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沙子口街道位於嶗山南麓,黃海之濱,三面環山,面向大海。機關駐地距嶗山區政府7公里。沙子口東界王哥莊街道,西與中韓街道接壤,北與北宅街道相鄰,南臨黃海之濱。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沙子口街道位於嶗山南麓,黃海之濱,三面環山,面向大海。機關駐地距嶗山區政府7公里。沙子口東王哥莊街,西與中韓街道接壤,北與北宅街道相鄰,南臨黃海之濱。

歷史沿革

沙子口街道清代屬即墨縣仁化鄉,1898年3月,淪為德國租借地(東、西麥窯,流清河仍歸即墨)。1922年12月由中國政府收回,屬膠澳商埠李村警察署。建國後劃為南海專署嶗山辦事處六、七兩個區,1956年撤區並鄉,劃為沙子口、漢河、宅科、登瀛四個鄉,1958年9月撤鄉成立沙子口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為沙子口鎮,1998年5月撤鎮設街道,屬嶗山區派出機構,駐地沙子口。

行政區劃

流清河社區東麥窯社區西麥窯社區馬鞍子社區磚塔嶺社區南窯社區栲栳島社區大河東社區小河東社區、前登瀛社區後登瀛社區嶺西社區西登瀛社區沙子口社區段家埠社區董家埠社區戴家埠社區於哥莊社區、東姜社區西姜社區南姜社區北姜社區石灣社區南嶗社區中嶗社區北嶗社區、南宅科社區、彭家莊社區坡前溝社區松山後社區漢河社區南龍口社區北龍口社區西九水社區東九水社區大石頭社區大石社區、龍泉社區、竹窩社區

基本介紹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該街道地處青島市城區東部,域內山清水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實乃祖國東陲之勝地。更兼城鄉結合,經濟發達,為農村向城市轉化的新型城鎮。

域內有3條一級公路與308國道、濟青高速公路和煙青一級公路相接,距流亭國際機場24公里,交通方便。東西最大距離12.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7公里。總面積1082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50公頃。嶗山極頂巨峰頂(嶗頂)位於東部,海拔1133米,山勢峭拔巍峨,重巒疊嶂,以其深邃幽靜之美著稱於世。更有那雲氣幻變、海市蜃樓、名勝古蹟以及海上仙山傳說等作襯托,嶗山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神仙窟宅”和“東海明珠”之美譽,實為旅遊之勝地。域內另有團崮頂、鷹窩頂、盤樓頂、煙臺頂黃花頂、折崮頂、老寨頂和小嶗頂等海拔500米以上諸山,其峭壁危岩、幽邃峽谷各領風騷。主要河流有南九水河、清涼河、西登瀛河、小河東河和流清河;流域面積78平方公里,境內流程45公里。除流清河為長流河外其餘4條系季節性河流。其水質清涼甘洌,富含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用此水加工製成的“嶗山礦泉水”、嶗山啤酒、飲料等享譽中外。在南九水河、清涼河、流清河各建有一水庫,供市民飲用。

域內海岸線蜿蜒曲折,東西全長29.5公里,另有七島(大福島、小福島、老公島小公島、駝簍島、潮漣島、處處亂)五灣(流清河灣、登瀛灣、太平灣、後灣、沙子口灣)一水道(徐福水道,俗稱沸騰流),沙灘、礁石、島嶼形成優美的海濱風光。海產資源十分豐富,對蝦、海參、鮑魚、扇貝及各種魚類年產量4萬噸。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嶗山茶、花生等。全街道植被面積9200公頃,覆蓋率為85%。

