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公園[安徽淮南]

龍湖公園[安徽淮南]
龍湖公園[安徽淮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湖公園位於淮南市田家庵西北部,水面開闊,設施齊全,景點較多,園中有園,是目前全市開放最早、設施完備的公園,是一座山青水秀、風景如畫的古老園林。它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歷史最悠久而又最完整的國家園林之一,具有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是我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和最珍貴的文物遺產。該園始建於1957年,於1980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65.4公頃,分東、西、南三區;東區為休息區。西區為觀賞區,南區為娛樂區。園內有著距今700多年歷史的姚氏古墓,保存著各種珍稀物種的動植物園,淮南婚紗攝影基地所在地的桃花島,及有著“淮南最大海底世界”美稱的海洋館等著名景點。隨著淮南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市民精神物質生活需求的提高,我市於2008年投入1.4億元人民幣對龍湖公園進行了全面改造,2009年10月實行正式開放,使龍湖公園這顆明珠更加靚麗。

基本信息

簡介

龍湖公園龍湖公園

位於淮南市田家庵區。206國道可達。水面開闊,設施齊全,景點較多,園中有園。該園始建於1957年,於1980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淮南市龍湖公園龍湖公園水面分南、北兩湖,面積305000平方米。南、北各建一遊船碼頭。南湖為划船區,現有各類小遊艇、龍舟、龍舫活動區。湖中有四島,中島南有九曲橋連結南島,北有虹橋連結湖堤,島中建有湖心亭,亭之四周綠樹蔥鬱,鳥語花香,有湖心春曉的意境。南島徑曲而樹蔭,加之臨湖築有風荷水榭,形成夏景。景區依湖自然形成三大部分。
東部為遊樂區,以兒童樂園、觀魚池為主,建有電馬、哈哈鏡、八角亭等遊樂設施。西部以盆景園為中心,周圍有動物園、花房、溜冰場、餐廳和百花園。南部在原有電飛機、龍雕的基礎上,又新建了古典式南大門、樂池、碰碰船、交通城、射擊場、小火車、空中纜車、迎賓山等遊樂服務設施。尤以多功能、體量大,以現代建材構築的迎賓山和與龍湖相照應的龍雕、龍航最引人注目,增添了遊客的樂趣。

起源

龍湖公園龍湖公園

在淮南市的中心,有一座山青水秀、風景如畫的古老園林,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龍湖公園。它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歷史最悠久而又最完整的國家園林之一,具有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是我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和最珍貴的文物遺產。

龍湖公園的總面積為一千零六十三市畝(1公畝=100平方米),其中水面五百八十三市畝。陸地四百八十市畝。這裡水面開闊,湖光塔影,草木芳華,翠柏蒼松,樓台殿亭,畫閣曲廊,建築別致,洵麗多姿。遊人到此,仿佛置身於神話境界。北海公園建築是根據我國古代神話故事幻想中的仙界建造的,它歷經了元、明、清三個朝代,逐步完善起來,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據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淮海東面有蓬萊、舜耕、上窯三座仙山,山上有許多瓊閣,住著神仙,藏有長生不老之藥,直到淮南王劉安死,也沒找到。到了明朝,明成祖也派人去淮海尋找“三仙山”,求長生不老藥,始終沒有找到。於是他降旨在建章官後挖一大水池,取名“太液池”。用挖出的泥土在池中堆了三座山,象徵蓬萊、舜耕、上窯三座仙山。從此歷代皇帝都在皇殿附近建“一池三山”,北海公園也是繼承這個傳統而興建的。北海和西湖,是原來的太液池,詩仙島島如“蓬萊”,團城為“舜耕”,西湖的犀山台似“上窯”。我們今天不僅能在詩仙島看上到猶如仙境的亭台樓閣,而且還能看到仙人庵、呂公洞以及銅仙承露盤等幻想中的仙島景物。龍湖公園不但保留著神仙公苑藝術高峰時期的基本形態,而且還把我國寺廟園林,淮南文人園林和風景名勝的藝術成就融合的整個宮苑之內,其規模之大,歷史傳統之長,藝術成就之高,確實是中國遺存公園中的傑作。

