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依其思想和藝術特徵的發展變化情況可劃分作三個階段。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階段劃分

早期階段:30—40年代

1、特徵:脫胎於浪漫主義,具有批判的鋒芒,但未探尋社會的發展方向;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面,塑造奮鬥者和反抗者類型等的人物形象。
2、作品基本主題範圍:批判封建貴族和大資產階級,揭露社會醜惡面,反映社會的反抗者和奮鬥者的抗爭精神,也流露了對封建時代的依戀之情。
3、代表作家:司湯達、梅里美、巴爾扎克。
4、標誌性作品:《紅與黑》(1830)

中期階段:50—60年代

1、特徵:對資本主義批判與暴露的主題弱化,追求客觀化、科學化的描寫
2、作品基本主題範圍:對人物及其社會生活進行確切的再現,對醜惡現象進行輕微的嘲諷。
3、代表作家:福樓拜
4、標誌性作品:《包法利夫人》(1856)

後期階段:70年代以後至20世紀初

1、特徵:對資本主義批判與暴露的主題繼續弱化,追求客觀化、科學化的描寫進一步深化,短篇小說藝術達到完美程度。
2、作品基本主題範圍:對大自然和生活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忠實地記錄歷史,對人的生物性的研究。
3、代表作家:左拉、莫泊桑、都德、法朗士等。(這些作家,大多被後來的文學史家劃入自然主義的行列。實際上,自然主義也是現實主義的一種。——參柳鳴九主編《自然主義》)
4、標誌性作品:《盧貢-馬卡爾家族》

