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區

臨河區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位於中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居河套平原腹地,坐落在黃河“幾”臨河區字彎上方,南與鄂爾多斯高原隔河相望,北依陰山,東與烏拉特草原緊密相連,是巴彥淖爾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40°34′~41°17′,東經107°6′~107°44′。全區總面積2,354平方公里,其中區面積29.1平方公里。區轄11個鎮、3個鄉,城區設10個街道辦事處,全區有蒙、漢、回等14個民族,55萬人口,其中城區人口26萬。

基本信息

城市概況

臨河區 臨河區
臨河區是一座年輕的 城市,是一座發展的城市,是一座開放的城市。伴隨著祖國改革開放的東風,臨河區在新千年初提出建設“北方羊城”的宏偉目標,確立了“工業立區、城區帶動、養殖富民”的發展思路,區委、政府積極適應入世要求,最佳化 經濟結構,加快科技進步,轉變 政府職能,治理經濟環境;集中精力加快發展工業化,推進城鎮化,提升產業化,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03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6.3億元,同比增長15%;財政收入突破3億元大關;經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三次產業結構漸趨合理,區域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了西部綜合 競爭力百強縣區前50位。
臨河區 交通便利,連線大西北的鐵路動脈(京蘭鐵路)跨越境內,110國道橫穿市區。城鄉擁有等級公路2400公里,區通鄉公路430公里。通訊事業發展迅速,程控電話覆蓋城鄉。
臨河區的地方工業主要以絨紡、食品、 服裝、冶金、化工、建材、酒業、製藥、民族用品為主,產品達200多種。目前,全區共有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625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達37家。恆豐集團、金川保健啤酒、得利斯食品、維信集團等已成為地區龍頭企業,產品暢銷全國,名揚海內外。

臨河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為臨河區的經濟騰

臨河區 臨河區
飛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 基礎。城市建成區道路鋪裝率達到96%,建成區排水受益 面積達到95%,供水普及率達到95%。主次幹道清掃保潔,城市垃圾日產日清。城市綠地面積147.2公頃,人均4.1平方米,城區綠地覆蓋率達16.8%,主次幹道綠化率達到95%以上,建成了內蒙古自治區六星級 文明城市和自治區衛生城市。今年,臨河區將按照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以撤盟設市為 契機,進一步完善規劃,明確城市定位,突出分區功能,啟動新區建設工程,高標準完成西環路、北環路拓寬改造和市區兩級行政辦公大樓等基礎建設工程,以拉大城市總體框架,力爭到2008年城區面積由現在的22平方公里擴展到38平方公里。
臨河 歷史悠久,文化璀璨,風光優美,有毗鄰繞城公路的永濟遊樂園、開發區的蒙古大營、新華鎮的常素廟,其周邊還有烏梁素海,陰山岩畫,中旗的 草原風光,黃河大橋,頭道橋旅遊度假村,此外,風光旖旎的鏡湖旅遊區,更為臨河增添了一道絢麗多彩的文化風景線。
臨河區的服務行業發展迅猛,服務 功能日益健全。全區形成規模的賓館、飯店有20多家,極大的方便了外來人員吃、住和娛樂,其中2003年建成並投入運營的國泰大廈建築面積達6萬多平米,其服務 設施完善、齊全,是內蒙古西部區最大的休閒娛樂場所。
臨河區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 重點區域之一,是一塊充滿 希望和亟待開發的熱土。人民勤勞樸實,對外開放政策優惠,投資環境良好。臨河全區人民真誠歡迎各方 朋友來臨河交流、考察、洽談、投資、發展,為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而攜手奮進。

歷史淵源

臨河區 臨河區
臨河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七雄爭霸,趙武靈王開疆拓土,設定 九原郡,臨河為九原郡西部地,至此時有隸屬。1929年建縣,1949年9月19日,臨河和平解放,1950年隸屬陝壩專員公署,1954年隸屬河套行政區,1958年隸屬巴彥淖爾盟。1984年11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臨河撤縣設市。在明末清初以前,臨河地區人跡稀少,到處是“天蒼蒼,野茫茫”的荒原景象。後來內地連年災荒,加上官逼民反,迫使 山西陝西山東河北河南的“口裡人”不斷流落到臨河,在這裡開墾土地,從事農耕,使臨河地區逐漸變成農業區。1949年建國後,臨河人民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合理開發利用黃河水利資源,先後組織開挖了總乾渠、總排乾等大型灌排工程,改變了臨河地區農業生產的落後面貌。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互為依託、互相促進,臨河國民經濟有 了較大發展。 

