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皇朝

清(1636~1912),由滿族統治者建立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故亦稱滿清、滿清皇朝。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明崇禎九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清軍入關,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翌年清帝被迫遜位,皇朝結束統治。

對全國統治的建立

明萬曆十一年(1583)建州女真努爾哈赤開始統一女真各部。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制度,又發展經濟,訂立行政和法制規條,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明萬曆四十四年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稱汗,建國號大金。後遷都於盛京(今瀋陽)。

皇太極改制稱帝

努爾哈赤死後,其第八子皇太極被擁立為汗,改元天聰。皇太極和其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共同主持軍政大事。皇太極改易族名為滿洲,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每旗設旗務大臣,與諸貝勒共議國政。

②設內三院,又以六部及都察院、理藩院取代八旗貝勒。

③任用漢族官員、將領和知識分子。

④設立漢軍八旗、蒙古八旗,擴大兵源。

⑤發展農業生產,將農莊重新編組。又使大量土地和壯丁掌握在國家的控制下。

⑥加強法制。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

明清戰爭與清軍入關

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征服朝鮮。此後,他又完成了對漠南蒙古的統一。漠北喀爾喀蒙古亦臣屬於清朝。皇太極還統一了東北全境。清入關以前,統治所及“自東北海濱(鄂霍茨克海),迄西北海濱(貝加爾湖),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 …… 厄魯特部落,以至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此後,皇太極親率大軍攻明(見明清戰爭)。當時,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聲威日盛。皇太極乘機大舉用兵,奪取了明朝錦州、寧遠地區,掃除了進入山海關的障礙。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病逝。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見順治帝)即位,改元順治,而以兩個叔父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後多爾袞稱皇父攝政王。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崇禎帝自縊。駐軍山海關的吳三桂背叛,引清兵入關。清軍長驅直入北京,取代了明王朝的統治。

南明及各地的抗清鬥爭

明朝滅亡後,明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但是這些地區性政權均很快為清所滅亡(見南明)。

清軍入關後,實行圈地,嚴定逃人法,強迫漢人薙髮易服(見剃髮令),激化了民族矛盾,抗清鬥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鄭成功、張煌言等出沒於海上;劉體純、郝搖旗、李來亨等13家結寨於夔東。許多降將降官也倒戈反清。南明永曆政權先和大順軍合作,又與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與張煌言合作,出動水師,深入長江,圍攻南京,蘇皖震動。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軍攻打為荷蘭占據的中國領土台灣,康熙元年荷蘭軍力竭投降。

清初的統治

清朝入關時,採取了一些野蠻的掠奪政策。如在京畿大規模圈占土地,分配給滿族的王公、官僚和將士。嚴厲處罰逃人及隱匿的窩主,使各階層惴惴不安。在政治上,清朝“首崇滿洲”,強迫漢族按照滿俗發易服,違者處死。不許滿漢通婚。刑法方面,滿漢之間、各個等級之間量刑標準亦不同。許多漢人雖在政府中任官,但實權掌握在滿族官員手中。清廷特別對漢族鄉紳和知識分子嚴加控制防範。江浙發生的通海案(與鄭成功相通)、科場案(科舉考試中舞弊)、奏銷案(欠交錢糧)、文字獄,誅殺流放許多鄉紳士子。又頒布遷海令,沿海25千米內居民,均迫令遷移,不準商船漁船出海,使許多人破家失業。

清初為適應新占領區的形勢,政策也有其開明和進步的一面。入關伊始,即取消明末苛重的三餉(遼餉、剿餉、練餉),獎勵墾荒,招集流亡,減輕賦役,使農業生產有所恢復。在政治上,禮葬崇禎帝,收羅人心。招降明朝的文官武將,委以職任。為了籠絡知識界,又開科取士,為他們開闢入仕做官的途徑;尊重漢族大部分原有的制度和習俗,崇尚孔子和儒家文化。清朝政權,雖屬滿族當權,卻逐漸形成滿 漢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政。

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帝逝世,其子玄燁(見康熙帝)即位,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康熙八年,玄燁奪回權力。十二年,康熙帝玄燁下撤藩之令。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悍然發動叛亂。康熙二十年,平定了三藩叛亂。康熙二十二年,台灣統一於清朝中央政權之下。

康雍乾時期的統治

清朝確立全國統治之後,採取各種措施發展生產,到康雍乾時期,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力達到鼎盛。

