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巨變》

《山鄉巨變》

《山鄉巨變》是當代文學中反映農村社會變革富有特色的優秀長篇小說。周立波作。1958-1960年發表。它以細膩熱情的筆觸,描寫了湖南一個僻靜山鄉實現農業合作化所經歷的鬥爭和引起的變化。小說的上篇描寫的是一九五五年冬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中,清溪鄉建立初級社的過程和發生的變化;下篇則描繪出一九五六年高級社成立後鬥爭的深入和合作社的鞏固發展,全書概括了新中國農村從互助組過渡到初級社再迅速進到高級社的完整過程和基本面貌。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山鄉巨變》《山鄉巨變》

《山鄉巨變》,長篇小說。周立波作。1958-1960年發表。作品善於運用方言土語,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山鄉巨變》都是《暴風驟雨》的續篇或姊妹篇.作家敏銳地把時代的暴風驟雨投入《山鄉巨變》中,創造了一個具有史詩風範的文本世界.暴風驟雨的情結使《山鄉巨變》這部作品始終情緒高揚,獨具激情燃燒的美學基調,作家通過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山鄉巨變》成為今天不爭的紅色經典

《山鄉巨變》,它由正、續篇組成,完整地描寫了湖南省一個叫清溪鄉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發展過程,藝術地展現了合作化運動前後,中國農民走上集體化道路時的精神風貌和新農村的社會面貌,剖析了農民在歷史巨變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和理想追求,從而說明農業合作化是中國農村的第二次暴風驟雨。《山鄉巨變》塑造了一批溫和的無私的農村基層領導者形象,如同《暴風驟雨》一樣,《山鄉巨變》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作者簡介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人。曾就讀於湖南長沙省立一中,後在上海勞動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系讀書。1932年9月在上海參加“左聯”,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每周文學》編輯。抗戰爆發後到晉察冀邊區參戰。40年參加延安整風,44年任《解放日報》副刊部副部長,46年調任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團英文翻譯。48年主編《文學戰線》。翻譯工作從30年代以後開始,翻譯了捷克作家基希的報告文學《秘密的中國》和俄國作家普希金的《杜布羅夫斯基》。47—48年間寫成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作者善於選取突出的典型事件和富有特徵性的細節,用簡練、樸素的筆墨加以描繪,展示人物性格,風格單純明快。善於運用地方口語,辭彙豐富,生動活潑,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及地方色彩,解放後周立波三次到石景山鋼鐵廠深入生活,寫出較早反映工業建設和工人生活的長篇小說《鐵水奔流》之後,回到湖南益陽農村安家落戶10年,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寫出了許多反映農村新人面貌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其中《蓋滿爹》、《禾場上》、《上那面人家》、《艾嫂子》等都是一些富有特色的篇什。1959年寫成了《山鄉巨變》。這些作品題材以小見大,平凡中見深邃,構思精美,感情親切真挈,筆觸細膩明快,形成了平易雋永、凝鍊自然的藝術風格。“文革”前夕,江青一夥把周立波歌頌毛澤東同志的散文《韶山的節日》污衊為毒草,從此,他長期遭受打擊、迫害,失去創作自由。粉碎“四人幫”後,寫出了短篇小說《湘江一夜》,獲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79年逝世。

創作背景

1955年周立波返回家鄉湖南農村,安家落戶,深入生活。一九五七年底完成了長篇小說《山鄉巨變》,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又寫出了續篇。深刻地反映中國農村的巨大變化。農業合作化運動,是要改變兩千多年來世代相襲的私有制和私有觀念;改變中國勞動者幾千年來的勞動習慣和生活習慣。是一種翻天覆地的變化。

周立波是一個時代感使命感很強的作家,他以敏銳的眼光緊跟時代變革,把筆觸集中到農村,以農村為背景,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歷史變革。

故事梗概

1955年,團縣委副書記、共產黨員鄧秀梅奉命來到偏僻山村清溪鄉和農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較重的老農卻不肯入社。鄧秀梅對他們進行耐心細緻的思想教育,並挫敗了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合作社贏得了秋季豐收。

壯闊的波瀾觸動了每一個角落,引起巨大的矛盾,在父子、夫妻之間,在每個人的心靈之內,都展開了深刻的衝突。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激烈的鬥爭,使經濟基礎、社會習俗、家庭生活、愛情觀點與人和人的關係都起了變化,整個山鄉出現了新的面貌。

