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真好

這就是老。 他把老年看作人生的“黃金時代”,理由是“到了老年。 一句“我倒是寫了許多信勸他們”,引爆了作者的情感空間。

基本信息

名稱:活到老真好
體裁:散文
作者:王鼎鈞
出處:《中華散文百年精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3月版

作品原文

這幾年和中國大陸上的老同學通信,知道他們早已退休。有人在退休時安排了第二職業,現在也交了出去。這給我一個感覺,我們那一代的確是過去了。
這就是老。人握拳而來,撒手而去,先是一樣一樣蒐集,後是一件一件疏散,或者如某些人所說,只剩下老妻老狗老酒。我發現大陸上的一些親友對“老”完全不能適應,以致心中沮喪空虛,難以聊生。“革命哲學”是假設人在三四十歲的時候戰死了,或是累死了,不料還有一段晚景頗費安排。
我倒是寫了許多信勸他們。我說老年是我們的黃金時代。人家說黃金時代是二十歲。你想,二十歲我們懂什麼?懂得茅台和汾酒有什麼分別嗎?懂得京胡和二胡有什麼分別嗎?懂得川菜和湖南菜有什麼分別嗎?我說到了老年,人生對我們已沒有秘密,能通人言獸語。當年女孩子說:“我不愛你”,你想了一整年也想不出原因來,現在她剛要張口你已完全了解。我說上帝把幼小的我們給了父母,把青壯的我們給了國家社會,到了老年,他才把我們還給我們自己。
我說年老比年輕好,一如收穫比墾荒好,或和平比戰爭好。年輕時我們和命運對抗,到老來和解了。成年以前的我們是“危機四伏”,門外每一步都是不可知。正所謂“如暗夜行走”。到了壯而行,手裡有地圖,心中有煎熬,天天“冰炭滿懷抱”,靈肉衝突,義利衝突,群已衝突,哪有安寧。謝天謝地,總算老了,跳出三界,不列五行。還用得著自己拿鞭子抽自己的背嗎?還用得著自己拿刀割自己的耳朵嗎?再也用不著一夜急白了鬍子、三天急瞎了眼睛,再也用不著“為伊消得人憔悴”。不喜不懼,無雨無晴。這段話,我的同學聽不進去,他們說我是酸葡萄。
老年最忌悔恨,悔恨傷身傷神。我有—篇短文勸人“不要悔”,流傳頗廣。悔恨的聲音還是常聽見。有人說他當年經手公款成億成萬,從未貪污,以致老來受窮。有人說當年官場爭逐,他講義氣讓一步,讓他的好朋友升上去,結果“官大一級壓死人”,一生受這朋友欺負,悔不當年把這廝一腳踹下去。有的老人後悔他以前做過的好事,往往變成很壞的人。中國民間有個詞兒,謂之“老壞”,值得警惕。
美國做學問的人在這方面也有見解。據他們說,許多美國老人眼見老人的福利日減,年輕人對老人的態度也越來越差,社會的道德水準在下降,於是認為社會辜負了他們,甚至認為社會欺騙了他們。這等人覺得他們以前對社會貢獻太多,太不值得,竟想在有限的餘年做些壞事來“平衡”一下,以致老人的犯罪率一再提高。這訊息掃盡老人的面子,那天我暗暗立下“最後一個志願”,但願能做個“不太壞”的老頭兒。
能活到老。真好。想想那些我喜歡的作家,曹植活了四十歲,李商隱活了四十五歲,李賀不過二十七歲,徐志摩三十五歲,曹雪芹據說四十八歲。倘若舉行民意測驗,可以發覺人人嫌他們死得早,連曾國藩這樣的人也不過只活了六十歲,我們的文章比曹雪芹壞,壽命比他長,有時間多看幾遍《紅樓夢》,多些體會,有機會多看些有關的考證和發現,長些見識,這就是人生的福分。
值得看的景象越來越多,人所共喻。今天的電影拍得比當年精彩,今天的花也開得比當年燦爛,今天的年輕人比我們那一代青年漂亮,有照片為證。大概和營養、教育、風尚都有關係,說不定還加上遺傳,這是寫研究論文的題目。諸如此類,觀之不足。
六十日老。七十日耆。八十日耋。九十日耄。活到耄耋之年,最怕有長年臥床的疾病,自己苦,家人也苦,連醫生護士也跟著受罪。這是老年的大問題。有幾個中年人談論“你願意怎么個死法”,一位女士說,她希望在七十歲那年被爭風吃醋的男人從背後開槍打死。女人到了七十歲還能使男人嫉妒得要死,這是何等抱負!被人從背後開槍打死,死前無恐懼,死時無痛苦(痛苦十分短暫),又是何等設計!所以這個答案得了第一——可望不可即。
活到老,真好,可是也別太老,別真的成了滿臉皺紋、一把鬍子的初生嬰兒。老了要能“舍”,能像佛家那樣,歡歡喜喜地舍,該舍就舍,包括生命。在以後的老年福利法裡,應該有一條“安樂死”。

