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位居江蘇省淮河以北,位於華北平原南端包括鹽城、淮安2市北部、宿遷市以及徐州市東南部與連雲港灌雲、灌南縣,總面積約3544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0萬,每平方公里為600-700人,人均GDP為5.6萬元。 蘇北平原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中央,位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屬於北方地區。氣候上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4℃,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日照時數2130—2430小時,水熱資源充沛,四季分明,特別宜人。 本區農業優勢明顯,盛產小麥、水稻、花生、棉花、玉米等多種農作物。為中國商品糧基地之一。

蘇北平原概況

人文概況

蘇北平原,總人口約4000萬,每平方公里為600-700人,人均GDP為5.6萬元。

地理位置

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位居江蘇省淮河以北,位於華北平原南端,包括鹽城、淮安2市北部、宿遷市以及徐州市東南部與連雲港灌雲、灌南縣,總面積約35443平方公里,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中央,秦嶺、大別山東端向東直抵黃海的山海之間。

氣候

全區處在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4℃,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日照時數2130—2430小時,水熱資源充沛,四季分明,特別宜人。

水資源

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大地由江、河、湖、海交錯作用留下的泥沙物質所構成,其南側的黃河故道部分為長江三角洲的北緣,屬於高亢的自然沙堤沙灘地,里下河窪的水源地;途經徐州、宿遷、淮安等地的大運河以西為漢代以來構築的人工湖帶,包括洪澤湖等, 往北還有黃河泥沙淤塞而成的駱馬湖。

歷史

蘇北平原大地由江、河、湖、海交錯作用留下的泥沙物質所構成,其南側的揚州-泰州-南通部分為長江三角洲的北翼,屬於高亢的自然沙堤沙灘地,里下河窪的水源地;東台-鹽城-阜寧砂崗以西本為古潟湖,後為淡化的湖盪窪地;里下河窪地西側,途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等地的大運河以西為漢代以來構築的人工湖帶,包括洪澤湖、高郵湖、邵伯湖等,往北還有黃河泥沙淤塞而成的駱馬湖;東台-鹽城-阜寧砂崗及宋代構建的范公堤以東,為近千年來不斷淤積形成的濱海平原;公元1128年到1855年間黃河南徙奪淮在江蘇中部直奔黃海,蘇北平原北部形成廣闊的泛濫平原與三角洲平原;板浦-贛榆砂堤以東及連雲港、雲台山四周為海成平原。

早在春秋戰國及秦漢時代,蘇北平原就是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隋唐時代鑿通的大運河又帶動了蘇北平原的繁榮,蘇北平原東側沿海的鹽業,西側徐州-(古)泗州(或淮陰)-揚州的陸路與水路交通運輸業,中部宿遷(楚霸王項羽出生地)赫赫有名的。

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

但是,黃河南徙奪淮橫貫江蘇入海期間,蘇北平原上竟然是連年洪澇、水系紊亂、經濟蕭條。

蘇北的衰弱來自於自然變遷與交通優勢的更迭,南宋至清末,黃河奪淮及水利失修使蘇北平原長期處於水患威脅之中。到了近代,大運河水運優勢喪失,運河沿岸的城市再遭重創。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蘇北平原大興水利,謹防河湖泛濫與海潮侵襲,進行穩產高產農田建設,並發展了養殖業,還有大規模植樹造林、灘涂開發、丹頂鶴及麋鹿自然保護區建設,以及在黃河故道造果園等,使蘇北平原面貌大變,里下河流域是全國水稻、棉花、油菜基地,這裡有全國唯一的聯合國生態農業示範村。

交通

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

今天的蘇北,江河北移和水利控制能力加強使水患威脅不再; 航空、鐵路、高速公路體系的建立,使其擺脫了河運的劣勢;蘇北、蘇南之間多座長江大橋將長江三角都市圈與蘇北連成一體;另外,東部國際港建設與大面積黃海灘涂土地儲備為蘇北未來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

形成

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

蘇北盆地是在揚子地塊的基礎上於晚中生代形成的以箕狀斷陷為特點的大型複合沉積盆地。盆地中斷裂構造十分發育,這些深大斷裂控制了第三紀晚期以後的沉積作用。 新第三紀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邊緣海的張裂,中國東部整體沉降。緊鄰邊緣海的蘇北平原是南黃海盆地的陸上部分,西界為一系列的低山丘陵呈弧形環繞著平原。平原內水網密集,淮河、沂河等眾多河流流經其間並東入黃海。京杭大運河穿其西部而過,北有廢黃河故道,南有長江。東側有兩列古海岸貝殼砂堤,它們大體上平行於現今海岸方向分布,海拔3~5m,是海退海岸的象徵,在平原西部有洪澤、高郵等眾多湖泊形成的湖泊群。

經濟

蘇北平原高原雲景 蘇北平原高原雲景

黃河南徙奪淮橫貫江蘇入海期間,蘇北平原上竟然是連年洪澇、水系紊亂、經濟蕭條。新中國成立以來,里下河窪地變成水鄉,蘇北平原變成江蘇乃至國家的糧倉和樂園。

本區農業優勢明顯,盛產小麥、花生、棉花、玉米等多種農作物。為中國商品糧基地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