藝術魅力

《山鄉巨變》 《山鄉巨變》

《山鄉巨變》的可貴之處,在於它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又增添了鄧秀妹、劉雨生、李月輝、“亭麵糊”、王菊生張桂秋等一批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別是“亭麵糊”這位老農,簡直就是《暴風驟雨》中那個逗人發笑的老孫頭的親兄弟,顯得十分豐滿並富有立體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鄉巨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畫一個人物,描寫一件事情。作者善於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富有個性的行動,突現人物性格。學習古典小說刻畫人物的技法明顯可見。
《山鄉巨變》具有濃郁的南國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鄉風水色和當地特有的風情民俗,賦予小說一種特殊的文化蘊涵,並創造出令讀者心馳神往的優美意境。
周立波是駕馭語言的巨匠,《山鄉巨變》中語言洗鍊流暢,清麗自然;人物對話幽默風趣,含蓄傳神。特別是對湖南方言土語的運用,更見語言大家的功力。

人物塑造

書摘書摘

《山鄉巨變》集中筆力描寫了新一代農民的成長和老一代農民的變化,塑造出一些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反映了農村歷史變動中的階級關係和社會動向。

《山鄉巨變》一問世,評論界就指出,出現了一種不同於五十年代以陽剛美為主流的審美風格即和風細雨的“陰柔美”。這也包括小說刻畫了一批溫和而大公無私的基層領導者。其中一個重要人物是鄉黨支部書記兼農會主席李月輝。他像個“婆婆子”,做工作總是“將心比心”,善於把“全鄉的人,無論大人和小孩,男的和女的”都團結在鄉政府周圍。這是五十年代難得的推行“和諧”,不搞鬥爭哲學的基層幹部。

農業社社長劉雨生一心為公,為辦社,為社裡工作一天忙到黑,以至妻子拖後腿最後離婚。劉雨生與再婚妻子盛佳秀舉行婚禮的晚上還離開新房去察看社裡穀草。劉雨生是一個描繪得成功的新一代農民的生動形象。他不是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只是一個忠心耿耿為黨工作,勤勤懇懇為集體辦事的好黨員、好乾部。小說在創造這個人物時,沒有把他推到社會鬥爭的風口浪尖中去表現,而是著力從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發掘他可貴的思想品質,表現他外表普通而思想崇高、舉動平凡而貢獻突出的性格特徵。

還有縣裡來的工作組長鄧秀梅,今天的評論者稱之為“乖寶寶”、“黨代表”,她以密切聯繫民眾的細膩的工作作風贏得村民的喜愛。鄧秀梅作為運動中黨的領導者形象,也是刻畫得較為生動的。小說擺脫寫領導者形象的固定程式,從實際生活出發,細緻刻畫這個生長在農村,與農民有血肉聯繫的女青年幹部的性格特徵。她熱愛勞動,熱愛民眾,政治上很敏銳,政策觀念強。在這個民眾的貼心人和領導者身上,既有青年人朝氣蓬勃、熱情樂觀的特點,又有婦女綿密細緻、溫柔和氣的氣質;她的某些缺點也很符合她的身份,是一個具有時代色彩而又真實可信的基層幹部形象。

王菊生、張桂秋這兩個富裕中農也寫得很有個性特色。綽號叫“菊咬筋”的王菊生,是一個儀表堂堂,有健壯的體格、聰明的頭腦、勤儉的習性和熟練的耕作技能的富裕中農,但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使他變得委瑣卑下。出奇的貪婪狡詐和盲目的自信要強,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徵。小說通過他玩弄詭計抗拒入社及妄圖拚命比垮合作社,遭到失敗最終而入社的曲折過程,真實地表現了一個富裕中農在農業合作化中的態度和動向。“秋絲瓜”張桂秋是另一種類型的富裕中農。他兵痞出身,沒有勞動習慣,也不熟悉耕作技術,因而以投機倒把和玩弄權術的方式抗拒社會主義。小說通過描寫他與破壞分子龔子元相勾結,阻撓合作化,最後失敗而要求入社的過程,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進攻和失敗結局。

評價

周立波創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山鄉巨變》,創作意圖與敘事指向非常明確,就是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頌揚走集體化道路的積極分子。如果說,這部長篇小說關於風俗風景的描寫和濃郁的地方色彩使其有較高的鄉土小說審美品格,那么,小說還體現了作家對新中國農村的展望,寄寓著作家對新農村新生活方式的思考。後來,對於我們今天新農村建設,不無啟示意義。

