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縣

石門縣

石門,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是湘西北門戶,地形呈現彎把葫蘆狀,地勢自西向東南傾斜,縱橫全境的河流溝溪有236條。境內年平均氣溫16.70C。[1]是湖南省礦產資源大縣,有儲量居世界之冠的雄磺礦、居亞洲之冠的矽砂礦、磷礦。石門縣面積3973平方公里,總人口70萬,居民有土家族、回、苗等16個少數民族,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歷史上是添平土司統治的中心區域,土家族占全縣總人口比例的51%,土家傳統習俗濃郁。石門是“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禪之鄉”、“全國綠茶出口基地縣”;“中國柑橘之鄉”、“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也是“湖南省旅遊強縣”;國家主體功能區(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試點縣。

基本信息

概述

石門縣石門縣

石門,是湘西北門戶,地形呈現彎把葫蘆狀,地勢自西向東南傾斜。石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光秀麗,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繁榮。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處湘鄂邊陲,東連澧縣、臨澧,南接慈利、桃源、西抵桑植、鶴峰,北毗五峰、松滋。西北層巒疊嶂,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淅趨平坦。地處東經110°29’—111°33’,北緯29°16’—30°08’之間。屬中亞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門地處東經110°29’—111°33’,北緯29°16’—30°08’之間。[5]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處湘鄂邊陲,東連澧縣、臨澧,南接慈利、桃源、西抵桑植、鶴峰,北毗五峰、松滋。

地形地貌

石門地形呈現彎把葫蘆狀,地勢自西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群山疊翠,東南部,平崗交錯。陸地最低處為蔡石門縣風光(18張)
家溪與澧水匯合處,海拔42.5米,最高處是壺瓶山頂,海拔2098.7米;全縣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南部有十九峰、觀國山、太浮山;中部有燕子山、雲落觀、八戶山;西部有東山峰、亮埡山、鵝公山;北部有太青山、壺瓶山等。沱、渫、道、澧四水域有子良、磨市、雁池、二都、易家渡、蒙泉等河谷平原,乃全縣境內之“膏腴”。

水文

石門縱橫全境的河流溝溪有236條。發源或流經縣境的有澧、渫、沱、澹、道、黃、涔7條水,沱水、澧水、道水自西向東,分別貫穿縣境北部、中部、南部,入松滋,臨澧,而後匯入洞庭。渫水從西北往東南縱貫,長約165公里。

氣候

石門屬中亞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境內年平均氣溫16.70C,最冷的元月平均氣溫5度,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8.6度,全年無霜期282天,日照1646.9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540毫米

經濟

2012年石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2.93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53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0.13億元,增長14.6%;第三產業增加值60.27億元,增長13.6%。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8%、50.7%和41.5%,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9個百分點、5.9個百分點和4.9個百分點。[9]