重要作家及作品

司湯達和《紅與黑》

1、司湯達的生平與創作
司湯達(1783—1842)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之一,自稱為“人類心靈(靈魂)的觀察家”,原名亨利·貝爾。青少年時期受外祖父啟蒙思想的影響,曾兩度追隨拿破崙遠征,王政復辟時期遭冷遇僑居義大利,這些經歷促使他形成了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反抗封建專制的思想傾向。
司湯達生前文名不顯。他逝世時,為他出殯送葬的只有他妹妹、堂兄和作家梅里美三個人。司湯達早就預料到自己會受這般冷遇,他曾說過:“到1880年的時候,將會有人了解我”,“到1935年我才會擁有讀者” 。他很自豪地宣稱:“我為20世紀而寫作”。
司湯達一生的創作可以分作以下幾個階段
(1)米蘭時期(1815—1821)
主要作品有:《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音樂家傳記)、《義大利繪畫史》(主張把藝術當作科學來研究)、《羅馬、那不勒斯和佛洛羅薩》(遊記、隨筆,歌德說“這本書唯讀一遍是不夠的” )。
(2)巴黎時期(1822—1830)
主要作品有:《英國通訊集》(1822年開始匿名為英國報刊寫的巴黎通訊集)、《論愛情》(研究愛情心理的著作,高度肯定了“激情的愛”,為以後他的作品中愛情故事的描寫奠定了理論基礎。)、《拉辛與莎士比亞》(評論集)、《阿爾芒斯》和《紅與黑》。
《拉辛與莎士比亞》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美學宣言書,在浪漫主義旗號下提出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司湯達在這部法國最早的現實主義美學論著里,反對那些模仿這兩位偉大的詩人的古典主義者,提出自己的理論主張。他認為藝術地反映當代生活是新文學的任務(主張文學必須適應時代潮流)。他還提倡不同於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認為浪漫主義作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因此,“可能給人民以最大的愉快”。司湯達還主張認真觀察、研究、反映現實生活。司湯達所說的浪漫主義其實就是以後被稱為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這部重要理論著作對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阿爾芒斯》的副標題是“一八二七年巴黎一個沙龍的若干場面”,這是司湯達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唯一一部政論小說。它以復辟王朝1825年頒布法令賠償流亡貴族10億法郎為背景。女主人公阿爾芒斯是個貧窮的貴族少女,過著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她和貴族青年奧克塔夫相愛,兩人都對貴族社會不滿。如果賠償法案得以通過,奧克塔夫將成為富有的繼承人,貴族社會也將對他另眼相看,但正是這些原因釀成了他與阿爾芒斯的愛情悲劇。奧克塔夫的舅舅為了霸占他的財產,全力破壞他的婚姻,致使奧克塔夫服毒自殺,阿爾芒斯進了修道院。小說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揭露了復辟時期封建貴族妄圖扭轉歷史車輪,恢復封建秩序的反動嘴臉,再現了貴族階級必然沒落的歷史趨勢。小說對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畫生動細膩,顯示了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
(3)義大利西維達-維基亞領事時期
主要作品:《義大利遺事》、《巴馬修道院》、《呂西安·婁凡》
《義大利遺事》是司湯達的中短篇小說集,主要寫“激情的愛”與社會現實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力”與“熱情”的讚美。其中的《法尼娜·法尼尼》(寫於巴黎時期)是司湯達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取材於當時的社會生活。主人公彼特羅是燒炭黨的首領。他在越獄時身受重傷,為了躲避追捕,誤入公爵家裡,受到公爵掩護。公爵小姐法尼娜和他秘密相愛。但是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彼特羅犧牲了個人感情,離開法尼娜,密謀再次起義。法尼娜的愛情是自私的,她要把彼特羅據為己有,當彼特羅不聽她的擺布時,就向政府告密,燒炭黨人因此被捕,彼特羅投案自首。當他得知事情真相後,便與法尼娜徹底決裂。司湯達通過這個故事,歌頌義大利燒炭黨人忠於祖國的自我犧牲精神。
《巴瑪修道院》可以看作《紅與黑》的姊妹篇,是司湯達生前唯一受到稱讚的作品。巴爾扎克在《貝爾先生研究》里對它作了充分肯定,稱它是“觀念文學的傑作”。小說以復辟時期義大利的社會生活為題材,以巴瑪公國為背景,以貴族青年法布里斯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通過法布里斯的社會理想和個人野心的幻滅過程,反映了19世紀初“神聖同盟”統治時期宮廷的陰謀與鬥爭,揭露宮廷專制的黑暗統治和教會的冷酷虛偽,謳歌義大利的民族解放事業。作品的故事情節雖然發生在義大利,實際上是法國社會的縮影。巴瑪公國的腐朽黑暗,正是歐洲神聖同盟君主國殘暴統治的集中表現。在藝術上,這部小說結構嚴密,情節緊湊,人物性格鮮明生動,心裡刻畫細膩入微。
《呂西安·婁凡》(又譯作《紅與白》)是司湯達生前沒有寫完的長篇小說。作品中的故事情節發生在七月王朝時期,主人公呂西安的生活經歷構成了作品的主要線索。他是巴黎大銀行家的兒子,青年時代曾因共和主義傾向而被學校開除,在父親安排下進入外省軍隊。不久,他離開軍隊返回巴黎,根據父親的意見,當上內政部長的秘書。儘管他厭惡官場陋習,卻又不得不捲入卑鄙齷齪的政治活動。他不滿現狀,但始終沒有擺脫資產階級的束縛。小說反映了七月王朝時期複雜的社會矛盾,揭露了金融資產階級篡奪革命果實的醜惡嘴臉,鞭撻了殘酷剝削、血腥鎮壓人民民眾的反動當局。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對七月王朝的態度。
儘管司湯達在世時,只有少數幾個知音,但是對於文學的事業來說,這幾個人足夠了。其中一個是巴爾扎克,一個是梅里美,再有一個是遠在德國的大文豪歌德。歌德讀過《紅與黑》之後,很欣賞司湯達的細膩觀察和在心理方面的深刻。
隨著時間的推移,托爾斯泰、高爾基、阿拉貢、薩特等等大作家都曾表達過對司湯達的由衷讚賞。
司湯達雖然作品不多,但是,憑著這些著作,他在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地位堪與寫下洋洋90多部小說的巴爾扎克比肩而立。而實際上,樹立司湯達文學豐碑的其實只是一部作品,這就是不朽的《紅與黑》。
2、司湯達小說的思想藝術特點:
(1)從政治角度反映當代社會生活,表現了鮮明的民主主義和英雄主義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色彩。
(2)他筆下的主人公都是強者,他們認為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本能,他們個性堅強、激情滿懷、意志強烈、企圖使世界屈服於自己的準則,再加上富有毅力,使他們同凡夫俗子明顯區別開來。
(3)注重從人的內心世界入手表現時代精神,顯示出反映生活的內傾性,也表現出心理分析的高超技藝。
(4)敘事簡潔明快,切入角度新穎,語言清麗流暢。
所有這些特點使司湯達在推動心理小說和現代小說的發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3、《紅與黑》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它的發表標誌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產生。
背景簡介: 《紅與黑》的素材取自一八二七年巴黎《司法公報》上的一則情殺新聞。鐵匠的兒子安杜揚·貝爾特經神甫推薦,去資產階級暴發戶米蘇家擔任家庭教師。不久他成了這個家庭主婦的情人,真相暴露後,出於怨恨和絕望,貝爾特在教堂槍殺了米蘇夫人,因此被判死刑。這引起了司湯達的創作欲望,他對材料作了精心提煉,改造情節,把保皇黨的陰謀活動作為中心事件寫進小說,注入了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創作了一部具有濃厚政治色彩和時代色彩的長篇小說。原先他把小說取名《於連》,後來改為富有象徵意義的《紅與黑》,並加上副標題“1830年紀事”。
(1)故事情節梗概
小說的主人公於連·索黑爾是維立葉小城一家鋸木工場小業主的兒子,在家受到父兄的壓制和苛待,在復辟時期的社會上又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和排擠。所以他從小就有強烈的平民反抗意識和要求改變現狀的願望。倘是在大革命時期,他一定會穿上軍服走從軍的道路,但是在王政復辟時期,這條道路已經被堵塞了。當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於拿破崙手下大將的收入,便決定穿上黑袍,走教會的門路。於是他背熟一部拉丁文的《新約全書》和墨士德的《教皇傳》,為走這條路作好準備。
他十九歲時,市長德·瑞那家招家庭教師,在父兄的脅迫下,他去市長家裡當家庭教師,這是他踏進社會的第一步。他對市長德·瑞那把他看成僕人感到憤怒,但也敢怒不敢言,只有存心伺機進行報復。正是出於這種心理,他向德·瑞那夫人發起了“進攻”,卻反而發展成了愛情關係。(德·瑞那夫人是個30歲的少婦,端莊秀美,心地純潔,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精神。她的丈夫是個粗魯鄙俗、麻木不仁的貴族官僚,對妻子沒有真正的感情,除了對她頤指氣使,從來不關心她。德·瑞那夫人在家庭生活中是不幸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女性。於連的出現不但喚醒了她心中沉睡的愛情,也激發了她對丈夫的嫌惡。受壓抑的相似命運,把她和於連聯繫在一起,他們在相互了解、相互同情的基礎上,終於產生了真正的愛情。)後來流言蜚語四起,他們的關係終於敗露,於連不得不離開市長家,被迫進入陰森可怖的貝尚松神學院學習。
在貝尚松神學院內部,教派鬥爭激烈,特務多如牛毛。於連事事提防,處處小心謹慎,精神上極度緊張、苦悶,但是教派鬥爭還是把他卷了進去。他只好又隨去職的彼拉院長到了巴黎,在彼拉神父的推薦下當了德·拉·木爾侯爵的私人秘書。由於他才幹出眾,又能審時度勢,迎合主子,得到了侯爵的賞識和重用。
在侯爵府,於連和侯爵的女兒瑪特爾小姐之間產生了愛情。木爾侯爵對這門婚事初則暴跳如雷,後來也無可奈何,只得承認既成事實。為了讓於連能夠堂而皇之地和瑪特爾結婚,候爵出錢為於連弄到了德·拉·偉業騎士的稱號、二萬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莊園和法蘭西陸軍中尉的軍銜。於連初步實現了個人的願望和野心。
然而,好景不長,正當於連躊躇滿志之時,在貴族階級和教會狼狽為奸的陰謀策劃下,教會特務威逼德·瑞那夫人寄來一封告發他誘騙的信,木爾侯爵因此取消了他和瑪特爾的婚約,葬送了他的錦繡前程。於連狂怒之下奔回維立葉,向正在教堂祈禱的德·瑞那夫人開了兩槍。德·瑞那夫人受傷,於連當場被捕,並被判處死刑。
傷愈後的德·瑞那夫人來看望獄中的於連,說出了她受威脅而寫信揭露於連的真相。於連至此如夢初醒,開始重新審視現實,他終於明白將他置於死地的真實原因是因為他想突破階級限制而躋身於上流社會,這是統治階級所絕不允許的。雖然瑪特爾多方為營救他而奔走,但他對復辟社會已深感絕望,所以拒絕抗訴,拒絕懺悔,以死相抗,決不妥協。(他赴刑前在法庭慷慨陳詞:“先生們,我絲毫沒有這種榮幸屬於你們那個階級,你們在我身上所看見的,是一個反抗自己卑賤命運的農民……你們仍想利用我來懲罰我所屬的這個階級的年輕人,永遠挫敗他們的勇氣。這些年輕人雖然出身卑賤,也可以說,受到貧困的壓迫,但是卻有幸獲得過良好的教育,敢於躋身於有錢人引以為驕傲的所謂的上流社會之中。”)
於連被砍頭以後,不是暴屍荒野,而是由瑪特爾小姐穿著黑色的喪服抱著他的頭顱。(在16世紀,瑪特爾的祖先中有一個人是當時法國皇后的情人。此人後來因參加政變而被砍頭。皇后親手捧著他的頭顱前去埋葬。瑪特爾十分傾慕這種愛情,於連被處死後,她如法炮製,也親手埋葬了於連的頭顱。)
(2)“紅”與“黑”的 寓意
《紅與黑》問世以來,直到今天,這個書名究竟象徵著什麼,研究者一直沒有一致的看法,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或者認為“紅”是指紅色的軍裝,代表軍隊,“黑”指教士的黑袍,代表教會;或者認為“紅”是指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英雄時代,“黑”是指復辟王朝的反動統治時期;或者認為“紅”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復辟制度的小資產階級叛逆者於連,“黑”指包括反動教會、貴族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內的黑暗勢力;或者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等等。其他種種看法大體上可以分別歸入以上四類。四種看法之中,第一種符合司湯達本人的意見。有朋友問他,小說的題目是什麼意思,他解釋說:“紅”意味著於連若出生得早,他會是個士兵;然而他生不逢時,只好披上道袍,這就是“黑”。不過,這裡司湯達也只是給了一個看問題的起點,並不能窮盡“紅”與“黑”的全部含義。
(3)主題思想(見教材)
小說圍繞於連的生活經歷展示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緊張氣氛,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勾勒出一幅復辟時期法國社會的生動畫面,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和時代色彩。
①揭露了復辟的貴族階級的飛揚跋扈和故態復萌
作家在小說中深刻揭露了復辟的貴族階級的飛揚跋扈和故態復萌。經歷了大革命,他們“什麼也沒有忘記,什麼教訓也沒有記取”。他們以十倍的瘋狂和百倍的仇恨力圖恢復一切舊制度和舊秩序。流亡國外的反動貴族首領木爾侯爵回到巴黎,成為“法蘭西大臣”,就忙於結黨營私,策劃陰謀,裡通外國,妄圖對革命進行徹底的反攻倒算。他的權勢炙手可熱,各省都有他的田產。他的府第燈火輝煌,舞會通宵達旦。一切都和革命前一樣。大革命時期殘留國內的外省貴族德·瑞那,因反革命有功,復辟後出任市長,趾高氣揚,氣焰十分囂張。他明白告訴妻子:“要保持我們的地位和權威,所有在你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貴族,他接受了工錢的,都是你的奴僕。”政府鉗制言論自由,鎮壓反對派,對人民進行殘酷盤剝,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農民“在冬季的黃昏,從田野回到自己的茅屋時,在家裡找不到一片麵包”。貴族階級更與教會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教會特務組織密布全國,監視人民,成為教皇手中懲治人民的“一根棍子”。人民的一切權利都被剝奪殆盡,這就是王政復辟帶來的後果。人民再度奮起抗爭,是情理中的必然。
②反映了人民的反抗鬥爭精神。
小說沒有正面描寫人民的反抗鬥爭,但是十分巧妙地從兩個方面反映了正在醞釀著又一場革命。一方面,小說描寫了人民普遍追念大革命時代,對拿破崙充滿懷念和崇拜,深刻反映出人民對復辟王朝充滿敵意的社會情緒,這是革命行動的基礎。另一方面,小說又從反動陣營的惶惶不可終日,對復辟政權岌岌可危的不祥預感,烘托出另一場革命行將來臨的緊張氣氛。木爾侯爵主持召開的政治密謀黑會,透露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革命信息。在日常談話中,他們也總是離不開政治話題,害怕“在每一段籬笆後面都有一個羅伯斯庇爾和他駕來的囚車”。市長夫人與於連第一次告別時,言語中充滿托孤寄子的悲涼情緒。甚至尚處豆宼年華的瑪特爾考慮她的婚事,也想到將來革命到來時,於連將是她的保護者。她的哥哥告誡她時就說得更明確:“若是再有一次革命,他(於連)會把我們送上斷頭台。”小說中的這些細節描寫,都生動地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國的政治氣氛和社會形勢。
③表現了金錢勢力已然增長的時代新特點。
小說也寫出了復辟時期資產階級力量已然壯大,金錢勢力已然增長的時代新特點。經過大革命時期改造過的社會基礎,畢竟已是今非昔比。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了,政治統治權雖操縱在貴族和僧侶手裡,但在小說中可以看到,政權不能不建立在與大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之上。恩格斯曾讚揚巴爾扎克寫出了“上升的資產階級在1816年至1848年這一時期對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衝擊”,貴族“怎樣在庸俗的、滿身銅臭的暴發戶的逼攻下逐漸滅亡,或者被這一暴發戶所腐化。”司湯達在《紅與黑》這部小說里,已先於巴爾扎克開始對這一時期的社會歷史特點作了出色的描繪。在小說里我們看到,“滿身銅臭”的暴發戶瓦勒諾對貴族階級的“最後殘餘”德·瑞那等怎樣展開“日甚一日的”、咄咄逼人的“衝擊”而使自己日益得勢;想“盡力重新恢復舊日法國生活標準”的貴族如木爾侯爵等,又怎樣在做投機交易,大發橫財而逐步資產階級化。資本主義金錢至上和等價交換的原則,這時更是充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成為調節社會生活的重要槓桿和準則。“有利可圖”的法則也破壞了家庭關係。司湯達對世態炎涼刻畫得窮形盡相,入木三分。於連被判處死刑後,老索黑爾探監,但他並非出自對兒子生死的關心,而是為了兒子的遺產。當於連知其來意說出要把大部分的錢都給他時,利慾薰心的老索黑爾竟喜形於色:“那很好,這其餘的理應歸我……如果您希望像一個好基督徒那樣死去,那就應該償還您的一切債務……”離死期不遠的於連聽到這番話,痛心地感嘆:“瞧,這就是父愛!”父子之情已完全消融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父子關係原來也不過是一筆現金交易!德·瑞那家的夫婦關係,以及一般的朋友關係、主僕關係、同僚關係,也都體現了這一原則。司湯達在小說中寫出了社會階級關係和社會生活準則的這一變動和變化,使作品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較高的歷史認識價值。
④寫出了人的掙扎向上的精神。
作為一個底層的小人物、一個沒有權勢的家庭教師於連,卻不甘於現狀,一心想成為上流社會的人物。他在那個等級觀念分明的社會裡為了擠進上流社會而艱難掙扎、不斷喪失自我的過程,雖然其作法為人所不恥,最終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落了個遭到砍頭的結果。但是,他的經歷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他的精神也是可嘉的,他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勇氣更是值得肯定的。只有不甘平凡的人才想著去改變現狀,就象攀登山峰一樣,如果你站在山角下觀望,是永遠看不到山頂的風光的,只有不懈的努力登攀才有可能登上高峰。可以說,於連的故事也是一個人在逆境中奮爭向上的象徵故事。
(4)人物形象分析——於連·索黑爾
於連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個人奮鬥者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多層次的特徵,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首先,於連是個性格複雜的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他經歷了反抗——妥協——反抗這樣的變化。初出茅廬的於連,雖說也羨慕貴族的豪華生活,看到聖職人員的榮耀也曾產生過仰慕之心,但由於他出身卑微,從小被父兄視為累贅,又受過謝朗神父和拿破崙退休軍醫的薰陶,有較多的平民意識和自尊心。他不僅不願接受別人的恩賜,無法忍受市長的訓斥和蔑視,還敢於提出請假,並以占有市長夫人作為報復。在貝尚松神學院期間的所做所為是於連在野心和虛偽的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神學院內的黨派鬥爭、猜忌和爾虞我詐,使於連逐漸地認識到社會的醜惡,並決心偽言驕行,忍辱負重,用兩面派手法對抗社會。進入巴黎以後,於連的內心矛盾鬥爭更為激烈。為了往上爬,他攀龍附鳳,煞費苦心博得侯爵小姐的愛情;為了討得主子的歡心,甚至參加黑會,出賣靈魂。仕途的順利,侯爵的重用,女人的青睞,使他飄飄然陶醉在“音樂、花朵、美麗的女人”之中,願為給他勳章的政府肝腦塗地。但是,於連不可能徹底出賣靈魂,在“陰謀偽善的中心”,他仍然保持一定的清醒。他深知,侯爵雖然“器重”自己,只不過把他當做一隻好玩的“長毛獵狗”,小姐對他也並無真情實意,他不得不時時提防明槍暗箭,並對自己的行為不斷地進行反省,深為自己的言行不一而感到痛苦。監獄中的反省,是他浪子回頭的轉折點,他終於認清了社會的本質,最後選擇了死而不是生,表明了與上流社會決裂的決心。
其次,於連也是“性格分裂”的人物。他是一個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而又自卑、怯懦、虛偽的矛盾統一體,他既充滿激情而又理智和冷靜,既要確立自主,又時時表現出屈從和依附。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他帶著受過教育但又很窮的小資產階級年輕人的獨特情慾和冷酷感情踏入社會,他曾以不凡的勇氣、激情、自尊和膽量與命運進行抗爭。但他不是命運的寵兒,每一次努力都在即將達到勝利彼岸時成為泡影。於連的失敗,除了社會、時代因素之外,正是這種複雜性格所致。截然矛盾性格的相互衝突,相互消長,相互轉化,既能鼓起他的勇氣與激情跟社會抗爭,同時,也牽制他的鬥爭力度。所以,有時他會像躁動不安、舉足欲騰的烈馬,毫無畏懼地為實現欲望而奮不顧身,有時卻像十足的懦夫自暴自棄;當他為自己以咄咄逼人的姿態打進貴族圈子而沾沾自喜時,一種純真之情便立即譴責自己因野心而喪失了天良。於連是有才華的,種種跡象說明,他有可能躋身於上流社會,他也曾想改變初衷,投靠他們,但理智最終使他認清了社會的醜惡,真誠促使他保持了純潔的本性。
再次,於連還是法國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個人奮鬥的典型,但他既不同於只求溫飽的青年,也不屬於甘願出賣靈魂、最終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的一類,他是有理想、有抱負、不滿現狀、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於連的悲劇告訴我們:在復辟時期,一個有進取心的平民青年,試圖通過個人奮鬥躋身上流社會,卻又不願厚顏無恥地討好主子,不願喪盡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鮮血來染紅自己的肩章,最終只能被上流社會排擠和扼殺。於連在法庭上的一席話,揭示了這一真理。
(5)藝術特徵
①從政治鬥爭的角度來觀察和反映社會現實。
這是司湯達有別於同時代其他作家的顯著特點。司湯達想把《紅與黑》寫成一部政治小說的創作意圖是顯而易見的。小說中有一段出版家與作家的對話:“如果您的人物不談論政治,那么,他們就不再是一八三○的法國人了,而您的書也就不再是一面鏡子,如同您所希望的那樣……”可見司湯達毫不隱諱這部小說的政治傾向,他要認真寫出“十九世紀最初三十年間壓在法國人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一八三○年前夕教會和國家的欺騙、厚顏無恥和虛偽”。小說的力量不僅在於它真實而深刻的描寫,更在於他對時弊的猛烈抨擊。高爾基曾對此作了這樣的評價:“把一樁極為尋常的刑事罪提到了對十九世紀初葉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哲學研究的高度。”
②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司湯達是自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創作活動以明確的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對復辟時期法國社會的深入觀察和研究,又使他能比較準確地把握時代的本質特徵。小說里所描寫的惟利是圖的維立葉城、陰森可怖的神學院、“陰謀與偽善的中心”巴黎,是揭示作品主題、展示時代特徵、表現人物性格的典型環境,富有時代特徵和時代氣息。作家善於使人物性格的發展和形成,與人物活動的環境緊密相聯,使典型環境為人物性格的發展與形成提供合理的依據。因而,小說中於連的形象、木爾侯爵的形象、瓦勒諾的形象以至瑪特爾的形象,都具有相當高的典型性。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這一流派作家的自覺的使命。
③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寫。
《紅與黑》是以描寫愛情為主線的,因此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但是,它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在於該書對人物心理細緻的描述,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司湯達刻畫人物擅長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細緻地描摹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狀態,分析激動他們靈魂的欲望和感情的細微變化,揭示人物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像作品中寫於連對三個典型環境(維立葉城的唯利是圖、貝尚松神學院的宗教專制、巴黎貴族社會的陰謀與偽善)的感受與反應,決定命運關鍵時刻的內心衝突和思想變化都具體入微,引人入勝。又如於連在與瑪特爾的愛情追逐中,他的自尊與自卑、歡樂與痛苦、熱情與冷靜,思緒起伏,瞬息即變。由於司湯達把心理活動視作性格與環境撞擊而產生的火花,因此,通過心理刻畫,既描繪了人物性格,又使讀者透過人物的心扉看到了激起人物內心波瀾的時代環境。這種心理分析的方法,為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真實,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尤為可貴的是,在司湯達的作品中,沒有游離故事情節和特定情境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寫。正由於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人物更深層意識的活動,後世有人稱之為“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④以個人傳記形式反映現實。
司湯達與巴爾扎克是法國同時代的兩位文壇巨擘,他們的作品都擁有廣大的讀者,但他們反映現實的手法絕不雷同,各有千秋。巴爾扎克利用《人間喜劇》的系列作品描繪整個法國社會,而司湯達採用的是個人傳記的形式,《紅與黑》、《呂西安·婁凡》都體現了這個特點。雖然傳記小說盛行於十八世紀,但司湯達在他的傳記作品中表現了環境與人物辯證統一的關係,達到了新的高度。司湯達要在一部小說里概括巴爾扎克幾部小說乃至幾十部小說所要表達的內容,不能不對情節的處理和結構的安排匠心獨運。《紅與黑》通過對於連生活中幾度沉浮的真實記錄,展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本質特徵。
⑤時空交錯的結構。
傳統小說純粹以時間的延續布置情節,因而敘述事無巨細,流水帳似的拖沓冗長。司湯達突破了這種寫法,一方面以於連的個人奮鬥和兩次情感經歷為線索,另一方面又跳躍式地設定了四個板塊(維立葉爾市、貝尚松神學院、穆爾侯爵府和監獄)作為於連主要活動場所,線面結合,時空交錯,具有現代小說“心理結構”的特徵。
⑥語言簡練精確,生動傳神。
《紅與黑》中沒有對風景、建築、擺設和人物的肖像、對話、動作等作冗長的描寫,而是用樸素精練的語言表現出事物的特徵,描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和場景。

