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外郎

員外郎

員外郎,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隋朝於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之次官(相當於副司長,郎中是正司長)。在唐朝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清代,六部外之官署,如理藩、太僕寺、內務府,亦高級史外郎,簡稱員外。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以後所稱之員外郎指員外散騎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南北朝時,又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員外”。唐、宋、遼、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

部門設定

在唐朝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唐開元年間後,因當時的皇帝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在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閒職,明朝以降常有商賈仕紳捐錢獲得此官職。至此,員外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1、官名。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晉以後有員外散騎侍郎,為皇帝近侍官之一。隋開皇三年(公元538年)於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吏中的要職。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司官的在三級,得以遞升。清代,六部外之官署,如理藩、太僕寺、內務府,亦高級史外郎,簡稱員外。

2、 員外郎,官名,員外為定員外增置之意,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以後所稱之員外郎指員外散騎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南北朝時,又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員外”。隋開皇六年(568),於尚書省二十四司置員外郎1人,為各司之次官。唐、宋、遼、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時號“員外”,實已在編制定員之內。此外,唐、宋、遼、金在尚書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員外郎。元屬中書省。

員外郎員外郎

唐朝中央官職列表

唐朝官制大致上延續了隋朝的體制,主要分為省、台、寺、監四大組成部分。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為首都,至天祐四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

清朝官職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