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廣府

永年廣府

永年廣府位於邯鄲東北方向20公里處,歷代郡、府、州、縣駐地。春秋時謂曲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曾在此創建大夏國,獎勵農桑,擁兵坐鎮,並基於戰略考慮,對此城進行了修整,使它具備了城池的規模。原土城規模較小,明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二十一年,知府陳俎調集九縣民工,歷時十三年,將土城砌為磚城,城高12米、寬8米,四門築有城樓,四角建有角樓,並有垛牆876個。 因歷史上曾為廣平府治所,故稱廣府,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古城

廣府古城廣府古城--弘濟橋
—廣府古城介紹

廣府古城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春秋,當時為曲梁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至魏晉時期,已有城池規模。隋末唐初,夏王竇建德曾在此建都,為歷代郡、府、州、縣治所。唐代以前為土城,周長六里二百四十步。元朝侍郎王偉做郡守時,將土城周長增為九里十三步(4522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陳俎調集九縣民工,歷時十三年將土城改為磚城,城高12米、寬8米,建垛口一千七百五十二處,城垣上建有四座角樓,四門上建有城樓。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為防水患和戰事,增修四瓮城。城內面積1.5平方公里,街巷縱橫,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彎,現仍存原貌。古城內外歷史文物及遺存眾多,有廣府古城和弘濟橋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楊露禪和武禹襄故居、太和堂藥店、毛遂墓、藏兵洞等省、市文物保護單位30餘處。
廣府古來人文薈萃,不乏名流志士,有毛遂、沮授、宋相錫、何榮祖、王磐、吳元桂、司空曙等。廣府古城是冀中一帶獨有、華北地區僅存的兩處北方古城之一(另一處是張家口的宣化古城)。城內建築主要有:府署、縣署、城隍廟、東宮街、迎春街、縣閣里、院前街、城外古建、清暉書院、演武廳等。2007年6月,由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揭曉,廣府鎮榜上有名。

水城

—“北方烏鎮”好風光
廣府古城坐落在永年窪中央。永年窪位於永年縣東南部,窪淀南北長5800米,東西寬4600米,總面積4.6萬畝,這是繼白洋淀、衡水湖之後的華北第三大窪淀,是河北省南部惟一的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永年窪南臨滏陽河,東有支漳河,東北有留壘河,北有牛尾河,窪淀
永年廣府永年廣府
陸面平均海拔僅41米,比滏陽河河底還低兩米。窪淀常年積水,且水質優良,呈現蘆葦茂盛、魚蝦共生、碧水風荷、雁戲鳥鳴的水鄉景象,被人們讚譽為“北國小江南”、“第二白洋淀”和“北國的魚米之鄉”。
歷史上,廣府以其“獨特風光,吸引無數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留連忘返。唐代詩人李白、晚唐四才子之一司空曙、元代明相王碧、清代鄭板橋……曾在這裡留下許多詩畫。其中,清代直隸總督方觀承(安徽桐城人,乾隆七年授直隸清河道,時官至總督、太子少保)在乾隆十七年,視察蝗災時夜宿清暉書院荷亭,眺望廣府古城,題詩一首,至今勒石猶存:
稻引千畦葦岸通,行來襟袖滿荷風。
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樓邊水近東。
擬放扁舟塵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
帷堂患氣全消處,清興鷗魚得暫同。
這首七言律詩真實細膩地再現了廣府古城的風光。

太極城

廣府古城廣府古城
—“手捧太極震寰宇”

廣府古城是楊、武式太極拳的發源地,誕生了楊露禪武禹襄兩大門派太極拳創始人,並衍生出孫式太極拳和吳式太極拳兩大門派,是聞名遐邇的太極之鄉,名副其實的太極聖地。近200年來,廣府古城出現了楊露禪、武禹襄、李亦畲、楊班侯、郝為真等一批太極拳泰斗、大師和名家,他們不但研習太極,而且廣收門徒,使太極拳從廣府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清光緒皇帝的老師,也是清朝著名的書法家翁同和在觀看楊露禪與人比試後,隨即親手寫了一副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身懷絕技壓群英”。這副對聯就一直掛在楊露禪故居正廳的門前。
太極拳正是以如此氣魄,征服了全世界。正是基於廣府古城太極拳在國內外的成就和影響,永年縣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太極拳之鄉”、“太極拳聖地”、“中國太極拳研究中心”。

