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寺遺址

法藏寺遺址

法藏寺遺址位於北京幸福東街南端鐵道西側。初稱彌陀寺,因寺中建有磚塔一座,故俗稱白塔寺或法塔寺。金代大定年間(1161—1189)始建;明景泰二年(1451)太監裴善靜重修並改名為法藏寺。清代法藏寺荒廢,獨存法塔一座,塔中空,內設鏇梯可以登臨。寺共有7層,總高約30多米,平面呈八角形,各層每面設明窗,每窗上置一佛像,共58尊,是北京地區樓閣式塔之一。2004年12月3日,四大名山的玉佛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已經進殿落座。2005年1月2日,88佛也已經進殿。重建之第一期工程(開挖護城河,平整土地,砌築圍牆等)已告竣工。

基本信息

簡介

法藏寺遺址法藏寺遺址的一角
法藏寺遺址呈四周低中間高的凸形的地貌,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中國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比較完整、比較豐富的史前建築遺存。該遺址是也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寺廟遺址。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
遺址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築構成。寺院有圍牆,東西420米、南北430米,牆基寬3.1米。院內探明6座殿基,牆基為磚或石砌。塔院中的殿基存有磚砌牆基、磚鋪地面。塔院中薩班靈骨塔為主體建築,始建於元、明、清重修。現存基座為土心磚表結構,邊長26.75米、殘高5.1米。法藏寺遺址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寺院,也是中國明代祖國統一的歷史見證。其建築形制和出土遺物對研究藏傳佛教寺院布局、藏傳佛教傳播等有很高價值。
修建之後的廟宇共分上、下、前後、半崖、玉皇頂、寶塔七大建築院落。前院有靈官廟、大山門、鐘鼓樓、泰山殿、爐神姑廟,上院有碑林一處,文昌閣、玉皇閣、純陽閣、仙臨服房,下院有佛爺大殿,觀音閣、齋堂院、倒座觀音閣,半崖有白衣祠、地藏祠、高老仙師廟,玉皇頂有大山門,里院上三院組成,上院建有玉皇頂大殿,三宮殿、鎮武殿、僧姑房,布局合理,用工巧妙,雕龍花柱,飛檐走閣,風格獨特,氣勢宏偉,古樸壯觀。按照古代文化考究,最有歷史價值的是玉皇閣門樓上的石門楹聯,音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興修益壽丹。橫批是:“玉京金闕”。此聯已載入《淄川史志》

沿革

法藏寺遺址大雄寶殿
據范古農撰《法藏寺淨土道場功德說》一文稱:“欲同彌陀之莊嚴妙果,應學法藏之培植勝因。於是建立伽藍,名曰法藏。”於是得名。
法藏寺與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稱為四大叢林。當時建成的法藏寺,有大雄寶殿、彌勒閣、法堂和藏經樓等建築。法藏寺作為講寺,寺院法堂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法藏寺的法堂,可容六百人在內聽法。藏經樓的設施及其所藏在上海寺院中也是很豐富和有特色的,除藏有一些珍貴的文物外,還藏有一部明代《南藏》,一部清乾隆《龍藏》,一部影印本《頻伽大藏經》以及《續藏經》等經書。當時,法藏寺的宗旨是“教演天台,行歸淨土”,興慈法師還定下四條寺規:1、永為十方選賢叢林;2、繼任的住持應能“德學兼優,行解並茂”;3、法藏寺分為淨業堂(專門念佛)和學社(專門研究天台宗);4、除念佛和施放蒙山以外,一律不應酬其它佛事。法藏寺過往每年有四大法會(清明,地藏、冬至、觀音),六小法會(彌勒、釋迦、觀音、大勢至、藥師、阿彌陀普佛),每月初一,十五,及佛菩薩日,香期前往敬香信徒達萬人左右。
法藏寺的頹敗,始於民國時期。再往後,塔還在,但它已經被遺棄在這裡,只和塔相依為命存留下一個法藏寺的地名。圍繞塔周圍只有幾十戶人家,1950年蓋起了24棟青磚瓦房,把地名更改為幸福大街。法藏寺的彌陀白塔,從此被包圍在樓房之中,30多米高的高塔,再看不見它的鄰居天壇,天壇也看不見它了。