全街道轄36個行政村和3個居委會。總人口5.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5‰。少數民族有回、滿、蒙古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數為266人,占全街道人口數的5‰。有王、張、曲、宋、李、胡、許、段、董、朱、劉、楊等50餘姓氏,其中王姓人數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建國初期,全街道國民生產總值為1200萬元,1978年為3.02億元,2000年為10.03億元。一、二、三產業比為8.4∶76.1∶15.5。2000年完成稅收1.05億元。該街道有較強的工業基礎,鄉鎮企業是該街道的經濟支柱。自1958年以來,先後興建、投產的企業有青島漢纜集團公司,青島嶗塑建材集團公司,青島嶗山玻璃有限公司,青島市沙子口建設工程總公司,青島東部電氣工程有限公司,青島宇龍海藻有限公司,青島天鵝針織有限公司,青島碧灣海產有限公司,青島高科園海天水產有限公司等。上述企業促進了沙子口街道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海洋開發、旅遊開發、商業和飲食服務業的發展。

強鎮由來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該街道農村經濟總收入自1991年以來一直名列青島市鄉鎮之首,1995年列山東省200強鄉鎮第五位;是國務院審定並公布的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享譽海內外。

全街道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經濟百強鄉鎮,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投資環境300佳鄉鎮,全國軍民共建先進單位;山東省水產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擁軍優屬先進單位,山東省強鎮,省級檔案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組織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農業普查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鎮,青島市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衛生標兵鎮,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

大事記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方士徐福求長生不老之藥(載《史記·秦始皇本記》)。據傳,徐集童男女各五百於登窯口(今登瀛灣)前大福島(徐福島)上,後乘船沿南窯半島與大福島之間的“徐福水道”而去。

金明昌六年(1195年),道教全真道著名道人丘處機由寧海來嶗山講道,鏇離去。金泰和八年(1208年),二次來嶗山作七絕20首刻於白龍洞石壁。大安元年(1209年)在上清宮作《清玉案》1闕及七絕10首,有刻石。

明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倭夷(日本人)入侵嶗山沿海,居民多受其害,“詔近海衛分兵討之”。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六日,德強迫清政府簽定《膠澳租借條約》,磚塔嶺以西劃入膠澳租地,沙子口大部分地域淪為德國殖民地。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台柳路建成通車,全長30.2公里,五里崗至柳樹台7.5公里,築橋樑、涵洞217座,翌年九月柳樹台療養院落成。之後在沙子口建療養院1處。

1912年9月28日,孫中山由濟南抵膠澳遊覽嶗山並登巨峰頂。

1914年9月23日,英軍西庫斯聯隊從流清河灣登入。11月6日日本侵占青島,11月7日德國投降,沙子口又淪為日本殖民地。

1931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在沙子口柳樹台嶗山大飯店召開省黨代表(擴大)會議。

1933年,攀巨峰之路沿石罅鑿石為階,巨峰頂築平台,設欄桿。翌年,在大平嵐以東築成梯子石山路,砌石階2700級。

1937年9月,中共東北軍工委隨五十一軍駐沙子口一帶,建立中共青島特支,領導市區和嶗山的抗日活動。

1944年4月26日上午10時,日本飛機10餘架次,在董家埠上空投彈22枚,炸毀房屋40餘間,炸死炸傷農民3名。

1949年6月2日,沙子口地區解放。8月嶗山行政辦事處設8個區,六區駐沙子口,七區駐南九水。

1951年4月11~12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六、七兩個區在南宅召開訴苦大會,控訴反革命罪行,處決反革命分子。

1958年9月,沙子口人民公社成立,書記徐明一,社長唐玉楠。

1974年8月18日,朱德委員長視察沙子口並遊覽了太清宮。

1976年1月,沙子口漁港碼頭動工興建,1982年4月竣工,設泊位9個,貨場5000平方米,投資275.48萬元。

1979年7月26日,鄧小平來青島視察,經沙子口,遊覽了太清宮,在耐冬樹下攝影留念。

1981年3月26日,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來青島視察,經沙子口參觀太清宮等處。

1985年12月,嶺西村青年王秀婷在全國農民運動會田徑比賽中奪得女子800米和3000米兩枚金牌。

1996年1月,《青島日報》頭版頭條報導《沙子口--青島經濟狀元鎮》。2月,中央電視台二套節目報導《漢纜躋身全國同行業前五強》。

1997年9月由北京國際學校的駐華外交官、國內部分高校的外籍教師及在華投資外商子女組成的中國實踐團的百名外國中學生到國務院確定的“山東省第一個對外開放漁村”--南姜村參加實踐活動。