開發

—高站位提升古城品位
截止到2014年,永年縣政府累計投資兩億多元,對廣府古城實施保護性開發。先後整修了環城路、“四門橋”等基礎設施,完善了賓館、廣場等旅遊配套設施,整修了古城牆、楊武故居弘濟橋等旅遊景點,初步具備了接待遊客的能力。2007年共接待遊客3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約為7500萬元。

品牌

廣府古城廣府古城
—用太極與世界溝通

在加強廣府古城保護與開發的同時,廣府文化旅遊開發管委會尤其注重充實和挖掘太極文化的內涵,打造強勢“太極”品牌,用文化支撐旅遊,包裝旅遊,展示旅遊。他們首先加強太極文化交流。以弘揚太極文化為主題,自1991年以來,先後成功地舉辦了十一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世界各地的太極拳名家和愛好者紛紛到廣府尋根問祖、交流拳藝,太極文化得到了極大弘揚。同時,突出地方性、傳統性、節日性,成功舉辦了五屆廣府太極拳年會,來自國內外的太極拳友紛紛組隊參會,加強了廣府古城與外地太極拳界之間的聯繫。
經過廣大編輯人員兩年多的精心編纂,《永年太極拳志》於2006年9月正式出版發行,並在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期間舉行了首發儀式。這本志書全面、系統、客觀地記述了永年楊、武式太極拳的沿革、發展、傳播、影響、人物等方面的詳細情況,成為武術界的首部志書。
積極推進“4421”太極工程深入實施。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太極文化品牌的要求,廣府文化旅遊開發管委會以“弘揚太極文化,發展太極產業”為總綱,大力組織實施“4421”(夯實四個基礎,做好四個方面的學術和宣傳工作,確立兩項賽事,培植和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太極工程。全縣中國小開設了太極拳課,規範了太極拳組織和各類太極武校,並建成了太極武館、太極文化廣場等一批太極文化設施。加強拳師隊伍的管理,積極組隊參加國內外各類太極拳比賽,提高競技水平,打造太極名家。截止到2010年,全縣建有太極拳學校30餘所,發展各類太極拳組織20多家,註冊拳師70多名,並積極輸送更多的拳師外出授拳,為太極拳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成功舉辦了首屆永年武式太極拳高峰論壇。為進一步弘揚武式太極,探討理論精髓,展示技擊內涵,2007年4月30日至5月2日,舉辦了首屆永年武式太極拳高峰論壇,吸引了國內外武式太極拳代表300餘人參會,大會收到論文50多篇,人民日報人民網等20多家新聞媒體記者對大會進行報導。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成為武式太極拳傳人的首次大聚會、大交流,掀開了武式太極拳發展的新篇章。
積極編制《廣府文化大全》。由廣府文化旅遊開發管委會牽頭,邀請廣府城內外文化名人參與,搞好廣府文化普查工作。計畫用兩年時間,對廣府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政治經濟、人文歷史、民間藝術、古建遺存、名人世家等多方面進行深入地蒐集、挖掘、整理,並編輯成冊,使廣府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再綻異彩,促進廣府文化旅遊開發的深入開展。
除了眼光向內,大力度開發太極拳文化旅遊資源外,廣府文化旅遊開發管委會還千方百計讓世界認識廣府。《中國旅遊報》以“古城、水城、太極城—廣府古城”為題,《河北日報》以“古城、水城、太極城三城並現”、“被遺忘的古城”為題,《邯鄲日報》以“強力打造中原大旅遊圈新亮點”、“打造區域第一旅遊品牌”為題,《邯鄲晚報》以“古鎮、水鄉、太極魂”為題,大篇幅報導了廣府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源遠流長的太極文化。《廣府太極傳奇》熱拍期間,邀請中央三套、鳳凰衛視、華娛衛視、搜狐、網易等30多家媒體記者到廣府“探班”,電視劇拍攝的大量信息在各大媒體、網站上發出。
積極與石家莊、北京、天津等地旅行社聯繫、溝通,共同推介廣府景區,與河北博聞、邯鄲國際、新絲路等旅行社簽訂了合作協定,先後組織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旅遊團到廣府參觀遊覽。與此同時,積極參加珠海旅遊推介會、“9·8”廈門洽談會、邯鄲建博會以及正定家具博覽會、廊坊5·18商務節等一系列推介、招商活動,吸引了眾多客商的目光。
與此同時,廣府文化旅遊開發管委會還把拍攝歷史紀錄片、影視劇作為提升廣府知名度的一個重要舉措,聘請中國教育電視台製作完成《神秘水中城》,並於2007年9月初在該台連續播出;與北京中視環亞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河北世紀天歌有限公司聯合,拍攝以“古城、水城、太極城”為主線的歷史紀錄片《被遺忘的古城》,並於2007年11月上旬在中央電視台四頻道播出。北京太空國際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投資1800多萬元,以太極為主線、以廣府為主要場景的30集電視連續劇《廣府太極傳奇》成功拍攝。
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推介,廣府古城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2007年以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佩雲,原省委書記白克明,省委常委、統戰部長劉永瑞,省委常委、副省長楊崇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聶辰席,省人大副主任趙世居,副省長孫士彬、孫瑞彬,市長趙國嶺等各級領導先後到廣府視察,對廣府旅遊開發所取得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全國人大、國家農業部、中聯部、省政協、香港青少年聯合會等近百個考察團,以及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等地的客人紛紛到廣府參觀考察。慕名來廣府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客源半徑不斷擴大,2007年遊客人數突破20萬人次。

