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宅

洪承疇宅

洪承疇宅在北京市 地安門東大街南 鑼鼓巷59號,北依 黑芝麻胡同。

基本信息

簡介

洪承疇宅在北京市地安門東大街南鑼鼓巷59號,北依黑芝麻胡同。清初雖規定內城只準旗人居住,但也有個別漢官被特許留居。該宅原大門在方磚廠東口路北,氣勢雄偉,門外有兩隻鐵獅子。現院內房屋大部分改建,惟存北房三間,坐北朝南,前出廊,合瓦清水脊硬山房。據其後人提供的情況,此為其家廟(即洪氏祠堂)。按照洪氏生活的年代推斷,此宅應建於明清之際,但現在三間北房是清代中晚期建築,可能是在原址經過翻建。現為民居。

洪承疇簡介

人物簡介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於松山之敗後降,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

洪承疇家世

洪承疇出身望族後裔,是武榮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孫,屬東軒五房,書香門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輩,已
是家道中落,並不富裕。
曾祖父洪以詵,庠生秀才)。
祖父洪有秩,貢生。文章有名氣,早年卒於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後生下遺腹子洪啟熙(字爾朝,號幼跡公),就是洪承疇的父親。戴氏孝事姑婆,撫孤成長,被朝廷表節孝烈女,累贈一品夫人
洪啟熙也中秀才,性格莊重,以至孝名聞鄉里。娶妻傅氏,是名門閨秀,教子極嚴。生子三,長承疇,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畯是名聞泉郡的書法家

出仕

洪承疇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在家幫母做豆乾,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
巷叫賣豆乾。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乾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 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次年,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總督三邊

洪承疇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等職,在刑部任事6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
擢升浙江提學僉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2年後升遷兩浙承宣布政左參議。
明·天啟七年(1627年),升陝西督道參議。
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掛、苗美率兵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之圍,頓時名聲大噪。
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疇被任為延綏巡撫
崇禎四年(1631年),三邊總督楊鶴為此被罷官入獄,洪承疇繼任陝西三邊總督
明·崇禎七年(1634年)十二月,明思宗朱由檢陳奇瑜洪承疇仍任陝西三邊總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
崇禎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疇率主力出潼關,在河南信陽大會諸將,準備對起義軍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
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疇率軍在臨潼大敗農民軍。

松山之戰

 
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季,清軍從密雲縣附近的牆子嶺等處突破長城,橫掃河北、山東61個州縣,掠走居民46萬餘人,京城告急。洪承疇奉命北上馳援,並於次年出任薊遼總督,負責防禦清軍。崇禎十四年(1641年),清軍再次圍攻錦州洪承疇率領吳三桂等八個總兵官、十三萬兵馬救援。面對實力強大的清軍,洪承疇本想結營固守,避免決戰,以消耗清軍。不料生性急躁多疑的崇禎皇帝卻派人前來嚴厲督戰,洪承疇被迫進軍,但是出師不利,損兵折將達五萬餘人,只好退守距錦州十八里外的松山城
清軍圍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崇禎十五年二月(1642年),守城副將夏成德開關投降,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被押至清朝國都盛京瀋陽)。清太宗皇太極派漢族大臣范文程出面勸降,談話間洪承疇抬手拂去了由房梁落至衣服的塵土。范文程回奏皇太極說,“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皇太極遂親自出馬,還解下貂皮袍送給洪承疇說“先生得無寒乎”,洪承疇於是跪地叩頭請降。皇太極對收降洪承疇甚為得意,他請洪承疇赴宴觀戲,還厚加賞賜,引起清軍眾將的不解和不滿。皇太極解釋說,我們征伐明朝多年,尚未得手,現在收降了洪承疇,就如同盲人走路有了嚮導,我怎能不開心呢。
由於在松山城兵敗被俘的將領大都拒降被殺,崇禎皇帝誤認為他的心腹重臣洪承疇也已為國殉難,他在都門之外設立祭壇,還親寫祭文說“又聞卿絕食數日,氣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猶不瞑……死事重於泰山,意氣化為長虹”。北京正陽門的瓮城里原有兩座小廟,西為關帝廟,東為觀音廟。相傳崇禎皇帝為洪承疇設立的祭壇,就在東邊的小廟裡,意在讓他與關公一樣成為戰神,守衛京城大門。洪承疇降清的訊息傳來後,才將東邊的小廟改為觀音廟。

