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

洪澤

洪澤縣,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洪澤縣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江蘇省中部,位於東經118°28′-119°9′,北緯33°2-34°24′間,西依中國五大淡水湖的洪澤湖,東挽白馬湖,南臨淮河入江水道,北瀕蘇北灌溉總渠和入海水道。距南京、揚州、鎮江等重要港口均在200公里左右。總面積1289.0163平方公里,人口39.09萬人。 洪澤縣水資源豐富,洪澤湖是江蘇省第二大湖。洪澤縣有魚、蟹、菱角、蓮藕等多種水生動植物。洪澤縣經濟發展迅速,化工、機械、輕紡為洪澤縣三大主導產業。2013年,洪澤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8.06億元。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洪澤縣洪澤縣
洪澤,橫跨“兩湖”,縱踏“三水”( 洪澤湖、白馬湖、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入江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她地處蘇北中部,位於淮河下游,屬淮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處北緯33°02′~34°24′、東經118°28′~119°10′。東依白馬湖,與淮安市楚州區、淮安市金湖縣及揚州市寶應縣水陸相依;南至淮河入江水道(三河),與淮安市盱眙縣毗鄰;西偎洪澤湖,與宿遷市泗洪、泗陽兩縣隔湖相望;北達蘇北灌溉總渠與淮安市清浦區以蘇北灌溉總渠及淮河入海水道為界。

地名由來

在江蘇省洪澤縣西部。古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始名洪澤湖,為我國第四大 淡水湖,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斗金”之美譽,堪稱鑲嵌在蘇北 平原上一顆燦爛明珠。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西北部, 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 宿遷兩市境內。南望低山丘陵,北枕 廢黃河,東臨京杭大運河,西接崗坡狀平原。西納淮河、東泄黃海、南往長江、北連沂沭,淮河橫穿湖區,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
隋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楊廣從 洛陽乘龍舟游幸 江都,一路乾旱,經過破釜澗時,喜逢大雨,他一時興起,就將破釜澗改為洪澤浦,洪澤之名由此而來。到了唐朝,又改稱洪澤湖。

現任領導

洪澤縣洪澤縣
縣委: 王興堯劉澤宇 徐亞平陳旭東
施恩佩 羅金昌 龔曉琴 蔣東明
倪 明 王道凱 楊步新
縣人大:
王興堯 楊寶成 韋淑萍曹文龍
黃 河
縣政府:
劉澤宇施恩佩 羅金昌 卞愛武
陳照新 楊國仁 蔣同進許根林
賀迪經 樂 翔 陶 輝
縣政協:
劉澤宇陳繼信李梅娟 潘玉樓
王建東 陳炳峰 卞玉紅徐洪華

人口區劃

洪澤湖洪澤湖
郵編:223100 ;電話區號:0517 ; 洪澤拼音:Hongze 2008年,洪澤縣轄高良澗、黃集、岔河、東雙溝、朱壩、仁和、萬集、共和、三河、老子山、蔣壩、西順河等12 個鎮和江蘇洪澤經濟開發區,37個居民委員會,88個村委會,736個村(居)民小組。
高良澗鎮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99477人。
西順河鎮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 9146人。
老子山鎮面積300平方公里,人口16000人。
東雙溝鎮面積40.10平方公里,人口36041人。
蔣壩鎮面積 12.1平方公里,人口10152人。
仁和鎮面積110平方公里,人口29087人。
岔河鎮面積125平方公里,人口39320人。
三河鎮面積52.7平方公里,人口23300人。
朱壩鎮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29536人。
黃集鎮面積91.50平方公里,人口43000人。
萬集鎮面積61.07平方公里,人口26300人。
共和鎮 面積86.2平方公里,人口25961人。
江蘇洪澤經濟開發區 面積5.5平方公里

