上海普陀區安遠路的玉佛禪寺,不僅是滬上名剎,也是聞名于海內外的佛教寺院。作為上海旅遊的十大景點之一,它雖地處繁華的市區,卻又鬧中取靜,被喻為鬧市中的一片淨土。玉佛禪寺創始至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前後有11任住持

玉佛禪寺坐落在上海市區北側的安遠、江寧路口。建於1918年,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築,布局嚴謹、結構和諧、氣勢宏偉。寺內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樓(方丈室),左右兩側有臥佛堂、觀音殿、銅佛殿和齋堂,錯落有致。每逢初一、十五或佛教傳統節日,善男信女,三皈居士,接踵而至。院內香菸繚繞,福燭高照,都市風光中的叢林名剎,超凡脫俗、別具韻味。2014年,玉佛寺因使用年限展開了為期3年的大修,大修後的玉佛寺將以嶄新的姿態面向大眾。

歷史沿革

玉佛寺玉佛寺
公元1882年,即清光緒八年,普陀山慧根法師朝五台,歷峨眉,入西藏,到印度,禮佛後過緬甸,在當地華僑的贊助下,開山取玉,雕成五尊玉佛,並請回普陀山。路經上海時,留下坐佛、臥佛各一尊,即在江灣鎮造廟供奉,稱玉佛寺。1918年,佛寺毀於兵火,故擇現址重建,新寺易名為“玉佛禪寺”。步入第一進殿——天王殿,可見三扇朱紅大門,本意為“三門解脫”。過去因寺廟多建在崇山峻岭中,廟門也稱“山門”,“山”與“三”異字同音,“三門”也成了寺廟的代,殿前供奉的是家喻戶曉的彌勒菩薩,其實,這位方臉大耳、胸袒腹露的笑佛源於五代時浙江奉化契此和尚。因他常持布袋,隨處行乞,故也稱“布袋和尚”。公元916年,布袋和尚在浙江奉化密林寺圓寂。因臨終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始被認作彌勒化身,後人塑像作為彌勒供奉。二進主殿為“大雄寶殿”。內供三尊金身大佛,正中是佛祖釋迦牟尼;東側是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西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寶殿後方設“海島觀音”壁塑,中間手持淨水法瓶、腳履鰲魚、慧眼注視人間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她站在鰲魚頭上,漂洋過海,前往拯救解苦難眾生。觀音的兩旁倚立著龍女和善財,他們都是觀音的弟子。壁塑的外兩側,左邊是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右邊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觀音塑像上方那位雙手抱膝,面容疲乏的則是釋迦佛出家六年後,歷盡艱險苦難時的造型
第三進為方丈室。匾額稱“般若丈室”,般若,意為智慧,丈室,世稱方丈,意為一丈方地,容量無限。正面牆上掛著禪宗始祖達摩畫像,方丈室樓上即是玉佛樓了。大殿正中供奉的即是慧根法師請回的玉佛坐像,像高1.92米,重一噸,由整塊白玉精雕而成,玉質細潔,造型優美,為釋迦牟尼的法相。佛身上裝貼的金箔和鑲嵌的寶石,光彩奪目,系信徒們所捐。遊客到此,無不讚嘆玉佛雕琢,巧奪天工,精美絕倫,舉世無雙。玉佛兩側櫥櫃內,珍藏著清刻《大藏經》七千餘冊。從1981年起,恢復舉辦各類佛事法會。
寺廟西側臥佛堂內,供白玉臥佛一尊。此為慧根法師請回的另一尊玉佛,長96公分。紅色佛龕中,佛祖如來,側身而臥,右手支頭,神態安詳,這是釋迦牟尼80歲圓寂像。1989年,新加坡信徒又贈一尊大臥佛,長約4米,就供在對面。在上海市普陀區安遠路東口的繁華鬧市里,坐落著一座幽靜古樸的佛教寺院——玉佛寺。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玉佛寺是因為寺內的兩尊玉佛而得名並聞名遐邇的。一尊是被稱作“鎮寺之寶”的釋迦牟尼坐像,高1.95米,由整塊玉石雕琢而成。佛像結跏趺坐,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作禪定印,表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慮入定,最後覺悟成佛右手自然下垂,手指觸地,稱“觸地印”,表示佛在生前為眾生做了種種奉獻,修了種種菩薩行,這一切唯有大地作證。佛像臉部豐滿,眉如新月,雙眼半開,雙唇緊閉,含著安詳、溫和微笑。讓人稱奇的是,不管你站在哪個角度,玉佛總在安詳註視著你。這座佛像雕琢精細,佛像的袈裟邊緣以及右臂的臂釧上,飾有一百多顆翡翠、瑪瑙等寶石。整個佛像發出晶瑩剔透的光澤,使佛像呈現出安詳寧靜、仁厚慈愛的神態。這座佛像現供奉在玉佛寺的玉佛樓上。
