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甘肅省永靖縣炳靈寺]

炳靈寺[甘肅省永靖縣炳靈寺]
炳靈寺[甘肅省永靖縣炳靈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炳靈寺位於甘肅臨夏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炳靈寺現存窟龕183個,造像近800身,分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壁畫約900平方米。其中169窟開鑿於一天然石洞中,規模最大。浮雕石塔25座。炳靈寺石窟雕像776軀,其中石像694軀,泥塑82軀,主要人物有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無量壽佛、彌勒佛以及各種菩薩、佛等。造型概括,手法簡練,肢體半裸,衣裙飛動,姿態優雅,靜中有動,比例協調,充分體現西北渾厚粗獷之神韻。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炳靈寺炳靈寺

炳靈寺位於甘肅臨夏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從蘭州出發乘車行75公里,到劉家峽水電站大壩換乘遊艇,經過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進峽口,過姊妹峰,即可到達。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後歷有龍興寺、靈岩寺之稱。明永樂年後,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寺廟介紹

炳靈寺炳靈寺
炳靈寺在唐代稱為龍興寺,宋代稱為靈岩寺,初建於16國時期。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布在大寺溝兩岸的紅沙岩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鏇而上。炳靈寺以下為主,創建於西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唐、各代擴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現存窟龕183個,造像近800身,分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壁畫約900平方米。其中169窟開鑿於一天然石洞中,規模最大。浮雕石塔25座。炳靈寺石窟雕像776軀,其中石像694軀,泥塑82軀,主要人物有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無量壽佛、彌勒佛以及各種菩薩、佛等。造型概括,手法簡練,肢體半裸,衣裙飛動,姿態優雅,靜中有動,比例協調,充分體現西北渾厚粗獷之神韻。
在最早的西秦169窟中,塑造有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北壁正中的大力佛。坐落在仰蓮台座上無量壽佛,面型方圓,著半披肩佛衣,盤腿而坐,有莊重之感。菩薩頭頂束髮,袒臂招手,伺候左右。濃墨淡彩,呼之欲出。北壁正中大力佛,高7.5米,眉目俊秀,衣紋流暢,神態安詳。北魏造像最有特色的是25龕的石雕釋迦多寶像,面帶微笑,舉手敘談,莊重而瀟灑,再現南朝崇尚清談玄學的風采。炳靈寺石窟以下寺最為壯觀,西秦建都臨夏期間,國王御駕親臨石窟,揮毫題詞,真跡尚存於岩壁之上。

石窟懸崖上有石刻大佛像一尊;懸崖旁邊矗立著姊妹峰。周圍有鴛鴦洞,藥水泉等勝境,山清水秀,峰險石奇。乘坐遊艇可以直接到達石窟碼頭。歷史變遷,炳靈寺屢遭戰火破壞,棧道毀壞。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頒發通知,正式公布炳靈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立了炳靈寺文物保管所,修建了防洪大堤,並在溝中架起了一座15米的獨孔水泥雕欄橋。炳靈寺最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藝術,與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甘肅三大石窟。從蘭州市去炳靈寺,可以在蘭州汽西站乘坐永靖縣的長途公共汽車,再換乘遊船去。

炳靈寺炳靈寺
炳靈寺地處甘肅永靖縣西南35公里的小積石山中,距蘭州也有70多公里。天還沒亮,就和幾位朋友一起乘車從蘭州出發,開始時路況尚好,進入山區後,公路也變得窄小、坎坷。西北地區常年缺水,山上植被稀疏,在這個季節更是只能看到一層薄薄的晨霜。一路顛簸,總算到了劉家峽水庫。水庫的遊艇碼頭門可羅雀,一片冷清。打聽之後,才知此時這裡幾乎無人遊覽,船大多數都不開了。同行的幾位當地朋友,百般努力,軟硬兼施,最後總算是租到了一條小遊艇。

劉家峽水庫,看起來面積也不是很大,四周山峰還算多姿。由於地處黃河上游,水質清澈,全無經過黃土高原之後的那種混濁。當遊艇駛出一個山口,眼前豁然開朗,煙波浩渺的高原平湖撲面而來,乘船的人也為之精神一振,紛紛爬出艙外,飽覽這湖光山色。激情過後,便感受到水面上朔風凜冽,寒氣逼人。只得拱回艙內,透過船窗向外窺視。穿越五十多公里的湖面,閱過姊妹峰的風采,終於來到了炳靈寺。

