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青花瓷

清順治青花瓷

圖為清順治青花洞石瑞獸圓直筒瓶,高27.2厘米,直徑9厘米,廣口外撇,短頸溜肩,身如直筒狀,胎體厚重,平底,砂底圈足上有明顯竹刀鏇紋,此瓶畫有一青花瑞獸和多孔洞石,並繪瘦長的樹枝等,這種書法民間和古玩行業稱之為“魚鱗草”或“竹編草”。

瑞獸後端的火焰紋呈變形的“山”字狀,中間一焰較長,誇張有力,葉尖呈圓弧狀,短而粗,發色深沉,暈散,給人以朦朧的感覺

概述

順治一朝(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歷時十八年,由於新政權是在明末戰亂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社會動盪,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要想全面恢復御窯廠的大規模生產,尚不可能提到議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鎮一度處於瓷業生產的蕭條狀態,產量很少。清人葉夢珠閱世編》記載:“順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醜,較甚於舊,而價逾十倍。”景德鎮仍舊沿襲明末採取的臨時應急措施,“有命則供,無命則止”。官窯生產時停時產,所以傳世的官窯瓷器並不多見,而民窯則開始全面恢復大規模生產,現今流傳的順治瓷器中,民窯遠多於官窯。

胎釉

順治青花胎體偏厚重,胎體有粗、細之分,粗為渣胎,有灰白或灰黃色;細的潔白堅緻,瓷化程度較好。製作工藝基本沿襲明末天啟、崇禎的風格。多數釉面是白中閃青,呈鴨蛋青色,透明度較差。大部分器物帶醬口(即口沿刷一層醬黃釉)。許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規整,常沾砂,並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見的放射狀跳刀痕。盤的底足較平,少見明代的塌底現象,盤底往往有窯裂,底邊帶窯紅即火石紅。足根微微向內收,足牆較深為寬圈足,個別是雙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出現泥鰍背現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點。總體看,順治青花輕巧的器形不多見。

青料

順治青花使用國產浙料繪製,大致有濃艷、淡雅與灰藍三大類。色調總體看深淺不一,趨於灰暗。藍中泛灰和發暗的多是廟宇供器,明亮鮮艷的是琢器以及外銷瓷。

造型

順治青花新創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雖多具明代之遺風,但也出現一些新穎的品種,在過去基礎上加以適當的改進和變化,風格上樸素典雅。常見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等,還有筆筒筒瓶象腿瓶)、蒜頭瓶橄欖綠瓶洗口獸耳瓶花觚觀音尊直口罐將軍罐以及一些出口歐洲的外銷瓷,如大盤等。這一時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點是,燒造了大量的寺廟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供器,全是民窯,形體都比較粗厚笨重。如:供盤供碗香爐撇口瓶淨水瓶等。有的在器身上書寫祈求吉祥如意的語句,同時還寫有乾支紀年款,如故宮博物院藏順台十一年青花雲龍紋淨水碗、順治十六年青花異獸紋爐等。順治青花造型,總體風格趨於簡單,花觚一般呈直筒狀,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稱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將軍罐,因寶珠鈕蓋形似將軍盔帽而得名,始見於喜靖,至清順治時基本定形,康熙朝大量燒造。香爐口外卷,圓鼓腹,胎體厚重,有圈足和平足實足兩種;筆筒有直口和撇口,直口多,一般是平底露胎,的底足常有磕缺,足邊鏇削痕明顯,呈螺鏇狀。

紋飾

順治青花紋飾質樸、自然,繪畫一反過去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採用多線平塗的技法,畫面構圖飽滿,粗獷豪放。崇禎時期開始以,描繪山水,在這時期經常看到其中的渲染還不是很成熟,精品不多,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器紋飾灰黑混濁。許多畫風帶有崇禎青花的特點,工筆、寫意並用,有的清晰明麗,有的奔放,隨意創作的紋飾寥寥數筆,生動傳神,即有長篇詩文,也有短句。
常見題材有:雲龍紋二龍戲珠紋浮雲紋怪石山林獅子麒麟異獸紋花鳥紋牡丹玉蘭纏枝蓮花洞石花卉雉雞牡丹博古紋山石芭蕉菊花等。龍紋一般高大雄壯,常與斑片狀浮雲交織在一起,使身似隱似現;獸紋均用筆粗放,十分誇張;朵雲紋則勾邊露白;麒麟常和芭蕉畫在一起;柳樹葉呈點狀對稱。山頭則畫“苔點”,石頭多瘦削呈玲瓏狀。人物紋有:人仙慶壽羅漢仕女竹林僧人,進戟圖,頌書圖,以及取自《西廂讓》、三國故事情節的圖案等,人物描繪形象瀟灑,意態閒適,布局有簡繁,追求神態之美。人物紋都有各種景物襯托或附句。這時期許多盤、碗的里心流行畫一片枝葉加短詩兩句,以梧桐葉居多,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梧桐一葉生,天下新春再”,“黃花落兮,雁南歸”等,還有許多畫秋葉配洞石紋,此種紋飾構圖都比較開闊疏朗,畫意清爽,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總體看,順治青花裝飾上以山水、洞石花卉紋出現最多,雖然在一些瓶、罐使用皴染分水技法,層次色階還是不很明顯。

款識

順治官窯青花見有四字和六字青花楷書款,即“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正像《飲流齋說瓷》記載的那樣:“順治僅一年開窯燒瓷,故順治瓷器極少,有之,則做楷書也。”朝代款中有的畫雙圈,也有不畫雙圈。字型書寫具有明代遺風,柔中有剛,字型清晰,書寫排列不是太規整。民窯青花主要寫乾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年”(1657年)、“庚子年制”(1660年)等,還有寫堂名款的,如:“玉堂佳器”、“玉堂珍器”、“百花齋”、“梓桑軒制”、“西疇書院”、“繼善堂”等;另有定燒人物的名款,如“魯西王瑛制”等。
仿明朝款識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款,均為楷書

清代各朝瓷器不同的特點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緻。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範化,用筆細緻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瑯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臥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乾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型草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