歷史發展

法藏寺遺址過去的法藏寺
數百年來法藏寺屢遭荒、旱、兵、火破壞,明弘治15年,有村岳氏父子兩代出資與該寺廟兩屆住持佛寶法翠帶領鄉民對該寺進行重建。他們構築大殿、兩側偏殿及南房殿宇,繪塑法藏和尚佛像,又油漆彩繪,經15年修建,至明正德11年完工,使法藏寺重現舊顏,恢復其往日巍峨之勢。

大約明正德末年、嘉靖初年(公元約1510年至1532年),村里又有信士提出對法藏寺進行擴建,並出資捐物,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建兩廊,分別在兩側加建鐘鼓二樓,旁邊又跨建出3間禪室,後繪塑歷次參加建寺之功臣像供於殿中。法藏寺內亭榭、樓台、泉室錯落有致,高低相映,其間又有奇花異草,怪石嶙峋。這樣的擴建工程一直延續到明嘉靖3年春完工。信士岳信、岳鉞、岳佩、岳仲華等4人為此事請賜進士出身的雲南道監察御史皋蘭段績撰文,賜進士第前給事中知楚雄府任丘於溱篆額,金城後學海陳養丹書,明嘉靖3年孟夏立碑記志。至此,古代文獻文物中再沒有有關法藏寺的記載。由此推斷,法藏寺坍塌成為一堆廢墟的時間約為清晚期民國初期這段時間內。

公元20世紀70年代初,在法藏寺遺址上建造大沙窩國小,發現其遺址尚遺存有大小石碑各1塊。小石碑疑為該寺始建時(即周隋)的碑記,填水塘時一起埋入坑中,而另一塊大石碑幸被當時任某廠廠長的孫國民同志保護起來。現此碑已斷為3截,存放在千尊玉佛寺院中。

文化底蘊

法藏寺遺址老寺風景
法藏寺,是一座老寺,相傳建於金大定時期,即1161年至1189年間,後在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在北京,這座塔非常有名,明崇禎年間印製的《帝景景物略》一書中,曾經將它和北京其他幾座古塔做過這樣一番的比較:“天寧寺,隋塔也;妙應寺,遼塔也;慈壽寺,明塔也。遠可以望,近或禮之,無人登焉者……法藏寺彌陀塔,獨空可登。”這裡的比較,說明在北京的古塔中,法藏寺的彌陀白塔不是年頭最古老的,卻是唯一可以登攀的。所以明清兩代,每年九月九重陽前後,前來登高望遠的,不亞於現在登香山看紅葉的遊人如織。

《順天府志》里說塔有七層,高餘十丈:“中空可登,天氣晴時,北望宮闕,黃瓦參差,西觀兩壇(即天壇和先農壇),松檜郁茂,西山黛色,如在檐前。”登臨塔頂,迎風遠眺,那情景的開闊,一望無際的壯觀,即使塔還在,現在登臨,也是看不到了,別說去看宮闕的琉璃和西山的黛色了,就是近處的天壇,也被樓房遮擋住了。

法藏寺熱鬧的時候,就是元宵節了,《順天府志》中,記載:“歲上元夜,塔遍燈,僧遍繞,奏樂樂佛,金光明空,樂作天上矣。”

建設布局

法藏寺遺址重建後的工程
法藏寺原寺早已荒廢湮沒。為滿足佛教四眾弟子信教禮佛的需要,2003年8月,經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正式批准恢復重建。該寺護望國都,天高地闊,大道致遠,實乃津沽風水之寶地。重建法藏寺之宗旨,遵循漢傳佛教十方業林之古制,展望未來,將其建成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禪淨園融的寺院。弘法濟生利樂人群。

法藏寺遺址占地面積一百八十畝。四園將建護城河一道,六米寬沿河道路,四米寬綠化帶。主軸線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千尊玉佛殿、玉佛臥佛殿、禪堂、藏經樓。兩側為鐘鼓樓,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配殿。計畫將建仿古建築佛學院,以為將來培養新時期僧伽人才之用。