人口狀況

2003年,臨河區人口增長繼續趨緩。按公安口徑,全年人口出生率為5.18‰,人口死亡率為1.79‰,人口自然增長率3.38‰,比上年下降2個千分點。年末常住人口52.1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萬人。

臨河區 臨河區計畫生育宣傳
其中城鎮戶口人口22.29萬人,非城鎮戶口人口29.84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5.94萬人,占49.75%;女性人口26.2萬人,占50.25%;男女性別比99(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2003年增加的1.4萬人口中,從市外遷入且在臨河區有固定住所及 收入來源人口(解決城鎮戶口的)11414人,其中女性偏多。因近幾年受出生人口持續減少及人口流動等 因素影響,臨河區人口 年齡構成中,18-60歲人口占67.4%。
2003年臨河區人口及 勞動力就業情況普查資料顯示:年末臨河區總人口為51.87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0人。在總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1.06萬人(包括集鎮所在地 自然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59.8%。其中:居住在城區的人口28.45萬人,占總人口的54.8%,居住在集鎮的人口26491人,占總人口的5.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0.81萬人,占總人口的40.2%。男性人口26.53萬人,女性人口為25.34萬人。臨河區共有家庭戶16.2萬戶

,平均家庭戶規模為2.99人。 

行政劃分

2000年,轄9個街道、9個鎮、1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51096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團結街道 32448 車站街道 20543 先鋒街道 29573 解放街道 28250 新華街道 33333 東環街道 28007 鐵南街道 19112 西環街道 17746 北環街道 27483 狼山鎮 16670 新華鎮 16954 乾召廟鎮 19113 黃羊木頭鎮 7612 烏蘭圖克鎮 17106 降勝鎮 12492 小召鎮 13855 馬場地鎮 13311 份子地鎮 11761 城關鄉 28081 新豐鄉 5354 八一鄉 13676 古城鄉 12802 白腦包鄉 10692 建設鄉 8471 丹達木頭鄉 11166 烏蘭淖爾鄉 13802 八岱鄉 9279 友誼鄉 2437 曙光鄉 10600 開發區虛擬街道 9116 份子地農場虛擬鄉 925 狼山農場虛擬鄉 3555 實驗農場虛擬鄉 1598 臨河農場虛擬鄉 4042 

區劃一覽:(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資料。根據當時《內蒙古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轄 一——八居委8個居委會。
車站辦辦事處
轄 一——十居委10個居委會。

臨河區 臨河區行政劃分
先鋒辦事處
轄 一——六居委6個居委會。
解放辦事處
轄 一——六居委6個居委會。
新華辦事處
轄 一——八居委8個居委會。
東環辦事處
轄 一——八居委8個居委會。
鐵南辦事處
轄 一——七居委7個 居委會
西環辦事處
轄 一——七居委7個居委會。
北環辦事處
轄 一——六居委6個居委會。
曙光辦事處
轄 曙光、慶豐、宏勝、增豐、永強5個居委會。
狼山鎮
轄 迎豐、迎勝、民強、先鋒、付義、永長、紅光、福增、永增、新民、永豐、永樂12個村委會。
新華鎮
轄 哈達、新榮、永紅、七股地、紅旗、新豐、勝豐、隆光、隆勝、民益、團結11個 村委會
乾召廟鎮
轄 永豐、民主、新利、向陽、永華、新華、建華、民豐、民樂、紅星、紅豐11個村委會。
黃羊鎮
轄 黃羊、西渠、廣聯、榮豐、腦高、黃濟、旭光、農光、棋盤9個村委會。
烏蘭圖克鎮
轄 新義、新樂、新勝、隆勝、團結、紅旗、前進、民樂8個 村委會
隆勝鎮
轄 東興、星光、新民、東濟、光榮、長勝、隆勝7個村委會。
小召鎮
轄 富強、幸福、光明、西樂、巴音、愛國、愛豐7個村委會。
雙河鎮
轄 永豐、先鋒、 團結、馬場地、豐河、進步、富河、李玉、黃河、 民族、新河、新榮、新豐、奮鬥、躍進、新紅16個村委會。
古城鎮
轄 永利、春和、三合、新樂、東方紅、召閣台、建國、新建營、前進、橋樑、古城、 和平、新設、紅旗、五星、新元、聯榮、聯合18個村委會。
城關鎮
轄 萬豐、 友誼、五四、繼光、增光、治安、治豐、晨光、宿亥、遠景10個村委會。
白腦包鎮
轄 十大股、鞋工廠、聯豐、新興、三八、民富、聯星、明星、 中心、召灘、敖包、世城西、太陽、勝利、福利、公產、春光17個村委會。
八一鄉

