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握手》[小說]

《第二次握手》[小說]
《第二次握手》[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作家張揚的《第二次握手》,在“文革”期間,始終以不同版本的手抄本形式秘密流傳,直至1979年正式出版。430萬冊的印數,雖然只給張揚帶來1000元的稿費,卻使這本書成為“感動過一個時代的書”。

基本信息

簡介

《第二次握手》《第二次握手》

這部抒情詩般感人肺腑的小說,“文革”中曾以手抄本形式流傳全國,是“划過沉沉黑夜的一道閃電”,“使成千上萬的人在冷漠的寒夜裡得到了瞬刻的溫暖”,“感動了整整一個時代的中國人”!它在那個年代曾使千百萬讀者“心裡燃起光明的火焰”,作者卻因此被逮捕入獄並“內定死刑” ……小說於1979年平反和正式出版後,430餘萬的總印數至今仍高居新時期當代長篇小說發行量之首。在廣大讀者質疑風靡全國的《第二次握手》何以“絕跡”之時,原來是作者張揚潛心三年,大刀闊斧,毀其少作,直到今天才將重新創作的《第二次握手》再度面世。重寫後的《第二次握手》,不僅足以喚起那一代中國人對過去那一段歷史的複雜記憶與情感,同時也將再度感動乃至震撼今天這個時代的中國人。

作者簡介

張揚,原名張尊寬,曾用筆名周豫。1944 年出生。河南長葛縣人。中學時在《長沙晚報》發表第一篇散文作品《婚禮》。1960 年根據真實故事創作了短篇小說《浪花》,即《第二次握手》的雛形。1964 年改寫成中篇小說《香山葉正紅》。1965 年到瀏陽縣插隊。1967 年、1970 年、1973年因原稿傳抄無去處,三次重寫《香山葉正紅》。1970 年重寫稿,約6、7萬字,書名為《歸來》,約在1974 年傳抄過程中,由北京某廠工人改書名為《第二次握手》。1974 年10 月,全國查禁手抄本並搜捕作者。1975 年1月,被捕入獄,罪名是“利用小說進行反黨活動”。1979 年1 月平反出獄。 住院醫病期間,抱病修改了1973 年稿,擴充為25 萬字的長篇小說,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

評價

《第二次握手》《第二次握手》

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們,如果那時他們是青年學生,一定會聽說過或傳抄過或傳閱過張揚的《第二次握手》。他們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吸引,為蘇冠蘭、瓊姐的純真愛情而感動,為三位主人公痛苦的感情歷程而憂慮。在當時仍然是有限的幾種充滿了“高、大、全”形象和說教式的讀物中,人們能讀到這樣真實動人的小說,是十分的難得。他們並沒有讀出其中有什麼反動的內容,所關注的只是三位主人公的最終命運,所爭論的只是瓊姐的不幸、蘇冠蘭的懦弱、葉玉菡的固執。讀者並不十分清楚這書是因為寫了周恩來同志和一批科學家而惹惱了一些人固而遭查禁,只知道不要公開傳遞,天知道全國已有多少個手抄本。直至1979 年此書正式出版後才恍然大悟,才堂而皇之地買一本鉛印的書收藏起來。

人物形象

《第二次握手》《第二次握手》

張揚的這部小說,據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因而就更有其可信性和可讀性。如若不是據此寫了小說,恐怕也會被後幾年興起的報告文學熱和紀實文學熱選為最佳創作素材。

作者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如今已鬢髮斑白的主人公去回憶三十年間不堪回首的往事。

瓊姐是作者傾注筆墨去描繪的女性形象,賦予她真、善、美集於一身的美德,完美得近乎幻像。少女時代的瓊姐、熱情、美麗。她是在老一輩革命家的關懷下長大的,周恩來同志一直關心這位進步作曲家遺孤的生活,黨組織從有限的經費中撥出一部分作為她讀書的資金。而聰慧的瓊姐,受到蘇冠蘭及老科學家的影響,放棄了學習藝術的打算,毅然轉學物理,而且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門艱深的學問。她將感情上的創傷深埋心底,用科學打發寂寞的時光。她愛憎分明,不能忍受欺騙,不顧個人安危,揭露美國當局使用核子彈殺害平民。

為了自己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輾轉歸國,用她的才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是一位正直的愛國的科學家。在個人生活上卻是不幸的。她忠於自己的愛情,30 年始終如一地痴情等待,然而命運卻是那樣地不公平。當她婉拒了奧姆博士的愛意,執意地回到祖國時,卻看到深愛的蘇冠蘭已經有了一個安寧的家庭,有了一雙可愛的兒女。她多年的感情支柱失去了,但她沒有倒下,她將所有的痛苦默默承受下來,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國的核武器試製工作中。從她的身上,體現了高尚的情操和頑強的毅力,是最為讀者所尊敬的人物。

蘇冠蘭的形象,經歷了由一個進步的青年學生至愛國的科學家的人生道路。他大概從沒預料到,為了一段真摯的感情,會遭到那么強烈的阻攔,勢力之大,影響之久,竟會綿延30 餘年。他一直希望能同瓊姐相聚,卻由於開初不願冒同父親決裂失去求學機會的風險,而後又一再受到父親的挾制和監視,最後又因為抗日戰爭等客觀原因,一直沒能赴美,最終在同瓊姐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又為葉玉菡捨身相救的行為感動,而終於同她結為夫妻。歷史就像一個怪圈,又轉回了原來的地方。

葉玉菡這個醫學院最好的學生,一直恪守父輩們定下的婚姻,非蘇冠蘭不嫁,也是非常忠於自己的感情。她明知冠蘭愛瓊姐,也理解他的感情,但她對冠蘭讓她等20 年的虛應之詞竟堅信不移,讓人們驚訝於她的固執。讀者對葉玉菡的看法其說不一,按各自的道德準則去演繹這場感情糾紛中的各個人物,永遠無法求得統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創作風格。張揚選取了30 年的歷史進程作為大背景,由三個科學家引發的感情糾葛波及到了非常廣闊的社會層面,由中國至美國,由周恩來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和科學家到蘇鳳麒、查格斯等國民黨上層人物和美國文化對中國的滲透及操縱等等,從巨觀的角度寫出了中國30 年來的歷史變遷,寫出了黨對科學家的關懷,寫出了科學家的愛國之心,又從微觀的角度寫出了人們對婚姻、道德的認識和理解,寫出了主人公對情感的執著、堅貞。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格調是高的,題材是新穎的,構思是宏大嚴謹的,筆觸是流暢的,情節是生動感人的。作者不單向讀者講述了一個淒婉幽怨的愛情故事,更是向讀者揭示了主人公美好的心靈、高尚的情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