寺廟歷史

炳靈寺炳靈寺
當年眾多工匠和藝人懸掛在繩索上,在60米高的懸崖上,利用懸崖的天然凹凸,修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現在因修建了劉家峽水庫,水位上漲了不少,原來那種瀕臨黃河、居高俯視的氣勢所剩無己。炳靈寺分布在大寺溝兩側的紅砂岩上,登岸後,沿小路前行,再走就上了棧橋,只見洞窟層疊,棧道曲折。

炳靈寺的歷史和一些著名的佛像。炳靈寺所在的積石山山岩的地質結構,雖然易於開鑿雕造,但卻不耐風化和潮濕。峭壁的高處,常有岩層伸出,形似屋檐,為一些佛窟遮擋了不少風雨和驕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許多歷經千年的窟龕造像,仍是滿面滄桑,只能依稀看出當年的風采。因褪色、風化而顯得暗淡的壁畫,只能讓人遙想昔日的輝煌。在這裡,至今仍未看到有什麼像樣的保護,由於當地這種砂岩結構,很多其他地方的保護措施在這裡不但無用,反而有害,故只能任這些千年老佛爺繼續經風雨,見世面。泥塑的佛像則更是四肢不全,首級常無。

除了自然因素對佛龕的毀損外,人為破壞也很嚴重,這當然少不了上世紀60年代的那場浩劫,還有就是歷史上的戰亂造成的破壞。當地的朋友告訴我,這些戰亂,大多是當地回漢兩族之間的紛爭,因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得勢者往往要摧毀對方的宗教崇拜偶像。唉,凡人之爭,佛亦遭難。172號窟的佛像高達27米,是炳靈寺石窟中最為高大的一座,如今雖已是遍體鱗傷,卻仍默默地注視著溝對岸的那座寺廟——炳靈寺,在他們之間,有一座石橋相聯。寺廟顯然是經過重修了,如今可算是光彩照人,與這邊的佛龕相比,真可謂是天上人間。

炳靈寺炳靈寺
站在石橋上向下俯視,能看到一條不深的山溝蜿蜒伸向水面。如果沒有劉家峽水庫,水位會下去很多,站在此處,看到的則是黃河在山腳下流過。河上的行船人駛經此處,抬頭仰望,應可見半山之上炳靈寺巍峨的身姿。晨鐘暮鼓,悠悠揚揚,那是何等的氣概。現在帶著幾分荒涼的小積石山,在隋代曾是一個繁榮的商船停泊之處,也是古“絲綢之路”南去吐蕃的必經之地,經濟發展和不同文化的交溶造就了炳靈寺。隨著古“絲綢之路”衰亡,炳靈寺也漸漸地失去光彩。貧困和戰亂,更是幾乎毀滅了這裡。

1967年劉家峽水庫開始蓄水時,對炳靈寺石窟構成了威脅,有些石窟只能長埋於水下,在棧橋上遊覽時,常看到石壁上刻有字樣:此處往下××米,為××窟。現在估計也被泥砂淤積的差不多了,不知還有沒有重見天日的一天。當時只將16號窟的一尊8.6米長的大臥佛大卸9塊遷移保存,這一卸就是30多年,直至1999年,炳靈寺文保所騰出原來的辦公室,在炳靈寺的一側,修建臥佛寺,大臥佛的九塊肢體總算可以九九歸一了。水庫的修建,雖然給炳靈寺帶來了難以挽回的損失,但也為開發黃河,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眾多長沉於水下的佛龕,是不是也可算做佛家的舍己普渡眾生呢?

寺廟布局

炳靈寺炳靈寺
敦煌莫高窟以壁畫見長,麥積山石窟以泥塑見長,炳靈寺以石雕而著名(河南的龍門石窟也以石雕見長)。炳靈寺是中國著名的石窟寺,號稱全國四大石窟之一,其藝術價值僅次於敦煌莫高窟。在劉家峽水電站蓄水截流時,為保護藝術國寶,周恩來總理曾經親自關心安排防護工程建設。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陡峭幽深的積石山寺溝峽里。位於臨夏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從蘭州出發乘車行75公里,到劉家峽水電站大壩換乘遊艇,經過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進峽口,過姊妹峰,即可到達。