梅里美

普羅斯佩·梅里美(1803—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品格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法國第一位具有客觀化傾向的重要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說贏得文學史上的地位,代表作為《卡門》(又譯作《嘉爾曼》)。作品的女主人公卡門以犯罪為職業,以色相為武器從事詐欺、搶劫、偷盜的勾當,以出賣身體為代價去走私獲利,形成了一個以她為中心的犯罪團伙。一個老實的年輕士兵何塞迷上了她。卡門起初引誘何塞成為逃兵,後來又使他成為小偷、強盜、走私販、殺人犯。最後何塞終於忍受不了她的不忠實,把她殺了。卡門是法國文學人物畫廊中一個最為鮮明突出的女性形象。她有強烈的個性,獨特的道德標準,她雖然邪惡墮落,卻又獨立自由,寧肯付出生命為代價,也要堅持個性自由和忠於自己,這使她不能忍受社會的任何束縛,使她對資產階級社會的道德規範表示公開的蔑視。卡門這個形象揉合了靈敏、機巧、潑辣、大膽等特點,富有浪漫情調,被認為是一朵“惡之花”。梅里美通過這個形象抨擊和批判了資產階級文明。這篇小說後來被法國作曲家比才請人將它改編成歌劇腳本,而後由自己譜曲。
梅里美的小說常常從道德的角度“研究人的心靈”,發掘未經現代文明“洗禮”的自然狀態下雄偉頑強的原始生命形態。他的小說文字流暢自然,清朗明麗;情節曲折有致,富於地方特點和異國情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具有傳奇色彩。梅里美說過:“每當敘述超自然的現象時,就應該儘可能增加客觀真實的細節。”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他的作品顯示出一種客觀化的敘事效果。
梅里美比較有名的作品還有歷史劇《雅克團》、中短篇小說《達芒戈》、《費德里哥》、《一盤雙六棋》和《高龍巴》。

