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信息化

"漁業信息技術體系所包含的內容中

漁業信息化的概念

漁業信息化(Fisheries Informatization)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漁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並提高漁業的綜合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信息技術手段和發展過程。

漁業信息化的涵義

漁業信息化的基本涵義是指信息知識越來越成為漁業生產活動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技術諮詢服務業越來越成為整個漁業結構的基礎產業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動對漁業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的過程。漁業信息化是漁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漁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支撐條件,它將主導著未來一個時期漁業現代化的方向。
從漁業內部各產業結構角度看, 漁業信息化是養殖業信息化、捕撈業信息化、加工業信息化及漁業裝備與工程信息化的綜合;從漁業經濟和管理層面看,漁業信息化是漁業巨觀決策信息化、漁業生產管理信息化、漁業市場信息化和漁業科技推廣信息化的綜合;從認識漁業對象發生髮展規律看, 漁業信息化是漁業對象信息化和漁業過程信息化的綜合;從漁業信息自身屬性看, 漁業信息技術是漁業信息獲取、存儲、處理、傳輸、分布和表達的綜合;從漁業信息技術的套用形式看, 漁業信息技術是漁業管理信息系統、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系統、漁業生產與執法過程管理調度系統、漁業決策支持系統、漁業專家系統、精確漁業系統、漁業流通電子商務系統和漁業教育培訓等系統的綜合。漁業信息技術體系所包含的內容中, 既有信息科學的共性技術, 又有漁業領域的特有技術。其中漁業領域特有的信息技術將是今後漁業信息技術發展的重點。面向特定目標的漁業信息技術組裝和集成為漁業信息套用系統, 而漁業信息資源的網路化傳播是漁業信息的服務系統。

漁業信息化的內容

1.漁業信息技術的標準化技術

信息處理的標準化、規範化是信息工作的基礎。只有實現信息工作的標準化, 才能實現信息的有序化、矢量化, 才能達到信息的增殖。漁業信息標準化工作目前最重要的環節是要制定出各類信息代碼, 如:水產品分類代碼、水產企業代碼、漁業船舶分類代碼、漁村漁港代碼、漁需物質商品代碼、漁業統計指標分類代碼等。

2.漁業基礎資料庫的開發與套用

漁業基礎資料庫是漁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環節, 是實現漁業信息共享的基礎2包括漁業組織機構資料庫、漁業自然資源資料庫、漁業生產信息資料庫、漁業文獻檔案資料庫和國外漁業資料庫等。

3.漁業信息網路建設與開發

網路和通信系統對於信息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們是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共享的先決條件之一。一個成熟的漁業信息網路系統應該是一個高起點、易擴充、能升級、方便管理和使用, 並通過國際網際網路向全國輻射, 提供全方位的漁業信息服務, 使用戶能通過該網快速傳播漁業信息, 了解國內外漁業發展動態、市場信息、養殖技術、漁業政策法規、查閱文獻資料的信息平台。

4.地球空間信息科學技術在漁業中的套用

地球空間信息科學技術是以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RS)等空間信息技術(簡稱 3S系統)為主要內容, 並以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為主要技術支撐, 用來採集、測量、分析、存儲、管理、傳播和套用與空間信息有關數據的一門綜合和集成的信息技術。它在漁業生產、管理和科研中有著廣泛的套用:如以GIS技術為基礎, 開發研究漁業管理輔助決策系統、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生物資源地理信息系統、全國漁業資源環境地理系統以及區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等;將RS圖象處理技術和GIS技術相結合, 建立海況、漁況監測預報服務系統和全國漁業環境監控預普服務系統;將GPS圖象處理技術、GIS技術以及衛星通訊技術相結合, 建立漁業通訊、導航綜合指揮系統等。

5.人工智慧技術在漁業中的套用

人工智慧技術是研究人類智慧型活動的規律, 構造具有一定智慧型行為的人工系統。這樣的系統通過友好的人機對話, 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技術諮詢、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水質管理等。

漁業信息化的作用

1加速漁業生產的現代化

將全球衛星定位GPS、飛機拍照和海岸聲納探漁技術相結合, 運用計算機對信號濾波, 對圖象加以分辨和模擬, 實現漁群的跟蹤和分辨, 從而實現海洋捕撈的高效化。此項技術只在已開發國家己廣泛套用。如日本水產廳和海洋資源研究所建立的海洋漁情衛星監測網, 利用美國在太平洋上空的氣象衛星對各海域進行紅外掃描, 再將接收信號傳輸到計算機中心,從而迅速、準確地在海圖上繪出魚群的分布位置,然後由設在千葉縣的中央漁業專用電台播發。分布在各海域的漁船通過接收相關信息就可以準確地判斷何處有魚及魚的種類和魚群大小, 然後再利用衛星定位系統進行魚群跟蹤, 從而提高了捕撈量。窺一斑而見全豹, 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在漁業生產中的套用, 大大加強了對影響漁業資源的生態環境、生產條件、氣象、生態災變和生產狀況的巨觀監控和預警預報, 提高了漁業生產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
傳統漁業的特點是周期長、勞動強度大, 生產效率低。因此減輕勞動強度, 提高生產效率是漁民多年來的夢想, 也是新時期對漁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工廠化養魚為代表的現代漁業, 其核心內容就是養殖的自動化。通過把人工智慧系統和相關的儀器、儀表相結合, 通過計算機控制實現加水、控溫、增氧、投餌、捕撈等自動化管理, 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同時也減少了人為誤差造成的損失。

