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真宗

淨土真宗

淨土真宗,"的意思是"淨土教理的精髓"。這原不是一個宗派的名稱,因親鸞的意圖不是要創立一個新宗派。他的目的只是要把印度、中國及日本七位高僧所傳授與發展的淨土教理之核心顯示於眾人。他從有關淨土的經典以及七位高僧的論著中整理一套有系統,能平等解救眾生的教理。這就是淨土真宗的起緣。這個淨土學系在西方被普遍稱為"真宗"。

簡介

淨土真宗也稱真宗、一向宗,是日本特有的教派。

創始人

親鸞(1173 — 1262), 號“見真大師”,9歲出家學習天台宗,29 歲師從法然上人學淨土宗教義。因1207 年淨土宗遭禁而被流放越後國府,五年後得赦免,移居關東常陸。

淨土真宗創始人淨土真宗創始人

著《教行信正文類》六卷,正式開創淨土真宗。親鸞注重信念,強調內心信仰,提出“惡人正機說”,認為即使是惡人,只要誠信阿彌陀佛,死後一樣可以往生淨土。他還主張“僧俗一樣”,不反對僧侶食肉娶妻,他自己就曾娶妻生子,表現出與傳統佛教的對立。親鸞的理論贏得了很多信徒,對後世影響很大,特別在戰國時代有很大的發展,產生了“真宗十派”。

內容

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十二章(摘錄)
淨土真宗的開祖親鸞聖人,是法然上人的一個門徒。

因此,淨土真宗的教義本應與淨土宗各派一起進行說明。然而從本宗的教義、宗風以及現況來看,它有自己所獨特的、與淨土宗各派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在這裡特別把本宗的教相、安心、起行、宗風的大致情況進行介紹。
在真宗的教相當中,分為聖、淨相對和真、假相對的二門。而在關於聖、淨相對這一門中,又判釋為‘二雙四重’。關於真假相對這一門中,又分出三願、三經、三機、三往生的區別,還分出三種教、行、信、證。現將這些名目表示如下︰
豎超……難行道─聖道門─實大乘教(禪、真言、天台、華嚴等即身成佛之教)
頓教弘
橫超……易行道─淨土門─大無量壽經(選擇第十八本願淨土真宗之教)
大乘願
豎出……難行道─聖道門─權大乘教(法相宗等歷劫修行之教)
漸教要門
橫出……易行道─淨土門──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選擇第十九願、第二十願
真門 的淨土假宗之教)
三願 三經 三機 三往生 三土
弘願─第十八願─大無量壽經─正定聚機─難思議往生──報土……淨土真宗
弘願─第十九願─觀無量壽經─邪定聚機─雙樹來下往生─懈慢……淨土假宗
弘願─第二一願─阿 彌 陀經─不定聚機─難 思 往生──疑城……淨土假宗
大無量 南無阿 至心信 報土
弘願真實四法─教 壽 經 行─ 彌陀經 ─信 樂欲生 ─證 往生 ─淨土真宗
觀無量 萬善 至心發 懈慢
要門方便四法─教 壽 經 行─ 諸行 ─信 願欲生 ─證 往生 ─淨土假宗
阿彌 稱名 至心回 疑城
真門方便四法─教 陀經 行─ 念佛 ─信 向欲生 ─證 往生 ─淨土假宗
親鸞聖人先立‘教行信證’這一層的名目作為標準,然後又判釋教相,成立宗義,據此,為了廢聖道門而立淨土門,首先進行了‘二雙四重’的判釋,還在所立的淨土門中,分出彌陀的三願的差別,釋迦的三經的區別,因為眾生有三機的不同,所以往生也有三類的不同,與此相應,教行信證也有三類︰一種是攙雜上了諸行(要門);一種是攙雜了‘自力運心’(真門);這兩類的教行信證都出於釋迦佛陀的方便之教,因而是淨土假宗,不是淨土真宗,這是應當廢棄的;第三種是不攙雜諸行,又不攙雜自力運心,這種教行信證出於彌陀、釋迦的真實之教,這才是淨土真宗。就是說,淨土真宗在聖道門與淨土門之上,又加上了關於淨土真、假兩門的廢立,然後成立本宗的教義。
〈真假二門〉(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淨土真宗課誦本淨土真宗課誦本