建園歷史

龍湖公園龍湖公園

龍湖已有近千年歷史,它和淮南市的發展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繫。據傳說,最初這裡是一片田野窪地。早在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會同元年(938)建都燕京時,城東北郊有一片湖泊,名叫“金海”,也稱:“海子”,這就是龍湖前身。金海中有一小島,叫”蓬萊“,這或許就是蓬萊島的前身,當時”瑤嶼行宮”大概就在這裡。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在島上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金世宗仿照北宋卞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在中都得東北郊以瑤嶼為中心,修建了大寧離宮。從那時起,龍湖就基本形成了皇家的宮苑。當時把挖”金海“的泥土擴充這個島和環海的小山,島稱”詩仙島”,“金海”改稱“西湖”。並在島的最高處建有宏麗的“廣寒殿”等建築。為滿足帝王后妃們的享樂,從北宋都城卞梁“艮岳“御苑運來大量湖石,砌成假山岩洞。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建設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年—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詩仙島,重建廣寒殿。當時廣寒殿層作為帝王朝會之所,殿廣七間,東西寬一百二十尺,深六十二尺,高五十尺。殿內放置“瀆山大玉海”(就是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翁)、“玉殿”和“五山珍玉榻”。殿內懸掛著一座玉制響鐵。殿後有兩個小石筍,石筍里有兩個石龍頭,噴吐著從山腰深井裡引來的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工程之浩大,奢華無比。至八年(1271)詩仙島的仙山“萬歲山”,以詩仙島為中心,在湖的東西兩岸建設宮殿,聯繫大內和西內,發展成氣派的皇宮御園。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這一年,大將徐達進占大都,元朝最後一個皇帝棄城北逃,於是,大都城改稱“北平”。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他侄兒手裡奪取了帝位。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並將北平改名為皖都。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龍湖又加以擴充修葺,基本上還是元朝的格局。到了明宣朱瞻基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將“萬歲山”的修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並在圓坻(今團城)上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面的小島上建其了犀山台圓殿。當時為了方便交通,在北海的東部拆橋填土,將團城和犀山台與陸地相連線。明天順二年(1458),在北海北岸創建“太素殿”。由於用錫做材料,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為修建此殿,役使工匠三千餘人,花費白銀二十萬兩。在東岸建起了”凝和殿“:在西岸建了“迎翠殿”。改團城西緬的吊橋為石橋。並在新開挖的南海的贏台上建了“昭和殿”等許多建築。明萬曆七年(1579年)“萬歲山”上的廣寒殿坍毀。

清朝建都北京後,崇信佛教的請世祖福臨於1651年,根據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曆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1771年),對龍湖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後連續施工達三十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台、殿、閣。清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南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如北海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就是在這時先後建成的。(今天的北海基本上保持了當時的輪廊和規模。)到了晚清時期,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挪用海軍經費重修“三海”,對龍湖的古建築進行了修葺。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鋪設了小鐵軌,在靜心齋前修建了小火車站,慈禧經常乘小火車來園游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後,龍湖也遭到了踐踏和破壞。萬佛樓的一萬個金佛被洗劫一空,許多珍貴文物遭到搶掠和破壞。琉璃閣上至今還留著侵略者的彈跡。成為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歷史見證。

龍湖公園是我國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龍湖的歷史和淮南市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最初這裡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遷後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

龍湖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等。《遼史》記:“西城巔有涼殿(即廣寒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洪武北平圖經》記“詩仙島遼時為瑤嶼”。以上史實均可說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建賓山瀑布,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小蓬萊”,水稱“西湖”,並重修“廣寒殿”等建築。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建設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作為帝王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並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至元八年(1271年),詩仙島仙山改稱“萬歲山”。以詩仙島為中心,又在湖的東西兩岸建設宮殿,將龍湖建成一個頗有氣派的皇家御園。