另一尊是臥佛堂里珍藏著的臥佛像。這尊像由一整塊漢白玉精雕而成,長96厘米,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右手支頭號側臥在紅木榻上,與北京香山臥佛寺的臥佛造型相同。臥佛像又稱釋迦牟尼涅槃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80歲時,在拘屍國郊外娑羅雙樹下涅槃(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時的狀態。臉部神情平和寧靜,安詳自然,面帶微笑。身上衣紋條圓滑流暢,表現出精湛的雕琢水平。最早的玉佛寺是1900年建立在吳淞江灣車站之側,由慧根法師的弟子本照法師任持。辛亥革命後,寺毀於兵火,僅玉佛倖存。一度以盛宣懷舍殫根路(今維安路)別墅為寺,供奉玉佛。1918年起,佛教禪宗支派臨濟宗僧人可成法師在今址建新寺。經過十年的“躬營奮築”,相繼落成了佛殿、樓閣、齋廚等仿宋寺廟建築群,使玉佛寺“丹艧觚綾,崇閎壯麗,蔚為巨剎,甲於海上。”
中國建立後,玉佛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多次進行拔款進行維修。1963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親自陪同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來到玉佛寺,參加為紀念斯里蘭卡前總理班達拉奈克誕辰64周年舉行的紀念法會。周總理與僧人們親切交談,聽取了情況介紹,囑咐道:“這座寺院很好,一定要管理好,保護好。”
“文化大革命”中,在市委的保護下,各級政府、有關單位和廣大幹部民眾及寺內僧人相互配合,使整個寺院建築完好地保存下來,經卷佛像、法器法物也安然無恙,兩座玉佛完好無損,一切佛教活動都停止了,但有幾位僧人在寺內,每日以糊紙盒謀生。1976年10以後,為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玉佛寺又重新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恢復開放,成立了“玉佛寺管理委員會”,流落僧人紛紛回寺。還拔出資金,對年久失修的寺廟進行了維修。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玉佛寺交從自己管理,由上海市佛教界人士按寺廟體制推了方丈、監院等僧職。1979年由真禪法師擔任玉佛寺的住持,恢復了佛教十方叢林制度。玉佛寺僧人為管理好寺廟,還成立了寺務會,管理寺內的事務並逐步開展佛事活動。從1981年起,恢復舉辦各類佛事法會。1984年以來,每年春天都舉行華嚴佛七法會,深愛佛教徒的歡迎。1985年方丈真禪法師主持,玉佛寺舉行了隆重的傳戒法會。玉佛寺共有僧人一百多名了,分布在客堂、禪堂、庫房、衣缽寮四大寮口,按照叢林規章管理著寺廟。
玉佛寺恢復佛教活動後,不少年輕信徒要求出家。從1982年起,玉佛寺開始青年教徒剃度出家,並舉行了學戒堂,向青年僧侶佛學知識和佛門禮儀。1983年,上海市佛教協會在玉佛寺恢復了上海佛學院。1942年,玉佛寺住持遠塵法師曾在寺內創辦了上海佛學院。邀請鎮江竹林寺震華法師任院長兼教務長,招收學僧30人。後因種種原因辦。1983年9月,停辦了40年的上海佛學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招了50多名學。上海佛學院的宗旨是:培養一批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相當佛教學識,並能密切聯繫信教民眾的年輕僧才。學院分預科班、正科班和研究班三個等級,學制均為兩年。學員們在這裡要系統地學習佛學概論、遺教三經、中國佛教史、沙彌律義、印度佛教史、語文、歷史、政治經濟學、外語、古代漢語、中國哲學史、周易、老莊、中論、百認、攝大乘論、中觀今論以及圓覺經、維摩詰經等課程。至1989年,已有70多名學生畢業,分卦玉佛、龍華、靜安三大寺擔任執事等職,為寺廟管理充實了新的力量,有的年青僧人從研究班畢業後,留在佛學院任教,充實了佛學教師隊伍。