真假二門,真門與假門的並稱。為日本淨土真宗判教的用語。即以念佛一法為真門,其餘諸萬行為假門。《顯淨土真佛土文類》雲(大正83·626b)︰‘就願海有真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中略)由不知真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德。’
依真宗之意,彌陀之本願有真實、方便二種。方便之中更有真假之別。在彌陀之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真實,第十九願為方便假門,第二十願為方便真門。行者應當出假門而入真門,後更出真門以歸入真實弘願。此中,假門指《觀無量壽經》所說定散要門之法,即定散攝一代教法而令入弘願念佛要門方便之善,因此以之為依第十九願的方便假門。真門,指《阿彌陀經》所說善本德本之名號,即此經之廢萬行諸善而令歸於念佛一行,但因未除自力疑心,故以之為依第二十願的真門。而此二門皆應歸入第十八他力弘願之方便。
〈三願轉入〉(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三願轉入是日本淨土真宗的教義,即主張從方便之教至真實之教的信仰過程。謂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九願進至第二十願,再轉入第十八願。
真宗稱第十九願為至心發願願,系令‘至心發願,舍聖道之教,以歸淨土者,得以往生’的本願,為《觀無量壽佛經》要門之意。其行雖為諸善萬行,但唯得往生化土而已。第二十願即所謂至心回向願,系令‘舍諸行、修念佛,且至心回向者’得以往生的本願,為《阿彌陀經》真門之意。其行乃稱念如來名號,但未離自力之心,故僅能往生化土。第十八願為至心信樂願。即令‘領解彌陀之願心且至心信樂者’得以往生的本願,系《無量壽經》弘願門之意,依此願故,而得往生難思議之報土。亦即先依第十九願入萬行諸善之假門,再依第二十願回入善本德本之真門,後更出真門而轉入第十八願門。
三願轉入,系源自親鸞《教行信證》卷六〈化身土卷〉。其文雲(大正83·632c)︰‘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回入善本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即指由第十九願之門而入第二十願之門。又謂(大正83·632c)︰‘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此說則指由第二十願門轉入第十八願門。然而,後世真宗宗徒對於親鸞是否真有三願轉入的體驗,以及信仰真實之教是否必須依序經過三願轉入的問題,持有各種不同說法。
〈秘事法門〉(編譯組)
秘事法門是日本真宗的一種異端學說。相傳起源自親鸞之子善鸞將所學修驗陰陽之道混入於真宗法義中,而宣稱系其父秘傳的正義,以教示於門徒。其說被視為異端。南北朝時代,越前國(福井縣)大町的如道等人繼承其異義,提倡‘不拜秘事’,名為秘事法門。並廣傳於三河(愛知縣)、越前(福井縣)、常陸(茨城縣)、下野(木縣)等地。
秘事法門的特徵是秘密傳授或於密室中行儀禮作法,不承認既成教團及教團權利,立在俗者為知識(教導者),輕侮僧侶,且述說入信的驗證。在教義上,則受真言宗立川流、禪宗、時宗、兩部神道、陰陽道等思想的影響,主張秘密相傳、即身成佛、印可證明等,並立一益法門、不拜義、知識歸命諸義。所根據的經典有《愚闇記返札》、《信問真答鈔》、《本願歸命十個條》、《本願成就聞書》、《心血脈鈔》、《他力信心聞書》、《唯信鈔議》等書。

產生

鎌倉時代,佛教仍是居於統治地位的宗教。在戰亂頻繁、社會關係激變中更加走向沒落的京都貴族中間,充滿了對“末世來臨”的畏懼和尋求解脫的苦悶。廣大農民在堅持反抗封建主的現實鬥爭的同時,不少人也對來世抱有幻想。適應這種思想要求,法然(源空,公元1133年—公元1212年)發展了前代以來流傳的佛教淨土思想,使它形成一個獨立的宗派,即淨土宗。他告訴人們,任何人在佛的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專修念佛”,即反覆念誦“南無阿彌陀佛”,依靠佛力就能“往生極樂”——“他力本願”,而不必去搞那些為特權階級所專用的建寺、造佛、念經等繁瑣的宗教儀式。
法然的弟子親鸞(公元1173年—公元1262年)生活在東國(關東地方)農村達20年之久,對東國農民,對那些在佛教看來從事“殺生”因而有嚴重“罪惡”的東國漁民、獵人的疾苦有所了解並寄以同情。於是他在“往生極樂”問題上針對法然的“善人正機說”(“惡人尚且往生,況善人耶”),提出“惡人正機說”(“善人尚且往生,況惡人耶”),意思是說,被封建統治階級和佛教誣為“惡人”的勞動民眾才是最容易進入“極樂”境地的人們。他較為徹底地排除了一切清規戒律,認為人們即使不出家,不素食,過娶妻生子的世俗生活,只要念佛,依靠佛力也能“往生”,從而開創了淨土真宗(即一向宗,簡稱真言)的教義。這是廣大被壓迫人民反對封建壓迫的階級鬥爭在宗教上的反映。有如思格斯在論述早期基督教運動的性質時所指出的那樣,這是一種“被壓迫者的運動”。淨土真宗在親鴛在世時極興盛,關東、奧羽一帶就已擁有10萬信徒,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也有少量商人、工匠和下級武士。