法藏寺遺址在建築規劃內還將建兩園一院(生態園、種植園、安養院)。生態園建設一座人工湖,湖心有島,島上再建觀音園,供立大型飄海觀音。配以亭廊曲橋,梵唱不絕。湖畔堆砌羅漢山,山頂建四十八米高八角羅漢塔,內供十八尊羅漢像。山之腹築“往生洞天”,供安放仙逝亡人骨灰,經唱香熏。種植園繼承禪農並舉傳宗家風範,藉以參禪修智,養心護道。

安養院為花園式建築,項目較多,景居皆宜。安養院主要接收佛教道心修持的老齡四眾長居安養,念佛誦經,精神有所寄託,生活有人管理,生病有人照應,臨終得到關懷,往生有人助念。

重建工作

法藏寺遺址重建之後搬入的千尊玉佛
法藏寺遺址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後,氣勢恢宏,古樸典雅,生態和諧,文化典雅。佛教色彩濃厚,民族民俗色調賞目。規劃建設中的千尊玉佛寺四周均由護寺河、河堤路、綠化帶三重護衛。該寺由南起入口,進口一座名曰“梵音濤聲”四柱七樓立式牌坊,接著是明三暗五牌樓式山門,面闊16米,標高12米,頂為黃色琉璃瓦面配黃色脊飾件,中門上額漢白玉石上用扁圓平浮雕鐫刻題額——“千尊玉佛寺”五個大金字,銅製仿木質大門,門面排列49顆銅製門釘,油漆彩繪,富麗堂皇。與山門並列兩大方形建築,左為鐘樓,右為鼓樓,它們台高4米,台面20平方米,在台上建重檐攢頂式屋頂,內吊鐘、鼓二法器

過山門有一小橋與第一殿宇——天王殿相連。此殿為5間重檐單層歇山式,面闊24.94米,進深為15.68米,整個大殿採用壓五墨鏇子彩畫,頂部用黃色琉璃綠剪邊瓦配以脊飾件,須彌座採用花崗岩石材砌基,高1.05米,上供奉彌勒佛,殿內四角分別供奉身著白、紅、青、綠衣的四大護法神玉石塑像,憨態可掬的彌勒佛與巨齒獠牙、直眉瞪眼的四大護法神成鮮明對照。藏於彌勒佛身後的護法神韋馱法相更為威嚴。出天王殿,有2.1米高月台一個,呈長方形,總面積339.4平方米,花崗岩板鋪地,四周由蓮花望柱頭、淨瓶蓮花欄板組成的圍欄。拾階上月台,雄偉宏大的千佛大殿映入眼帘。千佛大殿又名七寶如來88佛殿,面闊7間,共39.91米,進深為27.62米,建築面積1103.14平方米,有地宮,內專供奉千餘尊小玉佛。大殿採用重檐歇山式,黃色琉璃瓦殿頂配脊飾件,其中有形態各異的小獸9隻,殿四角分別掛4個風鈴。大殿上下檐各用七踩斗拱法疊砌,並以金啄墨石碾玉龍棉枋心鏇子彩畫,殿內供奉如來佛祖及88尊玉佛。千佛大殿外東西南北四方建有四大菩薩寶殿,侍衛著如來佛祖,四座大殿殿頂均為墨瓦砌墁。每座殿闊16.5米,進深為12.42米,總面積約為820.05平方米,又有1.5米高的月台,地面花崗岩石板鋪砌,面積68.8平方米,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及地藏菩薩。
2004年12月3日,四大名山的玉佛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已經進殿落座。2005年1月2日,88佛也已經進殿。重建之第一期工程(開挖護城河,平整土地,砌築圍牆等)已告竣工。現因建寺第二期工程浩大,所需資金頗巨,該寺荷擔力弱,唯願十方大士,大德高僧,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慈善工商社會名流,學界泰斗,富賢內助,以及與有緣之人,靜心植善,修福積德,隨喜捐資,共襄盛舉。天龍護身,佛菩薩保佑。所獲福德,無量無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