1998年2月,《青島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衛星城鎮--沙子口勇當排頭兵》。是年11月報導《沙子口邁向現代化小城市》。

2000年4月,沙子口街道辦事處召開科教大會,提出了《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設現代化新城區》的意見。

經濟發展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第一產業建國前,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農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遇到災年去逃荒”的苦難生活。1951年春實行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由於生產力落後,糧食產量仍然很低。1956年成立高級社,糧食畝產123公斤。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土地全部歸集體所有,糧食畝產180公斤。1970~1977年,在“以糧為綱”的指導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公社成立“整田改土指揮部”,平整土地,修攔河壩,挖井蓄水,建水庫塘壩。到1978年糧食畝產483公斤,總產達849萬公斤。由於人口密度大、耕地少、土地薄、水澆條件差,發展變化不大。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辦事處不斷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根據不同土質條件,採取“退耕還林果”“退耕還牧”“確權發證”等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2000年,全街道耕地面積150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33公頃,主要種植玉米、地瓜、花生、雜糧等;林果業發展嶗山茶、寒露蜜桃、蘋果等。

域內海岸線長達29.5公里,海域寬闊,港灣平緩,海產資源豐富。沙子口人的先民就能“捆筏園網”,近海捕魚,休養生息。以後逐漸學會造船使帆,開始了遠洋捕撈和商賈販運。1949~1950年,漁產私有制。1951~1957年,成立互助合作化,1958年後歸集體所有。1978年有9個漁業村,近海捕魚船278條,從事漁業捕撈的勞動力338人,年海洋捕撈1758噸。全公社漁業總收入1.8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3%。1990年近海捕魚船500餘條,從事漁業的勞動力1407人,年海洋捕撈7400噸。發展捕撈業的同時,積極開發灘涂及淺海海珍品養殖,養殖品種有:鮑魚、對蝦、扇貝、海參、海帶、裙菜等。1990年養殖鮑魚42.67公頃,對蝦47.67公頃,扇貝86.67公頃,養殖水產品總量4200噸。1990年水產品總量1.2萬噸,漁業總收入1692萬元,占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0%。到2000年,近海捕魚船發展到800條,從事漁業生產的勞動力2400人,年海洋捕撈2.2萬噸,養殖海珍品133.33公頃,養殖水產品總量1.8萬噸,全年水產品總量4萬噸,漁業總收入22473萬元。此外,重視海產品深加工,碧灣海產有限公司、海天水產有限公司加工的金鉤海米、鮑魚等,產品全部銷往日本。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漢河電力電線電纜廠
第二產業建國前,僅靠幾台烘爐走街串巷為村民修理小農具,打制馬蹄鐵,另有幾家木工作坊,工業幾乎為零。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了農具修配廠、化工廠、磚廠、海帶養殖場等小型企業,從業人員不滿1000人。1974年公社成立基建隊(現沙子口建設工程總公司),部分靠山村辦起採石場。1976年動工興建沙子口漁港碼頭,北龍口村段家埠村辦預製構件廠,於戈莊、松山後村辦電鍍廠等村辦企業。到1978年工業總產值62.88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6萬元。1985年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工業發展有了新的轉機,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到1995年,先後建起了漢河電力電線電纜廠、沙子口塑鋼廠、嶗山玻璃廠、塑膠廠、五金廠等17家鎮辦企業和150家村辦企業,村以下企業2000餘家。1996年工業總產值22億元,完成利稅1.66億元。20世紀末,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積極開發高新技術產品,企業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先後規劃建設了南龍口、北龍口工業園,已有“裕隆家具”“恆豐公司”等20餘家企業落戶園區。漢纜集團、嶗塑建材集團、嶗山玻璃有限公司等企業在規模、效益、產品等方面有了新突破。