作品鑑賞

美籍華人作家王鼎鈞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長期出入於散文、小說和戲劇之間,著作近四十種,以散文產量最豐。成就最大。
《活到老真好》是作者寫的一篇對人生有著深刻的省察與體悟的抒情散文。他把老年看作人生的“黃金時代”,理由是“到了老年。人生對我們已沒有秘密,能通人言獸語”,“不喜不懼,無雨無晴”。但有的人就是不服老,對“老”完全不適應,以致心中沮喪空虛,難以聊生。
一句“我倒是寫了許多信勸他們”,引爆了作者的情感空間。“老年是我們的黃金時代”凸現了作者本文的立意。接著,作者用三個反問句來駁斥友人的觀點,幾個“分刺”言簡意賅地刻畫了老者睿智的形象,真善美醜在老者眼中沒了秘密,一切都已“完全了解”,甚至年輕時百思不解、頗為傷神的求愛語言也迎刃而解。在作者看來,“老年”這一段生命彌足珍貴,它是屬於自己的。此刻,作者回憶了自己這代人的人生遭遇。一句“謝天謝地。總算老了”道出了作者的滿腹辛酸,力透紙背。終於到了可以自己擁有自己生命的時刻,該是多令人歡欣鼓舞啊。但有的人卻對生命的深邃雋永毫無感知,也不對自我的生存狀態進行思辨,只在年老的時候發出“悔恨的聲音”。作者列舉的幾種值得警惕的“老壞”現象,是一些老人不良心態的生動寫照,並用美國“老人的犯罪率一再提高”來佐證:心態健康才是老年人最該擁有的。最後,作者歸結為一句“活到老,真好”。
本文的語言特點是生動、洗鍊。如把人生的過程描繪為“人握拳而來,撒手而去,先是一樣一樣蒐集,後是一件一件疏散”。真是入木三分。形象生動。令人難忘。

作者簡介

王鼎鈞,台灣散文家。山東臨沂人,1927年生。14歲開始寫詩,16歲寫成《評紅豆詩人的詩》。從1951年起,開始從事廣播劇創作,同時為各報撰寫雜文專欄,並從事舞台劇和小說創作。同時也開始撰寫探討小說技巧的理論文章。抵台初,從事文學創作,1953年至1954年間,在台灣“文藝協會”主辦之“小說研究班”,從事小說創作之研究,並開始從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之工作。從1950年開始,在台灣廣播公司管理資料,後來擔任編審和節目的製作,直至1975年退休。除此之外,他曾於1963年至1966年,擔任《聯合報》“人間”副刊主編,並擔任過幼獅公司期刊部的總編輯。後任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高級研究員,擔任編寫美國兒童閱讀中文之教材。王鼎鈞的創作內容很廣,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等等。他的主要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散文《人生三書》《人生觀察》《長短調》《世事與棋》《情人眼》《碎玻璃》《靈感》,小說《單身漢的體溫》《透視》《王鼎鈞自選集》《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