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釉

紅釉

紅釉,是中國古代製造瓷器時的一種技術,起源可追溯到北宋初年,紅釉有很多種樣式,比如礬紅、胭脂水、胭脂水、珊瑚紅等,紅釉瓷器色澤鮮艷,外表光滑明亮。

基本信息

紅釉

紅釉是釉上彩的一種,分為銅紅釉和鐵紅釉兩類,銅紅釉的主要品種有鮮紅、郎窯紅、豇豆紅、寶石紅、釉里紅等。鐵紅釉主要品種有礬紅、珊瑚紅等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初創燒的鮮紅;到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由已濃淡而嚴變為各種不同的品種。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紅的一種。粉紅中最艷麗的叫作美人醉。
礬紅 礬紅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它的色澤往往帶有一種如橙子般的紅色。礬紅創燒於明嘉靖間。到清康熙時,礬紅有了很大的進步,色澤鮮艷,華麗凝重。一般用於五彩、鬥彩繪製紋飾,無一色釉器。嘉慶以後,礬紅色澤均不甚佳,僅光緒時稍有起色。
胭脂水胭脂水也稱“金紅”,清康熙年間從西方引進的一種紅粉低溫釉。它是在燒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萬分之一、二的釉料,於彩爐中烘烤而成。釉汁細膩,光潤勻淨,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為官窯產品。它始於康熙,精於永正、乾隆之間。
珊瑚紅珊瑚紅也是一種低溫鐵紅釉,始於康熙,盛於雍、乾兩朝。它是將紅釉吹在白釉之上,燒成後釉色均勻、光潤,能與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紅”。雍正時釉色閃黃,乾隆時則顏色深而釉層厚。在康、雍兩朝,珊瑚紅曾用作底色,上面繪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製作、彩繪都極為精細 。乾隆時多在珊瑚紅上描金,或用它來裝飾器耳。但仍以珊瑚紅器物為貴。
霽紅 霽紅創燒於康熙後期。它是一種純粹的深紅釉,霽紅的特點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細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後晴空中的紅霞,所以得到了“霽紅”這一得意的名稱。霽紅釉盛於康、雍、乾三代。康熙霽紅用料較粗;色澤厚重,釉色不甚均勻,紅色作滲透狀;釉邊不齊。到雍、乾時,呈色穩定,紅中帶黑,釉面有桔皮紋和棕眼;邊釉整齊,紅色無顯著滲透狀。
鈞紅 宋代的均窯利用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釉,成為鈞紅。鈞紅是最早的紅釉,當時的釉料配置不夠精細、準確,除了銅以外,還混雜著其他金屬氧化物。因此鈞紅釉具有紅里泛紫的色調,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紅色,所以又稱為“玫瑰紫”和“海棠紅”。鈞紅製品中,還常出現紅、蘭、紫三色互相交錯、如火如霞的絢麗畫面。鈞紅釉的創製,為陶瓷的裝飾工藝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明代的寶石紅、霽紅,清代的郎窯紅、桃花片及一些窯變釉的出現,都與鈞紅有關。
豇豆紅 豇豆紅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是清康熙時的銅紅。 釉中名貴品種之一。釉色淺紅,釉面多綠苔點。這種綠色苔點 本是燒成技術上的缺陷,但在渾然一體的淡紅中,摻雜點點綠 斑,反而顯得幽雅清淡,柔和悅目,給人美感,引人遐思。由於銅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燒成後呈色各異:有的在勻淨的粉紅色中泛著深紅斑點,或者紅點密集成片,有的則在淺紅色中映而疏露著綠斑或色暈。因此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之美譽。
抹紅抹紅亦屬低溫紅釉,為珊瑚紅的一種。它不是採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稱“抹紅”。抹紅釉層不均勻,並有刷痕,並色澤顯得清麗溫潤。抹紅出現於明代,而以清康熙時的成就最為突出。

祭紅 據記載,公元1430年左右,宣德皇帝上任不久,就下令景德鎮御窯場燒制紅瓷,幾個月里景德鎮徹夜通明,但燒出來的紅瓷都沒有達到皇帝的要求,為此宣德皇帝龍顏大怒,嚴厲的懲治了當地的督窯官,不少窯工也為此賠上了性命。後來一位窯工的女兒,為救自己的父親,竟跳入窯中,以身祭窯,終於燒出一種猶如鮮血般的紅色瓷器。人們說是窯工女兒的鮮血染紅了陶胚,因此就把這種鮮紅的釉色叫做“祭紅”。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卻從側面說明了祭紅釉瓷器的珍貴。

郞窯紅 公元1705年,十分喜歡精美瓷器的清康熙皇帝,對宮廷收藏缺少祭紅很不滿意,下令御窯仿製宣德祭紅。這個任務落到了江西巡撫郎廷極頭上,他親自到景德鎮督窯,每天看著窯工配製釉料,點火燒窯。在郎廷極主場下,釉料進行了無數次調配實驗,加進各種金屬元素,甚至加入了黃金、寶石,雖然試驗了上百窯,仍沒有得到祭紅,但是卻意外地得到了另一種紅色釉瓷器。由於當時郎廷極監管整個景德鎮瓷器業,所以燒制出的新的紅色釉瓷器,就被稱為郞窯紅。這種郞窯紅釉是仿製宣德祭紅燒制的成功品種,它比祭紅更加鮮麗,光澤強烈,由於這種紅釉的燒制難度很大,需要嚴密的工藝技術,成本十分巨大,所以景德鎮流傳著,若要窮燒郞紅的諺語。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