巴爾扎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1850)是19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作家、批判現實主義的另一個奠基者,法國現代小說之父,被譽為“文壇上的拿破崙”,和托爾斯泰並稱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兩大高峰。他的創作代表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
1、生平與創作
1819至1829年,是巴爾扎克創的準備階段,其間他認識了社會,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舒安黨人》(1829)揭開了《人間喜劇》(1829-1848)的序幕。
(1)從1829年至1835年左右,是巴爾扎克創作《人間喜劇》的第一階段:
《高布賽克》(1830)塑造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資產者形象。主人公高不塞克自稱是個以聚斂金錢,損害別人為樂趣的高利貸者。他像吸血鬼一樣,以高利貸方式毀壞了無數家庭,是金錢的化身,更是典型金融資產階級冷酷、貪婪、猙獰面目的再現。
《歐也妮·葛朗台》(1833)則刻畫了一個精明狡猾的吝嗇鬼典型形象葛朗台。這個吝嗇鬼具有時代特徵:他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機買賣的訣竅,尤其是懂得公債投機和資金周轉的重要性,精通如何利用債務關係和商業信用提供的機會。他的的剝削方式兼具農業資本家、工商業企業家、高利貸資本家的特點。除了金錢以外,他看不到任何東西;除了發財的快樂以外,他體驗不到任何幸福。透過對這一形象的細緻刻畫和對他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巴爾扎克把資產階級嗜錢如命的本質披露得淋漓盡致,憤怒地控訴了資本主義世界道德的墮落。
《高老頭》(1834-1835)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
(2)1835年至1843年,是巴爾扎克創作的第二階段:
古物陳列室》(1836-1839)諷刺了頑固保守的貴族階級和揭露了他們當中的墮落行徑。德•愛斯格里雍侯爵是宗法社會“忠誠”、“堅強”和“高貴”等的化身,然而他這些“品德”解決不了實際生活中的任何問題,甚至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家庭中不出敗壞家風的子弟。他的兒子維克多里雍因偽造支票而受到銀行家杜•克羅阿茲的控告,後來只是由於按杜•克羅阿茲的意志行事,放下貴族架子去做銀行家的侄女婿,才免於破產,保全了名譽。在巴爾扎克筆下,愛斯格里雍侯爵是一個失去時代意義、只配進“古物陳列室”的玩藝兒,而他的兒子則是在資產階級金錢關係中腐化墮落的花花公子。
攪水女人》(1841-1842)描述了一個爭奪遺產的故事,揭露了法國貴族社會的沒落和資產階級的狡詐,揭示了金錢統治下的種種罪惡,塑造了一個惡棍兵痞菲利浦·勃里杜的形象。
《幻滅》(1837-1843)主要敘述兩個有才能、有抱負的青年的理想破滅的故事。主人公呂西安是一位詩人,在外省頗有些名氣。他帶著滿腦子幻想來到巴黎,結果在巴黎新聞界惡劣風氣的影響下,離開了嚴肅的創作道路,變成無恥的報痞文氓,最後在黨派傾軋和文壇鬥爭中身敗名裂。他的妹夫大衛·賽夏是個埋頭苦幹的發明家,因為敵不過同行的陰險算計,被迫放棄發明專利,從此棄絕了科學研究的理想。作品主要展現了新聞界和文壇的種種黑幕,塑造了呂西安這個失敗的青年野心家形象,還生動地再現了資本主義驚心動魄的自由競爭。
(3)1844年至1850年,這是巴爾扎克創作的晚期。
貝姨》(1846)通過描寫主人公貝姨在巴黎各時期度過的不同日子,反映了貴族的沒落以及七月王朝時期資產階級的荒淫無度、道德墮落,說明資產階級腐化墮落的風氣已經在社會上無限制地蔓延開去,人人都不擇手段地追求金錢和享樂,無人不自私自利。
邦斯舅舅》(1847)的主人公邦斯舅舅是音樂家,一個誠實而高尚的自食其力的人。他非常喜歡繪畫藝術,為了豐富自己所收藏的名畫,他不惜付出一切精力,挖空一切心思。當人們不知道他家中有這一切寶藏時,誰也不把他放在心上。當獲悉這些名畫的價值時,為了奪取孤獨老人邦斯的遺產,以卡繆佐為首的一些上流社會的人們便千方百計,使盡種種手段謀取他的財富。
《農民》(遺著,1854年出版)描寫復辟王朝時期農村中資產階級聯合農民同返回農村的貴族地主進行較量,終於把貴族趕走的過程,深刻反映了王政復辟時期農村中尖銳激烈的鬥爭,深刻地寫出了當時最本質的歷史變化。作品還成功地塑造了兩個形象:心狠手辣的農村高利貸者里谷和精明狡猾、兇狠毒辣的資產者戈貝坦。
2、巴爾扎克思想的矛盾性和複雜性
巴爾扎克的思想充滿著矛盾性和複雜性,我們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作一些了解:
(1)哲學觀:
巴爾扎克是一個唯物主義者,這一點決定了他客觀冷靜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他認為世界是一個彼此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他在創作中強調經濟、政治與文學的關係;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係;人的“熱情”(欲望)與人的理性(宗教和王權)的關係;醜怪與美的關係等等。
(2)宗教觀:
巴爾扎克並非宗教信徒 , 卻肯定宗教在穩定社會秩序方面的作用。《<人間喜劇>前言》:“基督教 , 特別是天主教 , ……既然是壓制人類邪惡的一套完整的制度,因此它也是穩定社會秩序的最大因素。”《巴爾扎克論文集》: “宗教就是全部社會。它不是神的設施,而是人的需要。”“天主教是完美的宗教,是唯一能批准生活權與政治權的權力。”
(3)政治思想:
巴爾扎克的出身決定了他的資產階級立場,使他崇尚拿破崙式的英雄,卻又不滿七月王朝的腐敗 , 同時痛恨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他欽羨貴族階級的高貴門第,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代表貴族的“德”字,又憎恨波旁王朝森嚴的等級觀念。如此矛盾的思想充分地體現在他的創作中:《人間喜劇》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狂熱拜金的醜惡 , 同時對貴族階級的衰落大唱輓歌。
(4)人性論:
巴爾扎克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貪慾使他作惡,社會法則卻使他向善。《<人間喜劇> 前言》:“人性非惡也非善,人生出來只有本能和能力;與盧梭所說的相反,社會不僅沒有敗壞人心,反而使人趨於完善,使人變得更好;可是利慾卻同時過分地發展他的不良傾向。”類似中國哲學家告子觀點:“性猶湍水也,決之東方則東流 , 決之西方則西流。”
(5)人道主義立場:
與十九世紀所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樣,巴爾扎克具有鮮明的人道主義精神,並且認為這是他創作的出發點。他在《關於勞動的信》中尖銳地指出:“窮人多到一個相當數目,富人屈指可數,革命就為時不遠了。”表現了對弱者的同情。而他對貴族階級的同情,則被認為這是體現了他人道主義思想的局限性。
3、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美學原則
作為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巴爾扎克提出了一整套現實主義美學。這一美學的要點是:
第一、他認為世界是一個統一體,存在多樣性,但彼此相連,由此出發,他要求文學反映整個歷史時代;
第二、他認為藝術的任務在於真實地再現現實,但藝術中的真實不等於生活中的真實,需要經過藝術加工,進行選擇。
第三、他主張藝術必須創造典型,亦即人物要典型化,典型要個性化,通過典型去反映現實;
第四、他發展了狄德羅的“美是關係”的觀點,認為環境對人物具有決定性作用,環境既是人物活動的舞台,又是產生人物的思想和行動的基礎;
第五、他十分注意滑稽醜怪的人物和社會現象,指出表面與本質之間的一致和矛盾,以及其中蘊含的美學意義。
4、巴爾扎克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貢獻:
巴爾扎克的創作實踐大大豐富和發展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他塑造的典型形象特別豐富,他總是通過細緻入微的環境描寫來刻畫人物,再現整個時代的面貌,即運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語)的現實主義原則。
第二,他善於從經濟關係去描寫人物。尤為突出的是他筆下同一類型的人物無一雷同,如吝嗇鬼的形象就是這樣。
第三,他還擅長性格化的對話,愛用誇張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特徵。
第四,他首創了“人物再現法”。這種創作手法是讓一個人物不僅在一部作品中出現,而且在以後的作品中連續不斷地出現。它不僅使我們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階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構成一個整體。
5、《人間喜劇》
《人間喜劇》是巴爾扎克的小說總集(書名受了但丁的《神的喜劇》(中譯名《神曲》)的啟發),收入長、中、短篇小說九十多部。巴爾扎克把《人間喜劇》分為三大類:“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風俗研究”又分為“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事生活場景”和“鄉村生活場景”六個部分。(參教材)
巴爾扎克立意要寫出一部藝術的歷史,要以社會為舞台,讓讀者看到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人間戲劇”。他多處談到文學的使命是描寫社會,他的名言是:“從來小說家就是自己同時代人們的秘書。” “法國社會將成為歷史家,我只能當他的秘書。”恩格斯稱讚“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 《人間喜劇》“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 (參教材)
(1)思想內容:(亦可參教材)
恩格斯認為《人間喜劇》“是現實主義的最偉大勝利之一”。這部輝煌巨著的思想內容主要有:
①首先,反映了資產階級的罪惡發跡及其取代貴族階級的歷史。
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描寫了形形色色具有時代特點的資產者,他們是資產階級世界的真正主人;他們在國家法律的庇護和社會輿論的支持下,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公開進行掠奪,而在掠奪方式上又各有特點。高布賽克是舊式的剝削者,還沒有學會“最新”的發財致富之道,他寧願把商品貯藏在家裡,而不敢把它當作資本來增殖;他是以囤積商品的方式來貯藏貨幣的守財駐。葛朗台老頭的活動範圍則比較廣泛。他是由舊式剝削者向資本主義企業經營過渡的一個精明能幹、狡猾詭詐的投機商人。他知道把金錢放到有利可圖的企業中去,從而積累更多的資金。在他心目中,金錢是人們生活的目的。他非常吝嗇,利用周圍所有的人為他掠奪金錢的目的服務。銀行家紐沁根男爵是交易所中用暴發戶手段興起的新型資產階級。他的策略是使所有的資本經常處於不斷的“運動”中。他利用法律的庇護搞假倒閉,逼得幾千家小存戶陷於破產,自己卻撈到百萬黃金。他不像高布賽克和葛朗台老頭那樣裝窮、吝惜,使自己的財富深藏不露,而是窮奢極欲,用各種方法炫耀自己的財富。他身上表現了享樂、黃金和鮮血混在一起的特點。他是七月王朝時期法國金融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
在寫資產階級的發家過程中,巴爾扎克還把上升的資產階級對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衝擊描寫出來,鮮明地再現了資產階級逐漸代替貴族階級的整個過程。在《人間喜劇》中,那些在大革命和拿破崙時期發了橫財的大資產階級,到了復辟時期經濟實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財富。如《老姑娘》中的外省阿朗松地區資產階級的頭面人物杜布斯吉埃戰勝了那些有名望的舊貴族,娶了當地最有錢的老處女,終於完全控制了這個城市。資產階級和貴族的鬥爭還表現在宗教領域和政治領域:《圖爾的本堂神甫》中依附於貴族的比羅圖神甫被與資產階級和修道會有密切關係的特魯貝神甫趕出了圖爾城;《比哀蘭特》中的以維奈為首的資產者在自由派的支持下,同當地貴族展開鬥爭,最後獲得完全勝利。《公務員》中的金融資產階級能夠左右高級官員的任命,說明政權已逐漸落入資產階級的手中。復辟時期可以說是外省的葛朗台們、巴黎的紐沁根們、高布賽克們、農村的里谷們主宰了一切。《阿爾西的議員》《夏娃的女兒》都描寫了銀行家如何把持了議會選舉,貴族完全依附於他們。