現狀

玉佛寺玉佛寺
玉佛寺現占地面積約11.6畝,建築面積8856平方米。玉佛寺建築師承宋代寺院風格,中軸線上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樓三重殿堂,東西兩側配建有觀音堂、銅佛殿、臥佛堂、懷恩堂、禪堂、齋堂等,並開設了文物室、法物流參通處和素齋餐廳,共有堂舍200多間。全寺建築布局整齊,結構精巧,金碧輝煌。天王殿內正中供奉著一尊泥塑鍍金的彌勒像坐像,只見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彌勒佛像背後是一尊護法天神韋馱像。韋馱手持金剛杵(斷煩惱、鎮惡魔的法器),顯得勇猛威嚴,護衛著整個寺院。天王殿兩側供尊著四大天王像,佛教認為是他們分別鎮守四方天下,保護佛法源遠流長。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體建築,寬7間,進深5間,外觀為宋式兩層宮殿式建築,古樸莊嚴。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兩側分別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大佛趺坐在蓮花座上,神態安詳。佛像通高4米,全身披金,使整個殿堂都顯得金光燦爛肅穆莊嚴。釋迥牟尼佛頭頂上方的藻井上,繪述著釋迦牟降生時的裸體法相和九龍吐水為他沐浴的漩渦形條紋圖,生動有趣。
大殿兩側不是十八羅漢像,而是塑著護持佛法的天神——二十諸天像,他們是帝釋天、訶利帝南、緊那羅、堅牢神、摩醯首羅天、大功德天、金剛密跡、大摩利支天、月宮太陽、菩提樹王、大梵天、散脂大將、鬼子母、韋馱天、星宮月府、四臂不動天、大辯才天、日宮太陽、娑竭龍王、閻摩羅王等。三尊大佛的背後是一幅海島觀音的巨型彩塑。畫面上觀音站立在鰲頭上,四周許多善財童子正在進行“五十三參”(向53位有佛法、善知識者參學佛法),並得到觀音菩薩的教化。壁塑下部是造型各異的十八羅漢像,有的平和慈祥,有的剛勁勇猛。一般寺院都把十八羅漢排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兩側,而玉佛寺把他們安排在海島觀音塑像的下邊,獨具特色。觀音殿里供奉著一尊明代鑄造的青銅觀音像。銅佛殿里供奉的是明代青銅鑄阿彌陀佛像,高約3米。右手曲臂向上,作施無畏印。左手下垂作與願印,表示發願接引佛教徒往西方極樂淨土。這兩尊青銅塑像,條線流暢、神態自然,吸引大批遊人香客前來觀賞進香。在玉佛寺里,還珍藏著許多珍貴的佛教經典和文物。如在玉佛樓里,珍藏著(乾隆版大藏經),共178函,1662餘,7168卷,還有民國時期影印的宋代《磧砂藏》、《頻伽藏》(即《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日本的《大正大藏經》和《續藏經》及《藏文大藏經》)等。這些卷帙浩繁的藏經,都是極為珍貴的佛教經典。北魏青銅佛像為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所造的釋迦佛立像。佛像上身略向前傾,高肉髻、螺發,面部安詳慈和,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衣紋平直下垂,線條流暢。佛的背後是火焰紋背屏,上有3尊浮雕坐佛像。背屏後刻有銘文。
北朝石雕藥師佛像雕於東魏武定元年(543年),像高23.5厘米,寬11.5厘米,正中為藥師佛結趺而坐,高肉髻,臉部豐滿,雙耳垂肩。右手屈臂上舉,作施無畏印,左手手掌朝下,作與願印。下為方形底座,背後為舟型背屏,上飾以花紋;左右各有一石刻小站佛。雕像石質微黃,細膩如玉。整座雕像構圖簡潔,技藝嫻熟,是北朝石刻藝術之精品。
明代棗木觀音像通高150厘米,由整根棗木雕刻而成。這尊觀音像,身材修長,婷婷而立,給人一種飄逸的動感,美妙動人。觀音雙頰豐潤,眉目清秀。雕刻者巧妙地運用棗木的自然生成之態,使像的身軀順著棗樹本來的變度略成弧形,觀音的頭部略向左側,給人一種動態的感覺。衣紋洗鍊簡潔,服飾雕刻精細,顯示了明代藝術家的聰明和智慧。清代木雕靈駕山:佛經稱,古印度摩揭陀國有座靈鷲山,釋迦牟尼曾多年在這裡弘揚佛法。這座木雕高約2米,山巒層進,怪石嶙峋,佛、菩薩、羅漢、天王等佛像分布各處,有的騎獸,有的談笑宴坐,有的讀經論道,形態各異。整個塑像塗抹金粉,光彩奪目,反映出清代木雕工藝的出色成就。玉佛寺自恢復開放以來,在對外接待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成為上海市對外友好交往的一個重要視窗。據統計,從1981年至1989年,上海市的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三大寺共接待了2000多萬人次,其中外賓250多萬人次。凡是到上海參觀訪問的外賓幾乎都前往寺廟參觀,包括一些政府要人和各界著名人士,如美國前總統里根的夫人、巴西總統夫人英國瑪格麗特公主、泰國王儲瑪哈拉集拉薩先生、法國前總理皮埃爾、印度總理夫人、西哈努克親王夫婦、澳大利亞總督、加拿大總督、港澳總督,以及港澳台和世界各國佛教界的高僧。
佛教寺廟不僅僅是信徒燒香拜佛的活動場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地,是開展對外交往的一個視窗。玉佛寺在僧人管理後,已完全實現了寺院的自養。他們通過做佛事,開辦法物流通、素齋餐廳等取得的經濟收入,不僅供養寺內上百名僧人的生活,而且還用於寺院的維修。整個寺院安靜清潔,建築輝煌,堂宇莊嚴。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數以萬計的善男信女前來燒香禮佛,參觀的遊人絡繹不絕。正月初一更是熱鬧,來玉佛寺燒頭香的人們有的在前一天晚上就守在廟門口,初一這一天就有數萬人前來燒香拜佛、參觀遊覽。一些海外華僑、華人佛教徒也紛紛前來朝拜、做佛事。1986~1989年,上海各寺廟共舉行大小佛事1萬堂,其中90%是應海外信徒要求舉辦。這些佛事活動對聯繫海外僑胞,增進了解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歷任方丈