發展

日本佛教中,屬於淨土門之一宗。亦稱真宗。古代又稱一向宗、門徒宗。開祖為日僧親鸞。以《教行信證》等親鸞之著述為教義之根本;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為所依經典。

淨土真宗淨土真宗

日本·承元元年(1207),淨土宗祖法然之專修念佛宗受到嚴格的禁止。法然因此被流放至土佐國(高知縣),其弟子親鸞亦受牽連,而被流放至越後國(新潟縣)。親鸞至流放地之後,自號愚禿親鸞,娶妻生育兒女,過著非僧非俗的生活。七年後(建保二年,1214),偕妻子移居常陸國(茨城縣),建立稻田草庵,在關東農民間弘揚本願他力信仰。
親鸞於二十年傳教期間,歸信之人甚眾。其中以傑出弟子所在地區為中心而形成之集團,稱之為‘門徒’。如以真佛為中心的‘高田門徒’、性信為中心的‘橫曾根門徒’、順信為中心的‘鹿島門徒’及‘大網門徒’等。
文歷二年(1235),親鸞返回京都,依然堅信本願他力之信仰,並努力從事著述活動。弘長二年(1262)示寂,享年九十。葬於東山大谷。
文永九年(1272),親鸞弟子於東山建立御影堂。其地為親鸞么女覺信尼之私有地。堂則藉東國門徒之援助而完成。此即大谷本廟。建治三年(1277),覺信尼以其後世子孫得任本廟之留守職為條件而捐獻此地,本廟遂為門徒所共有。
覺信尼首先將留守職讓予其子覺惠。其後,覺惠之異父弟唯善顗覦此地之所有權,遂起紛爭。後經東國門徒之助,乃將留守職傳予覺惠之子覺如。
覺如欲排除逐漸壯大、干涉本廟的教團勢力,且欲將大谷本廟當作教團之本山,以留守職為教團之主權者,並將寺號改稱為本願寺。然而中央集權的體制雖然奠定,各地教團卻脫離本廟,紛紛獨立。
嘉祿元年(1225),真佛高田派建立專修寺。室町中期,將此寺移至伊勢國(三重縣)一身田。其門流逐漸興盛,與本願寺派相抗衡。自真佛法流形成的派系有︰興正派、佛光寺派、三門徒派、山元派及誠照寺派等。又性信的橫曾根門徒流興起木邊派;覺如之子善入(一稱善性)法系又形成出雲路派。以上諸派,再加上本願寺派及大谷派,稱之為真宗十派。
寬正六年(1465),本願寺之第八代蓮如兼壽,遭到睿山眾徒之攻擊,遂至大津避難。從此以後,乃於東國傳教。文明三年(1471),又於越前國(福井縣)吉崎建立坊舍,作為北陸之傳教中心。越前國原為高田專修寺派之中心地,蓮如之建舍傳教,不為此派所納。後專修寺派得加賀國(石川縣)守護富政親之援助,遂於文明七年(1475)燒毀吉崎坊舍。蓮如又自若狹逃至攝津。文明十二年,于山科建造本願寺。明應五年(1496),又於大參石山建立別院,並於此隱居。
至第十代證如光教,近畿的一向宗徒(即淨土真宗徒),與日蓮宗徒發生爭戰。天文元年(1532),山科本願寺亦遭連累,而被燒毀,證如遂移往大參石山別院,並改稱為石山本願寺。後其子顯如光佐承嗣第十一代,與織田信長發生石山合戰。天正六年(1578),由於正親町天皇之調停,乃締結和議。顯如遂退居至紀伊國(和歌山縣)之鷺森。迄信長死後,於天正十一年,移至和泉國(大阪府)貝冢。又於天正十三年,遷至攝津國天滿。天正十九年,又得豐臣秀吉捐獻京都堀川一條之地,並於此建立伽藍。

顯如示寂後,本該由其長子教如光壽繼承。後卻改由其弟準如光昭擔任法主。德川家康同情教如之遭遇,遂贈烏丸六條寺地,予其建立堂舍。從此以後,本願寺派遂分裂為二︰一為準如系統,稱為本願寺派(西本願寺);一為教如系統,稱為大谷派(東本願寺)。
江戶中期,為了教團統一宗名的問題,淨土真宗與淨土宗之間發生紛爭。迄明治五年(1872),大藏省下旨稱為‘真宗’,宗名問題始告解決。現在僅有本願寺派沿用‘淨土真宗’一名。
近世,本宗頗致力於世界性之傳教。傳播地區,包括台灣、朝鮮、夏威夷、北美洲、巴西等地。清末且曾到我國南京等地建寺弘法。當時之此宗僧人,且曾與我國南京·金陵刻經處之楊仁山(文會)發生法義論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真宗各派著手各種制度的改革,致力從僧侶教團轉變為僧俗一體的教團。除上述所說真宗十派(本願寺派、大谷派、高田派、興正派、佛光寺派、木邊派、出雲路派、誠照寺派、三門徒派、山元派)之外,又成立淨興寺派、淨土真宗同朋教團等分派。其中,真宗十派現在每年由各派主持‘真宗連合學會’,進行傳道及教義之振興。