2012年石門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2.5:42.1:35.4調整為20.0:43.0:37.0。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1.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16.46億元,增長13.8%,占全縣GDP的71.5%。
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0.9億元,同比增長10.5%;財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增長11%。
現代工業平穩發展。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31.2億元,增長30.3%;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6.1%,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8.1%,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支柱產業不斷壯大,電力、建材、食品、機電、化工、矽砂六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182億元,占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的78.7%。中小企業提升成效顯著,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7家,總數達123家,全市第一;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8家,總數達65家,被評為“湖南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先進縣”。園區發展全面提速,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6億元,園區道路、標準化廠房、給排水管網、安置小區等配套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園區58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46.2億元,增長40.1%,占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的63.2%,成為工業經濟主引擎。招商引資成績喜人,到位內資52億元、外資5098萬美元,分別增長28.7%、16.4%,正菱機械、數據中心(IDC)、華潤風電等10個億元以上項目成功簽約;博陽物聯網、紅太陽生物科技、天下康茶粉、達韻電子等12個項目開工建設;大唐2號機組、華電3號機組、海螺兩條生產線脫硝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海螺骨料、宏炎金剛石等項目竣工投產,為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10]
2013年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1億元,增長2.6%。糧棉油穩步增長。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柑橘量價齊升,產量37萬噸,產值5.4億元,分別增長5.8%、34%,橘農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實現湘品入滬;茶葉產量1.7萬噸,產值4億元,被評為“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和“全國重點產茶縣”;烤菸面積2.3萬畝,產量7萬擔,成為“全省現代菸草農業示範縣”;養殖業總產值30億元,石門水產良種場獲評“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新增“三品一標”認證20個,總數達54個,順利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縣驗收,成為全省首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品牌建設卓有成效,成功舉辦第十三屆中國柑橘節和第十一屆茶文化活動,“石門土雞”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農業產業化企業及新型經營組織蓬勃發展,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新發展家庭農場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0家,恆園果業合作社成功創建省級示範社。
現代服務業活力彰顯。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2億元,增長14.4%。旅遊發展實現歷史突破。成功創建“省級旅遊強縣”,夾山景區邁入4A方陣,壺瓶山成為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接待遊客量和旅遊綜合收入均創歷史新高。金融發展注入新活力。與華融湘江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協定,第一家小額貸款匯佳公司開業運營,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有序;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28.4億元、貸款餘額61.8億元,分別增長18.8%、2.5%,金融機構整體盈利。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5億元。交通運輸、商貿物流、信息諮詢、文化娛樂等服務業日趨活躍,成功舉辦第二屆汽車展銷會;東城、湘北等5個農貿市場建成開市;新合作石門物流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3億元,增長35.8%;爭取國家和上級投資24.6億元,增長33.8%。
工業
2012年石門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94.4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75.9億元,增長
石門縣風光長梯隘溶洞
25.2%。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63.8億元,增長1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1.7億元,增長15.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9.4%。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原煤、水電、化肥快速增長;服裝、火電、磷礦石、硫酸產量下降。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72.98億元,增長25.1%;實現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1.21億元,增長25.0%;應交增值稅3.08億元,下降10.3%;利潤總額為2.78億元,下降23.8%;虧損企業26家,虧損面23.0%,虧損額4.78億元,增加虧損1.64億元。
石門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28億元,增長11.3%。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16家,其中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3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42億元,增長18.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1.7萬平方米,增長2.0%;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8.9萬平方米,下降28.1%。

農業

石門柑橘是石門縣農業最大的支柱產業,屬全國最大的早熟蜜桔生產、出口基地,四大臍橙產地之一,全縣桔橙面積達42萬畝,年產桔橙26萬噸。至2009年,石門柑橘面積達到了44.1萬畝,當年產量有望突破40萬噸,綜合產值將超過6億元。
2012年,石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2.67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25.95億元,增長2.7%;林業產值0.93億元,增長5.6%;牧業產值23.96億元,增長3.9%;漁業產值1.13億元,增長30.0%;農業服務業產值0.70億元,增長5.7%。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2.53億元,增長3.8%。其中農業增加值19.18億元,增長3.0%;林業增加值0.79億元,增長5.5%;牧業增加值11.37億元,增長3.9%;漁業增加值0.75億元,增長26.6%;農業服務業增加值0.44億元,增長5.7%。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48.07萬畝,比上年增長5.9%。糧食種植面積85.50萬畝,增長22.6%,其中水稻面積44.08萬畝,增長1.2%,優質稻種植面積22.66萬畝,增長1.8%。經濟作物種植面積57.73萬畝,下降7.3%,其中油料種植面積38.72萬畝,增長0.3%;棉花種植面積3.78萬畝,增長0.5%;烤菸種植面積2.84萬畝,增長4.9%;蔬菜種植面積12.21萬畝,下降26.9%。
2012年末果園面積30.0萬畝,增長6.0%,其中柑桔面積29.34萬畝,增長5.7%;零星柑桔樹443.31萬株,零星梨樹13.52萬株。年末茶園面積8.45萬畝,增長3.5%。
全年糧食總產量26.11萬噸,比上年增產5866噸,增長2.3%,棉花、烤菸、水果、茶葉增產。
全年木材間伐量17921立方米,竹材採伐量1628.37萬根。主要林產品產量中,生漆2.74噸,油茶籽1287噸,油桐籽494噸,板栗1106噸,核桃227噸。
養殖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7.6%(現行價)。全年肉類產量9.24萬噸,增長3.7%,其中豬肉產量5.64萬噸,增長2.7%。
淡水養殖面積100446畝,增長39.8%;水產品產量13796噸,增長23.4%,其中鮮魚產量13792噸。
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2000處,投入資金2.0億元,完成土石方300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萬畝。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61.8萬千瓦,增長16.0%。全年農村用電量1.13億千瓦時,增長2.1%;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4.37萬噸,增長1.2%。
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96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年末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30家,成員數15300。[12]