民族

2008年末,全縣戶數為124447戶(其中鄉村79969戶),戶籍人口為388126人(非農業人口150662人),男性195934人,女性192192人;年末常住人口為34.21萬人。全年出生2494人(男1294人,女1200人),人口出生率6. 45‰;死亡1711人,死亡率4.43‰;人口自然增長率2.02‰。當年,遷出3125人,遷入1574人。年末全縣城鎮常住人口為14.16萬人,城鎮化率為41.4%。境內有回族、布依族、苗族等19個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洪澤縣洪澤縣
洪澤縣經濟發達,綜合實力保持高速增長。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33.8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2%。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2.07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9.16億元,增長17.5%,其中工業完成增加值49.22億元,增長16.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52.6億元,增長15.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690元,按當年匯率折算超過6260美元。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18.6∶44.2∶37.2。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81.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其創造的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份額達64.6%。就業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縣城鎮單位從業人員30713人,其中在崗職工29792人。全縣私營個體從業人員79177人,其中農村私營個體從業人員31765人;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47412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90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

工業發展

洪澤縣洪澤縣
全年 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48.8億元,增長35.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2.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8.6%。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情況:元明粉173.39萬噸,比上年增長4.1%;氣缸套316萬隻,增長18.8%;水泥72.03萬噸,增長4.7%; 中密度纖維板17.34萬立方米,增長21.3%;濃硝酸12.06萬噸,增長5.6%;合成氨9.92萬噸,增長35.9%,銅加工材7.34萬噸,增長158.5%, 電子測量儀器0.34萬台,下降40.3%。全年用電量11.12億千瓦時,增長8%,其中工業用電量9.49億千瓦時,增7.1%。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46.02億元,比上年增長32.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14.6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其中實現利潤9.62億元,增長28.1%;實現稅金4.99億元,增長12.9%。
規模以上工業三大主導產業共實現銷售收入79.7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為54.6%。規模以上工業三大主導產業實現利稅7.74億元,下降11.4%,占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的比重為53%。
全年完成資質以上建築企業總產值30.37億元,比上年增長12%。建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0.87億元,比上年增長11.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18.3萬平方米,增長13.5%;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56.49萬平方米,增長109.3%。 江蘇省洪澤經濟開發區發展迅速。洪澤開發區始建於2001年(原名洪澤工業園區),首期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是集科、工、貿於一體,以工業項目為主,功能設施完備的經濟開發區。地處洪澤縣縣城北郊,西依洪澤湖、北接蘇北灌溉總渠、東至寧連一級公路、寧淮高速公路。區內地勢平坦,環境優美,各類市政、公用設施完善,實現道路、供電、供水、供氣、通訊、排水、有線電視為主的“七通一平”,綠化覆蓋率40%。一期已建成4平方公里,鋪設水泥路面36萬平方米,架設電力線路42.5公里,供水管道33公里,供熱管道13公里,埋設排水管41公里,工業綠化面積13萬平方米,新建110千伏新城變。目前園區已集聚100多家中、外企業落戶興業,吸納就業工人近萬人。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較快。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90億元,比上年增長31.4%。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48億元,同比增長32.6%。其中城鎮投資(不含房地產)完成35.95億元,增長18.4%,農村投資完成8.03億元,增長42.6%,房地產投資12.5億元,增長89.1%。
房地產業開發快速增長。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26.95萬平方米,增長141.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4.72萬平方米,增長250.3%;商品房銷售額6.7億元,增長158%,其中住宅銷售額5.71億元,增長280.9%。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縣財政總收入14.71億元,比上年增長46.6%。中央財政收入4.37億元,增長7.3%。地方財政收入10.35億元,增長73.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52億元,增長74.6%。其中增值稅1.21億元,增長25.6%;營業稅2.03億元,增長112.2%。
支柱產業:化工、機械、建材、食品、輕紡等五大支柱產業 。化工方面 ,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元明粉生產基地。建材方面,擁有年產30萬噸水泥廠和年產萬根水泥電桿企業以及生產各種水泥預製構件、 中密度板、 排釘、細木工板、膠合板、輕質牆體材料、內外牆塗料、金屬塑鋼門窗等企業。 機械方面,主要生產毛紡針梳機、汽車後橋半軸、黃麻並條機、劍麻織機、柴油機曲軸、柴油機缸套、水泥散裝機、包裝機,及各種電子信號源、穩壓電源、示波器、直流屏、電子機櫃、網路機櫃等。 食品生產方面 ,擁有年產酒精 500噸以上的白酒生產企業,年產4萬噸精製米廠、年產8000噸植物油廠、年產1000噸飼料廠,及年加工量萬噸以上的肉類聯合加工廠,年加工量千噸以上的水產冷凍食品加工廠,年加工量百噸以上的禽類宰殺加工廠。 輕紡方面,擁有一定數量的 麻製品、服裝、手套、毛紗等輕紡企業。
規模企業:擁有了一批在元明粉、通信機櫃、環保氣缸套、紡織機械、水泥、中纖板、劍麻地毯、毛紡、優質糧油生產等方面在省市乃至全國均有一定競爭力的江蘇南風、江蘇寶利嘉、東盾人造板公司、銀珠集團、 瑞特公司、海珠公司、水泥廠、鹿港毛紡廠等骨幹企業。
主導產品:形成以元明粉、紡紗、缸套、濃硝酸、機櫃、中密度板等產品為代表的優勢產品群,這些產品在生產規模、市場銷售、技術水平等方面都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目前,元明粉年產量已達 166.5 萬噸,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缸套年產量達 240 萬隻,位居全國第四。中密度板年產量 14 萬立方米,在全市同類廠家中產量第一。