統治階級上層的鬥爭

康熙帝去除鰲拜集團以後,重用索額圖、明珠。這兩人各樹黨羽,爭權傾軋。康熙二十七年(1688),明珠等被革職。康熙中期,索額圖被囚處死。六十一年,康熙死,據稱遺詔指定皇四子胤禛繼位,即雍正帝。雍正實行秘密立儲,密寫繼承人的名字,藏於乾清宮的匾額之後,以避免公開立儲引起的爭奪。雍正時,朝臣中仍多結黨。雍正親自寫《朋黨論》以告誡廷臣。他最親信的大臣年羹堯、隆科多亦得罪。乾隆初,鄂爾泰與張廷玉廣植黨羽,乾隆帝加以裁抑,兩派均不得專權。乾隆年老,和珅得寵。乾隆死後,和珅立即被嘉慶誅死。

邊疆地區的治理

①西北地區。康熙二十七年(1688)準噶爾部噶爾丹和俄國相配合,東侵喀爾喀蒙古。康熙二十九年烏蘭布通之戰清軍擊敗準部,噶爾丹遁逃(見平定準喀爾)。次年,康熙與內外蒙古的首領參加多倫會盟,實行盟旗制度,穩定了喀爾喀蒙古長期動盪的局勢。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康熙率師親征,平定了噶爾丹叛亂。此後策妄阿拉布坦重振準部,占領拉薩。清廷於康熙五十九年派兵入藏,驅逐了準噶爾軍。雍正二年(1724),清軍又平定了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叛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準噶爾,統一天山北路,隨即進入南疆。二十四年夏,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統一南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部在其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回到伊犁,受到清政府的重視和歡迎。

② 西藏。康熙五十九年,清軍逐準部出西藏,清廷設駐藏大臣監督。後進一步提高駐藏大臣的權力,並實行金瓶掣籤制,以防止班禪、達賴的轉世為貴族農奴主操縱、利用。

③ 西南其他地區。雍正年間,清廷在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等省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土司,分別設定府、廳、州、縣。改土歸流政策遭到土司的抵制。清朝鎮壓土司勢力用力最大、耗時最久的是乾隆年間的大小金川之役

④ 民族政策和邊防設施。清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基本政策是保持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採取措施,加強統治和管理。清政府對少數民族的上層,採取各種措施,團結籠絡。清朝統一全國,邊疆地區在中央政府管轄下得到了較長時期的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內地急劇增加的漢族人口大批遷往邊疆,使邊疆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大大活躍起來。清政府又大力開闢驛路,廣設台站,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通向邊疆各地的交通網。

宮廷生活

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來看,奴隸主和封建帝王大都荒淫縱慾,“宮廷生活”幾乎就是淫亂的代名詞。然而,清王朝似乎呈現了一種比較複雜的情況:一方面,這時已到了封建末世,腐朽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發展之間已經產生了十分尖銳的矛盾,革命浪潮在不斷高漲;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以滿族入主中原,在開始時就有少數民族近親通婚的傳統風俗。所以,自滿清入關以後,滿清統治者更不可避免地腐爛寄生下去。

政治制度

清政權實行以滿族貴族為主體的滿、蒙、漢封建階級的聯合專政,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高度發展形態。最初,軍政大權操於議政王大臣會議,日常庶政歸內閣。康熙時,皇權加強,南書房協助皇帝,參與機務。雍正時,創設軍機處,為清代處理政務的最高權力機關。其他中央機關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都察院為監察機關。新增的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和某些對外事務。另有內務府,照料皇室的生活和財產,管理宮廷太監、匠役。地方行政機構,大體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省級最高長官。

軍隊

清朝軍隊,以八旗兵為主體。清初,八旗兵戰鬥力很強,待遇亦較優厚,但後來漸染城市習氣,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鬥力。清朝入關,招降了大批明朝軍隊,建立綠營。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

法律

清代法律,結合滿族在關外時期的習俗,制度也沿用明律。順治初已制定了大清律。 乾隆初公布《大清律例》。

科舉制

清朝繼續以科舉製作為培養、選拔官吏的“正途”。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出題,寫八股文章,思想內容和文章形式均有嚴格的程式,應試者受很大束縛,不能反映其真才實學。

經濟發展

① 農業和水利。清廷獎勵墾荒,招集流民授予土地。康熙八年,實行更名田,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減輕賦稅。治理黃河淮河運河長江錢塘江永定河,努力減輕水災,提高農業產量,保持運輸暢通。

②手工業和抑商政策。最重要的手工業是紡織業,南京、蘇州、杭州等地較為集中。礦冶業中,雲南銅礦的規模最大;資本雄厚,采煉技術達到相當水平。制瓷是重要的傳統手工業,以景德鎮瓷業最發達。清代手工業很繁榮,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可是清政府執行“抑商”政策。對於那些有大利可圖及有關國計軍需的手工行業,實行壟斷。對於其他手工行業,允許商民經營,但控制亦嚴,妨礙手工業的自由發展。