慧根(?―1900)

玉佛寺的創建人,首任住持。據莊潞《可成大師傳》及葉爾愷《玉佛寺記》記載,慧根原系普陀山僧人,曾單丁行腳,朝禮五台、峨嵋等佛教名山。他經西藏到達緬甸,請得大小玉佛五尊,迎奉回國。途經上海時,留下坐佛、臥佛各一尊。其餘三尊運回普陀山。留在上海的兩尊玉佛,得盛氏檀越等人發起,於清光緒八年(1882),在張華浜建茅蓬供奉,這是玉佛寺的前身。1900年,又在當時的江灣車站附近建寺,供奉玉佛。這是最早的玉佛寺。寺成不久,慧根上人即圓寂。

本照

生卒年不詳。玉佛寺第二任住持。據葉氏所撰《玉佛寺記》稱,本照法師為慧根上人嗣法弟子,慧根上人圓寂後,即由其繼任住持。他繼承師志,勉力守成,曾進京請得藏經(即清《龍藏》)一部,藏於寺內。這部藏經至今仍完好無損,供奉在藏經樓。辛亥革命期間,江灣玉佛寺宇被占(一說被毀),佛像被棄置公園內。本照法師曾為此竭力奔走呼號,最後齎志以沒。

宏法(?-1917)

玉佛寺第三任住持。原為浙江天目山昭明院僧人,退院來滬。時值本照法師圓寂,乃由諸山長老推薦繼任住持。宏法上人得常州天寧寺冶開及南京香林寺濟南等長老之助,多方衛護,遂將玉佛從公園移至麥根路(今淮安路)賃屋為寺。冶開和尚為近代禪宗名宿,曾在本寺結七念佛,建念佛道場。一時海上名流,齊集本寺,玉佛寺由此成為著名道場。1917年宏法上人圓寂。