②其次,反映了貴族階級的沒落衰亡史。
在《人間喜劇》中,貴族階級的敗落衰亡和被資產階級腐化的社會現象,得到了真實的、充分的反映。巴爾扎克描寫了這個在他看來是模範社會的最後殘餘怎樣在庸俗的、滿身銅臭的暴發戶的逼攻下逐漸滅亡,或者被暴發戶所腐化。《幽谷百合》描寫莫爾索夫伯爵夫人企圖改革土地管理和租佃制度,以挽救貴族的沒落命運,但前景暗淡。《朗熱公爵夫人》描寫復辟時期巴黎的貴族住宅區聖日耳曼區變得衰老了。《古物陳列室》中的愛斯格里雍侯爵和《老姑娘》中的瓦魯亞騎士,在婚姻問題上都敗在資產者手下,“可怕的命運等待著沒落的貴族”;明智的貴族則採取了與資產者聯姻的態度。《蘇鎮舞會》的德·封丹納伯爵就“識時務地”與資產者攀親,兩個女兒和三個兒子都毫無例外地這樣做,他認為這“符合19世紀進程和改革君主制的思想”。
③第三,描寫了金錢對人的心靈的腐蝕作用。
《人間喜劇》描寫了一幕幕慘劇,這些慘劇圍繞著爭奪金錢而展開。《高布賽克》寫到做母親的為了剝奪女兒的財產,燒毀丈夫的遺囑。《夏倍上校》中,妻子為了吞沒丈夫的財產,企圖把他關進監獄。《禁治產》中的埃斯巴侯爵要把家產歸還新教徒的後代,因為這是他的祖先吞沒的,於是他的妻子宣布他為白痴,並訴諸法律。《幻滅》通過金錢操縱報紙的描繪,指出“一切都是被金錢所決定的”;父與子只有金錢關係,彼此好像互不相識的買賣人或者激烈爭奪的對手。《澤·馬爾卡斯》的主人公因為缺乏金錢,在政治上只能扮演配角。《攪水女人》中,寡廉鮮恥的菲利普背棄了他的密謀夥伴,氣死了他的舅外婆,殺死另一個惡棍,不管母親與弟弟,獨占了舅舅的財產。在描繪這部金錢統治一切的社會風俗史時,巴爾扎克一再聲稱:“小說家自以為是虛構出來的醜史穢行,都在這事實之下。”
④第四,廣闊而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
《人間喜劇》還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超過了所有的職業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提供的材料。《人間喜劇》也描寫到底層人物,尤其塑造了共和主義的英雄克雷斯蒂安。這是巴爾扎克政治上的死對頭,但他看出這是未來真正的人。在創作中擺脫自己的政治觀點,無疑是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的勝利。
當然,巴爾扎克對貴族階級的同情,對天主教的作用的大力鼓吹,反對工人、農民執政,維護現存社會的立場,在他的作品中時有流露,或多或少削弱了作品對現實的揭露與批判意義。
(2)藝術成就
《人間喜劇》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①首先集中在對典型的塑造上,具體體現為:
第一,塑造出性格鮮明的典型形象。
在《人間喜劇》中出現的2000多個人物中,性格鮮明的典型有數十個。這些典型都具有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他們的共性特徵是狂熱拜金,個性特徵都表現為偏執的性格, 即每一種性格都是某一種極端情慾的活標本,成為代表這類性格的符號。如高老頭的極端父愛;拉斯蒂涅的極端野心;鮑賽昂夫人的極端虛榮;伏脫冷的極端冷酷;葛朗台的極端吝嗇;歐也妮的極端忠貞;邦斯舅舅的極端貪食;貝姨的極端嫉妒……
第二,典型人物的塑造符合“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現實主義原則。
巴爾扎克塑造典型時總是同環境描寫緊密結合的,符合“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現實主義原則。表現在:一方面,緊接環境描寫之後,引出在其中活動的人物,把環境寫成人物性格產生的土壤。如《高老頭》的開場先寫伏蓋公寓,再介紹人物,又如《幻滅》先寫安古蘭末的面貌,再寫德·巴日東太太的貴族圈子,另一方面,把環境描寫同人物的心理變化和精神狀態揉合在一起。如他一面描寫鮑賽昂子爵府舉行舞會的盛大場面,一面描繪拉斯蒂涅受到腐蝕的心理變化。
第三,善於通過外貌描寫和性格化的對話以及誇張手法塑造人物。
在描寫人物時,巴爾扎克還善於作精細的外貌描寫和性格化的對話,並以誇張的手法刻畫性格特徵。他受到拉瓦特和迦爾骨相學的影響,認為人物外形能夠反映他的階級地位、精神面貌和性格特點,因此力求纖毫畢現。他從司各特用對話來完成肖像的刻畫得到啟發,認為對話是能否寫活人物的重要因素。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莫過於葛朗台的語言,他往往只說一兩句話,可是句句都符合人物的吝嗇性格。
第四,使用“人物再現法”塑造典型形象。
巴爾扎克塑造人物還有一個獨創的手法,就是“人物再現法”:他讓相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小說中反覆出現,以表現其不同生活階段和側面,最後構成人物的整體性格。這種手法既能全面展示人物性格的形成過程,又能使各種作品聯結起來,展現出廣闊的時代畫面。
②其次表現在開創性的結構和敘事特點。
巴爾扎克在小說結構和敘述方面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在總體結構方面,《人間喜劇》把90多部長、中、短篇小說連綴成一個有機整體,同時又各自獨立成篇,有獨立完整的人物、情節、環境和主題。連綴方法:其一是人物再現法。《人間喜劇》中反覆再現的人物有 400 多個,貫穿 70多部作品,比如《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鮑賽昂夫人、紐沁根、伏脫冷等。其二是分類編排法。《人間喜劇》把所有作品看作一個整體,分為三大“研究”,“風俗研究”又分為六大“場景”。
在單部作品結構方面上,巴爾扎克的小說有序幕、展開、高潮、結尾,往往衝突激烈,戲劇性很強。他的小說有不少是以陳述開始介紹環境,但也有多種變化,或從談話開始,或以描寫肖像作引子,或先寫家庭變遷。《鄉村醫生》在兩天之內進行,逸事與思索相混合。而《三十歲的女人》則時間漫長,幾乎以編年史的順序寫出。《幻滅》在三個不同的環境中進行,彼此互有聯繫。有的哲理小說沒有什麼情節,而以精彩的議論取勝。巴爾扎克的夾敘夾議大多有聲有色,充滿睿智。
在敘事方面,巴爾扎克的短篇小說多半採用第一人稱來敘述,以小說人物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出主要情節,但各篇有不同的變化。《高布賽克》以人物之間的談話方式來進行。《紅房子旅館》由別人來轉述。《薩拉金》的“我”講的是聽到的故事。《澤·馬爾卡斯》由他人道出,講給“我”與另一個同伴聽。《無神論者望彌撒》由德普蘭醫生講給他的學生——“我”來聽。《沙漠裡的愛情》由“我”將故事寫出來,供女友閱讀。《法西諾·卡訥》由當事人講述自己的生平,接近《澤·馬爾卡斯》,不過是單獨對“我”說的。這幾個短篇寫法同中有異,各異其趣。在巴爾扎克之前,還沒有哪一個小說家將這種故事套故事的寫法運用得這么豐富多彩。從敘事學的角度看,有三種敘述語態,一是敘述者大於人物(具有全知視角),二是敘述者等於人物,三是敘述者小於人物。巴爾扎克大半採用第一種和第二種敘述語態。
6、《高老頭》分析
(1)內容梗概
故事發生在1819年冬。巴黎拉丁區有一所古舊、剝落的包飯旅館----伏蓋公寓,是一個叫伏蓋太太的老婦人開的。這裡居住著七位房客:他們是歇業商人高里奧、窮大學生拉斯蒂涅、逃犯伏脫冷、老小姐米旭諾、退職小公務員波阿萊、被趕出家門的銀行家女兒維多莉·泰伊番小姐以及醫科大學生皮安訓。
69歲的高老頭,6 年前結束了他的買賣後,住到了伏蓋公寓。當時,分住在二樓一間最好的房間,每年交一千二百法朗的膳宿費,他衣著講究,每天還請理髮師來給自己梳頭髮,連鼻煙匣都是金的,他算得上這所公寓裡最體面的房客,人們都叫他高里奧先生。寡婦老闆娘還向他搔首弄姿,想改嫁於他當一名本地區的闊太太。
然而,高老頭把他全部的愛都放在兩個出嫁的女兒身上,不受伏蓋太太的誘惑。第二年年末,高老頭就要求換次等房間,並且整個冬天屋子裡沒有生火取暖,膳宿費也減為九百法郎。大家把他當作“惡癖、無恥、低能所產生的最神秘的人物”。常有兩個貴婦人來找他,大家都以為他有艷遇。高老頭告訴大家,那是他的女兒:雷斯多伯爵夫人和銀行家紐沁根的太太。第三年,高老頭又要求換到最低等的房間,每月房錢降為四十五法郎,他戒了鼻煙,辭掉了理髮匠,金剛鑽、金煙匣、金鍊條等飾物也不見了,人也越來越瘦,看上去活像一個可憐蟲。伏蓋太太也死了心,不再叫他高里奧先生,而是叫他高老頭了。
伏蓋公寓另一位房客、法科大學生拉斯蒂涅是外省一個破落的貴族青年。家境貧寒與巴黎豪華生活的刺激加強了他“對權位的欲望與出人頭地的志願”。起先,他沒頭沒腦地用功,後來,他發覺女子對社會生活有極大的影響,便突然想投身上流社會,去“征服幾個可以做他後台的婦女”。他通過祖姑母的介紹,攀上了闊親戚遠房表姐鮑賽昂夫人,並在這位表姐的家裡認識了雷斯多伯爵夫人。回到伏蓋公寓,他把這事說給高老頭聽。沒想到這位漂亮的伯爵夫人竟是高老頭的大女兒。
第二天,拉斯蒂涅到雷斯多伯爵夫人家訪問。他有意提起鮑賽昂夫人是他的親戚,為此,他受到熱烈的歡迎。可是,當他說出他和高老頭住在一起時,卻引起伯爵夫婦的不快。他們把他冷冷地打發了出來。拉斯蒂涅帶著疑惑的心情,到表姊鮑賽昂夫人家求教。子爵夫人便把高老頭和他的女兒的故事告訴了他。
原來高老頭只有兩個女兒,他都喜歡得要命。但現在女兒差不多不承認父親了。高老頭早年喪偶,他照看女兒長大。當女兒到達結婚年齡時,他把全部財產均分給她們作陪嫁,好讓女兒攀上一門好親事。大女兒好虛榮,嫁了貴族雷斯多;二女兒愛錢,嫁給銀行家紐沁根。高老頭滿以為女兒嫁了人,等於有了兩個家。可以受到女兒、女婿的敬重、供養。誰知不到兩年,女婿把他當作“是個要不得的下流東西”,把他從家裡趕了出去。兩個女兒只是要錢要東西時才去找爸爸,可是現在高老頭已沒錢了……聽了表姊的一番介紹,拉斯蒂涅為高老頭流下了同情的淚水。
鮑賽昂夫人告訴拉斯蒂涅,“社會又卑鄙又殘忍”。要他“以牙還牙去對付這個社會”,同時,她還告訴拉斯蒂涅要想在巴黎社會出人頭地,必須得到一個女子的青睞。她提議拉斯蒂涅可以去勾引高老頭的第二個女兒但斐納。她說:“那位漂亮的太太可以做你的幌子。一朝她把你另眼相看了,所有的女人就會一窩蜂的來追你。”最後,她還告訴拉斯蒂涅要善於作假。“倘使你有什麼真情,就得象寶貝一樣藏起。”因此,心狠、女人和作假便是子爵夫人告訴拉斯蒂涅的在巴黎社會晉升的三樣法寶。
子爵夫人的一席話,給拉斯蒂涅上了人生的第一課。他從子爵家裡出來時,“感到在巴黎平步青雲,找到了門路的快樂”。同時,也使他“看到了社會的本相:法律跟道德,對有錢的人全無效力,財產才是金科玉律”。他為了插足上流社會,寫信給母親和兩個妹妹,要她們變賣首飾給他寄一千二百法郎來,因為他要這筆錢來置辦衣物。他在信里威脅說,如果弄不到錢,他便準備自殺。
伏蓋公寓另一位房客伏脫冷,是一個飽經世事的刑事逃犯,外號叫“鬼上當”。他看出了拉斯蒂涅想發財和往上爬的心思,便告訴拉斯蒂涅說,在巴黎的社會裡要走正直的道路,靠個人用功是行不通的。“在這個人堆里,不象炮彈一樣轟進去,就得象瘟疫一般鑽進去。清白誠實是一無用處的”。他向拉斯蒂涅提出一個在六個月內就能造成他幸福的計畫。這就是要他去愛房客泰伊番小姐。因為她是百萬富翁銀行家泰伊番的棄女。而泰伊番只有一個獨生子。伏脫冷向挑動他的一個朋友和泰伊番的兒子決鬥,並把他殺死;泰伊番無人繼承產業,必定回過頭來承認女兒,這樣拉斯蒂涅便可以當上百萬富翁的乘龍快婿了;事成之後拉斯蒂涅只要給他二十萬法郎作報酬,他拿了這筆錢到美洲去經營種植園,再撈它幾百萬,如此一來他的日子也過得象小皇帝一樣快活了。拉斯蒂涅對這份計畫感到害怕和猶豫,於是,伏脫冷又向他指出:“我現在向你提議的,跟你將來所要做的,差別只在於見血不見血。”
拉斯蒂涅陪子爵夫人上戲院看戲,認識了高老頭的二女兒但斐納。回來他把這事告訴給高老頭聽。高老頭由於聽到女兒的訊息,象聽到“上帝的聖旨”一般,然後,他高興地說:“倘使她喜歡你,我也會喜歡你的。”他只埋怨女婿不好,女兒倒是孝順的。他說:“要是有哪個男人使我的小但斐納快活,把真正愛情給她,那我可以替那個男人擦靴子、送信、跑腿……”
第二天,拉斯蒂涅去拜訪但斐納。她剛好欠了一筆債,丈夫不肯給她歸還,心情很煩躁。她要拉斯蒂涅去賭場幫她賭一下。結果拉斯蒂涅運氣好,贏了七千法郎。但斐納便把他贏來的錢償還了債務。
從但斐納家裡出來,拉斯蒂涅又喜又惱。喜的是他釣上了一個巴黎最漂亮、最風流的女子;惱的是伏脫冷教他的發財計畫全給推翻了。高老頭看到拉斯蒂涅喜歡但斐納,便自動出來給女兒拉皮條。他在街上私下租了間房子,作為拉斯蒂涅和但斐納幽會的地方,並以但斐納的名義買了塊金表送給拉斯蒂涅。
與此同時,伏脫冷已差人把泰伊番獨生子殺死了。泰伊番派人來接泰伊番小姐回去。愛但斐納呢,還是愛泰伊番小姐?拉斯蒂涅腦子裡波濤起伏。最後,他選擇了但斐納,因為他想“這樣的結合既沒有罪過,也沒有什麼能教最嚴格的道學家皺一皺眉頭的地方”。
房客米旭諾老小姐接受了警察局暗探的差使,刺探伏脫冷的身份。一天,她用麻藥麻翻了伏脫冷,發現了他身上囚犯的印記,原來伏脫冷是個刑事逃犯,於是他被捕了。
但斐納和丈夫吵嘴跑來找高老頭。她告訴父親,銀行家向她提出一個交換條件:即他可以讓妻子和拉斯蒂涅自由來往,但妻子不能向他要回陪嫁的錢。高老頭要女兒不能接受這條件。他說:“錢是性命,有了錢就有了一切。”但斐納的事未了,雷斯多夫人又來找高老頭。她要父親給她一萬二千法郎,以挽救其情夫將要遭到坐牢的危險。這時高老頭已分文不剩了,他為但斐納租房子剛好花去了這個數目。於是,姐妹倆當著父親的面吵起嘴來。高老頭愛莫能助,感到十分傷心和痛苦。他歇斯底里地喊道,他一點法子也沒有了,除非去偷、去搶、去殺人、去賣壯丁