③大城市的出現。北京是全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揚州是淮鹽的集散地,經濟發達,多富商大賈。南京、蘇州、杭州都是絲綢、布匹及其他手工業品的產地,且文化發達,風景優美。廣州是對外貿易的口岸,是封閉的封建中國通向世界的主要視窗。漢口為米谷、木材、食鹽、藥材和各種貨物的集散地。

④賦役制度的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將丁稅總額固定下來, 穩定了全國的丁稅負擔。雍正元年(1723)制定攤丁入地政策,從此廢除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人頭稅,簡化了收稅標準和手續。有利於丁多地少的貧苦北農民。

開始與俄國的關係

16 世紀末和17世紀初,俄國開始侵犯中國的蒙古和東北。順治十五年(1658)清軍全殲入侵的哥薩克(見雅克薩之戰)。但俄軍仍盤踞在黑龍江上游的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以後又侵占雅克薩(今漠河東,黑龍江北岸)。清廷通過各種渠道,要求俄軍撤出中國領土,但一切交涉均無效果。康熙二十四、二十五年,清軍兩次進攻雅克薩,直到俄皇接受中國的談判建議以後,清軍才停止攻打雅克薩。康熙二十八年,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簽訂後,東段邊界相對平靜,貿易有較大發展。但北段邊界由於俄國不斷入侵蒙古,矛盾逐漸加劇。雍正五年(1727)清廷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布連斯奇條約》,完全滿足了俄方對兩國北段邊界的要求。

走向衰落

乾隆後期,清朝走過了全盛階段而逐漸衰微。嘉道時期,土地兼併嚴重,人民謀生困難,再加上歷年發生水旱蟲災,糧價騰貴,饑民遍野,社會秩序日益動盪。統治階級驕奢淫逸,供應浩繁。軍政廢弛,紀律敗壞,士無鬥志,武裝力量大大削弱。以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臨清的王倫起義為契機,揭開了清中葉農民起義的序幕。四十六年,甘肅爆發了蘇四十三、田五起義。五十一年,台灣爆發了天地會的林爽文起義。六十年又發生了湘黔苗民起義。嘉慶元年(1769),爆發了清中葉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

閉關政策與鴉片貿易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在中外貿易和交往方面設定了障礙。清政府一方面限制中國人出洋,另一方面限制來華外國人的活動,指定在廣州一口通商。閉關政策窒息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妨礙了中國學習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不甘心於對華貿易的長期逆差,派馬戛爾尼使團到北京,未獲結果而回國。嘉慶二十一年(1816),英國又派阿美士德使團來華,但未能進行對話。英國後來終於找到了可以改變對華貿易不利局面的途徑,即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中國的對外貿易從出超變成入超。鴉片貿易為英國商人和英國印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給中國社會、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影響了生產、交易。官吏和士兵吸食鴉片,意志萎靡,不理政事,不習武功。清朝也因貨幣流通混亂、稅源枯竭而減少了財政收入。清政府三令五申,嚴禁鴉片,但並無效果。有一些和鴉片利益有聯繫的官吏,阻撓和反對禁菸。而許多有正義感的官吏主張禁菸。道光帝也主張禁菸,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往廣州查辦鴉片。

兩次鴉片戰爭

滿清皇朝虎門銷煙

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奉命為欽差大臣往廣州禁菸。英國鴉片販子和英國政府因不肯放棄這項具有大利可圖的貿易,悍然發動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於道光二十年(1840)爆發。清廷驚慌失措,接受了英國的全部侵略要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 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即中英《南京條約》。以後又和美國簽訂《望廈條約》,和法國簽訂《黃埔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了中國孤立於世界歷史潮流之外的格局,古老的封建中國遭遇到強大的西方殖民主義。

第一次鴉片戰爭雖然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是外國商品的輸入還不像外國資本家所期待的那樣迅速增加。鹹豐六年(1856),英國以廣州官兵搜查曾在香港登記的中國走私船亞羅號為藉口,法國以在廣西傳教的法國教士被殺為藉口,共同出兵,再一次發起侵略戰爭(見第二次鴉片戰爭)。清王朝正在長江中下游和太平軍殊死戰鬥,只得和英法訂立《天津條約》。鹹豐十年再起戰端,八月,英法聯軍至北京,焚毀了圓明園。恭親王奕與英法聯軍議和,簽訂了《北京條約》。

俄國在英法聯軍進攻時趁火打劫,迫使清朝地方當局簽訂《璦琿條約》。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俄國又自稱“調停”有功,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為俄國侵占中國西部領土作了準備。