淨土真宗淨土真宗

至江戶時代(十七世紀~),因禁抑邪宗邪說之律令漸嚴,此派之徒眾遂轉趨地下,隱於社會的隱蔽處,形成一種秘密結社。當時著名的有土藏秘事、一如秘事、御藏秘事、地獄秘事等。明治維新後,允許自由信教,因而促使此一法門在京都、名古屋、北海道、九州等地公開傳播。

教義

本宗立二雙四重教判,以教、行、信、證四法為一宗之綱格。分判真假二門,以信心為往生之正因,主唱平生業成為其要旨。二雙四重,即豎出、豎超、橫出、橫超。就中,此土入聖道門難行道為豎;彼土往生淨土門易行道為橫;漸教為出;頓教為超。期求歷劫修行證果之法相、三論等稱為豎出;期求即身成佛證果之佛心、真言、法華、華嚴等稱為豎超;依《觀經》定散二善之教的往生淨土法門稱為橫出;依《無量壽經》弘願真實之教的淨土法門稱為橫超。此中,前三重皆為方便權假,而後者橫超為頓中之頓、真中之真、乘中之一乘。此橫超即為淨土真宗。
本宗教義之根本在於親鸞《教行信證》一書之主張。即謂‘稱名’系由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而來,因此是無上之行(大行)。即此稱名之所以成立,在於信仰本願之心,源自阿彌陀佛。因此提倡絕對他力之信仰。又,行者覺醒自己本質所具之惡性,系出自本願力,因此阿彌陀佛所救之正機為惡人,故唱說‘惡人正機’。此種主張,親鸞認為是法然淨土教的本質,為淨土教中最真實之教法。

評價

淨土真宗的教行信證的名目,不僅是判釋教相的標準,而且是安心的依據。真宗所說的安心,是依據陳述彌陀本願名號的《大無量壽經》的教說,聽聞了關於本願名號的‘起行’由來之後,所產生的深深的信仰。如果產生了這樣的信仰,就必然得到往生成佛的證果。這種信條,在彌陀的願文中稱為‘至心信樂欲生’,在釋迦的願文中稱為‘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在世親的《淨土論》中稱為‘一心歸命’。總之,因為凡夫虛假不實,即使苦修礪練其身心,也畢竟不能自己栽植往生成佛的因種,而彌陀如來的本願名號,卻是往生成佛的因種已經得以成就的標幟,它表明,凡夫可以得到這種因種而達到往生成佛。過去我們沒有成佛,只是由於沒有聽信這種名號。如果聽信此名號,作為佛的願力,在聽信時佛就轉給我們成佛的因種,因此,所謂聽信之時,是直接決定我們能夠實現成佛願望的東西。有了這種信念,則無限的歡喜心也常常相續不斷。

淨土真宗淨土真宗

安心要領既然如此,所以在關於宣傳‘起行’的方面也與其他宗派大不一樣。大抵無論何種宗旨,在宣說‘起行’的時候,都把‘起行’作為自己成佛的因種。只有真宗以終生畢命為期,雖然需要五念門五正行等正行,但卻不把此比做自己成佛的因種,只是以此作為對無限佛恩的報答。按照宗義的序列,是教、行、信、證。所謂行,是捨棄雜行雜修的自力小行,而要彌陀他力的大行,在皈依這個大行的‘信’的一念當中,已決定了往生淨土的證果,因而不是把‘行’放在‘證’之前,而是把‘行’放在‘信’之前。因此,本宗不願意以‘信’後的‘起行’比做成佛的因種,只是作為報謝佛恩而鼓勵人們修持。由於這個緣故,其宗風也不同於其他宗派,本宗不是根據佛教戒律來規定宗徒的儀式,也不是據此樹立宗風,而是僧俗一樣,在無戒無律之上建成宗規,只要履行世上普通的道義就滿意了。這可以說是深鑒於時機,又斟酌了宗意所產生的。

日本幕府時期相關知識

日本幕府時期是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也占據了日本發展的一大部分。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再到後來的德川幕府,日本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都處於幕府將軍的實際統治之下,貴為天照大神後裔的天皇只能成為傀儡。了解這段時間的相關知識,對我們跟深刻的了解日本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統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