受了這場刺激,高老頭中風病倒了。接著又是腦溢血。可是,在高老頭患病期間,兩姐妹都沒有來看望他。但斐納關心的是她即將參加盼望巳久的鮑賽昂夫人家的舞會;雷斯多夫人來過一次,但不是來看望父親的病,而是她欠裁縫一千法郎的定錢,要父親給她支付。高老頭只好又賣掉自己的餐具和銀耳環,並抵押了年金。
鮑賽昂子爵府上舉行盛大的舞會,公主、爵爺、名門閨秀都前行參加。五百多輛馬車上的燈照得四周通明雪亮。客廳里富麗堂皇,“樂隊送出一句又一句的音樂,在金碧輝煌的天頂下繚繞”。但這一切豪華在子爵夫人心中巳變成一片荒涼,這是她告別巴黎貴族上流社會最後一次出頭露面了。她得知她的情人阿瞿達侯爵已由皇上批准和銀行家女兒洛斯斐特小姐結婚了。她叫拉斯蒂涅去阿瞿達那裡討回了全部情書,流著淚把它燒了。為此,她看破巴黎紅塵,舞會結束後就要藏身到諾曼第鄉下去了。
拉斯蒂涅把表姐送上別離巴黎的馬車。當他回到伏蓋公寓時,他感到已經受完了“教育”,並認為他是“入了地獄,而且還得耽下去”。
高老頭病危。臨死前,他要再見女兒一面。可是兩個女兒都推三阻四不來。雷斯多夫人和丈夫嘔氣不來;但斐納說夜裡參加跳舞會著了涼不能來。高老頭眼淚汪汪,這時他才明白他和女兒的關係是建立在金錢上面,他有錢就受到女兒的尊敬和親熱;錢沒了,就象個被榨乾的檸檬的空殼一樣被扔到街上。他歇斯底里地喊道:“社會、世界都靠父道做軸心的;女兒不愛父親,不是天翻地覆了嗎?”最後,雷斯多夫人來了一下,但父親巳咽氣了。
高老頭出殯時,沒有一個女兒女婿去送葬。只派了兩駕打著爵徽的空車跟在棺柩的後面。棺木是由皮安訓向醫院廉價買來的,送葬費由拉斯蒂涅賣掉了一塊金表支付。整個殯葬冷冷清清。拉斯蒂涅在高老頭棺木入土時,傷心起來,他瞧著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後一滴眼淚。然後,他看著塞納河兩岸慢慢亮起的燈火,氣概非凡地說了一句:“現在咱們倆來拼一拼吧!”他為了表示向社會挑戰,晚上便上銀行家太太但斐納家去吃晚飯了。
(2)思想意蘊
《高老頭》濃縮了《人間喜劇》的主題 :
①第一、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的罪惡和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
在小說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圍繞金錢這個軸心鏇轉,阿瞿達侯爵貪圖20萬法郎利息的陪嫁,拋棄了相愛多年的鮑賽昂夫人;米旭諾和波阿萊小姐為了3000法郎獎金,出賣鄰居;為了20萬法郎現金,伏脫冷布置陷阱,謀害泰伊番的獨生子;年近半百的伏蓋太太覬覦高老頭的財產,不惜在他面前搔首弄姿,獻媚取寵;拉斯蒂涅拚命追求紐沁根太太,也是為的錢財……。而作品中高老頭的悲劇最具代表性意義:高老頭給兩個女兒每人八十萬法郎的陪嫁,她們還不感到滿足,終於被她們搜刮淨盡,像擠幹了汁水的檸檬一樣被他們扔掉。溫情脈脈的家族關係、父女關係蕩然無存,金錢對人心的敗壞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
②反映了貴族階級在資產階級的金錢打擊下,必將退出歷史舞台的命運。
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封建貴族贏得了政治上的暫時優勢,但他們畢竟屬於垂死的腐朽的社會力量,因而真正的主角不是他們,而是擁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資產階級的逼攻之下,他們潰不成軍,節節敗退。小說中有幾個突出的事例說明了這一點:拉斯蒂涅腐化墮落,成為資產階級的俘虜;阿瞿達侯爵本來是葡萄牙“最有名最有錢的貴族”,如今他也放棄門第觀念,投入資產者的懷抱;雷斯多伯爵夫人度日如年,負債累累,正如作品所言:“明里過著闊綽的生活,暗地裡卻受著窮困的煎熬”,“昨天在爵府的高堂上,今日在債主的腳下”; 鮑賽昂夫人的情感失意;等等。鮑賽昂夫人的命運集中反映了整個貴族階級的沒落。她曾是貴族社會的一個領袖,她的姓氏能使人聽了改容。可是,她的情夫為了娶上暴發戶的女兒,得到二十萬法郎利息的陪嫁,狠心拋棄了她。這表明資產階級暴發戶打敗了世代簪纓的貴族,貴族階級必將退出歷史舞台。
③表現人性的多元異化。
小說中,高老頭被金錢和畸形父愛異化;拉斯蒂涅、伏脫冷、阿瞿達被野心和金錢異化;鮑賽昂夫人被虛榮異化。
④反映了巴爾扎克世界觀的矛盾
當然,這部小說也反映了巴爾扎克世界觀的矛盾。例如,他看出了封建貴族階級滅亡的必然性,卻又同情、美化貴族。小說通過高老頭被女兒遺棄至死的描繪,揭露了金錢毀滅人性,破壞家庭的罪惡,但又宣揚充滿封建意識和人性論色彩的“父愛”,模糊了高老頭的資產階級面目。作家通過拉斯蒂涅從貴族青年轉化為資產階級的描繪,反映了青年貴族被資產階級所腐蝕、同化的歷史事實,但又同情他的個人奮鬥,強調環境對他的誘惑以及內心的善惡鬥爭,對他的這種轉變深表惋惜。
(3)人物形象
①拉斯蒂涅
拉斯蒂涅是成長過程中的青年野心家形象。在《高老頭》中, 他性格的發展主要是通過鮑賽昂夫人、伏脫冷和高老頭三位人生導師的“人生三課”教育來完成的。
拉斯蒂涅初步進入巴黎社會時,既渴望飛黃騰達 ,又良知尚存。他在鮑賽昂夫人那裡接受了社會教育的第一課。正當失意的鮑賽昂夫人告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會晉升的三樣法寶:心狠、女人和作假。接著伏脫冷給他上了第二課。伏脫冷誘導他“要弄大錢,就要大刀闊斧地乾,要不就完事大吉。”資產階級的道德準則被伏脫冷一語道破,它深深地印在拉斯蒂涅的心中。但是,拉斯蒂涅並不是立即就全部接受下來並付之實施的。他的經歷,他的見聞,不斷印證了伏脫冷的邪惡說教。大量的罪惡事實,特別是伏脫冷的被捕和鮑賽昂夫人的退隱,對他震動尤大。高老頭的悲慘死去,是拉斯蒂涅上的最後一課。他看到兩對女兒女婿的無情無義和這個社會寡廉鮮恥的真實面貌。在埋葬高老頭的同時,他把剩下的一點神聖感情也一起埋葬了,最後慾火炎炎地投入社會的罪惡深淵,踏上了野心家的道路。在《人間喜劇》的其他作品中他多次出場:他靠紐沁根夫人爬了上去,娶了她的女兒,被封為伯爵,成為貴族院議員、副國務秘書,大搞投機買賣。
拉斯蒂涅的形象揭示了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利已主義對人性的毒害,同時反映了封建貴族滅亡的一種形式——其子弟向資產階級的演變。
②高老頭
高老頭是一個具有濃厚封建宗法觀念的商業資產者的典型,同時他又是封建宗法式“父愛”與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觀念衝突之下的犧牲品,一個“父愛基督”。
高老頭原來是個普通的麵條商人,大革命時代,他趁東家破產之機盤下鋪子,作了麵條老闆。後來又插足政界,勾結官方,操縱行情,通過囤積居奇,製造糧荒,大發橫財。他的“發跡”,正是資產階級暴發致富的真實寫照。
可是在這部小說的故事開始以後,他的處境完全變了。這個時候的高老頭已經賣掉鋪子,把資本全都送給兩個女兒作陪嫁。女兒女婿見他財產不多,不再孝敬他。高老頭一氣之下住進了寒磣的伏蓋公寓。在此期間,高老頭的生活來源儘管是早年的骯髒資本,但從社會地位和家庭關係看,他卻成了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人物,不僅房東和鄰居拿他出氣,就連女兒女婿都不理他。雖然如此,高老頭還是節衣縮食,變賣所有值錢的東西,抵押終身年金,儘量滿足兩個女兒的要求。最後,高老頭被榨乾了,一無所有,貧病交加。臨死之前,高老頭呼天號地,想見女兒一面,可她們只顧自己在舞會上大出風頭,無暇過問父親,讓他冷冷清清地死在伏蓋公寓。
高老頭的悲劇,反映了法國大革命以後新舊兩個時代的人在思想感情和人生目的上的巨大差異,揭露了人與人之間冷酷的金錢關係。
③鮑賽昂夫人
鮑賽昂夫人是在資產階級的逼攻下走向滅亡的貴族的典型形象。她是王室後裔,曾經是巴黎社交界的領袖、明珠。只要能進她的客廳,就可以在上流社會暢行無阻。但是她也敵不住金錢勢力攻擊,同她相愛三年的阿瞿達侯爵為了一筆陪嫁而拋棄了她。小說極力渲染鮑賽昂夫人告別巴黎的盛大舞會,烘託了人物內心的淒涼。一到內室,她就焚毀情書,淚流滿面。這個象徵性的結局是貴族階級衰亡的生動寫照。巴爾扎克不惜筆墨歌頌她、讚美她,但是,這位貴婦的思想性格存在著不可理喻的矛盾。她雖不與資產階級同流合污,卻又指導拉斯蒂涅追求銀行家的太太,讓他藉助金錢勢力出人頭地。可見,她的信念也被金錢勢力粉碎了,喪失了貴族階級的自信心。她的遭遇,一方面反映了貴族階級的沒落,另一方面批判了金錢勢力對感情的褻瀆,對家庭幸福的破壞。
④伏脫冷
伏脫冷是另一種類型的野心家和資產階級掠奪者形象。他堪稱一部當時法國社會形形色色罪惡的百科全書。他深諳社會的黑暗內幕,主張不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不惜出賣自己。巴爾扎克把他視為自己的得意創造,甚至說他是“一首惡魔的詩”。這個人物既是社會罪惡的揭發者,也是社會罪惡的製造者。在《人間喜劇》中,他最終投靠了統治者,當上了巴黎秘密警察廳廳長,頗具諷刺意味。通過這一形象,巴爾扎克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黑社會,從而擴大了作品社會批判的廣度;另外他為上流社會提供了一個伏脫冷式的背景,襯托出達官顯貴的卑鄙殘忍,增強了小說的批判深度。
(4)藝術特色
《高老頭》在情節結構、人物塑造、細節描寫、語言等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①情節結構上線索紛繁而中心突出。
小說中有四條情節線索。兩條主線是高老頭父愛的悲劇;兩條輔線是鮑賽昂夫人的隱退和伏脫冷被捕。從人物關係看,四條線索都與拉斯蒂涅相關,從思想意義看,四條線索都提示了金錢底下的罪惡和與此相關的人與人之間、封建貴族與資產階級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所以情節線索雖然多,卻不散亂,而是有一個明確的中心,猶如一部交響曲的幾個和聲部,統一於一支主鏇律,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是極具匠心。
②善於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小說圍繞拉斯蒂涅這箇中心人物,具體而又生動地描繪了三個環境:破舊寒酸的伏蓋公寓,金碧輝煌的貴族府邸和豪華鄙俗的銀行家住宅。拉斯蒂涅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拉丁區的貧窮與日耳曼區的奢華反差那么強烈,自然而然地刺激著他的神經,使他嚮往上層社會的豪華奢侈,厭惡伏蓋公寓的陳腐庸俗。巴爾扎克不僅擅長描寫客觀環境,而且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表現社會環境,真實地再現出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關係,為典型人物的塑造提供厚實的根基。在這個典型的人生舞台上,高老頭演了一幕家庭痛史;鮑賽昂夫人演了一出愛情悲劇;而伏脫冷則導演了一樁殺人劫財的命案……拉斯蒂涅親眼目睹了這些慘劇,這些慘劇也污染了他的靈魂,影響了他的性格發展。由此可見,拉斯蒂涅不顧一切向上爬的性格,完全是環境造成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就是說,巴爾扎克的環境描寫既能反映出時代風貌,又有利於典型人物的塑造。但那過於細膩煩瑣的描寫,不免有些臃腫之感。
③細節的真實性和生動性。
巴爾扎克十分重視作品的細節描寫,他說:“小說在細節上不是真實的話,它就毫無足取了”(《巴爾扎克論文學》68)。他還認為,作家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細節的真實。巴爾扎克不僅重視生活細節的描寫,尤其擅長經濟細節的描寫,並以此來反映階級關係和社會地位的發展變化。比如,高老頭在伏蓋公寓寄居期間膳宿費的變化,就反映了人物身份、地位的變化。
巴爾扎克不僅重視細節的真實性,而且追求細節的生動性。為了突出高老頭的父愛,巴爾扎克運用誇張手法極力渲染細節,以便刻畫人物性格。比如,高老頭臨死前的細節描寫,為突出高老頭的父愛起了重要作用。
④語言上有三個特點:一是個性化,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及其經歷;二是準確、生動、豐富,具有藝術魅力;三是精闢、深刻,富有哲理。
僅舉一例欣賞:鮑賽昂夫人帶著拉斯蒂涅來到劇院,準備幫他結識紐沁根太太,拿她作為晉身階梯。請聽這對表親圍繞紐沁根太太的一段對話:
“她可愛得很,”歐也納瞧了瞧德·紐沁根太太。
“她的眼睫毛黃得發白”。
“不錯,可是多美麗的細腰身”!
“手很大”。
“噢!眼睛美極了”!
“臉太長”。
“長有長的漂亮”。
“真的嗎?那是她運氣了。你瞧她把眼鏡舉起放下的姿勢!每個動作都脫不了高里奧氣息”。
鮑賽昂夫人這些話使歐也納大為詫異。對於同一個女子的姿色風韻,兩人的評價絕然相反,使人難以判斷紐沁根太太的美醜。但是,人們從中可以聽出對話者的不同身份、地位、性格及其內心活動。拉斯蒂涅一味讚嘆,把短處看成長處,是因為他色迷迷、情切切;他的語言直率、曉暢,透露出幾分初入世者的天真。鮑賽昂夫人的評論,則處處顯示出居高臨下的地位、高傲的態度和鄙夷的神情。像這樣潛台詞豐富、個性色彩鮮明的家常對白,在小說中隨處可見。