未來

武禹襄故居武禹襄故居
—大手筆打造旅遊勝地

廣府文化旅遊開發管委會致力於將廣府打造成享譽中外的旅遊勝地。圍繞著建設大廣府、生態廣府、魅力廣府,打造邯鄲市靚麗衛星城的目標,以《廣府古城保護整治與發展規劃》為總綱,謀劃制定了廣府旅遊區整體開發規劃。
綜合開發21.5平方公里的永年窪,高標準編制開發規劃,逐步恢復濕地風光。以古城牆為中心,護城河以外500—800米範圍內全部開挖成湖面,形成一望無際、碧波蕩漾的水面,蘆葦、蓮荷、菖蒲環繞古城牆的壯麗景觀。在湖面與大堤之間開發湖心島,廣植樹木,建設碧水環繞、綠樹掩映的休閒度假別墅群。開挖的土方全部運到永年窪四周的大堤上,鋪墊100米寬的路面,形成廣府古城的大外環。大外環的外側建設住宅小區,吸納窪內居民轉移。
啟動城內建築仿古改造工程。高標準編制古城建築仿古改造規劃,全面實施城內四條主要街道仿古立面改造,營造古色古香、文化濃郁、古韻突出的明清風韻街區。2013年計畫完成城內改造規劃的編制,啟動四大街之一的東門至北街口東街兩側建築立面的仿古改造,並完成古當鋪、武家大院仝家大院武禹襄故居的整修。
打造一城五環觀光帶。整修、拓寬環城路,安裝仿古路燈,形成外圍環城觀光帶;疏浚護城河,實施護坡工程,投放仿古遊船,形成護城河中遊玩觀光帶;加快護城河內側環牆公園建設,鋪設鵝卵石觀光道,形成環城四季花卉走廊;修復9座城樓,繞城設定景觀燈,形成城牆上環城觀光帶;整修城牆內側馬道,全部鋪設青石板,並整治“四海”周邊環境,形成內側馬道繞城觀光帶。
啟動“三區”功能配套。著眼於加快與邯鄲市主城區的對接,進一步明確城中旅遊區、城北工業區、城南商住區的“三區”定位。
建設四大景觀區。一是東城旅遊景觀區,重點抓好三大景點建設,開發黑龍潭景區,規劃占地面積為500畝。開挖300畝的湖面,建設湖心島。沿湖恢復九龍聖母殿、頤仙閣、九龍壁等建築,並配套建設道路、旅遊服務中心等設施;拆除弘濟橋公園周邊民房,拓展公園面積,並配套建設停車場、博物館等設施,形成以弘濟橋為中心的封閉性公園;實施占地面積100畝的清暉書院建設,恢復蓮亭、香遠堂、正誼堂、荷花館、春秋閣、朱衣樓等建築群落,繞書院開挖3萬多平方米的荷花池,再現當年優美景色。二是城西南旅遊景觀區,預備投資1.3億元,實施占地約900畝的太極生態莊園項目,包括廣場區、毛遂墓景區、休閒生態園區和商業區。三是城東南旅遊景觀區。實施蘆葦盪北側廠房拆遷工程,綜合整治蘆葦盪、荷花園周邊環境,疏通航道,打造護城河、蘆葦盪、荷花園水上觀光線,連同萬畝垂釣中心,形成城東南旅遊景觀區。四是西城旅遊景觀區。啟動廣府西街及西關改造工程,實施廠房搬遷,護城河以外全部開挖成湖面,建設湖心島。同時,整治“西北海”環境,整修藏兵洞、太和堂、城隍廟等景點,改造沿街門店,形成西城旅遊景觀區。
武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信奉這樣一種人生準則———“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試想當年,武老先生就是在這座古城中一邊讀書耕田,一邊研習太極奧妙,最終創立了“別是一家”的武氏太極拳。如今,太極早已走出永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漫步古城中,一房一屋,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讓人浮想聯翩,這正是“一等城廣府今朝,二件事遊覽品讀”。