氣候特點

洪澤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性地帶,具有季風性和兼受洪澤湖水體調節的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洪澤素稱“水鄉澤國”,境內河網密布,水域寬闊,水域面積占縣域面積的 54%。水文水系主要特徵表現為境內河湖均屬淮河流域水系。 縱橫縣境的主要河流有: 淮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老三河、草澤河、張福河、洪金排澇河等 過境 河流以及潯河、硯臨河、貼堆河、往良河、花河等境內河流。

歷史沿革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煬帝下揚州,其時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難。當龍舟經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煬帝大喜,自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蕩,於是便把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開始名洪澤湖。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開闢了以洪澤湖為中心的淮北、淮南抗日根據地。並在1941年5月,在湖上建立洪澤湖工委、湖管局。1942年春改洪澤縣委、縣政府。
1956年,國務院批准重建洪澤縣,隸屬於淮陰地區 政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隸屬淮陰市(後改名淮安市)。全縣轄12個鎮與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24個村(居委會)。政府所在地高良澗鎮。

悠久歷史

洪澤縣洪澤縣
洪澤是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四萬年至一萬年前,“泗洪下草灣人”即生活在洪澤湖一帶,五千年前,共和鎮一帶已建立起父系氏族村落。 並且它也是淮河中下游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經過解放後,尤其是 1956 年建縣後的努力,經濟和社會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洪澤人民 高揚“ 團結、創新、實幹、爭先 ” 的新洪澤精神,團結拼搏,艱苦奮鬥,洪澤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鄉面貌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潛在的、豐裕的資源優勢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現實的、強勁的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

優越區位

洪澤是蘇北的南大門,區位優越。公路交通發達,寧淮高速公路和205國道穿境而過,京滬、寧徐、徐淮鹽高速擦肩而行。1小時多可到達南京或連雲港,距南京祿口機場一個半小時車程,抵達上海只需4小時,北上北京、南下溫州均為8小時左右,距京滬高速、新長(新沂—淮安—浙江長興)鐵路半小時車程。洪澤的水上運輸更是得天獨厚,洪澤湖是連線淮河、京杭大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樞紐,洪澤湖向南經三河閘入江水道至揚州東南三江營注入長江,向東出高良澗船閘經蘇北灌溉總渠直撲黃海懷抱。距南京、揚州、鎮江等重要港口均在190公里左右,境內現有各類水運碼頭21座,年吞吐量200萬噸的洪澤港和寧淮高鐵洪澤站正在規劃建設之中。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洪澤縣洪澤縣
洪澤陸地面積108萬畝,耕地面積56.4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47畝,並擁有大量灘涂可開發。按照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圍繞土地後備資源較豐富的優勢,近期,正實施開發6.98萬畝耕地項目,進一步增加工業用地資源。