福樓拜

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是19世紀中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稱作“現代小說的接生婆”(馮漢津語)。 他代表了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從50年代起強調科學精神,表現客觀冷峻風格的創作傾向。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開創了文學史上的一個新紀元。福樓拜的重要作品還有《薩朗波》、《情感教育》、《聖安東的誘惑》和《三故事》。
《包法利夫人》通過包法利夫人不幸的婚姻、戀愛遭遇,以嚴峻無情的筆調,描繪了七月王朝時期庸俗醜惡的社會生活,揭露了表面繁榮掩蓋下的殘酷剝削,揭示了金錢關係的醜惡,以及這個社會中人的精神生活的貧乏與空虛。作品對自私、鄙俗、狹隘、空虛的市民階層的精神世界的刻畫,尤為成功。主人公愛瑪是一個為社會所毀滅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形象,她從純潔的少女蛻變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後走向毀滅,社會環境對她的人生觀的變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包法利夫人》藝術上具有嚴格的寫實手法,謹嚴的結構,細膩的描寫,講究的文體,在平靜的敘述中展示人物不平靜的心靈,構成了作家的獨特風格。福樓拜主張以科學的態度創作文學作品,他反對在作品中表現作者的傾向性,反對藝術為社會政治服務,反對主觀的抒情和議論,實已透露出自然主義的某些信息。
早在上一個世紀,已有論者強調這部小說的心理學和哲學層面。儒勒·德·戈吉耶發明了“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把它定義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構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
福樓拜研究在20世紀蔚為顯學。20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法國“新小說”作家和理論家們視福樓拜為先驅。讓·羅賽主要研究《包法利夫人》的敘述技巧和敘述觀點,他說這部“什麼也不涉及的書”是現代反小說的祖先。這話也不是毫無根據。福樓拜本人在一封信里說過:“我以為美的,是一本什麼也不涉及的書,一本沒有外部聯繫的書,它以自身風格的內在力量支撐自己,如同地球無所憑籍,懸在空中,一本幾乎沒有主題的書,或者,至少,主題幾乎是看不見的,如果這是可能的。”在另一封信里他又說:“因此既沒有美麗的題材,也沒有卑賤的題材,而且,從純藝術的觀點來看,我們幾乎可以把不存在任何題材奉為格言,因為風格本身就是觀察事物的絕對方式。”小說中對物體的刻畫越是精細,這個物體就越是孤立於它所從屬的那個整體,除了它作為物體存在於那裡,失去其他任何意義,如小說中夏爾的那頂帽子。

法朗士

原名阿納托爾·弗朗索瓦·蒂波(1844—1924),跨世紀的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法朗士”是他父親法朗索瓦的縮寫,又因他愛祖國法蘭西,便以祖國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筆名。1921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輝煌的文學成就,它的特色是高貴的風格、深厚的人類同情、優雅和真正高盧人的氣質”。
法朗士的成名作是長篇小說《波納爾之罪》,以一個文獻學家為主角。這個獨身的老學者為了搜求古籍﹐往往到遠方旅行他為救護一個孤女﹐幾乎遭人陷害。作者塑造了一個十分成功的老學者的形像。
法朗士最著名的是他的一系列歷史題材小說,包括《苔依絲》、《鵝掌女王烤肉店》、《企鵝島》、《諸神渴了》和《天使的反叛》等,以及長篇四部曲《現代史話》(或譯《當代史話》),包括《場邊榆樹》﹑《人體服裝模型》﹑《紅寶石戒指》和《貝日萊先生在巴黎》。
《諸神渴了》是法朗士的代表作,被稱作 “情節很戲劇的一部傑作”(頒獎辭)。作品以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專政的歷史為背景,反映當時法國的社會生活和作家對革命的評判。主人公加姆蘭是一個很有才能的畫家,他窮困潦倒,但具有“崇高”的共和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他後來成了革命法庭的一個鐵面無情的法官。羅伯斯庇爾垮台後,加姆蘭因為受牽連而被拉去處決。作品末尾加姆蘭的母親那憂傷的一席話中,隱含著作家對革命的真實態度:“……別對我說革命將建立平等。人們永遠不會平等。這是不可能的,儘管你們已經在這裡把一切搞了個底朝天。永遠會有顯貴和無名小卒,永遠會有胖子和瘦子。”
《現代史話》反映了第三共和國時期的法國廣闊的社會政治生活,頭兩卷寫法國外省某城市競選主教,兩個候選人之一的基特萊﹐以善於逢迎貴族婦女獲勝,但他上任後﹐凶相畢露。作者藉以揭示教士善變的面貌。從第 3捲起寫德雷福斯事件。書名“紅寶石戒指”即主教手上所戴的戒指﹐象徵教權。事件中居主導地位的正是教權派,他們勾結貴族保王派和軍事當權派﹐加上外圍的反動沙文主義﹑反猶太主義等各種勢力﹐互相利用﹐互相爭奪。在第 4卷中﹐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貝日萊先生這時從外省被調到巴黎﹐任大學拉丁文學講師。他是法朗士的代言人﹐為德雷福斯翻案而鬥爭。他到處發議論﹐常和統治階級的論調針鋒相對。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醜惡的嘲諷和抨擊。
法朗士的作品,就風格和結構來說,在文學史上是別樹一幟的。他的小說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只有日常所見的平凡生活片斷,人物的對話多於故事的敘述,哲學的論辯超過事物的描寫;他對醜惡現實的嘲諷,用的是“聖人的溫和語氣(高爾基語),妙趣橫生而鞭辟入裡,幽默雅致而從不失其高貴矜持的風度。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雋永﹐韻味深長。
在文藝理論方面﹐法朗士要求文藝評論家發表自己的主張﹐反對強加於人和教條式的批判。
法朗士65年創作的傑出成就,使他成為“一位真正的文壇宗師”,在國內外贏得了極高的聲望。1924年法朗士逝世,法國政府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國葬。

巴黎公社文學

在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插曲——巴黎公社文學。它代表了19世紀無產階級文學的最高成就。它真實地記錄了巴黎公社成員和法國人民英勇的鬥爭事跡和反動派對巴黎公社革命血腥鎮壓的滔天罪行,表現了被壓迫階級為爭取做人的權利而鬥爭的主題,塑造了無產階級的英雄形象。巴黎公社文學的代表是歐仁·鮑狄埃,他的代表作《國際歌》表達了無產階級的心聲,具有國際性影響。

自然主義文學

發展概況

自然主義文學是流行於19世紀後期,產生於批判現實主義之中的一個文學思潮和流派。它濫觴於福樓拜,至19世紀70年代後形成高潮。法國的莫泊桑等人集體發表的《梅塘之夜》是這一運動的宣言書。80年代“梅塘集團”解體,自然主義文學運動在法國趨於衰落,但在其他歐美國家流行起來。

基本特徵

1、強調寫真實,把真實理解為自然,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要求作家真實地而不是典型化的描寫日常生活。
2、強調客觀性。要求作家消失在情節背後,不對其描寫對象作道德評價。
3、突出科學性。把一切歸於自然法則,尤其是生物遺傳規律。把文學創作看作科學實驗的過程。