辦事處實施國際化戰略,創新招商機制,結合區位優勢,實行“招商引資與招商引智並舉,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內資外資齊上”的戰略。到2000年共引進外資項目120個,契約利用外資13523.18萬美元。主要工業產品有化工、機械、食品、建材、電線電纜等50多種,其中15種產品分別獲國優、部優及省優稱號,產品遠銷日本、瑞士、德國、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000年全街道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7億元,實現利稅3.3億元。

建築業:域內地處山區,花崗岩資源豐富,村民就地取材,用石料砌牆建房,親朋鄰里相互幫工。有“打蓋屋,鄰里幫助”的習俗。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生產隊成立修繕隊,村民自己備料,集體出工,為社員建房。1974年,公社成立基建隊,主要從事農田基本建設和為村民建房,僅有的3台小型拖拉機是主要運輸工具。1978年改稱“沙子口公社工程隊”,能從事單一的工業與民用建築施工。1984年正式組建“沙子口鎮建築公司”,到1993年又成立了“青島市沙子口建築工程總公司”,1998年改為股份制企業。公司現有股東240人,職工1040人,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的60人,有工程、經濟技術職稱的160人,註冊資金2007萬元,固定資產1400萬元。2000年營業收入完成2423萬元,實現利稅86萬元。現發展成為機械施工、水利水電工程、塑鋼門窗加工、房地產開發等集團性企業。機械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整體功能齊全、職工隊伍過硬,先後獲“青島市百強鄉鎮企業”“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建設系統勞動競賽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第三產業建國前,域內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多集中在現政府駐地沙子口,這裡是天然良港,各地漁船到此賣魚避風。由於海陸交通方便,周邊村民到此定居,開辦商行。這裡還是進出嶗山南線的必由之路,加之農曆逢五、十集日,可謂物阜繁盛、商賈雲集。建國初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組建了沙子口供銷合作社,下設7個供銷店,又下設22個代銷店,解決村民醬油、鹽、日用雜品等需求。1978年後,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90年代,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或私人承包。旅遊業迅猛興起,依託嶗山旅遊經濟帶的優勢,發展旅遊業,先後建起了流清河、西麥窯海水浴場、沙子口漁港、姜哥莊漁港碼頭、水產品批發市場;開發了以西登瀛農業科技示範園為龍頭的觀光農業;以萬里江茶場為龍頭創建了“嶗山茶科研開發基地”。2000年動工興建了全長2925米的沙子口灣海堤工程和占地18公頃的“沙子口中心廣場”,既可抵擋海浪,又能供遊人觀海聽潮。開發吃、住、游、購物、休閒、娛樂一條龍服務的旅遊綜合服務市場,拓展集市貿易攤位,建起商業一條街和農產品批發市場。2000年第三產業業戶826家,從業人員7100人,年實現營業收入5.6億元,創利稅7797萬元。

特色工業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1982年,漢河村拿出僅有的3000元資金創建了“漢河電力電線電纜廠”,經過艱苦創業,發展迅猛,到1992年,工業產值達2億元,固定資產5000萬元,年創利稅2000萬元,純收入700萬元。1997年組建了“青島漢纜集團”,是擁有青島電纜研究所、漢河液壓件有限公司、青島漢纜線材廠等9個全資公司以及60%控股國有大連電纜廠、新疆疏勒河電纜有限公司、青島酶工程中心等4個控股公司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多元化發展的企業集團。2000年從業人員發展到130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7.6億元,利稅9000萬元。

漢纜集團先後被評為青島市十強企業,山東省優秀民營企業,全國最佳經濟效益企業,全國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利稅在全國同行業排第一位。1998年5月,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青島市委書記張惠來、青島市市長王家瑞視察漢纜集團並召開座談會,研究“漢纜現象”,加快鄉鎮企業創業步伐,探索“漢河模式”,建設新型村鎮。

