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瀾》

《巨瀾》

《巨瀾》是1978年在中國上映的影片。

基本信息

演職人員

職員表

董克娜.... 導演

闕文.... 導演

栗粟 .... 編劇

馮光宇.... 編劇

徐驍先.... 攝影

張祖成.... 攝影

田豐 .... 作曲

王澤民 .... 錄音師(收音)

王大文 .... 錄音師(收音)

齊玉玲 .... 剪輯

王誠 .... 剪輯

張天如.... 燈光(照明)

孫鴻奎 .... 化妝

邁新 .... 化妝

弓占經.... 服裝指導

劉長安 .... 道具

李鎖卷.... 置景

崔秀榮 .... 置景

穆朝元 .... 美工

孫凱 .... 音響

祖紹先 .... 美術(製作設計)

李慶春 .... 特技攝影

烏蘭 .... 副導演

中央樂團 .... 伴奏

韓芝萍 .... 演唱

李谷一.... 演唱

方明 .... 演唱

中央樂團合唱隊 .... 演唱

郝國欣 .... 美術(製作設計)

莫克展.... 美術(製作設計)

巨瀾 (1978)演員表

張連文 .... 鍾遠

杜澎 .... 章若川

李秀明 .... 鳳妮

俞平 .... 李湘

陳穎 .... 杜經理

楊威 .... 老龍爺

張克忠 .... 孟家山

邱國強 .... 關小泉

李雪紅.... 紀大姐

王可 .... 方興

王幢 .... 鄭洪

董行佶.... 沈慕堯

王振榮 .... 尚思宇

沈光煒 .... 阿龍

王村人 .... 馬余奉

陳祖榮....丁淑芳

李樹鈞 .... 林主任

朱一錦 .... 田敏

張鐵駒.... 么王路

路曦 .... 尚妻

李世江.... 楊大鍬

林征 .... 顧類斯

故事梗概

巨瀾 (1978)故事梗概

1950年秋天,美帝在仁川登入不久,淮河沿岸連降暴雨,大水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志願軍某部師長鍾遠,遵照上級緊急命令,帶領部隊參加一場根治淮河的新戰鬥,並擔任了治淮第七工區書記兼第一總指揮。鍾遠和營長孟家山來到工區後,經過調查,斷然拒絕在心懷野心的原指揮章若川同意的圖紙上籤字,重新制定了新的方案:在望淮口建閘。可是,章若川乘鍾遠外出之機,卻擅自違反黨委決定,搶先在舊閘基進行澆注,技術員李汀跳下基坑進行抵制。鍾遠趕回與章若川展開了鬥爭,並得到總指揮部書記方興的支持。然而,章若川拒絕同鍾遠共同建造淮口大閘,杜經理也利用他擁有的技術力量和設備,封鎖、破壞建閘工作。一些地主土匪武裝也企圖謀殺鍾遠。鍾遠依靠民眾,打退了敵人的封鎖和進攻,日夜奮戰在合龍口。但是,第一次合龍失敗了,汛期又提前來到。關鍵時刻,章若川竟以鍾遠的愛人、志願軍軍醫田敏在朝鮮犧牲的訊息打擊鐘遠。但鍾遠銘記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題詞,忍著悲痛,頂著壓力,繼續與洪水搏鬥,準備再次合龍。這時,隱藏在工區內的沈慕堯與章若川進一步勾結。在特區會上,章若川和林主任危言聳聽地責難鍾遠,甚至提出要撤銷鍾遠黨內外一切職務。鍾遠面對各種壓力,帶領民眾和戰士捉住了準備去炸合龍口輪船的土匪么王路,搜出了藏在教堂內的敵特電台,依法逮捕了披著神父外衣的帝國主義特務顧類撕,粉碎了敵人的陰謀破壞,取得了合龍的勝利。使危害多年的淮河巨瀾聽從了的指揮,給人民帶來了幸福。

導演介紹

董克娜,中國電影女導演。曾名董文娟。生於山東威海。1946年參加華東軍區文工團。1949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1951年起在文化部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任教。1955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專修班學習。1957年任長春電影製片廠副導演。1960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1962年編導《崑崙山上一棵草》 。1980年後相繼導演《第二次握手》1980、 《明姑娘》 1984、 《相思女子客店》1985等影片。其中《明姑娘》獲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獎。《相思女子客店》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黃土坡的婆姨們》獲1988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

闕文,中國影視編劇、導演。生於浙江麗水。1950年起曾任《人民日報》編輯、記者。1956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在《春雷》《阿拉爾罕》《烽火少年》《青春似火》等片中擔任副導演。後與人合導《父子倆》、《巨瀾》、《元帥之死》,其中《元帥之死》在第四屆百花獎評獎中名列前十名。他獨立執導的、根據巴金名著改編的《寒夜》,獲1985年政府獎並參加了法國第三十八屆國際電影節和香港第九屆國際電影節,分別獲得榮譽證書和優秀影片證書;該片還參加了日本《中國映畫祭》和新加坡1985年中國電影節。他導演電視劇有:《不屈的橋》、《大敵當前》、《金瓶梅》《江城七月》等。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有:《父子倆》(合作)、《寒夜》(合作)、《多雪的冬天》(合作)、《竊國大盜》(合作)、《生死沉浮》(合作)、《我要讀書》(改編)和《洗星海》等。撰寫了《讓電影走向的探索》、《從文學到銀幕形象》、《一部影片的誕生》、《一首悲愴的協奏曲--評〈孫中山〉》等數十篇電影文藝論文和評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