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手抄本

流行於文革後期的70年代,文化的荒漠導致手抄本文學的產生,作品內容以反特和情愛內容為主,文革結束後多數已公開出版。

流行背景

 
梅花黨-作者筆跡梅花黨-手抄本

手抄本流行時間主要是1970年到1976年,據統計當時流傳有300多種手抄本。在“文革”初期,大家都忙著串聯武鬥,別的事情完全考慮不到。進入上世紀70年代,民眾的生活稍微安定一點,就需要一定的精神生活,開始表現出對文化的渴求,在“文革”時期,除了魯迅作品、《金光大道》等極少數書籍外,其它的文學書籍都被當成大毒草給掃除了。文化成了一片沙漠,文化的荒蕪,造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貧乏,這就給手抄本的流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台,各種手抄本應運而生。它是特殊歷史時期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這些大多以偵破和反特故事為主,連作者姓名都不清楚的手抄本,很快便占領了文化的陣地。一些先在城市流傳,後又傳入農村的手抄本,成了城鄉青年爭相閱讀和傳抄的對象。雖然,這些手抄本不能被公開,有的人還因為手抄本判了刑,坐了牢,但還是沒有阻擋住人們冒著危險去傳抄,這說明,在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裡,面對荒蕪的文化,人們尤其是青年們是多么渴求文化和精神生活。

作品類型

“文革”時期林林總總的手抄本儘管數量眾多,但基本無外乎兩方面的內容:反特偵破、愛情與性。前者比如《一雙繡花鞋》、《綠色屍體》、《龍飛三下江南》等,後者包括《第二次握手》、《遠東之花》、《少女之心》等。

反特手抄本

文革手抄本文學代表作家張揚文革手抄本文學代表作家張揚

“文革”時期生活極端封閉,社會缺乏個性創造的空間。人們的想像力只能到鬥爭的對立面——敵人的世界去展開想像,幻想和建構那另一半“世界”。
《梅花黨》中偵察員與女特務的愛情,俊男靚女在資產階級上層的客廳中翩翩起舞,透出對異質文化生活的嚮往。故事繪聲繪色地描述主流所批判的事物,無意識中流露出真實思想——那些令人恐懼的反面事物,正是強烈吸引人的。
《林強海峽》在大陸和台灣之間虛擬出一個廣大的活動空間。在這一虛擬空間中,充滿了人們可以想像的各種科技發明和新奇的先進武器。林強是一個孤膽英雄的形象,他像《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是能夠發揮個人創造性的民間英雄。故事結尾以林強來命名台灣海峽,可謂點睛之筆。海峽是大陸和台灣共享的空間,是一種政治、文化空間的隱喻,以林強來命名這個重要的空間,是將政治衝突的空間,變成一種個人的空間,使其脫離僵化的模式,富於創造,馳騁個性。那樣的年代,這種思維所展現的魅力,是令人無法抵擋的。 

情愛手抄本

而反映愛情與性的手抄本則呈現出完全對立的兩類,一類描寫愛情生活,試圖戴著革命道德的鐐銬舞蹈;另一類則為赤裸裸的性描寫,拋棄了一切文化禁忌。 前者如表現純美愛情的《第二次握手》,後者則以著名的《少女之心》為代表。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少女之心》是公安機關多次通報查抄的主要手抄本之一。許多讀者因為傳抄該文受到批鬥,乃至被以“流氓罪”勞動教養,但該文久禁不絕。直到80年代中期還有青少年在抄寫、閱讀這本小冊子。有關部門一直都把它當成“文革”時代遺留下來的黃色毒品進行清除。

傳播方式

文革手抄本文革手抄本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手抄本不光要“手寫”,還要接力“傳抄”,並且正是在“傳抄”的過程中,完成其必要的複製、流動和再創造。也只有這樣,這種“手抄”行為才不單表現為大膽的個人行為,還更表現為集體的越軌行為。
抄是非常隱蔽的,老師肯定不讓抄這些東西,所以上課時,讓學習好、寫字快的同學抄筆記,放學後大家再互相抄了第二天交給老師完事。那會兒都是‘小報抄大報,大報抄梁效’,反正也沒人認真。剩下的這些人乾什麼呢?就一塊兒偷偷地抄手抄本。拿到手抄本後,你分幾頁,我分幾頁,然後再加上複寫紙,一次就能印五六份,抄好後再收起來往一塊拼一下,然後再一訂,這就成了。上課抄是一種,還有一種是逃課躲在防空洞裡抄。四川當時挖了很多防空洞,落實毛主席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可這些東西挖好了卻沒什麼用處,學生正好‘進駐’。防空洞裡黑呀,學生們就用放酵母片的大瓶子做一個煤油燈點上抄,有時抄上一兩個小時出來,兩個鼻孔里都是黑的。還有一個地方是哪兒呢,就是四川有很多小丘陵,丘陵上有不少小墳包,學生就到那裡去抄,那裡人去得少呀。一般男生都愛做這類事兒,女生多打掩護,幫著抄筆記,沒有被老師抓住過,要是抓住就不得了,這都是些封資修呀,得查你家的成分,取消你的困難補助什麼的。

重見天日

“文革”時期形形色色的手抄本有100多種,流傳最廣的有《第二次握手》《綠色的屍體》《梅花黨》《一隻繡花鞋》《余飛三下南京》(即《葉飛三下南京》)等,這些被廣為流傳的手抄本如今大都已公開面世了。如張揚的《第二次握手》(這部給作者帶來滅頂之災的小說,當時曾在社會上各階層,特別是青年中廣為傳抄)在70年代末便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公開出版了,之後還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改編成同名電影公開放映。80年代初,峨眉電影製片廠根據反映重慶解放前夕,我黨地下工作者與國民黨潛伏特務作鬥爭的手抄本《一隻繡花鞋》,改編拍攝了電影《霧都茫茫》。張寶瑞著的《一隻繡花鞋》公開出版發行,還有《梅花黨》也曾公開出版過。

代表作品

《第二次握手》(70年代末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公映)、《綠色的屍體》、《梅花黨》(後公開出版)、《一隻繡花鞋》(80年代末改編為電影《霧都茫茫》,2000年出版)、《余飛三下南京》(即《葉飛三下南京》)、《少女之心》、《曼娜回憶錄》》、《一縷金黃色的頭髮》、《地下堡壘的覆滅》、《一百個美女的雕像》等。

歷史意義

“文革”期間流傳的手抄本,實際上是對“四人幫”文化專制的一種叛逆行為。由於當年手抄本基本不署名,而且在長期的傳抄中逐步被不同的人加工,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實際上是一種群體勞動,一種自由的文學創作,它反映了人們不甘被禁錮的思想,對人性、個性、情感的渴求和反思。它賦予了受難而頑強的那一代中國人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博大情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