水利資源

洪澤縣肩挑兩湖,四面環水。其中洪澤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正常蓄水位時面積2152平方公里,容積42億立方米,為南水北調重要蓄水周轉庫。縣城有潯河、硯臨河、蘇北灌溉總渠,引水十分方便。洪澤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2米,儲量十分豐富。

水域資源

洪澤縣境內水域總面積120多萬畝,其中可開發利用的面積30多萬畝。湖區內水產資源豐富,魚、蟹、鱉、蚌、蜆等各種水產品90多種,獐雞、野雞、野鴨等野生水禽近20種,菱角、蓮藕、茭白、水芹等水生蔬菜30餘種,年產量10萬噸。水產品年生產總量4.8萬噸,其中魚類3.5萬噸、河蟹2362噸、青蝦2500噸、米蝦1800噸、龍蝦4638噸、貝類1700噸。野生水禽150萬隻。大閘蟹、銀魚、甲魚、青蝦、龍蝦仁、整肢蝦、野雞、野鴨、蓮藕等遠銷歐美、日本、南非及東南亞等國家。未經加工的水產品銷售額每年約3億元。

礦產資源

洪澤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已發現的重要礦產有石油、地熱、無水芒硝、岩鹽、礦泉水等。石油主要分布在共和鎮境內,現由江蘇油田開採,另據冀東油田勘探在洪澤湖底石油蘊藏比較豐富。地熱分布於老子山鎮,屬人工鑽孔揭露、斷裂構造型溫泉,水溫43—61℃,單井允許開採量5080方/天,熱水中偏矽酸、氟、鍶、鋰、鐳等多種礦物成分含量達到醫療熱礦泉水國家標準,屬優質醫療熱礦泉水。可廣泛用於醫療洗浴、供暖供熱、溫室育種、特種養殖等。 江蘇省電力公司在老子山鎮投資新建了老子山溫泉山莊。無水芒硝、岩鹽資源分布於西順河鎮。芒硝遠景儲量1.5億噸、岩鹽遠景儲量23億噸,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高品位芒硝礦藏,年產元明粉80萬噸。岩鹽尚未開發。礦泉水分布於洪澤縣城區,日允許開採200噸以上,水型為偏矽酸、鍶複合型,質優口感好,目前尚未開發。

旅遊資源

洪澤旅遊資源可概括為“一湖、一堤、一山”。洪澤湖是世界著名的“懸湖”。洪澤湖大堤歷史悠久,有1800多年歷史,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河閘是聞名中外的大型水利樞紐,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老子山地處大別山余脈、淮河入湖口,也是著名的道教文化起源地。國家級洪澤湖東部濕地保護項目正在實施。環湖風光旖旎,民俗風情濃郁,文化底蘊深厚,可供開發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達100多處,是投資發展旅遊產業的理想勝地。

農業資源

洪澤縣洪澤縣
年家畜、禽飼養量1600萬隻,其中:洪澤湖鵝年飼養量850萬隻,年生豬飼養量35萬頭,山羊30萬隻,禽蛋總量1.7萬噸,肉類產量2萬噸。蔬菜種植面積14萬畝,年產量40萬噸。優質稻麥種植面積60萬畝,其中:有機、綠色和無公害優質稻米麵積28萬畝,優質稻米年產量18萬噸。全縣共有16個作物種類,52個種植業產品分別獲得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認證,有36.78萬畝耕地被認定為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有21個水產品、6個畜禽產品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洪澤湖”、“岔河”、“九牛”三個品牌大米獲全國優質稻米稱號。

林業資源

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0萬畝,其中:成片林12萬畝。現有活立木蓄積量91萬立方米,80%為楊樹。目前,以枝椏材為主要原料的東盾公司,年產14萬立方米密度板和8萬立方刨花板,還有60家小型企業主要生產單板、包裝板等半成品材料。占地200餘畝的木材市場位於寧連公路邊,木材年流通量超過100萬立方米,大徑材主要外銷。