可成(1889-1932)

玉佛寺第四任住持。法名大杲,江蘇鎮江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方十二歲,即背著家裡,到鄉間鶴林寺要求出家,事為父母知曉,極力將其勸導回家。但可成法師不改初衷,仍一再堅持出家。父母見其意志堅決,遂準其於本鄉靈鷲寺出家。1905年,在南京寶華山依浩淨和尚受具足戒。此後即努力誦讀佛教經論,嚴守戒律儀規,勤於實踐修行。1912年春,赴鎮江金山江天寺參學,前後五年,歷任寺內各種首領要職。後到南京香林寺受法,深得濟南、彌修兩位老法師器重。1917年秋,宏法法師圓寂,可成受命來滬,繼任玉佛寺住持。次年,在冶開、濟南等佛門耆宿的幫助下,募得檳榔路(今安遠路)地基11.6畝,於1918年開始動工,重新建造玉佛寺,六年乃成,改稱為玉佛禪寺。1929年,可成法師與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佛教徒共同發起在上海成立中國佛教會,任執行委員,同年六月,被選為上海特別市佛教會執行委員

遠塵(?-1973)

玉佛寺第五任住持。法號乘真江蘇泰興人。自幼出家,18歲在京口超岸寺受具足戒。時超岸寺辦有玉山佛學社,遠塵法師受具足戒後,即在佛學社就學於守培法師座下數年,研習經論。後至金山江天禪寺參學,任該寺首領執事。1932年秋,奉可成法師之命,至南京香林寺任住持。不久,可成法師病危,急電召其來滬,繼任玉佛寺方丈。1942年5月,遠塵法師自覺心力衰竭,無力主持全寺事務,故於上海佛學院開學之際,舉行了住持交接儀式,由震華法師繼任。去位後,仍全力輔助震華法師辦好上海佛學院。建國以後,一度出任玉佛寺梵唄導師,對於寺內各項事務,念念不忘,盡力而為。曾掩關三年,用功修持。1973年圓寂於玉佛寺。

震華(1909-1947)

玉佛寺第六任住持。俗姓唐,名全心,法名乘實,江蘇興化人。早失怙恃,11歲時,投本縣圓通庵依懷蓮老人披剃為僧。後懷蓮老人送其入私塾讀書,學文屬對,出語常驚儕輩,尤喜古今軼聞,誦讀之餘,兼畫蘭竹。1926年春,其師祖金山寺霜亭老和尚見其聰明穎悟,乃召至鎮江入超岸寺玉山佛學社,依守培法師研習教典。超岸寺玉山佛學社,為守培法師於1925年秋創辦,對佛教在近代的振興作出了很大貢獻。1942年,震華應邀來滬主持上海佛學院,同年5月繼任方丈。1943年1月,震華在寺內創編《妙法輪》月刊,同年組織”弘一大師紀念會”。抗戰勝利後,為集中精力,專心從事佛學研究,震華辭去了住持職務。1947年病逝於玉佛寺。著作有:《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僧伽護國史》、《續比丘尼傳》、《興化佛教通志》、《泰縣佛教通志》等。

止方(1908-1961)

玉佛寺第七任住持。法名寶生,祖籍江蘇無錫。幼年剃度於滬上虹口之西竺寺。18歲時,赴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寶華山為近代律宗祖庭,東南律學重鎮。止方法師目擊此山律規嚴淨,威儀整肅,方知佛教除應赴經懺之外,出家人還應負起弘宗演教的職責。受具後,回到上海,於浦東某一寺院閉關三載,潛心研修,甚獲法益。後常隨應慈法師學習華嚴,造詣頗深,且時有資助僧人求學之義舉,深受時人敬重。1945至1947年出任玉佛寺方丈。

葦一(1905-1963)

