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生[染整專家]

王菊生[染整專家]
王菊生[染整專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菊生,染整專家、教育家。長期從事有機化學、紡織品染整方面的技術工作和高等紡織教育工作,中國染整學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之一,主編中國染整專業高等學校教材《染整工藝學》和《染整工藝原理》,20世紀60年代完成的羥甲基醯胺樹脂與纖維素纖維醚化反應機理研究,80年代初期主持研製的透氣防毒服內層材料,為提高生產技術和開展理論研究起重要推動作用。

(圖)王菊生
王菊生王菊生,染整專家、教育家。長期從事有機化學、紡織品染整方面的技術工作和高等紡織教育工作,中國染整學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之一,主編中國染整專業高等學校教材《染整工藝學》和《染整工藝原理》,20世紀60年代完成的羥甲基醯胺樹脂與纖維素纖維醚化反應機理研究,80年代初期主持研製的透氣防毒服內層材料,為提高生產技術和開展理論研究起重要推動作用。

生平簡介

王菊生,1917年10月30日生於浙江省嵊縣城關鎮,童年喪父。1930年到上海就學。在聖約翰青年附小讀書時,自然課程老師的生動課堂示範實驗,引起他對科學研究的極大興趣。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王菊生在讀國中一年級時,利用課餘及假期,自學了國中的全部課程,徑直考入高中字習。青少年時期的這段經歷,培養和提高了王菊生的自學能力,並養成了他的讀書習慣。王菊生的學生時代,正當國難深重,當時鄒韜奮等所主編的《生活》《大眾》等進步書刊雜誌,在學生中影響很大。他從這些刊物中學到了許多道理。

1936年9月,王菊生進入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學習,後轉入東吳大學繼續攻讀化學。1941年初畢業,獲理學士學位,留校任化學系助教。半年後經學校推薦,到上海生化藥廠任化學師,致力於磺胺藥物的研製和生產,以及維生素B1的部分合成。因廠方採用工業燒鹼配製磺胺針劑,他與之發生爭執而辭職,轉到上海黎明化學廠任技術副廠長,兼任佑寧藥廠合成部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王菊生進入上海第一印染廠工作,任印花車間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發動護廠運動,他積極支持並參加這一運動,與工人一起,對車間的機器設備進行清點、保管,迎接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王菊生在上海第一印染廠任車間主任、總工程師、副廠長等職。任職期間,王菊生經常深入車間,在機器旁和技術人員、工人一起研究,搞技術革新,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並建立、健全質量檢查制度,完成了多項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項目。為此,他榮獲1953年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範,1954年和1955年連續兩年被評為上海市工交勞動模範,1956年又被評為全國紡織工業先進生產者。同年王菊生調紡織工業部工作,並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莫斯科國際染料、助劑會議。

1957年8月,為了加強高等院校的建設,王菊生由部機關調至華東紡織工學院(今中國紡織大學)任紡化系染整教研室主任。由於他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他的教學能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教學效果良好。1960年,王菊生作為中國第一批染整學科碩士研究生導師,為培養工科研究生提供了成功的經驗。1960年被光榮評選為上海市文教先進工作者。1979-1984年,王菊生主持“透氣防毒服內層材料”的研製工作,於1982年通過技術鑑定,1984年底正式投產,1985 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獲。1987年中國紡織大學建立染整專業博士點,1992年學校又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王菊生是博士生的導師並具體負責流動站的工作。王菊生於1994年退休,退休後仍不斷關心教學與科研工作。王菊生教授是位無黨派人士,曾任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59-1966年任國家科委紡織專業組成員,並任紡織工業部染整工程專業教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紡織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化工學會染料學會理事等職。

個人簡歷

1917年10月30日 出生於浙江省嵊縣。

1936-1939年 上海大夏大學化學系肄業。

1939-1941年 上海東吳大學化學系畢業。

1941年 任上海東吳大學化學系助教。

1941-1943年 任上海生化藥廠化學師。

1943-1945年 任上海黎明化學廠技術副廠長。

1945-1946年 上海德孚洋行財產清理處任職。

1946-1956年 任上海第一印染廠工程師、總工程師、副廠長。

1956-1957年 任紡織工業部生產技術司工程師。

1957-1994年 任華東紡織工學院(今中國紡織大學)教授。

1994年2月 退休。

主要論著

1 華東紡織工學院.染整工藝學(上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60.

2 華東紡織工學院.染整工藝學(下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61.

3 王菊生,孫鎧.染整工藝原理(第一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78.

4 王菊生,孫鎧.染整工藝原理(第二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4.

5 王菊生.染整工藝原理(第三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4.

6 王菊生.染整工藝原理(第四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7.