湖泊形成

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於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
其二,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決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南流入淮,此為黃河改道之始。至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由於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窪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其三,大築高家堰(洪澤湖大堤)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因此,洪澤湖被稱為人工湖

水利歷史

洪澤縣洪澤縣
洪澤湖大堤,北起淮陰縣碼頭鎮的老壩頭,南至盱眙縣張莊高地,全長70.4公里,其中堤身前砌有老石工牆的有60.1公里。 土堤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後經歷代續建,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建成。石工牆從明萬曆八年(1580年)開始建造,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基本告成,長達171年。洪澤湖大堤自始建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明清兩朝,為了實施“蓄清、刷黃、濟運”方略,把洪澤湖作為黃、淮、運結合部的關鍵工程,用“束水攻沙”的辦法進行整治,除了大築湖堤外,明朝還在洪澤湖大堤上分別建造武家墩、高良澗、周家橋等三處分水石閘,並經永濟河、岔河、涇河、草澤河、寶應湖、子嬰溝、射陽湖、廣洋湖入海。清朝又在洪澤湖大堤上南段建造仁、義、禮、智、信五座減水壩(先後共建26座),稱之為“山盱五壩”,同時開挖“頭、二、三”三條引河、宣洩洪澤湖水入長江。
洪澤湖的水域面積,在蓄水位12.5米時,為2069平方公里,容積為31.27億立方米。湖水位13.5米時,水域面積為2231.9平方公里,相應庫容52.95億立方米。湖水位17米時,防洪庫容135億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間,最低處7.5米左右。

自然地理

地勢西高東低。除洪澤湖西岸不連片低丘、南岸壟崗及西順河沖積平原外,皆為黃淮沖積平原。

老子山,位於洪澤湖東南邊岸,屬洪澤縣老子山鎮管轄。山高僅海拔68米,三面臨湖,扼淮河入湖之口,狀如半島,勢承大別山余脈。
洪澤縣素稱“水鄉澤國”,境內河網密布,水域寬闊,水域面積占縣域面積的 54%。水文水系主要特徵表現為境內河湖均屬淮河流域水系。 縱橫縣境的主要河流有: 淮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老三河、草澤河、張福河、洪金排澇河等 過境 河流以及潯河、硯臨河、貼堆河、往良河、花河等境內河流。
洪澤縣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性地帶,具有季風性和兼受洪澤湖水體調節的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
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春季冷暖多變,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溫和晴朗。年平均氣溫 14.9℃,與同緯度縣份比較,夏季氣溫相近,冬季氣溫高出0.4-0.7℃。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5℃,極端最低氣溫-16.1℃(1969年2月6日)。7月份最暖,平均氣溫27.2℃,極端最高氣溫39.8℃。
雨量充沛。 年均降雨日 99天。年均降水量913.3毫米,85%的年份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最多年降水量1531.6毫米(1991年),最少年降水量532.9毫米(1978年)。最大月降水量640毫米(1965年7月)。一日最大降水量193.8毫米(1984年8月31日)。歷年最長連續降雨日數11天,降雨量60.2毫米。全年連續無降水日66天。最大降雪量15.3毫
洪澤湖鬥龍舟洪澤湖鬥龍舟
米,最大積雪深度27厘米(1989年2月3日、4日),最多連續降雪日數18天。
全年降水量分布不均。 4 -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70%以上,3個降水高峰期為4-5月的春雨期、6月中下旬-7月下旬的梅雨期、9月的秋雨期。7月份降水量最多,達21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6.7%; 12月份、1月份降水量最少,平均不足37毫米。
日照充足 。 年均日照 2300小時,日照率52%,0℃以上日照2094小時,占日照時數的92%。平均太陽能總輻射量116.1千卡/平方厘米。
無霜期較長 。無霜期平均 242天,最長272天(1968-1969年),最短194天(1960-1961年)。一般有霜期11月18日-3月21日, 123天,最長有霜期171天(1960-1961年),最短有霜期93天(1968-1969年)。初霜最早日10月28日(1969年),最遲日12月15日(1968年);終霜期最早日2月26日(1968年),最遲日4月11日(1961年)。初終霜早遲相差70天。
礦產資源:洪澤縣境內富藏芒硝、岩銷、石油等。芒硝儲量1.5億噸,岩鹽儲量23億噸。已開發成功的芒硝礦品位極高,年產元明粉80多萬噸。
水域資源:洪澤縣境內水域總面積120多萬畝,其中可開發利用的面積30多萬畝。湖區內水產資源豐富,各種水產品90多種,野生水禽近20種。水產品年生產總量4.8萬噸,野生水禽150萬隻。大閘蟹、銀魚、青蝦、整肢蝦、野鴨等遠銷歐美、日本、南非及東南亞等國家。
農業資源:洪澤縣規模農業較為穩固,已初步形成水產、蔬菜、畜禽、林業、蠶桑五大規模基地。年畜產品產量1638噸,家禽飼養量達1000萬隻,其中四季鵝800萬隻。蔬菜種植面積14萬畝,年產量40萬噸。林木蓄積量56萬立方米。桑園面積4萬畝,年產鮮繭2400噸,白廠絲300噸。
旅遊資源:洪澤縣境內名勝豐富,古蹟眾多。有被譽為“水上長城”的洪澤湖大堤,歷盡滄桑的鎮水鐵牛,乾隆御碑、老子煉丹台,龜山巫支祁井等歷史景觀和千頃荷花塘,萬畝蘆葦盪等自然景觀

