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家埠社區

段家埠社區

原稱段家埠村,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段家埠社區坐落於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北1公里處,北鄰董家埠,西北鄰戴家埠,西南面對“嶗山窪”的開闊盆地,東面是一片綿延起伏的山巒,越此4公里至登瀛窪。全村1025戶,2576人,有段、宋、馬、曲、王等姓氏,其中段姓約占全村總人口的99%;原有耕地1286畝,因多年建設徵用,現有不足10畝,山巒2055畝。

段家埠村貌段家埠村

村莊由來

據《嶗山段氏族譜》記載,段家埠社區為宋氏始祖於明洪武末年所立,於嶗山窪東北處山下緩埠上占山開基,緣此,稱社區名為“東埠疃”。明永樂二年(1404)段氏始祖伯祥公隨明初遷徙“大軍”由小雲南(今山西省南部地區)遷來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嶗山腳下,卜居於依山襟海的登瀛窪內、陡阡口下、黃家河東的一片緩埠上謀生(今嶗山玻璃廠址及以北、以東處,當地人現仍沿稱此處為“段家地”)。因當時此處人煙稀疏,野獸橫行,生存環境險惡,遂舉家遷來東埠疃,與宋氏先祖為鄰。於明萬曆年間編修《即墨縣誌》之前,就已經更村名為“段家埠”。由於歷代前輩的艱難創業、辛勤耕耘,加之明初開始長達數百年的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段姓一族繁衍生息、發展較快。自清初始,段氏陸續成分支遷徙至如現嶗山區的戴家埠、沙子口、栲栳島、南窯、大石社區、竹窩、觀嶗孫家下莊、李滄區的河北、河南、東北莊、侯家莊、西流莊、鄭莊、膠南市的楊家莊、陳家莊、大莊、閆家屋子、郭家河岩、黃島區的丁家河、榮城市的石島桃樹園、東王門、西王門等地。
政區人口

位於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約1公里處,北鄰董家埠,西北鄰戴家埠,東面是一片綿延起伏的山巒。段家埠自明初立村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屬山東省即墨縣仁化鄉鄭疃社。德、日侵占時期(1898年—1922)屬膠澳租界區李村區沙子口警察支署。自1922年12月日本將膠澳租界歸還中國至解放前,社區先後屬膠澳商埠李村區第五分駐所、嶗西區、青島市屬沙子口區、嶗西區。解放後,該社區先後屬嶗西區、南宅區(七區)所轄。1950年春,該社區與董家埠合編為董段鄉。 1953年組織了七個互助組,1954年春成立了第一個土地入股互助組;是冬,成立初級生產合作社。1955年冬,董、段兩社區成立“五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8月隸屬沙子口鄉。1958年9月成立沙子口人民公社後,五星高級農業社改編為董段生產大隊。1961年春,董、段兩社區各設生產大隊。其後,生產大隊改村,2004年8月改為社區。2004年,有1025戶,2576人,其中段姓戶占99%,余宋、馬、曲、王等姓共約十數戶。
社區特色

處於嶗山山脈環抱之中的段家埠社區自然環境非常優越。著名的南九水河從社區前緩緩流過,東南注入沙子口灣,河中盛產珍稀味美的仙胎魚和絨毛蟹。社區周圍所轄地域內有許多天然生成的奇形異狀大石崮,其分布之對稱、造型之逼真,形神兼備,渾然天成,真可謂鬼斧神工。圍繞這些奇石附會衍生出的一些與之相關的民間小故事至今仍在社區居民中流傳。如有可預示風雨的社區西“呼雷石”與社區東“雲彩石”、有據說能蔭佑社區居民和順安居的社區東南“餑餑石”與社區西北“狗頭石”、有有著古老愛情傳說故事的“蠣爪石”與“元寶纂”石、有著正義戰勝邪惡傳說故事的“漁鼓筒”石(因其敲起來發出“嘭”、“嘭”的似說唱藝人敲打的漁鼓筒的聲音而得名)與“垛垛石”、有冬可避寒夏可納涼能容得下三五十人的社區北“後洞”與社區前“南石屋”、有見證解放前夕國民黨部隊在“以充軍用”藉口下將段家埠社區東山嵐上千畝可環抱大樹的樹林夷為光禿禿的荒山野嶺的這段歷史的“老雕崮子”。
經濟狀況