玉佛寺第八任住持。又名唯一,字乘三,江蘇南通人。11歲時,隨狼山準提庵默之上人剃度為僧,習禪學畫。1925年,依鎮江焦山定慧寺德峻和尚受具足戒,留寺學習淨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戰火迅速燃遍神州,在此民族危亡之際,佛教界愛國僧人亦同全國人民一起,投入如火如荼的民族救亡運動。1938年,南通淪於敵手。在日寇鐵蹄淫威下,人們扶老攜幼,背井離鄉,葦一與同道在石港觀音閣組織難民收容所,收容安置失去家園的難民。1939年,他應邀來滬,被推為虹口大聖寺住持。1942年,受聘任上海佛學院圖畫教師,後歷任玉佛寺監院、都監等職。1947年1月接任方丈。前後三年,誠心任事,有志建樹。1949年初退隱。1963年4月圓寂。

葦舫(1908-1969)

玉佛寺第九任住持。法名乘原,俗姓朱,江蘇東台人。家中世代奉佛,信仰虔誠。1922年,年僅13歲即投本縣福慧寺出家。1926年,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曾先後就讀於高郵放生寺、常熟興福寺佛學院、北平柏林寺佛學院。後因輔佐太虛大師整理僧伽制度,入武昌佛學院求學,隨侍太虛大師數年。逢太虛大師升座講經,葦舫法師每為記錄。在此期間,他還不憚煩勞地編印《淨土宗月刊》。其後曾赴漢藏教理院任教,“七·七事變”後,他主持武昌佛學院,編輯《海潮音》月刊。1940年,隨太虛大師出訪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國,宣傳我國人民的抗日政策。抗戰勝利後,奉太虛大師之命赴武漢恢復武昌佛學院和世界佛學苑圖書館。此後受記於鎮江金山江天寺,並住持江西廬山大林寺。1949年3月,任玉佛寺住持。建國後,葦舫法師在修建玉佛寺、促進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歷任上海抗美援朝分會佛教支會主任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屆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三、四屆政協委員。參加了《辭海》佛教條目的編寫工作。“十年動亂”中,佛教界深受衝擊,為使玉佛寺這座滬上名剎安渡險關,葦舫法師耗盡心力,不久頹然而逝。

真禪(1916-1995)

玉佛寺第十任住持。俗姓王,名鶴樹,江蘇東台人。童真入道,1921年,在安豐鎮淨土庵依淨修老和尚出家,法名真禪,字昌悟。1931年,在南京寶華山隆昌律寺依德浩和尚受具足戒。先後入東台三昧寺啟慧佛學院、鎮江焦山定慧寺佛學院、鎮江竹林寺佛學院、泰州光孝寺佛學院、上海佛學院、上海圓明講堂楞嚴專宗學院、南京中國華嚴速成師範學院等院校學習,佛學造詣頗深。先後擔任鎮江竹林寺、蘇州獅林寺等名剎住持,以及竹林佛學院院長,桃李遍及歐、美、港、澳、台等地。

1942年,應其師震華法師之召,來到玉佛寺協助其辦理上海佛學院。歷任副寺、知客、信眾部副主任、監院、寺務處主任等職。1945年,至鎮江竹林寺受記,為守之、震華、窺諦三法師的法徒。“文革”期間,真禪法師與其他五位僧人堅留寺內,以糊紙盒度日,並設法保護了寺廟的建築和房屋免遭破壞。1979年,當選為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任玉佛寺住持。此後,他多方籌募資金,整修殿宇,招集僧眾,在恢復佛教叢林體制、流通經書法物、開展宗教活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83年,他主持創辦上海佛學院,任院長。1988年,受聘為上海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並設立“真禪法師殘疾兒童福利基金”。同年十月,兼任靜安寺住持。1992年11月,兼任河南開封大相國寺住持。1993年10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海外聯誼會理事會理事。真禪法師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在任期間,接待、出訪不斷,為增進世界佛教徒的了解和友誼、宣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發揮了積極的影響。真禪法師在佛學研究方面造詣頗深,除經常主持講經法會外,還著有《玉佛丈室集》十冊、小叢書若干本,另有大量的佛學研究論文在海內外發表。

交通信息

捷運
捷運13號線“江寧路”站下,步行約5分鐘左右到達。
公交
19路、206路、316路、738路“江寧路安遠路”站下。

社會貢獻

幾年來,上海的三大寺熱心社會公益和福利事業,向災區、殘疾人協會、兒童基金會教育基金會等各項社會公益事業捐款已達160多萬元。這幾大寺院的素齋聞名退還,素齋營業額每年約500萬元。三大寺各項外匯收入累計約達300萬美元,為國家創匯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