統治格局的變化

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外國侵略勢力的加深,清王朝的統治危機日益嚴重。

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拜上帝教,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會起義於廣西金田,建號太平天國。鹹豐三年(1853)攻克南京,定都於此 ,改名為天京 。太平天國的勝利進軍,使清軍顧此失彼,窮於應付。但太平天國政治日益腐敗,紀律廢弛。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外國侵略者就插手中國的國內戰爭,幫助清廷圍剿太平軍。同治三年(1864)清軍攻破天京,太平軍餘部轉戰江西、福建、廣東,被清軍擊敗,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遂告失敗。

在太平天國起義影響下,全國掀起規模浩大的反清大起義。如上海小刀會劉麗川起義。鹹豐五年,各支捻軍公推張樂行為盟主,聲勢大盛。以後捻軍與太平軍聯合作戰。天京失陷後,太平軍將領賴文光等和捻軍合作,分兵作戰,直至同治七年失敗。

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組合

兩次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起義,使當時的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北京條約》簽訂後不久,慈禧太后企圖攬權,與留守北京偷霓叄合謀,發動政變。從此,慈禧太后把持晚清朝政將近半個世紀(見辛酉政變)。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湘淮軍的許多將領立下汗馬功勞,晉升高官,其中不少人位列封疆。漢人在中樞和地方的實力增強,清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地方漢族地主勢力的支持,故政治離心力顯著增強。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湘軍雖然解散,但各省大約仍有50萬由湘淮軍演變來的勇營,編組和指揮的權力在總督、巡撫手中。清廷三令五申,要求各省裁勇節餉。但已經下放到地方的兵權不可能再收歸清朝中央。兵權下移的同時, 財權也在逐步下移。財務制度陷於混亂。督撫掌握地方財政,自行支配,戶部連各省收支的項目和總數也不清楚,更不可能進行財政的統籌和監督。

清朝政府被迫打開了中國的門戶,洋務派官僚集團應運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李鴻章張之洞等 ( 見洋務運動)。他們認為外國入侵中國不過是要求通商,所以和外國作戰並無必要,也不可能戰勝。他們主張學習外國的某些長處,以輔助封建主義之不足。他們的主張和措施遭到各方面的猛烈反對,但洋務派在日益頻繁的對外交涉、創建海軍以及工商活動中積聚起了實力。

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

19世紀70年代起,老牌的和新起的殖民主義者對衰弱的中國鷹瞵虎視,尋機擇肥而噬

①侵略邊疆。同治三年(1864)簽訂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了巴爾喀什湖以東約44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同治四年,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侵占南疆,建國稱汗。十年,俄國出兵侵入伊犁。光緒初,左宗棠率兵進入新疆,阿古柏戰敗自殺(見阿古柏事件)。中俄《伊犁條約》雖索回了伊犁,但喪失的領土仍達7萬平方千米。同治十三年,日本派兵在台灣登入。清廷賠款乞求日本撤兵。但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又被日本所攫奪。英國迫使清政府於光緒二年簽訂《煙臺條約》。光緒十四年,英軍進入西藏邊境,西藏軍民奮力抗擊侵略軍,但清政府極力妥協,與英國簽約議和,為英國勢力的入藏提供了便利。

②侵犯主權。根據條約中外國使館長期駐京的條款,許多國家的公使聚居在紫禁城邊,對清政府頤指氣使,施加壓力。上海天津漢口九江等處先後開闢租界,使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許多獨立於清政府管轄之外的殖民主義小王國。外國傳教士紛紛活動,深入中國的窮鄉僻壤。侵略勢力希望利用清政府幫助自己掠奪更多的權利,鎮壓人民的反抗,所以在兩次鴉片戰爭後,轉而對清政府採取庇護、“合作”的政策。鹹豐十一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同時,又設立了南北洋通商大臣。從此,列強可以直接和清朝的最高層打交道。同治十三年,在列強的壓力下,清廷開始向外國派遣使節。光緒二年,郭嵩燾成為中國第一個駐外公使。以後陸續在歐美各國設立使館,派遣公使。清政府在倍感屈辱、很不情願的情況下 , 勉強參加國際社會交往 ,進行外交活動。外國侵略者攫取中國主權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長期控制中國的海關,為外國商品的傾銷和人員的出入打開了方便之門。海關總稅務司一職一直由英國人R.赫德擔任,各口岸的海關稅務司全部任用外國人。

統治危機的加深

鴉片戰爭之後,外國資本主義武裝入侵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中國社會也生長起新經濟、新階級,西方科學文化得到傳播。

近代工業與新階級的產生

外國商品輸入和中國農產品輸出,使國內市場迅速擴大。同時,傳統手工業的崩解使大批農民手工業者破產失業,給資本主義的生長提供了市場和勞動力的條件,近代機器工業應運而生。