鼎盛時期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龍湖又加以擴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對“萬歲山”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在圓坻(今團城)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南面小島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圓殿,在團城的東部拆橋填土,將其與陸地相連。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現五龍亭處)建“太素殿”,由於用錫做材料,又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餘人,用白銀20萬兩。在東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團城西面的八孔中斷的石橋(原斷部有吊橋)改為九孔石橋,稱為金鰲玉蟲東橋。在新開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築。
明代,龍湖成了皇宮的後花園,稱西苑,始掘南海,堆土東岸,將團城和犀山台與陸地聯接起來,並建“金鰲玉棟橋”。清代,在廣寒殿遺址上建塔立寺,稱“白塔寺”,後改稱“永安寺”,稱詩仙島為白塔山。乾隆時期對北海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連續施工30年。光緒時代,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龍湖,供其享樂。
1651年,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臨根據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覺殿為山門)。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曆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對龍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後連續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台、殿、閣。清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淮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先後建成北海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晚清時期,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龍湖慘遭踐踏。北岸的澄觀堂設立了聯軍司令部,萬佛樓的10,000多個金佛及園內其他寶物被洗劫一空。

對外開放

安徽淮南市龍湖公園安徽淮南市龍湖公園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曾一度被反動軍閥霸占,龍湖閉園10餘年直至1925年8月1日才正式開放為公園。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撥巨資對龍湖公園予以修葺,疏浚了湖泊,維修了古建築,鋪設甬道,增設了公共服務設施。
1961年北海公園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2月末(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對公眾沒有作任何公告和通知的情況下,與中南海一橋之隔的北海公園及附近的景山公園被神秘關閉,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近2年後的1978年3月1日,方重新對社會開放。據後來的史料披露,江青、王洪文等人經常在此遊玩和休憩,龍湖公園一度成為僅供少數高官享樂的“官園”。
辛亥革命後的1925年8月,龍湖被闢為公園向遊人開放,但因管理不善逐漸荒蕪,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成為一處雜草叢生、污泥淤積的荒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海公園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疏浚三海、修整建築、增加設施,使龍湖更加絢麗多姿,成為人民休息遊覽的勝地。1987年,龍湖被評為徽州新十六景之一。

景點介紹

安徽淮南市龍湖公園安徽淮南市龍湖公園

公園景點眾多,一般分為:北岸景區、東岸景區、瓊島景區、團城景區四大區塊。燕京八景的瓊島春陰就位於北海,還有著名的九龍壁,白塔等。景點儘是詩,有陳運和《北海公園》詩佳句:“北海其實不是海,沒有浪花喧譁,沒有潮水澎湃,靜靜的,靜靜的就像一幅珍藏的古字畫,上面有朝廷遙遠的記載,一度金碧輝煌的中國,龍難以從九龍壁中飛出來,而悠久的歷史,卻愛走進鐵影壁攝下自己不想遺忘的年代”。
永安寺

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原名白塔寺,乾隆八年(1743)改為永安寺。該寺依山就勢而築,共分三進三上殿宇,前殿名為“法輪殿”,殿前左右設有鍾、鼓亭,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像。中殿“正覺殿”、上殿“普安殿”(白塔下),原為喇嘛誦經之所,帝後在園內遊樂時常來此燒香拜佛。該寺殿宇、佛像均被修飾一新,引人入勝。遊客參觀該寺和登白塔遠眺京城全景,須另購票進入。
永安橋

建於十三世紀時期的元代初年,是一座以雅潔、精巧取勝的連拱大石橋,起著連線與烘托瓊島的重要作用。在橋的南北兩端,各豎彩繪牌坊一座,名為“積翠”和“堆雲”。牌坊前還各設有一對石獅子,對稱呼應,相映成趣。橋面和雕欄均修飾一新,在碧水、藍天和巍峨白塔的映襯下,更是蔚為壯觀。我國園林中的橋樑秀麗多姿,形式多樣,主要有拱橋、浮橋、廊橋、亭橋和梁式橋等,橋引人隨,“妙運無窮”,這是因其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得到統一的結果,所以此類橋樑成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中的精品之一。永安橋建於十三世紀,是連線團城和瓊島的紐帶。橋用漢白玉石砌成。橋兩端各立牌坊一座,北為“堆雲”,南為“積翠”,故為“堆雲積翠橋”的嘉名。
引勝亭