國內貿易

2012年石門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91億元,同比增長15.0%。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總額52.61億元,增長14.2%;住宿業和餐飲業總額12.30億元,增長18.2%。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55.58億元,增長15.7%;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9.33億元,增長10.7%。完成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9.04億元,比上年增長16.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38億元,增長9.2%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石門縣基本建立起了以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兩大體系為核心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體系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社會救助體系包括城鄉低保救助、災害應急救助、住房救助、醫

石門縣風光

療救助、助學救助。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職工達12556人。
2012年末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5012人,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46333人,其中離退休人員16326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2241人,其中退休人員15543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20205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32226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34589人。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574人,全年發放保障經費2209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57049人,享受待遇人數105710人。
2012年末農村貧困人口(按2011年農村貧困標準2300元測算)16.31萬人。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9845人,全年發放保障資金2405萬元。

城市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石門縣城鎮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縣城建成區由90年代初的5.6平方公里擴展到12.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5.2萬人增加到13.5萬人,先後被評為“湖南省文明縣城”、“全國文明示範小城鎮”、“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國家衛生縣城”。縣城區初步形成了以商貿為主的老城區、以行政、教育為主的東城區和以工業為主的寶峰區的“一城三區”城市新格局。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先後新建、拓寬、硬化了永興大道、夾山路、三江路、澧濱路、梯雲路等城市主幹道8條,硬化小街小巷50多條,城區道路硬化率達到96%。新建汽車站3個,開設公交線路10條,主幹道均安裝了紅綠燈和電子警察。新建綜合批發城、楚江大市場、楚江路商業步行街、文廟市場等專業市場10個。新建了占地300畝的劉家灣垃圾處理場,各類公廁23座,垃圾中轉站23個,環衛設施布局合理,配套到位。建成了6公里城市防洪大堤,城區開通了管道燃氣。城市綠化體系健全。縣城綠化覆蓋總面積150公頃,其中城市道路綠化面積10公頃,公共綠地43.6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4.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8.02平方米,全縣共有省、市級園林單位41家。[15]

教育

2012年,石門縣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6所,招生1279人,在校生4375人,畢業生1802人。全年中學數37個,

石門縣一中
中高級中學5個,初級中學26個,一貫制學校6個。高級中學招生3565人,在校生10602人,畢業生3055人。初級中學招生5063人,在校生15502人,畢業生6055人。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80%。普通國小9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國小部6所,教學點98個,招生5128人,在校生29245人,畢業生527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幼稚園95所,在園幼兒11675人。各類民辦學校6所。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學校建設5所。
2012年,全縣普通高中5所。分別是,石門縣第一中學、石門縣第二中學、石門縣第五中學、石門縣第六中學、石門縣瑜遠中學。

科技

2006年末石門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187人。全年專利申請35件,授權專利2件。簽訂技術契約17項,成交金額3179萬元。實施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項目1項。獲市級科技成果獎勵1項,獲縣級科技成果獎勵25項。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11167萬元,實現增加值2681萬元。2012年末擁有產品檢驗實驗室1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個,衛星雲圖接收站點1個,地震台站2個。各類科普協會65個,科普活動站23個。舉辦科普宣講活動5次,實用技術培訓25次。全年承擔國家科技計畫項目2項。專利申請141件,其中發明專利8件;授權專利102件,其中發明專利2件。簽訂技術契約22項,成交金額269萬元。