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後歷有龍興寺、靈岩寺之稱。明永樂年後,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炳靈寺在唐代稱為龍興寺,宋代稱為靈岩寺,初建於16國時期。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布在大寺溝兩岸的紅沙岩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鏇而上。炳靈寺以下為主,創建於西秦,現存窟龕183個,造像近800身,分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壁畫約900平方米。其中169窟開鑿於一天然石洞中,規模最大。浮雕石塔25座。炳靈寺石窟雕像776軀,其中石像694軀,泥塑82軀,主要人物有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無量壽佛彌勒佛以及各種菩薩、佛等。造型概括,手法簡練,肢體半裸,衣裙飛動,姿態優雅,靜中有動,比例協調,充分體現西北渾厚粗獷之神韻。

炳靈寺炳靈寺
在最早的西秦169窟中,塑造有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北壁正中的大力佛。坐落在仰蓮台座上無量壽佛,面型方圓,著半披肩佛衣,盤腿而坐,有莊重之感。菩薩頭頂束髮,袒臂招手,伺候左右。濃墨淡彩,呼之欲出。北壁正中大力佛,高7.5米,眉目俊秀,衣紋流暢,神態安詳。北魏造像最有特色的是25龕的石雕釋迦多寶像,面帶微笑,舉手敘談,莊重而瀟灑,再現南朝崇尚清談玄學的風采。炳靈寺石窟以下寺最為壯觀,西秦建都臨夏期間,國王御駕親臨石窟,揮毫題詞,真跡尚存於岩壁之上。

寺廟史料

炳靈寺炳靈寺
炳靈寺歷史淵源,自古以來是佛教聖地,也可以稱道教聖地,(或哲學聖地)。現經1600多年歷史公元393—431年(47年)建立西秦。炳靈寺是藏語‘十萬佛洲’之音(十萬彌樂佛現靈的說法)。炳靈寺分為:上寺、下寺、洞溝三部分。現有212窟龕、雕像694、壁畫龍點睛1500平方米,最大特徵是以石雕為主,中國占重要地位。
3號窟:盛唐時候開鑿的大型石窟,它屬於平面方形平頂的大窟,窟的中間連著山體四面坡頂的石塔,這坐石塔在中國來說“獨於無二”也可以說世界少見。最突出特點是:四面都有浮雕左面普賢、右面文殊,左面文殊右面普賢,中間刻棵有千佛,前面有小龕,所供佛像早以不存在了頂部小龕上寫有天、地、日、月、君、親師。有句話:有塔就有佛。塔分兩大類:一類叫佛塔,一類叫舍利塔。(塔里有佛)(活佛或大師燒成的骨灰)是一座連山體雕鑿的石雕方塔,仿木結構,整個塔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表現了盛唐建築藝術與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

4號窟:初唐造像它屬於馬蹄型平面。正璧雕有彌樂佛一宗,肉髻半圓面相清秀而不豐圓(豐滿圓潤),披有雙領下垂的袈裟,衣紋陽刻,身材修長,善跏趺坐與方台坐上普濟眾身。結跏趺坐(盤腿)善跏趺坐(佛坐在椅子上)

炳靈寺炳靈寺
6號窟:北周一窟。2公元老派1557年宇文覺,推翻了西魏政權建成立了北周。此窟就是這時間開鑿的,從佛的造像來看,肉髻低平,面如滿月,口眼俱小,具有水波紋式的袈裟,衣紋綢密,像槽衣出水似的(好像剛從水裡出來貼在身上一樣)。(你們遠到而來),佛發自耐心的微笑表現在面部,表現了匠士高超的藝術。菩薩頭戴方平花冠,面形較方圓,帔巾交於胸下,身體前傾,然後下卷,立於佛兩側,立於半圓台上。釋迦彌樂,兩側為文殊,普賢。阿彌托佛兩側觀音,大勢至(西方三聖)

8號窟:隋代(泥塑)它屬於平面衡長方行頂略作群隆行,泥塑造像,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菩薩頭戴花冠,面部比較方圓,略帶清秀亭亭玉立,眉毛彎細,眼低垂,嘴小唇薄,披井搭於雙肩,長裙瀉地。(其中一菩薩是唐代造像)已毀。