技術成就

1979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防化部和紡織工業部聯合向學校下達研製軍用透氣防毒內層材料的任務,以趕超當時國際上先進的透氣防毒性能品質為研究目標。年過花甲的王菊生和由他主持的課題組全體人員通力合作,在幾乎沒有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樣品收集和性能剖析,寫出了透氣防毒服內層材料的特性要求報告。報告詳盡精確,得到有關部門領導和同行的高度評價。作為防毒服的底材,要求具有高度的均勻性。國外產品均採用合纖無紡布或泡沫塑膠為基質,而我國的生產水平尚難達到這種要求。王菊生根據氣體擴散和吸附的原理,提出採用加工工藝成熟,國內能大量供應的棉絨布作基布,並經過試驗獲得了成功,生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在國際上獨一無二的新型防毒材料。1982年總參防化部和紡織工業部聯合組織技術鑑定,認為用國內材料製成的透氣防毒服,在防毒性能和炭層牢度等主要指標方面,均優於國外同類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1984年該項目獲紡織工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同年,總後勤部定點809廠建成車間批量生產。1985年,用該內層材料製成的透氣防毒服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6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防護材料會議上,中國首次展出了這種自行設計製造的透氣防毒服,得到與會者普遍關注,尤為國外專家推崇。英國權威研究機構取樣測試後承認,我國的透氣防毒服的防毒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且價格低廉,生理舒適性大大優於英、美、法等國產品。會後,美、英、法、比、巴基斯坦等國曾通過各種渠道與我方接觸,要求訂購內層材料或整套服裝。完成軍工項目不久,從1985年開始,王菊生又致力於苧麻纖維性能和染整工藝的研究。他首先提出“苧麻纖維的麻節(或結)是纖維結構上最薄弱部位”的觀點,對苧麻纖維上色率低、色澤萎暗的問題,從理論上找到了原因,提出了改進措施。他取得多項成果,通過部級鑑定,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苧麻纖維性能和制定合理的生產工藝,提供了理論依據,得到染整界同行的高度重視。王菊生在長期從事紡織高等教育的同時,堅持積極開展科研工作,除上述成就外,還取得了多項成果。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早在50年代後期,亞氯酸鈉作為新型漂白劑在國際上出現,對於高檔棉織物的前處理具有特殊意義,王菊生積極引進,完成了亞氯酸鈉的製備和套用研究;60年代初,樹脂整理風靡世界,王菊生又組織並完成了羥甲基醯胺醚化反應和氨基甲酸酯棉布免燙整理的研究,對樹脂整理技術在我國的推廣套用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又在抗菌殺蟲等織物功能性整理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成功。

主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工人的勞動熱情空前高漲。作為一個技術管理人員,王菊生深感工人的積極性必須與嚴密的科學管理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印染廠的工序多,技術複雜,生產速度快,各個車間、工序之間相互牽制,稍有疏忽,便會出現無可挽回的質量事故。王菊生每天上班都要先到車間檢查生產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任印花車間主任期,發現印花布搭漿、複印問題嚴重,經他細心觀察,主要是由於印花機跳刀造成的,後來在工藝上採取了措施,定時換刀,定時換漿,防止了跳刀的發生,避免了搭漿、複印的疵病,次布率從5.49%降低到1.74%左右。並且,他還解決了大紅印花布出現的黑條問題等。有一次,發現印花織物經過蒸化以後發生大面積脆損。仔細檢查各道加工工序和化學藥品情況,均未發現問題,經過追蹤檢查,終於查明是倉庫發料時,誤將明礬當成吐酒石發給了車間,這兩種藥品的外觀相似,一般很難辨清。如對各工序所用的化學藥品工藝條件及半制品質量進行檢測,隨時調控,則常規的測試方法比較複雜,費時較多,不能及時發現問題。經王菊生提出後,由化驗室馮盈等進行研究,終於創立出一套簡便易行的快速化學測定法,使生產現場的工藝質量及時得到反饋,工藝參數得到有效監控,從而避免大的質量事故的發生。同時,王菊生又對印花機的運轉總結制定了一套科學的操作法,使印花質量大大提高。他還對染輔料進行篩選,既防止和減輕了某些品種對織物的日曬脆損,又合理選用低廉的染料和化學藥品,以降低生產成本。他總計完成了十多項效果顯著的技術改革項目,對國家作出了很大貢獻。

教育貢獻

隨著我國紡織工業的迅猛發展,染整加工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培養染整專業高科技人才問題也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1960年,華東紡織工學院從染整專業應屆畢業生中選拔了一批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王菊生作為我國染整學科第一批研究生導師,負責具體指導。當時工科研究生的培養方法,著重在實驗室從事研究測試工作。王菊生在為研究生制定培養方案時,將“有機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機反應機理”、“數量統計”等作為必修課程列入計畫,並親自授課。他在講授有關技術理論課程的同時,還特別重視研究生外語水平的提高,不僅親自輔導他們的專業英語學習,並創造條件,提高他們的讀、聽、說、寫的能力。在指導研究生的同時,他積極鼓勵和組織當時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師一起參加聽課和實驗,提高他們的專業基礎水平和實驗技能。這些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以後已陸續成為學校教學和科研的骨幹力量或學科帶頭人。選擇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項目作為研究生論文的課題,這是王菊生選題的指導思想。他認為,應該選定對發展生產和培養學生都有實際意義的課題,作為工科院校研究生的課題,達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目的。他所選擇的課題“羥甲基醯胺醚化反應的動力學研究”,幾乎與國際上權威人士的研究同時起步。“均三嗪活性染料有效成分的測定”等,對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都有實際套用價值。這些課題的研究結果,得到印染界專家的高度評價。
1987年初,經批准中國紡織大學在染整專業設立博士點,王菊生是我國染整學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之一。1992 年初,學校又被批准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同年9月,第一位博士後進站工作,王菊生又作為指導專家具體負責指導工作。王菊生教授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從開題報告到畢業論文,他都要親自逐字逐句修改推敲,要求實驗數據準確、可靠,反對盲目引用那些未經驗證的“觀點”、“論據”。凡是熟悉王菊生的人,都知道他不但嚴格要求學生,也嚴格要求自己,在學術問題上更是毫不馬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