歷史遺存

永年廣府永年廣府
廣府有很多歷史遺存,如清暉書院、文廟大殿(遺址)、毛遂墓、黑龍潭、武氏故居、狀元樓、太和堂等等。城內面積為1.5平方公里,歷史上官署棋布,廟宇半城,老街縱橫,商貿雲集,有三十多條街道,分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個小拐彎,曾經的繁華不可勝數。
古城內還發現了傳說中的竇建德運兵洞。竇建德和秦王李世民爭奪江山時在這裡進行了長時間的慘烈戰鬥,竇建德為了展示兵力,從城內挖掘地道直通城外三十里,用同一股兵力通過地道來回往返,收到了迷惑敵方的戰略作用。
建於宋元時期的弘濟橋位於古城東關,和趙州橋有著相同的規模和形制,蔚為狀觀,保存完好,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且在橋面石板上發現了大量古生代奧陶紀時期的角石類、三葉蟲等化石,使千年古建平生了另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深遠和美麗。

革命傳統

永年廣府永年廣府
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的廣府,早在1928年以十三中為發源地建立了共產黨地下組織,十三中的黨組織不僅在學校內不斷地得到鞏固與發展。而且把革命的火種撒向了永年的廣大農村以及整個冀南大地,革命的烈火越燒越旺。1931年6月,建立了最早的中共永年縣委,韓蔭亭任中共永年縣委書記。十三中的革命火種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撒向了祖國各地為我黨培養了許多革命幹部。在中共歷史上稱為“十三中革命火種”就誕生在這裡。在黨領導下,永年縣軍民同日寇和國民黨殘匪進行過殊死鬥爭,1947年最後消滅國民黨殘匪王澤民許鐵英後,全縣得到解放.

太極拳

太極拳是廣府古城對全人類最大的奉獻。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武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俱為永年廣府古城人。廣府古城已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產生在這裡的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分別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旅遊產業

永年廣府永年廣府
根據邯鄲市政府提出的“組團式”城市群發展規劃,決定投巨資發展廣府古城旅遊產業,將其打造成為供邯鄲市民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的“後花園”。修復古城牆、城門、及弘濟橋的同時,重點在水上做“文章”,即通過開發建設萬畝荷花池、千畝垂釣園、萬畝蘆葦盪和濕地森林公園,儘快恢復古城、水城的原有風貌。此外,該縣還將協同邯鄲市打通滏陽河,以滏陽河為水上樞紐,把廣府古城的弘濟橋、濕地森林公園、萬畝荷花池、千畝垂釣園與上游的邯鄲市滏陽公園龍湖公園沁河公園相連,從而實現“一河連七園”,形成一個集水上漂流、古城觀賞、太極健身、休閒度假為一體的著名旅遊景區。