特色農業

沙子口地處青島東部開發前沿,充分發揮嶗山旅遊經濟帶的優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符合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也符合世界農業的發展方向。隨著農業產業化的興起,1997年籌建了以“西登瀛農業科技示範園”和“嶗山萬里江茶場”為依託的“嶗山茶科研開發基地”。

西登瀛農業科技示範園有6.67公頃山坡地、250公頃荒山,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在省果科所、市農科所指導下,確立了綜合治理方法,上部山體進行疏林補植,中下部種植茶葉、銀杏、果樹、苗木,利用北部山前地勢建造“梯田型”冬暖式大棚,山林處建小水庫。到2000年新整土地4公頃,冬暖式大棚1.33公頃,修環山路5公里,橋涵1座、谷坊2座,水庫容量25萬立方米,節水灌溉13.33公頃。發展茶園2公頃,苗圃2公頃,優質果樹4公頃,2000年產值達50萬元,被國家財政部、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治理開發四荒示範戶”,成為綜合治理、全面發展、高效農業小流域治理的楷模。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嶗山茶
道教聖地下清宮一帶早有茶樹,何位道家仙人種植無從考究。1959年“南茶北引”,在嶗山林場試種成功,但發展緩慢。1984年,隨著改革開放,政府組織大範圍調查研討後認為嶗山茶種植前景廣、經濟效益高。其產地雲霧繚繞、甘露滋潤,孕育出的嶗山茶為茶中佳品。1985年制定“林果基地,發展百畝茶園”的規劃,極大調動了茶農的積極性。嶗山茶以其可觀的經濟和生態效益,成為沙子口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萬里江茶場”“登瀛茶場”“北嶗茶廠”“嶗山茶場”“大河東茶場”等順應經濟潮流而興建,並不斷發展壯大。“萬里江茶場”從承包村中0.67公頃茶地發展到2000年擁有7.33公頃茶園,植有16個優良茶種,年加工優質茶10多噸,從業人員發展到170人,年銷售收入百萬元。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發展都市農業,投資90萬元成立“北方茶葉研究所”,聘請科研專家6人,從事茶葉研究。研究所以“立足嶗山,服務周邊”為服務宗旨,無償為茶農提供技術諮詢,幫助茶農掌握引種、栽培、防治病蟲害、加工等技術,切實推行無公害化管理。2000年研究課題“抗凍耐旱”品種的選育和“去殘保鮮”技術,使嶗山茶加大科技含量,出精品,創名牌,提高茶葉生產附加值。第四屆“中茶杯”全國名優綠茶評比中,“萬里江茶場”參評的“江雪”“江茗”兩種產品分獲“一等獎”和“優質綠茶獎”。茶場被國家農業部列為“農業綜合開發基地”,獲省“科技示範茶場”“無公害茶園示範基地”稱號。“茶藝中心”被青島市旅遊局定為“涉外旅遊定點單位”。2000年全街道共有茶園46.6公頃,年產量25噸。

社會進步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文教科技1924年境內有私塾9處,學生50人。1928年開始興辦學堂,建初級國小7處。1947年建中學1處(嶗山中學沙子口分校),學生200餘人。至1949年有國小12處,在校學生580餘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5%。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開展。村村辦夜校掃除青壯年文盲。其中40%的學員達到國中文化程度。1980年全鎮有國中9處(含聯中,後合併為3處),在校學生2480人。國小15處,學生5600餘人。全鎮學校占地18.27公頃,建築面積34528平方米。教職工480餘人。1991年,鎮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占地0.23公頃,建築面積860平方米。2000年中共青島市委黨校、曲阜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在此開班設點,共招收學員430人。微機短訓班每3個月一期。近10年,培養各類技術人才累計9680餘人。1992年投資300萬元,擴建漢河中學。1995年進行撤點並校工作,原3處中學合併為2處,15處國小並為8處。投入2000餘萬元,建成了占地7.67公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的新型中學。內部配套齊全,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完善,達到了現代新型學校的標準。現境內有國中2處,在校學生2247人。國小8處,在校學生3667人。成人教育中心1處,幼稚園23所,學生1100人。私立學校2所。自1984年頒布實施“義務教育”以來,國中、國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合格率均達100%,學校設施配套等均達省頒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1400餘名,其中大本380餘名,大專1020名。