《山鄉巨變》塑造了一批溫和的無私的農村基層領導者形象。《山鄉巨變》一問世,評論界就指出,出現了一種不同於五十年代以陽剛美為主流的審美風格即和風細雨的“陰柔美”。這也包括小說刻畫了一批溫和而大公無私的基層領導者。其中一個重要人物是鄉黨支部書記兼農會主席李月輝。他像個“婆婆子”,做工作總是“將心比心”,善於把“全鄉的人,無論大人和小孩,男的和女的”都團結在鄉政府周圍。這是五十年代難得的推行“和諧”,不搞鬥爭哲學的基層幹部。農業社社長劉雨生一心為公,為辦社,為社裡工作一天忙到黑,以至妻子拖後腿最後離婚。劉雨生與再婚妻子盛佳秀舉行婚禮的晚上還離開新房去察看社裡穀草。還有縣裡來的工作組長鄧秀梅,今天的評論者稱之為“乖寶寶”、“黨代表”,她以密切聯繫民眾的細膩的工作作風贏得村民的喜愛。

人物形象

《山鄉巨變》 《山鄉巨變》

作者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刻畫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代表了現實中的各個階層人物的行為與心態。真正做到了化大為小,小中見大。較好地用有限的筆墨記錄大的歷史變革。

鄧秀梅是一位年輕的共產黨員,有較強的工作能力,是黨的形象、政府的形象的象徵,盛淑君是一位活潑、開朗,有上進心,積極要求加入共青團,是建國後忠於黨的事業,擁護黨的領導,積極為人民服務的朝氣蓬勃的年青一代的象徵。

盛佑亭是一位老貧農,對黨和政府有無限的感激之情,但是長期以來農民身上殘存的私有觀念仍在他身上作祟,他還未能成為一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新農民,他代表了當時中國農民中一部分仍未完全擺脫舊社會劣根性的人的形象。

其他像陳先晉、王菊生等基本上都屬於這一類型,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些細微的差別的。作者細微地寫出了他們間的差別,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民心態的複雜性,較忠實地反映了生活。反革命分子龔子元自然是當時農村反對派勢力的象徵,他們敵視共產黨和它的政策,時時處心積慮地要與黨和政府作對,與人民作對,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者選擇這些人物,都具有典型性,是當時中國農村各階層人物的複雜心態的代表者。

然後作者以清溪鄉為背景,圍繞合作化運動展開故事,將各階層人物在這一大變革前各自的行為與心態表現出來,人物之間互相交叉、鬥爭,使故事波瀾起伏,表現了變革的曲折性。同時通過在曲折中黨和人民的最終勝利,歌頌了黨和人民的力量,歌頌了合作化運動的偉大。是一曲時代的讚歌,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

人物性格描寫

本文的另一可取之處是:作者很好地注重了表現人物性格的複雜性。這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可貴的創作方法。英國作家兼文藝理論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極力推崇“圓形人物”,劉再復也有專著《人物性格的二重組合論》、所謂“圓形人物”,所謂“二重組合”,都講的是一個道理,那就是小說人物的複雜性。

文革中文藝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單一的,革命者是堅強勇敢的、善良正直的,反革命是軟弱膽怯的、狠毒貪婪的。歷史證明這類作品不是真正的藝術品。人物性格的複雜性是忠於生活的表現,生活中人物就是複雜的。文貴以真,只有真才能引起共鳴。注意人物性格的複雜性是藝術創作忠實生活的表現。盛佑亭是一個老貧農,舊社會吃苦受窮,翻身後,從心眼裡感謝黨和毛主席,在他的性格中有擁護新社會熱愛新社會,緊跟黨和毛主席的較好的一面,可是幾千年來舊社會沉積在他身上的私有觀念卻一時還未擺脫,這種觀念又不時鼓動他做些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相牴觸的事情來。革命首先是政權與制度的變革,但觀念的革命卻是一項更深層次的工作。作者寫出了盛佑亭身上新社會新觀念與殘存的舊社會舊觀念之間的艱苦的鬥爭,表現了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其它像對陳先晉、王菊生等人物性格的刻畫上都具有這種特徵。對性格的複雜性描繪並不只是寫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是寫出了各種性格在一個人身上的衝突與對抗。周立波的《山鄉巨變》其實並不只是寫出了五十年代中國農村所有制的改變,而是寫出了從舊社會跨入新社會人物內心世界的艱巨改變。這是本小說最可取之處,是大家手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