文化

2012年末,石門縣有文化站19個,藝術表演團體68個。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1640件/套。公共圖書館1個,

總藏

石門圖書館
量21.05萬冊。文化館1個,報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3個,其中省級3個,市級5個,縣級15個。檔案館1個,開放各類檔案1.61萬卷。全省最大的縣級圖書館,建築面積3500㎡,縣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16.5萬冊。全縣業餘作者在市級以上單位發表、展出文藝作品33件。全縣舉辦文化藝術活動6次。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中國湖南石門柑桔節和第四屆茶文化活動。成為全國首批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的試點縣之一。開展了“2006年石門縣十大新聞事件”和“2006年石門縣十大新聞人物”評選活動。
2012年末,擁有廣播電台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100%。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入戶數10.66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7.2%。

衛生

截至2012年,石門縣衛生機構851個(含村級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33個,衛生監督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和專科疾病防治站各1個。醫院、衛生院擁有病床2623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974張。全縣衛生技術人員2750人,其中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945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400人;註冊護士1100人。全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553828人,參合率96.4%。[17]

體育

2012年末石門縣有體育場690個,體育館3座,運動場681個,各種訓練房18個。參加全面健身運動的人數達8.3萬人,開展全面健身項目36項,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15個。我縣運動員參加全省比賽獲獎牌19.53枚,其中金牌6.33枚

民俗文化

敬土地

石門先民神化土地,崇拜土地,想像出了各種各樣的土地神,俗稱“土地菩薩”,簡稱“土地”。
石門風光(2張)
在石門人的心目中,土地神的法力甚大,除管五穀生長,風調雨順外,主要掌管人的疾病禍福。因此,石門人極端崇拜“土地菩薩”。石門西北鄉的“土地菩薩”很少建土地廟,多是在村頭寨尾或田邊地角,用“三塊岩板立個屋,兩張黃紙做大門”。石門南鄉一般正式建個一、二米高左右的小岩屋,特別是石門縣的易家渡鎮土地廟建得高大雄偉,而且保存完好,估計有20多座。石門西北鄉土地廟裡一般不放土地公神像,哪裡有小岩屋哪裡就有了“土地菩薩”。所以石門“土地”到處都有,隨處可見,隨到隨拜。一個土地廟,往往成為一戶人家,一村一寨的保護神。石門“土地”按其司職不同有八種之多。

敬古樹

石門有許多植物崇拜遺俗。屋前屋後如果有一棵上百年歷史的大樹就稱之為古樹,古樹不僅不能砍,連樹枝也不能去折斷,否則驚動了樹神會不吉利。石門人常常在古樹蔸腳下砌一小石屋,逢年過節或不定期去燒香拜樹。
古代石門人常常會觀察古樹神奇地顯“靈”,預兆某種事情出現。譬如石門覃氏把白花樹崇拜成神樹3,稱作“菩舍樹”。覃氏感念它的靈異,在樹後建祖祠,定堂號“白花堂”,對樹特別保護,根部培土施肥,四周砌石欄,防止別姓嫉妒破壞。相傳,每當覃氏子孫返鄉祭拜菩舍樹,叩頭一次,花就自落一朵,祭拜人多,叩頭亦多,白花自落遍地,待到祭拜完畢,菩舍樹下落英繽紛。覃氏子孫在鞭炮鑼鼓聲中,在菩舍樹下,跳畢茲卡舞“舍巴日”。他們繞樹而舞,跳出單擺、雙擺、鏇轉擺來。
另外石門人對“生物活化石”銀杏樹(俗稱白果樹)非常崇拜。石門人常常對著白果樹合十許願或祈福降祗。

行政區劃

石門縣轄11個鎮、8個鄉:楚江鎮、蒙泉鎮、夾山鎮、易家渡鎮、新關鎮、皂市鎮、維新鎮、太平鎮、磨市鎮、壺瓶山鎮、南北鎮、二都鄉、新鋪鄉、白雲鄉、三聖鄉、子良鄉、所街鄉、雁池鄉、羅坪鄉。