中國近代機器製造工業是開始於鎮壓太平天國時政府創辦的軍事工業。稍後,近代工業逐漸在運輸、採礦、紡織等行業中萌生,這些企業或為官商合辦,或為官督商辦。純粹商辦企業最早在繅絲業、制茶業、碾米業、紡織業等加工企業中發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絕大部分是輕工業,尤以紡織業所占比重最大。中國工業發展的困難主要來自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中國的近代工業,從機器、技術甚至某些原料都要依賴外國,但又和外國存在著矛盾。帝國主義傾銷大量商品,奪去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市場;它們又在中國設廠製造,弱小的中國工業面臨其強有力的競爭,難以立足。清朝封建政權奉行壓抑工商的傳統政策,亦成為工商業的重大負擔。中國又缺乏正常的金融市場,還有封建官府的勒索,地方士紳的刁難。這些都使近代民族工業遇到極大的阻力,其誕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中國資產階級的前身是封建社會裡的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還有通商口岸的買辦。他們投資於近代工商業,向資產階級轉化。一部分農民和手工業者轉化成為無產階級。鴉片戰爭以後,外商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這些外資企業中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此後清政府和私人陸續投資設廠,中國無產階級的人數日益增加。

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

繼兩次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又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

中法戰爭。當法國侵占越南時,越南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一方面做出援越姿態,一方面寄希望於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致使中國軍隊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福建海軍全軍覆沒。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初,清軍在廣西邊境要隘鎮南關(今友誼關)前和法軍展開激戰,法軍全線崩潰。法國茹費理內閣因侵略戰爭失敗而倒台。但在前線大捷的時候,清政府竟宣布停戰締約,授權李鴻章簽訂《中法新約》,為法國侵略中國的西南地區打開了門戶。

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二十年(1894)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乘此機會,不宣而戰。清政府被迫下詔宣戰。清將左寶貴率部力戰,但其他將領卻不戰而逃。日軍乘勝侵入中國的東北。日本艦隊又在鴨綠江大東溝外的黃海海面襲擊中國艦隊。此後,李鴻章命令北洋海軍躲藏在威海衛軍港內不許出戰,造成束手待斃的局面。日本陸軍在山東半島登入,威海衛陷入包圍之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在日本的軍事壓力下,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

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

《馬關條約》簽訂後,形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馬關條約》中的條款之一是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俄國糾集了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對遼東半島的領土要求(見三國干涉還遼)。清政府因此對俄國感恩戴德。光緒二十二年(1896),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馬關條約》的另一條款是賠償銀2億兩,並加上贖遼費3000萬兩,清政府無力償付,只得向帝國主義借債賠款。

此後,清政府經常借貸度日,以各種主權作抵押。《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華設廠,於是,紡織、麵粉、造船等行業中出現很多外國工廠,使中國的民族工業不能正常發展。外國還在中國各地設立許多銀行,從而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金融和信貸。修築鐵路是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並劃分勢力範圍的重要手段。到清朝滅亡時,由帝國主義直接或間接投資經營的達8000餘千米,占90%以上,中國自辦鐵路只有850千米。帝國主義又對中國的礦藏資源垂涎欲滴。至清朝滅亡時,帝國主義在華開採的礦場,大大超過中國自辦的礦業。在掠奪路權礦權的同時,帝國主義又爭先恐後,占據中國港灣,要求租借地,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中國面臨著淪為列強殖民地的嚴重危機。在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狂潮中,美國因忙於爭奪菲律賓而姍姍來遲。它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要求與列強共享利益而不被排擠。

百日維新

《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極大地震動了各個階級、階層,促進了中國人民愛國意識的覺醒。當時,正在北京舉行會試的各省舉人集會,由康有為起草上皇帝書,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此後,康有為又給光緒帝多次上書,建議變法。同時,在北京創辦《中外紀聞》,設立強學會。變法維新的思潮洶湧激盪,一發而不可阻遏。維新運動的主要代表是康有為嚴復梁啓超譚嗣同等。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的反對,維新派守舊派的衝突愈演愈烈。帝黨官僚和維新派並無實力,一籌莫展,寄希望於正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但袁世凱向舊黨告密。八月初六,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自己出面訓政,廢止新政。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義和團運動

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外國傳教士在各地胡作非為,引起了人民大眾的激烈反抗。19世紀末,爆發了義和團運動。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因百日維新後在廢立光緒問題上與列強存在矛盾,所以承認義和團合法,並採取控制、利用的策略,企圖以義和團的刀矛發泄自己的怨忿。當義和團進入北京、天津時,帝國主義立即調動軍隊,進行干涉,正式挑起大規模入侵中國的戰爭。慈禧太后等出於對洋人不滿,遂決定宣戰。南方各省督撫抵制宣戰,提出東南互保。面對帝國主義軍隊的進攻,義和團和清朝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抵抗。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逃走。北京城遭到外國侵略軍的又一次蹂躪和踐踏。沙俄除了參加八國聯軍外,還入侵中國東北,企圖併吞東北全境,並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見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慘案)。