歷史淵源

佐理軍機終退身

1643年,皇太極病死。他的6歲兒子福臨即位為順治皇帝,他的弟弟多爾袞任攝政王代理朝政。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盡,明朝滅亡。5月14日,多爾袞親率清軍出師征明,洪承疇隨行。5月18日,多爾袞行軍至遼河,才得知明朝已經滅亡,他向洪承疇徵詢進軍方略。洪承疇獻計說,不如將進軍的名義由征明改為征討李自成,布告沿途各州縣官員,凡開城投降者升官加級。他分析說,李自成“今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遁而西行”。 事實證明,洪承疇的判斷不錯。1644年5月27日,多爾袞聯合降清的吳三桂,在山海關擊敗了李自成。6月4日,李自成果然焚燒宮殿,撤離北京。6月6日,清軍占領京城。7月4日,多爾袞下令恢復洪承疇原在明朝擁有的兵部尚書等官銜,讓他佐理軍機政務。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又授予洪承疇“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官職,派他去坐鎮江寧(南京),鎮壓和招降抗清武裝。順治十年(1653年),洪承疇又出任雲南、貴州等五省經略,率軍征戰西南。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占領雲南後,洪承疇保薦吳三桂鎮守雲南。當年,洪承疇因眼病發作,解職返回北京休養治療。 清初,攝政王多爾袞曾下令驅逐北京內城的全部原住明朝官民,將街巷房屋劃為八片,分配給八旗官兵居住。洪承疇降清後,被編入鑲黃旗漢軍旗籍,他在歸屬鑲黃旗領地的安定門內南鑼鼓巷居住。至今,在南鑼鼓巷59號院內,尚存有三間北房,相傳是昔日洪宅中的祠堂遺址。據說洪宅的大門在方磚廠胡同東口,門口原來有一對鐵獅子,查閱乾隆十五年北京地圖,那裡確實有個鐵獅子胡同。 順治十八年(1661年),69歲的洪承疇退休,被授予可以世襲四代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這是正三品職銜,而他原本是一品大員。民國時期的史學家孟森說,洪承疇在拿下雲南後,因畏懼漢奸罵名,不願乘勝追擊已經逃出境外的殘明桂王,於是借眼病為由要求回京休養,從此他失去了清廷的信任,因此退休時所得封賞甚薄。洪承疇最怕別人罵他是漢奸,相傳他曾出重金請一位秀才為他寫作了一副對聯以表白心跡,上聯是“弒我君者即我仇”,指推翻明朝的李自成;下聯是“誅我仇者即我君”,指消滅李自成的清朝

廣育群才成義學

洪承疇康熙四年(1665年)病死在北京南鑼鼓巷洪宅,埋葬在西直門外車道溝。洪氏子孫在洪宅一直居住到民國時期,據《天咫偶聞》記述,洪家後代有人中過進士,在洪宅大門上曾懸掛過進士匾。查《清史稿》,這位進士是洪承疇的兒子洪士欽,他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考中進士。民國時期的《燕京訪古錄》記述,洪宅“後門在南鑼鼓巷,尚居洪氏之子孫”。 如今在北京崇文區東曉市街,有一座金台國小,其前身是順治皇帝賜給洪承疇的別墅,舊稱洪莊。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順天府開辦城區兩縣的義學,宛平縣義學借用了長椿寺,大興縣義學租用了洪莊部分房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順天府計畫合併兩縣義學開辦京城首善義學,要將洪莊全部買下。洪承疇的孫子洪奕沔不願出讓洪莊,又不便明言,於是假意向康熙皇帝提出要獻莊辦學。洪奕沔本想康熙皇帝不致收回先帝順治皇帝賜給洪家的洪莊,不料康熙皇帝欣然應允,還為籌建中的首善義學題寫了“廣育群才”匾額,結果弄假成真。 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義學經過擴建後改成金台書院,清末編纂的《光緒順天府志》里有對於金台書院的記載並附有平面圖。金台書院在民國時期改辦過順直中學和高等國小,解放以後改稱東曉市國小。近年,這座有300年歷史的學校又恢復了“金台”舊稱,改名為金台國小。現在金台國小校園的格局,仍基本保持著《光緒順天府志》平面圖上描繪的金台書院的規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