轄 農豐、新道、聯豐、長豐、豐收、章嘉廟、紅星、長豐、八一9個村委會。

丹達鄉
轄 忠義、永清、永強、永勝、永和、水桐樹、西海7個村委會。
烏蘭淖爾鄉

轄 建豐、民豐、隆豐、廣豐、勝豐、立新、烏蘭、東風、迎豐、新豐、新建11個村委會。
狼山農場
十七17個分場。
臨河農場
十二12個分場。
臨河區轄10個街道、11個鎮、3個鄉:團結街道、車站街道、先鋒街道、解放街道、新華街道、東環街道、鐵南街道、西環街道、北環街道、曙光街道、狼山鎮、新華鎮、乾召廟鎮、黃羊木頭鎮、烏蘭圖克鎮、隆勝鎮、小召鎮、雙河鎮、古城鎮、城關鎮、白腦包鎮、八一鄉、丹達鄉、烏蘭淖爾鄉;狼山農場、臨河農場。

自然特點

氣候特點

臨河區屬 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6.8℃,平均降水量140多毫米,日照強且時數長。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40天左右。全區土地面積349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92萬畝。全境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引黃自流灌溉,適宜多種農作物和動植物生長,具有發展農牧、林果、養殖和 旅遊等事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自古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和“塞上江南”的美譽。

地形地貌

臨河全境為 黃河沖積平原,地面開闊平坦,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微度 傾斜,海拔高度為1209米--1045米。臨河耕地面積75761公頃,占總面積 的54.4%,其它為牧場、沙丘、森林和湖泊。臨河地下水 資源豐富,地下水埋深平均為1.6米至2.2米。地下水多為淡水,適宜灌溉。地下水補 給主要是引黃灌溉,年引水量達12億立方米,灌溉 面積159.5萬畝。

自然資源

光照

光能資源豐富,年總輻射量153.13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時數3254小時,高於同緯度的 北京。生理有效輻射量為75.28千卡/平方厘米,占年總輻射量的49.16%。作為生長季節4——9月, 太陽總輻射為97.44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時數1806小時,光照強度8——10萬米燭光,非常有利於作物、牧草、林木生長。

熱量

年平均 氣溫6.8C°。最冷1月,最熱7月,年較差34.9C°,日較差13——16.9C°。熱量的地理分布由南向北遞減,面北年平均溫差0.6C°。臨河屬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日較差最大的5月為16.9C°,最小的11月為11.3C°。4——9月,光熱水同期,有利於作物生長,日較差13——16C°,有利於光合產物的積累。

水資源

臨河區 臨河區
黃河是過境河流,是臨河地表水和 地下水的主要來源。黃河總徑流量年際變化不大,年平均總徑流量為367.2億立
方米,流量為847.3立方米/秒。年內月季變化大,最大流量在8月,最小流量在11——12月。最大月份的流量為最小月份流量的5——24倍。黃河是臨河灌溉的主要水源。已形成以永濟、黃濟兩大幹渠為主體的引黃灌溉網。年引水量為11.02億立方米,總灌溉 面積190.99萬畝,溝渠占地20.51萬畝。
地表水除黃河灌溉網以外,還有總面積3.1萬畝的大小 湖泊,水深1——7米,PH值8——9。
地下水 儲量豐富。埋深平均在1.6——2.2米,3 月份最深在2.5米以下,11月份最淺在0.5——1米。地下水走向與地形一致由向北。北部埋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