慈禧太后對義和團始終心存戒懼,命令清軍掉轉槍口,對準義和團。又催促李鴻章北上,與帝國主義議和乞降。李鴻章和帝國主義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下降為列強共管的半殖民地。

帝國主義擴大侵華權益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加深入。英、美、日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通商行船條約,為外國商品和資本輸入中國提供更多的方便條件。光緒三十年(1904),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領土上爆發大戰,而清政府無力干預,竟宣布“局外中立”。戰爭結果,日本擴大從沙俄手中奪來的權益,獨占南滿鐵路,擴充旅大租借地;俄國則緊緊抓住北滿,以中東鐵路為主幹,滲透勢力於各地(見日俄戰爭)。美國提出諾克斯東北鐵路,企圖插足於日俄的勢力範圍內。英國和俄國為覬覦西藏進行長期爭奪。英國侵略軍,於光緒三十年占領拉薩,強迫西藏地方當局簽訂《拉薩條約》,陰謀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清政府不敢在條約上籤字,但以後重訂新約,英國仍取得了許多特權。

覆亡

清朝晚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帝國主義橫行,戰亂不斷,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政府腐敗 。中國人民為了挽救危亡,進行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清政府的“新政”

列強允許慈禧太后從西安迴鑾,在北京重建統治,慈禧因而對帝國主義感激不盡。為酬答列強的要求,消弭正在興起的革命浪潮,清廷籌劃和推行“新政”(見清末新政)。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紛紛上書,獻計獻策。新政涉及各個方面,但多屬表面文章。儘管這樣,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變革,畢竟為長期停滯的社會機制帶來了一些活力。在辦理“新政”中,袁世凱北洋集團乘機崛起,形成了近代軍閥勢力。袁在小站練兵,為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端。

李鴻章死後,袁世凱權傾朝野,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勛都是袁的心腹。袁世凱還多方拉攏官僚、文士徐世昌、唐紹儀、趙秉鈞、梁士詒等,向內政、外交、財政、實業、路礦等領域滲透,形成龐大的勢力集團。在帝國主義心目中,袁世凱是能夠維持統治秩序的最有實力的人物。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死去,宣統帝(即溥儀)即位 ,袁世凱被罷黜家居。武昌起義後,清政府不得不請袁出山,付以全權,袁再次成為最有實權的人物。

孫中山與中國同盟會

光緒二十年(1894),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二十九年,因俄國不肯從東北撤兵,東京留學生組織拒俄義勇隊,回國請願(即拒俄事件)。鄒容的《革命軍》,揭露清朝的黑暗統治 ,熱情呼喚“開創中華共和國”;章太炎《蘇報》上發表許多文章,尤以《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影響為大,駁斥康對革命的誣衊。還有陳天華寫《警世鐘》、《猛回頭》,指出清政府賣國的本質,號召人民起來反對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在革命思想傳播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革命組織。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和康有為的保皇党進行論戰。光緒二十九年(1903),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次年,江浙知識分子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還有湖北的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在當地新軍中宣傳革命。

光緒三十一年 (1905) ,孫中山從歐洲到日本東京,與黃興、宋教仁等創立中國同盟會。該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16字為綱領,推舉孫中山為總理。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熟的標誌。同盟會出版了自己的機關報《民報》,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十六字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民報》為陣地,和以《新民叢報》為陣地的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爭辯,駁斥了種種保皇的謬論,為革命高潮的到來作了輿論準備。

收回利權運動

針對帝國主義瘋狂掠奪在華的鐵路修築權和礦山開採權,中國人民展開了收回利權的愛國運動(見收迴路礦權運動)。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於美國國內歧視和虐待華僑、華工,廣州、上海工商界號召抵制美貨。繼而形成廣泛的民眾性的反美愛國運動,使美對華貿易額明顯下降(見抵制美貨運動)。

立憲運動

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希望通過立憲擠進政府,分享權力。立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是流亡海外的梁啓超以及國內的張謇、楊度、熊希齡、湯化龍、湯壽潛等人。由於革命風潮的興起,清廷也企圖以立憲為誘餌,拉攏立憲派,瓦解革命派。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翌年,頒布預備立憲的諭旨,拉開了立憲運動的帷幕。但清王朝拖宕延緩、獨攬權力引起立憲派的不滿。清政府不得已同意縮短預備立憲的期限,組織以奕劻為總理大臣的新內閣。內閣成員大部分為滿族親貴,因此這個內閣被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企圖和清政府分享權力的願望化為泡影。

