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撈越海豚

沙撈越海豚

沙撈越海豚為熱帶性外洋種,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群流動,甚至有上千頭的大群。常與花斑原海豚混游,在熱帶海域又多與藍白原海豚和長吻原海豚混游,因其外形與藍白原海豚及長吻原海豚相似,海上遠距離識別比較困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熱帶海域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東部熱帶太平洋赤道水域和大西洋的加勒比海等,印度洋北部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以及南非水域也曾發現過,我國東海、南海也有分布,在台灣省曾多次捕獲。食餌主要為魚類,胃容物中有中層魚類、甲殼類和烏賊類的殘骸。目前生物研究資料很少,捕獲妊娠海豚的最小胎兒體長45厘米,最大體長95厘米,估計初生仔海豚長約100厘米,成熟雌性體長2.25~2.35米。

基本信息

簡介

沙撈越海豚(Lagenodelphishoseifraser)別名為沙漏海豚、弗海豚、弗氏海豚,英文名為fras

沙撈越海豚沙撈越海豚
erdolphin,海豚科, 沙撈越海豚屬。體長一般在1.8~2.3米,外表與頭骨具太平洋短吻海豚和真海豚特徵中間類型,吻突短,僅占體長的1.1%~2.1%,頭隆不膨突,由吻額交界處平緩向後生起,至呼吸孔為頭的最高點。口裂長約為體長的1/10,眼在口角後斜上方,相距4~6厘米,呼吸孔在頭頂眼截線的上方,寬約2.5厘米。背鰭呈三角形,鰭肢較小,尾鰭也較小。體背部為藍灰色或褐色,腹側白色。背鰭、鰭肢、尾鰭皆為黑色。
沙撈越海豚為熱帶性外洋種,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群流動,甚至有上千頭的大群。常與花斑原海豚混游,在熱帶海域又多與藍白原海豚長吻原海豚混游,因其外形與藍白原海豚及長吻原海豚相似,海上遠距離識別比較困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熱帶海域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東部熱帶太平洋赤道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等,印度洋北部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以及南非水域也曾發現過,我國東海南海也有分布,在台灣省曾多次捕獲。食餌主要為魚類,胃容物中有中層魚類、甲殼類和烏賊類的殘骸。目前生物研究資料很少,捕獲妊娠海豚的最小胎兒體長45厘米,最大體長95厘米,估計初生仔海豚長約100厘米,成熟雌性體長2.25~2.35米。

產地

該海豚在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和日本沿岸海豚漁業有少量捕獲,東部太平洋熱帶海域的鮪魚圍網漁業也有兼捕,20世紀70年代菲律賓海域曾捕獲活體提供給香港水族館16頭飼養,有10頭飼養3周以上,最後1頭飼養100天后死亡。但在我國具體的資源量不清楚,現已於1989年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來加強管理保護,今後主要應加強該珍稀物種的資源調查、宣傳和科研力度,為將來制訂和採取更為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奠定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