著名景觀

(古城)馳名中外的楊、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武禹襄故居,更能讓您直接體驗到這座古城的豐富內涵。你現在看到的那一帶高聳的城牆,就是歷史悠久、飽經滄桑,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傳奇色彩的永年廣府古城了。
廣府城也稱永年城,位於永年縣政府所在地臨洺關偏南25公里處,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存城牆為明代時重修,高12米、寬8米,城內面積1.5平方公里。城牆保存基本完整,總周長有九里十三步之說。明代時有四瓮城和四城門,每道城門上都建有城門樓,四個角有角樓。城牆上有二十六座鋪舍,一千五百七十二處垛口。城外的護城河,兩岸遍植垂楊柳,由四座吊橋溝通內
永年廣府永年廣府
外,形成一座堅實的城堡。外可禦敵,內可防洪,進可攻,退可守。廣府城也因此成了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戰火烽煙連續不斷,可謂歷盡滄桑,飽經戰亂了。在解放戰爭時期,廣府城因為易守難攻,成了華北平原最後一座被解放的城鎮。現僅東門和西門存有瓮城,城門樓和角樓均不復存在。在全國來說,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也是不多見的。況且廣府古城是一座水城,周圍是萬畝窪地和一望無際的蘆葦,加上這裡是楊、武式太極拳的發祥地,是集古城、水城、太極城於一體的名城,這些特點更是其他古城無法比擬的。
(北門)
廣府古城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曾經是曲梁侯國的國都。秦漢時又先後為平乾國、廣平國的國都以及曲梁縣和廣年縣的縣衙駐地。隋仁壽元年(601年),因為避隋煬帝楊廣的名諱,改廣年為永年,所以此城又稱永年城。
隋朝末年,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在此建都,稱夏王。這時,城池才始具規模。元代又擴大了城池的面積。永年城原為土城,無水。明代成化年間,知府李進開池引水,開挖了護城河,把滏陽河的水引了進來。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陳俎又調周圍九個縣的民工,歷時十三年,將土城包砌成磚城。西城門洞下仍有碑刻“大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陳俎修砌此城”的記載。我們看到的沒有被修復的城牆,就是明代廣平府故城,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古城歷史悠久、景點眾多,城內外共有名勝古蹟三十多處。城內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小巷道,縱橫分布著太極宗師楊露禪、武禹襄故居,紫山書院、城隍廟、文昌閣等景點。城外有弘濟橋、毛遂墓、黑龍潭等景點。其中弘濟橋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形制大小與趙州橋大致相同,相傳是魯班的妹妹和魯班比賽修成的,堪稱是姊妹橋!弘濟橋不但是冀魯兩省的交通要道,又是一座有著極高欣賞價值的藝術之橋。
(東門)
這座古城在東、西、南、北四座門外都建有瓮城,也就是外城。因為瓮城的城門上也有城門樓,所以這座城就有了四門八樓之稱了。有時故意打開瓮城的城門,將敵人放進去,然後把瓮城的門閘一合,就形成“瓮中捉鱉”的形勢。在消減水災方面呢,因為永年城地勢低,四面都是水,雨水多了,河水就進入城區。來水時,就用土袋把內外城門一堵,水就進不來了。所以幾次發大水,永年城都幸免於難,於是就有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相傳,在築城的時候,四個城門下面,各藏有一隻臥著的神牛,它們的任務,就是保護廣府城不被水淹。有一次,有個很有神通的老黿精領著蝦兵蟹將,帶著東海的大水,鋪天蓋地地來淹廣府城。這時,神牛驚醒了,它們用自己的身軀共同抬起了府城。老黿精把水漲一寸,神牛就把城牆抬高二寸,水再漲一尺,城竟升高一丈。最後,老黿精用盡法力,也沒有辦法,只好鼓著肚子氣沖沖回東海去了。可是後來神牛不知被誰盜去了三隻,只剩下一隻拐牛還留在北城牆底下,所以北城地勢仍比其它三面要高一些。人們為了紀念救城的神牛,就把廣府城也稱為臥牛城了,並為臥牛雕了石像,供在了東城門外。古城罕見的自然景觀與水至柔至剛的靈氣,使得太極文化在這裡得以誕生和發展。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武禹襄在這裡開創了楊式和武式太極拳的偉業。