辛亥革命和清帝遜位

辛亥年,即宣統三年(1911),是社會矛盾長期積聚而達到總爆發的一年。八月,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在條件尚不具備而事機又有泄漏的情況下,同盟會領導人黃興決心迅速發動起義,革命黨人以寡敵眾,許多人戰死或被捕犧牲(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黃花崗起義剛剛被鎮壓,湖南、湖北、廣東、四川四省為反對清政府擅自把粵漢、川漢路權拍賣給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又掀起了保路風潮。四川保路運動發展尤其迅速 。

武昌起義。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夜間,駐在武昌城內外的新軍發動起義。武昌起義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巨大影響,一時革命風潮大盛。武昌起義後,各省代表齊集南京,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組織南京臨時政府。翌年元旦(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不久又成立臨時參議院,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清帝退位。武昌起義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清政府只好解散皇族內閣,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以帝國主義為後盾,挾北洋軍隊的實力,一面逼迫滿族親貴交出權力;一面又向革命派威脅利誘。袁世凱在得到革命派出讓政權的確切保證後,便催迫清帝退位。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帶著宣統舉行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儀式 ,接受優待皇室的條件,發布退位詔。清王朝宣告滅亡。 清代文化 清代的文化,豐富絢麗,流派眾多,人才輩出,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光輝的成就。清初,一度產生幼弱的民主啟蒙思想,但思想文化界仍不能衝出儒家的樊籠。

文化思想的發展

清初的學術思想

清初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活躍 、最繁榮的時期之一,出現了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顏元等為代表的許多傑出學者。他們開創了與宋明理學相對立的新思潮、新學風。清初思想家在歷史學、地理學方面也做出了貢獻。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學術思想史。顧炎武作《天下郡國利病書》,開地理研究之先河。清初思想家對現實持激烈的批判態度,提出新穎的見解,使當時的思想界十分活躍。

清前期的文化政策

在清朝的高壓政策下,思想家們埋頭古籍,變得謹小慎微。清朝為了鞏固思想統治,籠絡知識界,大力尊孔崇儒,程朱理學被視為孔子的真傳、儒學的正統,四書及五經中的一部分均以朱熹的注釋為準。清朝的統治安定以後,大規模編纂書籍,最著名的有《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之總匯。但在編纂過程中,清政府對全國圖書作了一次大檢查,大批書籍被認為對清朝統治不利,遭到銷毀或篡改。除了傳統的儒學以外,很多外國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文化,但清廷未用力提倡,知識界沉溺在儒家經典中,不了解西方科學的內容和價值。清朝對文化思想的控制十分嚴厲,發生了許多次文字獄,懲治極重,株連極廣。文人士子,惴惴自危,只得埋首故紙堆中,使知識界思想麻木。

漢學的興起

乾隆時,漢學興起。這一學派以儒家經典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考其真偽,正其訛誤,辨其音讀字義,校勘異同。乾嘉之際,漢學大盛,治經、考史、文字、聲韻、天文、歷算、地理、金石以及目錄、校勘、輯佚、辨偽、版本等學蔚起,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鴉片戰爭前夕,一個新的學派開始興起,這就是清今文經學

清前期的文化成就

清代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新的成就,並開始接觸西方科學技術,但遠遠落後於世界上的先進國家。

①文學藝術。清初出現了一批具有較強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家,如詩人屈大均、陳恭尹、顧炎武、歸莊、錢澄之、杜磑。另外還有一些著名詩人,如錢謙益、吳偉業、王士禛和趙執信。詞人有陳其年、納蘭性德、朱彝尊。散文家有侯方域、魏禧、汪琬等。清初的戲曲界,有洪踦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堪稱雙璧。清代中期,著名詩人有沈德潛、袁枚、翁方綱等。文章則有方苞、劉大櫆、姚鼐的桐城派,對後世影響甚大。清代文學成就最大的是小說。蒲松齡《聊齋志異》借妖狐鬼魅,寫世態人情,寓意深遠。吳敬梓《儒林外史》筆鋒犀利,諷刺深刻。曹雪芹《紅樓夢》是中國最優秀的古典小說。清代的繪畫也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清初四僧,即漸江、石鰼、石濤、朱耷,筆意高遠 ,畫風蒼勁。畫壇正宗,推“四王惲吳”,即王時敏、王鑑 、王翬、王原祁、惲壽平、吳歷。清中葉,有揚州八怪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鱓、鄭燮、李方膺、羅聘,師法自然,極富情趣。還有西方來中國的畫家郎世寧,供奉內廷,創作了許多描寫戰功、朝會和人物的畫幅。