左拉

愛彌爾·左拉(1841——1902)是自然主義的倡導者和理論家,也是19世紀後期法國最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
1、左拉的理論貢獻
作為自然主義理論的創始人,左拉的美學思想集中體現在《實驗小說》(1879)、《自然主義戲劇》(1881)和《自然主義小說家》(1881)等書中。左拉認為,小說創作類似科學實驗,不過它的實驗對象是人,實驗的目的就是研究、闡釋時代、環境、遺傳對於人的影響。在他看來,人的行為是受時代、環境、遺傳三種因素決定的,而環境與遺傳又受生物學和生理學的支配(並非社會規律在起作用),所以作家應從人的動物本能和遺傳因素的角度考察人的思想行為。他還主張,小說家只觀察事實,研究事實,而不做任何結論;小說家應該超越道德、超越政治,客觀記錄生活現象。
左拉為了說明自己所提倡的“自然主義”的魅力,把巴爾扎克稱為“自然主義小說的創建者”,把司湯達稱為“自然主義小說之父”,把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稱為“自然主義小說的典範”。因此我們看到,左拉的理論其實是和現實主義一脈相承的。
2、左拉的創作
左拉的創作實踐突破了自然主義理論的束縛,轉向了現實主義。也就是說,從主流看,左拉屬於現實主義作家。當然,他的作品裡頭留有自然主義的明顯痕跡。
1867年,左拉發表第一部自然主義作品《黛蕾斯·拉甘》,描寫一個女人和她的情夫在肉慾的驅使下合謀殺死了女人的丈夫,後來又感到懊悔,並發展成為彼此仇恨,以至精神失常,最後自殺。
1868年,左拉發表又一部自然主義的樣板作品——長篇小說《瑪德萊納·菲拉》,也充滿著病態的愛情心理分析。
在這兩部小說之後,左拉效法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歷時25年,完成了包括20部長篇小說的社會史詩《盧貢-馬卡爾家族》。
《盧貢-馬卡爾家族》(1868~1893)的老祖宗阿黛拉伊德·福格是富裕農民的女兒,精神病患者,1786年嫁給溫靜而又魯鈍的園丁盧貢,次年生下一子。由於父親沒有太大毛病,這個支系的後代身體比較正常,分布在上層社會,有的成為反動政客。1788年盧貢去世,福格又同酒精中毒者馬卡爾姘居,生下一男一女。因為血緣關係,他們的後代都不健康,淪落底層。1851年福格精神失常,進入瘋人院,一直活到105歲。家族成員共分五代總計32人,皆受遺傳、時代和環境影響,最後幾乎死光。這些人物分散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有大臣、醫生、銀行家、記者、店主、商販、工人、農民、流氓、流浪漢、演員、妓女、畫家等等。
左拉描寫盧貢-馬卡爾家族五代人的生活,是要說明種族、環境、時代對人的影響。但實際上小說卻以近乎編年史式的詳細程度,展現了第二帝國的所有重大事件,占主導地位的不是遺傳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它是一部形象的社會史,就內容的廣闊性與豐富性而言,比起巴爾扎克有過之而無不及。換句話說,“病理研究”讓給了社會研究,生物遺傳決定論被社會環境決定論所取代,血緣及其遺傳關係只是作家用來連線20部作品的一個紐帶,家族史衍化成了社會史。所以他給小說加了一個副標題“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所謂自然史,即從生理角度研究血緣和遺傳問題。所謂社會史,就是研究第二帝國時期的各種社會問題。小說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完全有資格被稱為第二帝國時期的百科全書,其中包括政治(《盧貢家族的命運》)、軍事(《崩潰》)、宗教(《莫雷教士的過失》)、商業(《婦女樂園》)、房地產投機(《貪慾》)、金融(《金錢》)、科學(《帕斯卡爾醫生》)、藝術(《作品》)、工人生活(《土地》)、交際界(《娜娜》)、日常生活(《家常瑣事》、《愛的一頁》)等,僅人物就有1200多,反映了第二帝國的本質特徵:“瘋狂與恥辱的奇特時代”,海外殖民統治,社會生活中的冒險、狂熱、社會罪惡、帝國的崩潰,同時展示了19世紀後期法國社會發展的新趨勢: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盧貢—馬卡爾家族》中影響最大的長篇小說是《小酒店》、《娜娜》、《萌芽》、《金錢》、《崩潰》和《帕斯卡爾醫生》。
《小酒店》是左拉的成名作,也是左拉第一部取材於工人生活的小說。女主人公綺爾維斯是馬卡爾家族的第三代,她曾以勤奮勞動創造家庭幸福,但災難接踵而至。先是做蓋房工的丈夫從屋頂摔下致殘,整日泡在小酒店淪為酒鬼。接著是以前的情人趁機糾纏,使她肩負著養活兩個男人的重壓。難以招架的窮困折騰得她心灰意冷,以致染上酒癮,最後跟丈夫一起貧病潦倒而死。小說採用寫實手法,既暴露社會的不公和工人的不幸,也不迴避對工人酗酒鬥毆、縱慾墮落等行徑的描寫。
《娜娜》里的女主人公娜娜是綺爾維斯的私生女,16歲時因為失身而淪為暗娼,成年後因全裸扮演金髮愛神而成為巴黎藝壇明角。各種社會名流為了能和她共度良宵,不惜揮金如土。而娜娜卻由最初的出賣肉體以謀生變成了報復行為,最後患上不治之症而死。作品通過娜娜短暫一生的興衰沉浮,詳盡地表現了第二帝國時期法蘭西上流社會那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荒淫糜爛的生活風俗,預示著第二帝國必然走向崩潰和滅亡。
《金錢》(1891)描寫了法國金融資本的發展和競爭,反映第二帝國時期壟斷資本經濟的活動情況。在房地產投機中遭到失敗的薩卡爾(即阿里斯提德---家族史小說第2部《貪慾》中的房地產投機商)在本書中再度出現,他同一些投機家組成財團,開辦了一個巨大的“世界銀行”,利用銀行的資金在交易所大搞買空賣空的投機活動,發了大財,但最後還是被對手擊敗,成為破產者,鋃鐺入獄。後來他又逃往外國,再次搞起投機冒險的勾當。薩卡爾瘋狂地追逐金錢,既貪婪,又腐化,體現了帝國主義時代大資產階級的特徵。
《崩潰》運用白描手法再現普法戰爭中法軍在色當之役的慘敗,肯定普通人的愛國精神,揭露統治者的背叛和國家制度的腐敗。
《帕斯卡爾醫生》是《盧貢—馬卡爾家族》的最後一部小說,主人公帕斯卡爾醫生是這個家族發展過程的總結者,他“二十多年來一直密切注意著這個家族的每個世代,他登記什麼人降生、什麼人死亡,多少次婚嫁、家庭里的重要事件,按照他的遺傳學的原理,對每種情況做了簡明的記載,他有那么一張發黃的紙,上面有一株用重重筆觸畫出的象徵性的樹,這樹的枝幹伸展開,彼此分離,在這上頭橫里排出五行大樹葉,每一張樹葉上寫著一個名字,以細小的字型註明該成員的小史與遺傳情況。”這一樹狀的世系圖,印在《盧貢—馬卡爾家族》的卷首,事實上是左拉這部宏篇巨著人物關係的脈絡。
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左拉創作了《三城市》三部曲,包括《魯爾德》(1894)、《羅馬》(1896)、《巴黎》(1898)三部小說,基本內容是揭露宗教的欺騙和提倡通過科學改造社會。其後,左拉又創作了《四福音書》:第一部《繁殖》(1899)、第二部《勞動》(1901)、第三部《真理》(1903)、第四部《正義》沒有完成。《四福音書》是表現左拉社會理想的作品,他幻想通過階級合作達到理想社會。總的傾向是一種空想的社會主義。《四福音書》內容比較抽象,藝術成就也大不如前。
3、《萌芽》
《萌芽》是《盧貢—馬卡爾家族》的第十三部,是左拉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正面描寫產業工人大規模罷工鬥爭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真實再現煤礦工人受資本家殘酷剝削的貧困狀況,反映了工人階級的覺醒和自發的反抗鬥爭。是19世紀反映工人運動的優秀小說。
作品主人公艾堅·朗傑是法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政治覺悟的早期工人運動領袖形象。他是馬卡爾家族的第四代,一家鐵路工場的機器工人,由於經濟危機再加上酒精病毒的作用被廠方解僱。當他流浪到蒙蘇煤礦成為礦工以後,信仰社會主義的他親眼目睹了礦工們惡劣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決定宣傳革命真理,領導工人鬥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並與國際工人協會建立了聯繫。但是,他的主張遭到無政府主義者蘇林的反對。礦主利用經濟危機,加重對工人的盤剝,艾堅看到時機成熟,組織工人罷工。這場鬥爭持續了幾個月,蔓延到了其它礦區。煤礦公司拒不接受工人提高待遇的復工條件,還派軍警血腥鎮壓工人運動。就在工人被迫復工的當天,蘇林暗中搗毀排水設施,造成礦井崩塌的慘劇,很多工人喪生。艾堅有幸被救,前往巴黎繼續參加革命。
《萌芽》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作者真實地描寫了工人的生活條件、井下勞動和罷工鬥爭,具有細緻筆法和史詩格調完美結合的特色。
作家把粗獷和細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有雄渾豪放的氣勢,又有細緻入微的描繪。在描寫礦工困苦的生活時,作家把他們那種無以果腹、飢餓貧困到了極點的慘狀,描摹得真實而具體。在描寫礦工的非人勞動時,左420拉真實地寫出了他們在礦井底下膛著泥水、跪著、爬著、仰面躺著幹活的那種摧殘生命的可怕圖景。工人們汗流泱背,喘息不止,四肢被水泡腫,腳被煤石戳青,有時甚至把肉都刮下來。工人們整個變成了黑色,連吐的痰都是黑的。在描寫工人悲慘生活的具體性和準確性方面,沒有一個現實主義作家能夠同左拉相比。
在描寫工人們的罷工時,左拉真實地反映出他們在陷於絕境情況下被迫掀起反抗鬥爭的壯闊場面,使小說具有一種粗獷和雄渾的美。數乾名由於飢餓而憤怒和發瘋的工人,眼睛裡冒著火,從一個礦村走到另一個礦村,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滾滾向前衝去,摧毀一切,掃蕩一切。小說在結構上的嚴密布局和節奏上的沉穩有力,加以描寫上的雄渾氣勢,都使《萌芽》具有一種古代史詩的特點。
其次,對比手法的運用十分明顯。
工人家庭的貧苦同資產階級的優裕生活形成了尖銳的對照。馬厄一家不到四時就得起床,帶上一小塊麵包前去上工,而資本家格雷古瓦家睡到九時才起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小姐的奶油蛋糕和朱古力而忙碌。馬厄兩個“面色蠟黃、頭髮枯槁、身材瘦小、發育不良、受著貧血症折磨”的孩子同格雷古瓦胖胖的女兒賽茜兒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第三,小說結構嚴謹。
這部小說有引子、開場、發展和高潮,還有結尾,情節進展井然有序、節奏沉穩,尤其是對民眾鬥爭場面的描寫有聲有色,氣勢磅礴,具有史詩特點。
但是,這部作品也有一些藝術上的缺點,即濃厚的自然主義手法。左拉往往過分強調生理因素和動物本能的作用。比如在描寫工人們的愛情生活時,自然主義手法較多,往往帶有動物性的色彩。在描寫艾堅喝酒後“眼睛裡燃燒著殺人的狂怒”,說這是他的酒精中毒的祖先遺傳的結果。
《萌芽》雖然有這樣一些瑕疵,但它仍不失為優秀的作品。它是作為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真實地描寫了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雙方你死我活鬥爭的小說而留傳於世的。

莫泊桑

基·德·莫泊桑(1850——1894)是世界文壇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另外兩個是契訶夫和歐·亨利),一生創作有中短篇小說300餘篇,長篇小說6部。成名作和代表作是短篇小說《羊脂球》;著名的長篇小說是《一生》和《漂亮朋友》(《俊友》)。
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就題材和反映的內容看,有四大類:
(1)普法戰爭題材的短篇小說。
莫泊桑親身經歷了普法戰爭,他的小說歌頌了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特別善於通過普通人的愛國行為,表現法蘭西民族不屈的精神。《羊脂球》、《蜚蜚小姐》、《兩個朋友》、《米龍老爹》、《蠻子大媽》、《一場決鬥》、《俘虜》等都是寫普法戰爭的短篇小說。
(2)反映小資產者生活的短篇小說。
莫泊桑做了七年小公務員,熟悉小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寫出了一系列描寫小資產階級生活的小說:《遺產》、《珠寶》、《我的叔叔于勒》、《勳章到手了》、《首飾》、《騎馬》等。
(3)寫諾曼第鄉村生活的作品。
諾曼第是莫泊桑的家鄉,他在這裡長大,這裡的風土人情都被他寫進了短篇小說中。這類作品中著名的有《一個女長年的故事》、《一個諾曼第人》、《比埃洛》、《在鄉下》、《一次政變》、《真的故事》、《老人》、《瞎子》等。
(4)反映妓女生活的短篇小說。
莫泊桑曾有過放蕩的生活,熟悉花街柳巷。他同情風塵女子,了解她們的生活,憐憫她們的遭遇,他有相當多短篇小說都以妓女為主人公。《羊脂球》、《蜚蜚小姐》都讚美了妓女在大敵當前時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之心。而《壁櫥》、《海港》、《一個妓女的漂泊史》等都是以人道主義同情心描寫妓女的不幸和苦難。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逼良為娼的罪惡。
莫泊桑中短篇小說的藝術成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表現在:
(1) 取材於平常的日常生活,截取具有典型意義的片斷,篇幅雖小卻反映出深刻的社會內容。比如在《羊脂球》中,作者把貴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反對黨人、下層階級等10人安排在一輛馬車上,這實際上是法國社會的一個縮影,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又如《繩子》通過一個人只因撿了一截繩子而背上了不光彩的名稱並最終抑鬱而死的悲劇,批判了人類社會的庸俗與醜惡。
(2)作者基本上不直接表態而是通過故事本身來表示自己的傾向。自己盡力做到客觀、冷靜,對人物的同情與厭惡不直接從自己嘴裡說出。
(3)構思與布局的巧妙。如《項鍊》,一開始平穩鋪開,可情節突發轉折,最後往往出現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
(4)不受篇幅的限制,細節描寫準確而傳神,較為細膩。
(5)客觀冷靜的口吻和簡約、洗鍊的文風。
莫泊桑繼承了福樓拜的客觀寫實態度,創作中始終保持旁觀者的冷靜。他的文風簡約、洗鍊。往往用簡潔的文字勾勒故事背景,然後寥寥數語展示人物的相貌特徵,描述其習慣動作或口頭禪,人物神情便躍然紙上。
莫泊桑在長篇小說創作上也堪稱大家,他繼承了巴爾扎克、司湯達、福樓拜的現實主義傳統,在心理描寫上又開拓出新路。它的長篇小說《漂亮朋友》是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通過一個冒險家發跡的經歷,深刻地揭示了第三共和國政治、經濟等的複雜現象,以犀利的筆觸,揭露新聞界和政界的黑幕。小說還成功塑造了一個現代冒險家杜洛阿的典型形象。他道德淪喪,極其無恥,陰險狡詐、心狠手辣,在東方殖民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回到巴黎後為了往上爬而不擇手段,利用戰友、情婦等關係,在短時期掠取了巨額財富,爬到了令人眩目的社會位子上。小說還展示了瓦爾特、馬蒂厄等政客的群醜圖

都德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梅塘集團中一位別具特色的小說家。他的作品文筆流暢,生趣盎然,幽默詼諧,而且充滿詩意。他的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磨坊書簡》)和《月曜日故事集》一直被認為是法國短篇小說中的精品。前者描繪了普羅旺斯半宗法式社會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和純樸自然的人情美。後者有兩類題材寫得最為成功:一是描述小人物,特別是文人藝術家的辛酸和悽苦;二是反映普法戰爭的愛國短篇(如《最後一課》、《柏林之圍》、《打完這盤檯球》等)。《最後一課》是都德作品流傳最廣的一篇,和莫泊桑的《項鍊》一樣,早巳編人世界各國的語文教材。
都德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和代表作是具有半自傳性的《小東西》。作品以清新輕淡的文筆敘述了主人公青年時代走過的人生道路和心靈感受,表現了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都德因此而被稱為“法國的狄更斯”。
在文學理論上,都德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鬱、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