風土人情

洪澤湖大堤洪澤湖大堤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俗稱“娃娃節”。前幾日,家家包粽子,粽子是用新鮮柴葉子包裹糯米,摻進紅豆或紅棗等物,裹得越緊越好,煮熟後香粘鮮美。這-天,早餐吃糠子和雞蛋,在大門上方插菖蒲、青艾條。舊時,還在堂屋中心懸掛一幅面貌醜惡、身著紅袖箭衣、帶將士巾、手執寶劍的鍾馗像,叫“判官”,在大門上貼“端午符”,皆為祛邪。中午喝雄黃酒,有的人家還在屋內、庭院遍灑 .雄黃酒,以驅“五毒”。午餐後,用艾水給孩子洗澡,在孩子耳朵、肚臍眼塗抹雄黃酒,又在脖子、手腕、腳腕處繫上五色絲線,叫"百索",也為避邪消災。有些孩子腰間,還掛上一個香袋,叫"香囊",是採集百草合藥製成的。 2012.8.26
龍吸水”圖片由“奇澤網”岳明友提供
26號下午17點30分左右,洪澤湖上出現了難得一見的“龍吸水”現象,巨大的水柱連線水天.在洪澤湖湖東岸,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灰色水柱從遠處的烏雲中垂落湖面,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條巨蟒,水柱慢慢的變化著形狀,逐漸由細到粗,通過肉眼可以看到水柱下端鏇起一團水霧,水柱由北向南緩慢移動著。這時候的天空依然可見藍天白雲,拖著水柱的那片烏雲分外顯眼。生活在洪澤湖邊的柳師傅說,他在洪澤湖邊生活了十幾年,從來沒見過龍吸水。
龍吸水發生時,湖裡有不少遊客在游泳,他們紛紛上岸拿起手機搶拍這難得一遇的氣象奇觀。到17點55分左右,水柱漸漸變細消,彎曲也越來越明顯,最後消失,持續了大約25分鐘。
“龍吸水”就是在水面上形成的龍捲風,它的上端與雷雨雲相接,下端直接延伸到水面,一邊鏇轉,一邊移動,將湖或海里的水捲入空中,形成高高的水柱,水柱水如同被吸入空中一樣,俗稱“龍吸水”,據洪澤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洪澤湖上很難具備形成“龍吸水”的氣象條件,據當地氣象記錄,只有上世紀70年代曾發生過一次“龍吸水”。這次“龍吸水”現象對湖上航運、捕撈沒有產生危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