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為中國清朝官制之一,品等為從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與協辦大學士。在協辦大學士方面,滿人與漢人各兩名。清人雅稱協辦大學士為中堂,而李鴻章於同治七年獲授協辦大學士,故時人多稱之為“李中堂”。越南阮朝模仿清朝的官制,亦設有協辦大學士的官職。1864年,為避同慶帝阮福昪諱,改名協佐大學士。

歷史信息

明朝

朱元璋朱元璋
明朝建立的大學士制度 防止了宰相專權,並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運轉機制。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一職,避免皇權旁落,不過,這樣一來,全國軍政大權就集於皇帝一人,皇帝的政務十分繁忙,遇事無人商量。所以,他又設了殿閣,殿閣的組成人員就是大學士了,作為顧問,但是,這時候的大學士只是高參並無實權;到了明成祖的時候,閣臣漸參與機務,協理朝政,慢慢的就形成了內閣制度。再往後來,徐光啟任大學士的時候,內閣的權力已經很大了,幾乎相當於丞相。而且,徐光啟還任禮部尚書,這是一個負責全國典禮、教育、科舉的官,也算是權傾朝野了。

明朝的殿閣大學士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大學士和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畫面上的殿閣大學士像,為洪武十六年文華殿大學士形象。他頭戴展角漆紗幞頭,兩旁長一尺二寸的展角,據說是為了防止上朝時互相交頭接耳。身穿盤領寬袖紫袍,胸背有象徵等級的補子,腰間掛有牙牌及穗條。牙牌上刻著官職、姓名,是出入關防的憑證。大學士腳穿皂靴,雙手持笏,一副上朝奏事時對皇帝畢恭畢敬的樣子。

清朝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參照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大學士改加殿、閣頭銜,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體仁閣,成為三殿三閣)。

協辦大學士,猶如宋之參知政事,為大學士之副職。初期未有定額設定,遇有大學士在內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選人員協辦閣務。早在雍正元年至五年間(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學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額外大學士。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設協理大學士。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協辦大學士,以後並改為常設。其品級比大學士稍低,從一品。

清朝官職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