2000年,沙子口街道辦事處共有科技人員1142人。1983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34項,其中國家級11項,省部級13項,獲專利證書4項,被評為青島市科協系統先進單位。沙子口歷史悠久,數百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清同治年間就編《大宮霸》劇公演。民間表演有舞蹈、曲藝、舞龍、高蹺等;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代代相傳。建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繁榮,有京劇、呂劇、柳腔、茂腔等劇種。近幾年興起的“根藝”已小有名氣,博得中外友人的高度評價。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建文化站、廣播站。1959年,組建電影隊,是年,沙子口影劇院落成。90年代,村、鎮機關、企業、學校建圖書室、閱覽室78個,存書6.48萬冊。自1978年始,舉辦沙子口街道民眾藝術節,累計展出書法、繪畫作品980餘幅。沙子口街道被評為青島市精神文明鄉鎮。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建國前,醫療條件較差,只有中醫8名,中藥鋪2家。1956年成立沙子口衛生院,下設2處診所,醫護人員32人。60年代中期,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76名,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79年新建衛生院落成,占地1.33公頃,建築面積800餘平方米。醫務工作者52人,床位30張,購置X光機、心電圖機、B超儀、自動血球數儀、尿分析儀等先進醫療設備。1997年接收病員27298人次,住院1986人次。2000年街道有醫院3處,藥房7處,村衛生室、診所38處,病床160張。

沙子口地處沿海,屬國防前沿,駐軍密度大,故有“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建國初,董家埠民兵連堅持搞好“民擁軍、軍愛民”活動,在當地駐軍的指導下,白天生產,夜晚練兵,農忙生產,農閒軍訓,有效地提高了民兵的政治素質和軍事技能。在1962年民兵大比武活動中成績優異,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嘉獎。先後多次被國家、省、市授予“擁軍優屬模範單位”“全國軍民共建先進單位”稱號。

體育活動開展活躍。學校體育競賽形成規律,村、鎮企業都有體育活動場所。1956~1958年,域內有18支籃球隊,每年冬季(農閒)舉行籃球賽。1964年有6個燈光球場。1984年街道女子籃球隊參加了山東省農民籃球賽,獲第三名;是年,又參加了國家體委、農牧漁業部、共青團中央舉辦的“豐收杯”農民籃球賽,獲女子組第六名。青年農民王秀婷在全國農民運動會的田徑比賽中分別獲得女子800米、3000米冠軍,在第二十五屆奧運會上,萬米成績排名第六,被評為“國際級運動健將”“全國勞動模範”,獲全國一級運動員獎章。民眾性體育活動開展廣泛,一年一度的職工、農民運動會與學校運動會同時進行。

人民生活建國前人民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均口糧不足5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2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60公斤,經濟收入30元。70年代,農民吃粗吃飽,以地瓜、玉米為主食。80年代,吃細吃好,以麵粉為主食。90年代,吃飯講營養,以肉、蛋、雞、魚加奶為主食。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白、藍單一色調衣服。90年代以後,穿著式樣新穎,色彩鮮艷,逐步向高檔發展。2000年,30%的農民住進了二層小康樓,30%住進商品樓。漢河、西姜、南姜、北姜四個村70%的村民住進舊村改造的居民樓。有95%的農戶安裝了有線電視。代步工具從7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機車,到2000年豪華高檔轎車進入尋常百姓家。至2000年底,70%的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1987年建老年人活動中心。1991年建中心敬老院,2000年有38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2000年人均收入4800元。