自然地理

石門縣 在湖南常德市的位置石門縣 在湖南常德市的位置

石門,是湘西北門戶,地形呈現彎把葫蘆狀,地勢自西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群山疊翠,東南部,平崗交錯。陸地最低處為蔡家溪與澧水匯合處,海拔42.5米,最高處是壺瓶山頂,海拔2098.7米;全縣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南部有十九峰、觀國山、太浮山;中部有燕子山、雲落觀、八戶山;西部有東山峰、亮埡山、鵝公山;北部有太青山、壺瓶山等。縱橫全境的河流溝溪有236條。發源或流經縣境的有澧、渫、沱、澹、道、黃、涔7條水,沱水、澧水、道水自西向東,分別貫穿縣境北部、中部、南部,入松滋臨澧,而後匯入洞庭。渫水從西北往東南縱貫,經泥沙、磨崗隘、袁公渡、新關等14個鄉鎮,至三江口注入澧水,長約165公里。沱、渫、道、澧四水域有子良坪、磨香坪、雁池坪、鄧家坪、仙陽坪、古溪坪、二都坪、易家渡、白洋湖等河谷平原,乃全縣境內之“膏腴”。境內年平均氣溫16.70C,最冷的元月平均氣溫5度,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8.6度,全年無霜期282天,日照1646.9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540毫米。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豐富資源的形成創造了適宜的條件。

歷史沿革

石門城區石門城區

石門,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縣名來歷傳說不一,主要有三:一曰:縣城以東二里處兩岩壁立如門;一曰:縣城以西三里地楊嶺崗與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對峙似門;一曰:縣城以東15里處有岩門口。三者雖方位、距離不同,但俱說明系地形特徵而得名。縣城古為荊楚之地,秦隸黔中郡慈姑縣,漢屬武陵郡零陽縣,三國吳永安六年改隸天門郡,晉屬天門郡澧陽縣(西北部曾置渠陽縣),南北朝時天門郡治由今大庸縣境下遷石門,陳武帝永安二年(公元558年),後梁肖察(即皇帝位於江陵之後)罷天門郡,更置石門郡,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石門郡,建石門縣,劃歸澧州管轄。此後,雖隸屬有變,而縣名未易。
 
石門人民有著純樸、勤勞、剛正的品格,富有抗爭精神和光榮革命傳統。自秦漢以來,境內農民起義達數千次之多。漢代陳從覃二健;唐代向瑰;宋代雷進德;元代向思永;明代夏德忠等,不滿腐敗朝政,屢舉義旗,威震武陵。1854年太平軍破常德,縣人陳正卯、陳廷傑、古之愚等組織忠義團,在燕子山一帶舉起反清義旗,震懾津澧。辛亥革命時期,李執中、林德軒激流勇進,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五四”運動時期,就學北京、武漢、長沙的一批本籍進步分子伍經恕、盛聯雄、王爾琢、袁東藩等,追隨李大釗,全力支持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鬥爭,並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石門地方組織的開拓者、奠基人。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賀龍元帥率領紅軍3次轉戰石門,擴軍8000多人,經歷大小戰鬥計200多次;抗日戰爭時期,全縣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日,700多人慘死在日軍屠刀之下。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湘鄂邊區武工隊”、“民主聯軍陸軍獨立第一師”、“湖南人民解放總隊第八突擊大隊”三軍突起,為石門全境解放建樹了不朽功勳。

民族宗教

石門縣石門縣
石門除漢族外,土家族占全縣人口的50.9%,其他還有白、回、苗、佤、蒙古、維吾爾等15個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0.13%。石門世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特別是土家族聚居區。清乾隆前,與全國各民族地區一樣,歷行土司制度,“不張官,不設吏,以土官治土人”。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土家族344622人,占50.95%;漢族330897人,占48.29%。石門家族,自稱畢茲卡,亦稱“溪里卡”,多寫作“七里卡”,文獻中也稱作“七里軍民”。屬古巴人、廩君蠻、板凳蠻之後裔,是湘、鄂、川、黔土家族的一部分。以覃、唐、鄭、陳、曾、丁、文、伍、盛、柳、王、田、向、鄧、夏、邢諸姓為主。在歷代正史中,對石門土家族稱巴、蠻、夷,先後被稱作武陵蠻、五溪蠻、澧中蠻、天門蠻、石門蠻溪峒蠻,明清稱“添平土司

