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鴨

潛鴨

潛鴨,學名Aythya ferina,又名紅頭鴨、磯鳧、磯雁。潛鴨是一種內陸性候鳥,很難在沿海灘涂見到,常棲息於蘆葦叢生視野不開闊的湖泊,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蒙古、歐洲中部以及英倫三島,在中國,他們繁殖於新疆天山山脈一帶,越冬於日本、印支半島、緬甸、南亞次大陸、伊朗、阿富汗、歐洲南部非洲北部等地區,在中國他們的越冬地在長江流域,向南一直分布到福建、廣東、香港沿海及台灣。

基本信息

概述

潛鴨(pochard )
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潛鴨族(Aythyini)的14~16種潛水鴨,常稱為港灣鴨。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均無具金屬光澤的翅斑,但大多數種翅膀帶白色。雄體頭部通常為黑色或紅色。雌體純褐色。

生長繁殖

在典型的求偶儀式中,雌體對著它所選中的雄體鳴叫,誘發它進行求偶表演。雄體協助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的淺坑或一堆葦草)。產7~17枚淡黃色或暗綠色卵,或產於自己巢里,也常產在其他鳥,包括無親緣關係的鳥的巢內。孵化期23天。長有絨羽的幼雛出殼後立即由雌鳥帶進開闊的水裡,數天內即學會潛水,6~8周後便能飛行。大多數種類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

分類

青頭潛鴨

(學名:Aythya baeri)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雄體頭部通常為黑色,具金屬光澤。雌體純褐色。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築巢。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

斑背潛鴨

描述:中等體型(48厘米)的體矮型鴨。雄鳥體比鳳頭潛鴨長,背灰,無羽冠。雌鳥與雌鳳頭潛鴨區別在於嘴基有一寬白色環。與小潛鴨甚相像但體形較大且無小潛鴨的短羽冠。飛行時不同於小潛鴨處在於初級飛羽基部為白色。 虹膜-黃色略白;嘴-灰藍;腳-灰色。 叫聲:求偶炫耀時雄鳥發出咕咕輕聲及哨音;雌鳥回聲生硬粗啞。其他時候極安靜。 分布範圍:全北界。繁殖於亞洲北部。越冬在溫帶沿海水域包括東南亞及菲律賓。 分布狀況:罕見冬候鳥。遷徙時見於黃海地區。在中國東南部和華南沿海省份及台灣越冬。 習性:多在沿海水域或河口活動;有時光顧淡水湖泊。合群且以群棲居。 註:小潛鴨Aythya affinis曾有迷鳥偶到日本的記錄,有人稱見過此鳥,說明此鳥有可能亦見於中國。

赤嘴潛鴨

(學名:Netta rufina)是體型較大的皮黃色鴨。繁殖期雄鴨易識別,銹色的頭部和橘紅色的嘴與黑色前半身形成對比。雌體純褐色。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築巢。繁殖於東歐及西亞;越冬於地中海、中東、印度及緬甸。

歐洲潛鴨

歐洲潛鴨(Aythya ferina, 即普通潛鴨)繁殖於北方的蘆葦湖中;有些越冬於埃及、印度和中國南部。赤冠潛鴨(Netta rufina)雄體頭部羽毛黃紅色,上有蓬鬆、能豎立的冠羽,胸和喉黑色,兩肋白色;分布更靠南方,棲於內陸水域。非洲和南美洲的紅眼潛鴨(N. erythrophthalma)赤褐色,與之有親緣關係。帆布背潛鴨(Aythya valisineria)是綠頭鴨型的北美洲潛鴨,頭紅色,胸黑色,背和兩肋白色,有灰色的細紋,外觀如帆布。北美洲的紅頭潛鴨(A. americana, 即美洲潛鴨)類似歐洲的普通潛鴨,但體大,顏色較暗。頭圓,喙短,與近緣的帆布背潛鴨不同。獵人稱紅頭潛鴨為「傻鴨」,因其易為囮子所誘。拾貝潛鴨或稱藍嘴鳥,體型小於綠頭鴨。大拾貝潛鴨(A.marila)有一白色條紋幾乎延伸到翅尖;小拾貝潛鴨(A. affinis)的翅紋僅到翅長的一半;冬季時拾貝潛鴨在海濱聚集成大群,潛水捕貝殼類為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