(壁畫:窟頂彩繪套斗式藻井閣內,均繪飛天特別是中間白色平塗,淡墨勾畫,全身裸體,(童子飛腰部躬曲,繞蓮瓣飛舞)8號中小型窟平面方型,造像均泥塑,面部豐圓近方行,唇薄耳小,特別菩薩體形修長,衣飾寬鬆,裙褶自然流暢,這時的造像既有北魏的清秀之美,也有唐代的圓潤之美,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炳靈寺炳靈寺

169窟最有價值,刻窟深9米,高16米,寬27米,原是一個天然容洞,是我國石窟最早的佛教洞窟之一,窟內主要以, 《無量壽經》《法華經》《維摩潔經》《華嚴經》 ,佛教造像和壁畫都反映了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風格和特地,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西秦之後的北魏,以是一個開窟造像的興盛時期,共9窟33龕。一個是以126窟為代表的中心,另一個是以146窟為代表中心。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繁榮和發展的階段,佛教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電大鼎盛時期,炳靈寺大部分窟龕,均完成於唐代,唐代窟龕有135個占全部窟龕3分之2以上。
70窟:明清時代八臂十一面觀音、共有五層:最上一面為如,米相,第二層眼獠情,優美豐腴,形象適度,身軀微向前傾,亭立於窟中心(彌樂佛)。

炳靈寺炳靈寺
64龕;初唐或盛唐前期 西秦—佛與菩薩的特徵,面部圓潤,高鼻深目,細眉薄唇,大耳垂肩。渾厚壯實,穿通肩大衣,或半披肩袈裟,制地輕薄,身體輪廓清晰。北魏—上身露,肩搭彩帶,長脛瘦臉,眼角細長,口小唇薄,咀角微微上翹,酒窩露出,顯出秀骨清秀,莊嚴微密(象靜靜)。
北周—肉鬢低下,面部上寬下窄,略作方形鼻脛不高,口眼聚小,著通肩大衣,衣紋綢密極不規則,菩薩,髮髻高聳,花官圓並瓦,白色寶繒,披巾橫於腹際,亭亭玉麗,長裙穴地,不露腳,面形清秀。唐—髮髻高聳,面部圓潤豐滿,慈祥溫和,面含微笑,擺頭扭腰,傾身低頭,竊竊和語,顯出婀娜多姿,栩栩如生的樣子。護法大王—怒目頓足,雄健有力,背吶喊,似手要,“打入地獄”。

相關景點

炳靈寺炳靈寺
炳靈藏語為“笨郎”,即“十萬佛”之意。遠在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建立西秦政權(公元385-431年),統治達47年之久。炳靈寺石窟,始建於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從十六國時代起,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西秦建都臨夏期間,國王御駕親臨石窟,揮毫題詞,真跡尚存於岩壁之上。自公元420年鑿窟起到宋代,石窟對漢傳佛教、淨土宗華嚴宗禪宗的影響較大,元末明初,藏傳佛教中的黃派(格魯派)傳入炳靈寺。

炳靈寺石窟在承襲前代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外來佛教藝術,以嶄新的姿態、簡潔的手法,創造了生動的雕塑形象和繪畫藝術。范文瀾在他的《中國通史》一書中認為,炳靈寺石窟不僅以石刻雕像作品見長,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同樣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炳靈寺壁畫真實地反映了十六國時代西北地區的社會風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藝術,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以下寺最為壯觀。它們分布在長200米,高60米的懸崖上。炳靈寺石窟現存窟龕196個,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開鑿的有2窟1龕,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龕,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龕。

炳靈寺炳靈寺
唐代作品藝術成就最高,當時僧人達到3000多人。該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顯的墨書題記,是國內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紀年題紀,對全國其他古老石窟的斷代提供了標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窟龕造像和壁畫以169號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主體。

169號窟古稱唐述窟,現稱“天橋洞”,高15米、深8米、寬20米,為已知中國開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內有佛龕、石雕、石胎泥塑三類造型。171龕,位於石窟懸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彌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鑿,高達27米,雄渾莊嚴。窟中西秦《文殊菩薩問疾圖》 ,是中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一幅維詰經變圖。原16號窟,現歸位在石窟群對面睡佛殿內,長8.6米的泥塑炳靈寺臥佛,是中國現存北魏時期的唯一一尊臥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中國現存石窟像中最為珍貴的一尊,充分體現了盛唐風貌。炳靈寺入口處懸崖旁邊佇立著峻峭的姊妹峰,周圍有鴛鴦洞藥水泉等勝境,山青水秀,峰險石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