村鎮建設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自1987年以來,在道路建設方面,先後改建、硬化了賈漢路漢河到北九水路段,拓寬、改建滄沙路龍口至沙子口路段,接通李宅路彭家莊至南宅段,拓寬、改建嶗山路西姜至流清河路段,並進行綠化、美化。到1995年村村通柏油路,其中3條一級公路與308國道、濟青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和煙青一級公路相通。供應全鎮飲用水的流清河水庫、大河東水庫、大石村水庫,庫容總量1130萬立方米,並與青島市管網相接,1992年獲“青島市自來水建設先進鄉鎮”稱號。建有供、變電站各1座,6萬伏供電線路縱橫全街道。1.8萬門國際直撥程控電話可與國內外各地通話。1995年請河北省設計規劃院幫助制定了《1995~2010年總體規劃綱要》,請海洋大學進行沙子口灣綜合治理開發規劃,確定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互為帶動,共同發展的思路,搞好城鎮建設的三個結合(即城鎮建設與港口建設相結合;與工業園區發展相結合;與第三產業相結合)。1996年,國家級開放口岸、10萬噸漁港碼頭和國家級水產品批發市場建成。投資1.5億元建成沿嶗山路、李沙路兩側的30萬平方米100幢住宅樓的“百樓工程”。1997年完成漢河、南姜、西姜、北姜四個村的舊村改造工程。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住進了高檔次、高標準、裝修豪華、寬敞明亮的住宅樓。1998年10月,漢河村成為青島第一個“電氣化村”。是年,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青島市委書記張惠來到漢河村視察。市社會科學院研究總結出“漢河模式”和“漢纜現象”。市委書記批示:“研究漢纜現象,加快企業創業步伐;探索漢河模式,建設新型村鎮。”2000年,建設全長2925米的海堤工程和占地18公頃的海濱廣場。沙子口污水泵站工程竣工。先後被評為“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青島市“文明鄉鎮”和“小城鎮建設示範鄉鎮”。

組織建設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沙子口街道辦事處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27年段家埠村段京欽在青島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境內第一位中共黨員。1947年5月為迎接嶗山地區解放,開闢新解放區,中共嶗山工委在即墨縣北部解放區組建了中共嶗西分區委員會。1949年6月1日嶗山地區解放。6月2日中共嶗西分區委員會進駐南九水村。1949年9月至1951年7月境內屬第六、七兩個分區,中共第六分區委員會駐沙子口,第七分區委員會駐南宅科。1951年7月至1957年4月中共嶗西區委員會駐南宅科。境內,中共漢河鄉總支委員會駐漢河村;中共宅科鄉總支委員會駐南宅科;中共登瀛鄉總支委員會駐登瀛村;中共沙子口鄉總支委員會駐沙子口村。1958年9月中共沙子口公社委員會,由漢河、宅科、登瀛、沙子口四個鄉合併成沙子口公社,機關駐沙子口。1960年3月召開了中共沙子口公社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本屆公社黨委。1984年沙子口公社改為沙子口鎮。1998年撤鎮設街道辦事處。2000年底沙子口街道共建黨支部85個,中共黨員發展到2366人。

基層政權建設1949年5月嶗山行政辦事處建立了嶗西區公所,1949年9月至1951年7月,嶗山行政辦事處所轄第六區區公所駐沙子口,第七區區公所駐南宅科。1951年7月至1957年4月嶗西區公所駐南宅科。1957年4月至1958年9月,嶗山工委直接領導九水鄉人民委員會、宅科鄉人民委員會、登瀛鄉人民委員會、沙子口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撤鄉成立沙子口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1961年稱革命委員會。1981年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改為沙子口鎮人民政府。1998年稱沙子口街道辦事處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工會。建國初,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開展了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主要內容的生產競賽,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巨大貢獻。土地改革時期成立農會,在反奸除霸、土地改革、互助組、合作社等運動中發揮支柱作用。1952年成立工商聯合會。1953年成立了嶗西區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1954年成立青年團嶗西區委員會,街道辦事處設青年團工作委員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1964年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80年成立計畫生育協會。1983年成立個體勞動者協會。1983年成立科學技術協會。

相關詞條

參考連結

http://club.qingdaonews.com/show_plain.php?topic_id=3804061&board_id=17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