②科學技術。清代,官方和學術界都不重視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故這方面的成就不大,但在某些傳統的科學技術領域中比前也有所進展。在曆法方面,清初改用利瑪竇、湯若望等編著的《時憲歷》,吸取了西方的天文理論和計算方法。當時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王錫闡、梅文鼎等頗能中西兼采、潛心天算,做出一定的成績。另一受西方影響較大的是地圖測繪學。康熙、乾隆時,國家統一,版圖鞏固,始繪製全國和各地的地圖,派人到各處實地測量。在器械方面,也引進了西方的製造技術。但中葉以後,國家承平,只強調刀矛騎射,不重視火器的改進。中國不乏聰明才智之士,能製造各種精巧的器具、機械,但被視為奇技淫巧,得不到提倡和推廣。農業方面,清代有《授時通考》、《 廣群芳譜 》、《補農書》等著作,詳細論述了各種作物的栽種和農業生產技術。醫藥學方面,名醫徐大椿、喻昌、柯琴等,對古代醫學典籍的注釋作出了貢獻。葉天士、吳瑭等開創了溫病學派。王清任、王維德在外科領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建築學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宮殿、園林、寺廟、宅宇、城垣的建築,盛極一時。外國傳教士蔣友仁、王致誠帶來了西方的建築技術,設計了圓明園內西洋樓、大水法等建築群。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發生、發展

隨著新經濟、新階級的出現以及國外科學、文化的傳入,中國的知識界也發生急劇的變化。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此後,知識分子中要求學習外國、進行改革的思潮日益高漲。戊戌變法以前,早期的改良主義思想家有薛福成、馬建忠、王韜、容閎、鄭觀應、何啟等人。中日甲午戰爭後,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使改良主義的思潮進一步高漲。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維新運動,其主要代表有康有為、嚴復、譚嗣同梁啓超等。這些思想家和他們的著述、譯作在社會上發生很大的影響,形成一個解放思想的啟蒙運動。

近代知識分子的出現和新學的傳播

近代知識分子是在國家危亡的形勢下產生的,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又接受外國科學、文化的影響,活躍、開放、勤奮。但他們又和封建的傳統儒學有血緣關係,頭腦中的新思想和舊思想並存。他們和勞動民眾缺乏聯繫,實踐能力差,政治上不夠成熟。

隨著近代知識分子的增長,西方的思想迅速傳播,在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形成西學和中學、新學和舊學的尖銳對立。一批既有舊學根基又受西方影響的學者脫穎而出。黃遵憲等倡詩界革命,反對陳腐的同光體。以後又出現了宣傳反清的愛國革命文學團體南社。清末的譴責小說風行一時,出現了李伯元、吳趼人、劉鶚、曾樸等作家。還有林紓、曾樸等致力於翻譯外國小說,許多世界名作第一次被介紹到中國。

歷史地位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在它統治期間,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入關後,清政府致力於恢復生產,使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到康雍乾統治時期,中國的封建經濟高度繁榮,在政治上制定了各項典章制度,矛盾相對緩和,秩序比較穩定,國力臻於鼎盛。清朝前期總結了中國歷史上統治的經驗教訓,決策施政,經過深思熟慮而審慎從事,威權專一,令出法隨,取得了重大的治績。清朝最突出的貢獻是統一全國,增強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團結,最後奠定了中國的版圖。

清朝在歷史上既有光輝的貢獻,也有反動、落後的一面。清朝政權是滿漢統治階級的聯合專政,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極為嚴重。在高度集權的統治下,清政府實行高壓政策,濫施專制淫威。在對外政策方面,又自我孤立,虛驕自大,執行閉關政策,限制中國人和外國接觸交往,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清朝前期的治績,十分突出,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但如果同當時世界上一些先進國家比較,則政治、經濟、文化成就可謂處於相對停滯狀態。但中國卻在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酣睡,不了解外部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了鴉片戰爭時,英國的大炮轟開了中國門戶,從此,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地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曾企圖振作自強,但它只能勉強地做些枝節的改變,而頑固地拒絕根本性的變革。在列強進一步侵略面前,使國家和民族處在帝國主義瓜分宰割的危機之中。

20世紀初,全國掀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巨大浪潮,在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的領導下,清朝政府終於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清朝的覆滅雖然並沒有解決中國的根本矛盾,但在中國大地上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帝制。

歷史分類導航

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變過程,一般專指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演變情形,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簡而言之,即為對過去事實的記載。
專門史歷史學歷史學家歷史戰爭
區域歷史歷史事件各國歷史各年代歷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