2加速漁業科研的現代化

近年來, 各地、各級水產科研部門和漁業行政管理機構在漁業信息積累和資料庫建設方面, 經過多年的努力, 己建成了一些實用資料庫和信息系統。如漁業科技文獻、科研成果管理、全國漁業區劃、漁業統計、海洋漁業生物資源、海洋捕撈許可證與船籍證管理、遠洋信息管理系統等, 其中有的已經推廣套用, 極大地提高了漁業科研和漁業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在漁政管理方面, 我國已完成包括漁政船調度指揮基礎信息、違法及涉外糾紛案件實時處理及檔案信息、全國漁船船籍檔案信息、全國漁船海上船位動態、國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資源信息,漁業及相關法律法規信息、海洋捕撈許可證及捕撈配額管理信息、全國漁港監測管理信息、國家漁業水域環境監測與生態保護信息等基礎數據的積累與資料庫建設工作。各級漁業行政執法部門和管理人員, 可通過相關的漁政管理系統, 及時獲取漁船海上船位動態、資源狀況和漁業及相關法律法規信息。調度指揮漁政船執法, 及時了解違法及涉外糾紛案件, 掌握漁船變化情況、海洋捕撈許可證發放、捕撈配額管理信息和漁港動態信息。調整國家漁業水域環境監測與生態保護信息等基礎資料庫的積累與建庫工作, 漁業生產分布、生產情況、科研成果、資源環境狀況、統計分析等豐富的漁業管理數據,以代替傳統的決策和辦公方法, 提高漁政執法和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3加速漁業經濟的現代化

漁業行業有著自身的行業特點, 即漁業生產單位分布較廣且分散, 大多數生產單位規模較小, 技術力量有限, 地域特點明顯, 南北方互補性強。其主要原料和產品為鮮活水產品, 商業活動中要求庫存快速周轉, 即時經銷, 即時服務, 故生產和生產交易時間性要求嚴格。產品交易和物資流通主要依賴傳統方式完成, 產、供、銷三者隔離, 缺乏有效的信息及交流手段。藉助網際網路為平台的漁業信息技術的廣泛套用將會徹底地改變這種局面。水產專業網站作為網路化時代漁業信息技術的產物將在今後的漁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會有越來越多的漁業捕撈、養殖和水產品經銷單位涉足這一領域。水產網站的建設和發展能使水產貿易中生產者、購買者和銷售者更有效、更直接地聯繫起來, 全面了解市場動態, 及時掌握市場上水產品的供應量、質量和價格等信息。水產專業網站也使得漁業經濟活動變得更加透明, 更加公平。買賣雙方可以更加方便地比較各種商品的質量、價格,就不需要中介機構在企業和顧客之間插上一腳, 獲取佣金, 因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通過網際網路上的水產網站, 水產企業可以開拓視野, 放眼全球,尋找更多的合作者, 直接參與國際的競爭。同時,廠家能及時掌握各國的水產品市場的需求狀況, 調整自己的行銷策略。可以和科研機構更有效、更直接地聯繫起來, 使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而漁業生產者反饋的信息和問題又促進漁業科研水平的提高。兩者的相互促進, 使得水產業更飛速地發展, 加速了漁業經濟的騰飛。
21世紀是信息技術日新月異, 人類社會向信息化快速邁進的世紀。作為傳統產業的漁業, 所面臨的不僅是嚴峻的考驗, 更是難得的機遇。我們應把握住這個機遇, 正確地制定方針政策和規劃, 組織科研力量, 根據漁業生產發展和管理的需要, 適應市場經濟規律, 並投入必要的資金, 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在漁業中的套用。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我國傳統漁業, 提高漁業領域信息化水平,加大科技進步在漁業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 促進漁業和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漁業現代化這一宏偉目標。(梁兆基,馮子恩,葉柱均等.農林經濟管理概論[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1998:309)

國外漁業信息化的狀況

國際上, 將信息技術套用於農業已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來國際網際網路的套用, 使各種信息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傳遞成為可能。越來越多的國家己經不同程度地將信息技術套用於漁業生產、管理和研究領域, 並已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已開發國家通過計算機技術來獲取、處理和傳遞各類漁業信息的套用已進人實用化階段。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環境組織都建立了世界範圍的漁業資源、漁業環境、市場、人力資源等方面的資料庫。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也早已建立了海洋漁業生物資源資料庫、環境資料庫、市場信息資料庫、災病害資料庫和文獻專利技術資料庫等, 並提供服務。世界漁業研究中心(World Fish Center)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魚類種質資源資料庫FISHBASE,收錄了世界上17500多種魚類, 分別描述了每個種類的生物學生態學分類學種群動態遺傳生理等特徵及其經濟價值等, 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
美國、歐盟等已開發國家通過計算機網路、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來獲取、處理和傳遞各類農業信息的套用技術已進人實用化階段。農戶、農場主通過信息網路, 隨時可以查詢農業生產、銷售、市場價格的各種信息, 制訂生產經營方案;政府和管理部門也可隨時調用有關國家、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經濟、農業生產、環境動態變化的信息, 並利用有關信息預測未來, 進行農業管理決策。開發中國家對信息技術套用於農業方面也十分重視。韓國開展了農業信息系統10年計畫, 菲律賓印度巴西捷克波蘭土耳其伊朗埃及等國家都較早地採用了信息技術對農業資源、農業管理、農業生產進行管理服務。
許多已開發國家目前正在有效地將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信息處理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簡稱3S技術)套用於漁業生產、科研和管理等方面, 針對不同的套用對象和用途進行研究開發。許多信息技術已經套用到政府輔助決策、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水面利用和區劃管理;氣象、海況、漁況測預報和魚群探測、漁船導航和海上生產作業實時指揮等領域。同時,隨著計算機智慧型識別、推理和神經網路技術的發展, 一些智慧型化的專家系統也開始用於水產養殖中的池塘理化參數監製、自動投餌、飼料配製、魚病診斷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