(武禹襄故居)
武禹襄故居是典型的晚清建築,它總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原故居分三條縱軸線,現除中軸線部分保存較為完好外,其餘兩側軸線盡毀。現存中軸線部分分南北三重院落。南面的三間敞房是轎房,是主人出入存放轎子的地方,類似於車庫。轎房正對著的大門是儀門,西面這三間北屋,是武宅的書房兼私塾,西南方原來建有月門、花廳、演武場等建築。均為雕樑畫棟,飛檐亮瓦,十分壯觀。可惜早已被毀。
這座上房是客廳,是武禹襄會客的地方,東西配房是他的兒孫們的臥室。這個客廳也是過廳,中間的屏風是兩扇門做成,就是說,如果是一般客人,武禹襄便會在這個客廳會見。來了貴客才會打開屏風迎進最裡面的自己的房間。貴客如是女士,則由家人從屏風兩側引入。由此可見過去男尊女卑的習俗是如何不平等了。
(弘濟橋)
弘濟橋弘濟橋
弘濟橋也稱府東橋,在廣府城正東2.5公里處的東橋村,東西橫跨於滏陽河之上。滏陽河是我們華北地區一條重要的河流,它發源於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太行山東麓,流至天津附近與海河交匯。在古代它就是一條重要的水上交通線。據《廣平府志》上記載:“又賴滏水,上達磁邯,下通津衛。”行旅通商極為方便。
弘濟橋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僅有碑刻記載為明萬曆十年重修。由於修橋時動用四面八方人力眾多,因此名為“弘濟橋”。弘濟橋古代是冀魯兩省交通要塞,橋側石柱上深達寸許的纖痕至今清晰可見,不難想像當時這裡的水運十分繁忙。
弘濟橋是我國現存的古代大型石拱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瑰寶。弘濟橋橋面長48.9米,寬6.82米,大券跨度24.8米。弧矢全部用石塊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大券似長虹飛架,大券的兩旁各有兩個小券。這種敞肩式的橋形不僅節省了原料,減輕了橋身自重,而且減小了水流對橋身的衝擊力,有力地保護了橋身。弘濟橋的砌築方法也很完美,它是由18道單券縱向排列而成,券石與券石之間用鐵束腰相連,護拱石之間用石灰或泥漿砌築,提高了拱圈的抗壓強度。另外勾檐石的大量使用也是中國橋樑史上獨一無二的,到橋下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構造了。弘濟橋的這些修造方法,使整個大橋渾然一體,結構非常牢固,以至於歷經千年依然穩若磐石。
弘濟橋不但是一座正常的交通運輸橋,而且還是一座藝術之橋呢。橋上共有18根方型望柱,望柱上有7個獅子、8個猴子、1個鮮桃、1個石榴和中間的一個地牤牛。橋面兩邊各有17塊石欄板,還有9桃10石榴,欄板上所刻花紋多是連年有餘、節節封侯等吉祥畫,還有鹿、麒麟、八仙和武松打虎等圖案,形象逼真,玲瓏可愛。大券和小券兩面中間刻有龍頭,大券兩邊對刻的二龍戲珠、飛龍、飛鳳,兩邊盡端小券刻的纏枝花,更是爐火純青,精工細雕,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永年廣府冰雕
在酷熱的夏日,為了吸引更多外地遊客一覽千年古城的魅力,奇蹟般體驗冰火兩重天的奇妙感覺。2013年,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廣府古城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冰雕展館,該冰雕館建成後將成為邯鄲市首家集廣府古城主題冰雕展、哈爾濱冰雕精品展、冰上兒童樂園為一體的室內冰雪遊樂場。該冰雕館是廣府東街村休閒旅遊區規劃中的一個新項目,項目投資1000餘萬元,面積近2000平方米,用冰量達600噸,採用世界最先進的德國進口製冷技術,24小時不斷製冷,使室內溫度維持在零下4℃至零下14℃之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