20世紀80年代以前社區經濟來源主要有“三主業三從業”。“三主業”:一是傳統農作。當時肥沃的嶗山窪大半屬段家埠社區,種植小麥、地瓜或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一年兩作。二是建築採石。社區歷史上就有著一支大而強的石匠隊伍,上到開山劈石,下到打牆蓋屋。20世紀50年代初,在政府的統一組織下,社區有近一百名石匠參加了國家重點工程秦嶺鐵路和錦州鐵路的修建。完工後,於五十年代末,又集體轉到北京參加首都十大工程建設。直至八十年代初,該社區集體擁有數支人數達一百多人的建築採石隊伍,。三是果樹種植,特別是梨樹種植。社區從歷史上就有種植梨樹的傳統,規模大,面積廣,產量高,品質好。20世紀30年代時被青島市闢為“梨樹栽培特約農田”,並被定為“中國梨樹栽培中心區”,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每到秋季,北從遼寧、南到江浙一帶前來購買、裝運梨的運輸木帆船停滿了沙子口港灣,他們留下了帶來的大米、各種乾魚,載走了滿船黃澄澄的嶗山窩梨,川流不息,直至秋末。據統計資料載,20世紀80年代前後,作為被嶗山縣政府批准的果樹專業社區,段家埠社區梨樹種植面積在1000畝以上、株數達7萬株、產量近百萬斤。社區擁有專業果樹實驗隊伍和果樹實驗園地。每當陽春來臨,梨花盛開,春意盎然,陽光明媚,從沙子口去往登瀛的一路之上,就是一片雪白的花的海洋。但見玉蕊瓊英,如雲似玉,萬頃燦白,清雅宜人。幾株綻放的桃花,紅艷艷地點綴於粉白的花海之中,尤似錦上添花,行走在去往登瀛的路上,如游於仙境,令人心曠神怡,陶然若醉。青島市十大景觀之一、嶗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內十二景之一的“登瀛梨雪”指的就是段家埠社區從沙子口橋到陡阡口之間約三公里的地帶內的這一景觀。“三從業”:一是運輸業,從解放前的馬車成隊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拖拉機、汽車運輸車隊,都有一定的規模;二是冬粉生產,多少年來一直是國內一名牌出口冬粉的生產基地;三是水泥預製件生產,社區集體所建預製廠直到80年代中期仍然是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的企業。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段家埠農業科技實驗隊自主培育出了產量高、品質好的地瓜新品種——“青農一號”、“青農二號”等,帶來了嶗山地區傳統種植業上的一場巨大的增產、增效的革新浪潮。嶗山區連續春秋兩季在段家埠社區召開大型現場會,要求普及推廣“青農”系列地瓜新品種。改革開放後,社區對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內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鞏固了水泥預製構件廠,新建了模具廠、拔絲廠、玩具廠、服裝廠等。從保護生態環境出發,停掉了全部石場,社區內多數勞力轉移到二、三產業。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達26682萬元,社區居民人均純收入6420元。
社會事業

社區有史以來就有重教育、重文化的優良傳統。20世紀30年代初,為了發展“新學”(有別於私塾的現代教育),社區居民自願捐款、按地畝集款、以地契抵押貸款等多種方式籌款8000餘元,在社區東北小山頂上建起了沙子口地區最早的“雙級國小”(即完小)新校舍,並動員社區居民送自己的女孩子上學,成立了沙子口地區的第一個“女子班”。這在當時反響很大,就連登瀛周圍社區居民的孩子都到段家埠國小上高小。社區居民中,教子讀書蔚然成風。據不完全統計,1966年時全社區包括在外地教學的共有50多名教師,2003年時全社區共有四十人獲得各類高級技術職稱。社區利用業餘時間排練演出文藝節目、活躍社區文化生活是該社區近百年來的老傳統。解放前的《鐵公記》連續若干年春節期間在各社區巡迴演出,受到好評。解放後,先後排演過大型歌劇《三世仇》《血淚盪》《赤葉河》《白毛女》,小呂劇《追報表》《審椅子》《半邊天》,大型呂劇《農奴戟》等。1976年春節期間,該社區排練演出了大型現代呂劇《杜鵑山》。從社區到部隊、到工廠,從沙子口到北宅、到台東,連續演出二十多場,所到之處受到歡迎和好評。劇組中導演、演員、樂隊、鑼鼓、布景、化妝等全都是段家埠社區居民。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社區居民辦理了農工商養老保險,現在到退休年齡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有一半以上的社區居民住進了“將軍房”和獨門獨院的“別墅房”。
聯繫電話:86-0532-8881319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