人文旅遊

石門名勝古蹟頗多,自然風景迷人,人文底蘊深厚。石門歷史上是添平土司統治的中心區域,土家族占全縣總人口比例的51%,土家傳統習俗濃郁。位於縣城東南12公里處的夾山寺,自唐至明七百多年間為澧水流域佛教文化中心。宋朝圓悟禪師主持著有《碧岩錄》一書,是佛家寶典,又被稱為“宗門第一書”,流傳全國及朝鮮日本。寺旁有“奉天玉和尚”墓,據考證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圓寂的墓葬,已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夾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被定為AAA級風景區。座落在縣境西北部的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距縣城108公里,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主峰高達2098.9米,為湖南第一高峰,有“湖南屋脊”之稱,被列為湖南省十大山嶽景觀之一,湖南省十個生態旅遊示範區開發建設單位之一,國家AAAA級景區建設目標單位之一。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自然聯盟、世界銀行將壺瓶山確定為全球200個重點生態區之一(中國共9個)。區內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94%,走進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青苔如帶如毯,古藤如簾如網,極具生態旅遊開發價值。目前已開發湖南屋脊漂、生態游等旅遊項目。位於縣境南部的蒙泉湖,因北宋書法大家黃庭堅所書“蒙泉”二字碑而出名,水面5800餘畝,秀水如鏡,曲波銜山,蜿蜒數十里,自成山中澤國。鬼斧神工的“龍王洞”,蜿蜒數十公里,洞內鐘乳石爭奇鬥妍,異彩紛呈,洞口清泉潺潺,如龍吐水。位於渫水中下游的石家坪商代遺址,出土有土陶俑、鼎足、矮足豆、煉鐵爐灶及骨刀、骨錐等不少文物。皂市鎮燕耳洞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現代人的起源,研究湖南本土古人類的發展和舊石器時代的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文化衛生

文化事業繁榮興旺。全縣文化站19個,藝術表演團體15個,電影放映單位2個,電影放映隊15個,博物館1個。 公共圖書館1個,為新建成的全省最大的縣級圖書館,建築面積3500㎡,縣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16.5萬冊。全縣業餘作者在市級以上單位發表、展出文藝作品33件。全縣舉辦文化藝術活動6次。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中國湖南石門柑桔節和第四屆茶文化活動。成為全國首批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的試點縣之一。開展了“2006年石門縣十大新聞事件” 和“2006年石門縣十大新聞人物” 評選活動。
2006年末鄉鎮廣播站17個,鄉鎮通播率100%,村級通播率80.0%,農戶喇叭入戶數1.2萬隻,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8.3%;年末廣播電台1座,電視差轉台3座,衛星地面轉收站6923座,有線電視入戶數9.6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6.7%。

衛生事業得到加強。全縣擁有衛生醫療機構45個(不含診所、衛生所醫務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40個;擁有床位總數143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病床1384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2張;全縣衛生工作人員208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682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99人,註冊護士497人。全縣有社區衛生服務站4個,診所152個,衛生所及醫務室42個,村衛生室311個。我縣為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44.31萬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75.1%,補助醫療費用1785.78萬元。

體育事業不斷發展。 2006年末全縣體育場地414個,其中運動場282個,游泳池3個。全縣舉辦縣以上運動會17次。我縣運動員在市級以上運動會比賽中,獲得金牌44枚,銀牌18枚,銅牌23枚。為省級專業隊輸送運動員5名,為大專院校輸送新生13名。全民健身活動蓬勃興起,參加全面健身運動的人數達3.1萬人次,開展項目23項次。

經濟結構

2006年,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28.8:36.8:34.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2.4個百分點;笫二產業提高2. 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提高4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9.2%,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全縣城鎮化率為24.5 %,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2.07萬元,占全縣GDP比重達50.4%,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6%。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