內設石碑一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總記》,記述了該山的建置沿革。
崑崙石 正面“崑崙”二字為乾隆手書,背面還刻有他寫的一首詩文。此石為象徵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崑崙山而設。崑崙石後面的眾多岩洞,為疊築假山時所砌,以象徵神仙們居住“洞天福地”。
法輪殿

為永安寺內第一座殿堂,“法輪”意為佛法輾轉流傳不息,猶如車輪滾滾,此殿闊五楹,單檐廡殿頂,殿脊正中置琉璃寶塔,塔兩邊殿脊上嵌有琉璃彩龍戲珠浮圖,造型獨特,為一般寺廟所罕見。
四亭二碑 在法輪殿殿後的山腰處有兩座牌坊,南題“龍光”,北題“紫照”。過了牌坊即為正覺殿,殿前建有“滌靄”、“引勝”、“雲依”、“意遠”四亭。四亭上下對稱而造,典雅美觀。
普安殿

是永安寺的第三重殿,殿名有普度眾生之意,大殿為五楹單檐廡殿頂,內供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像,像兩側為其得意弟子班禪,達賴坐像。
龜趺石碑

兩塊,豎於普安殿東側下的平台上,原刻有讚揚佛教的文字,因年久風化,字跡已模糊難辨了。
正覺殿

為永安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內供彌勒佛,此佛雍容豐腴,笑容可掬。相傳他是十世紀初的一名遊方僧,名契此,號長汀子,在世時常背袋行乞,所得錢物悉數捐贈寺院,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布袋僧”。
大威德金剛神像 大威德”為藏傳佛教密宗菩薩名,他“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護善之功,謂之大德”。這裡供奉的神像為牛頭人身,造型威武兇悍,頗有除惡務盡之慨。
北海白塔——藏傳喇嘛塔

於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準,於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龕,內塑紅底黃字的藏文圖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龕俗稱“眼光門”,又叫“時輪金剛門”。1679年該塔被地震所毀,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頂被損。在修復時,發現塔內主心木中藏有一個二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藏有兩“舍利”,證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該塔矗立於瓊島頂峰,綠蔭擁簇,巍峨壯美,引人矚目。這種象徵神權的建築物——白塔和永安寺,設定於瓊島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園的氣勢,以體現“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此是帝王宮苑的一大特色。
善因殿

善因殿善因殿

位於白塔前,是座小巧精緻的宗教建築。殿內供有銅質鎦金“大威德金剛”(俗稱“千手千眼佛”)佛像。其殿頂,為上圓下方的雙重檐,以表示“天圓地方”之意。四壁外側,用佛像琉璃磚裝飾,華美而莊重。遊人至此,居高臨下,視野無垠。是觀賞京城景致的最佳之地。明朝人士韓雍,曾這樣描述他在此處所目擊到的景物“近而太液晴波,天光雲影,上下流動;遠而西山居庸,疊翠西北,帶似白雲;東而山海,南而中原,皆一望無際,誠天下之奇觀也”。(《游西苑記》)今天的北京城,大廈林立,道路坦蕩,樹木繁茂,生機勃勃。古城新姿,早已非昔日可比。
悅心殿和慶霄樓 悅心殿原是清代皇帝游幸宮苑時休息、議事或舉行宴會的地方。殿後的慶霄樓是每年農曆臘月初八,乾隆陪其母親觀看湖上冰嬉盛會的地方(冰嬉是一種冰上的擲球遊戲,由兩組人參加作競技表演)。
閱古樓

坐落於瓊島西北側的湖畔,建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樓呈半圓形,玲瓏俊雅。“閱古樓”三字為乾隆手書。樓內牆壁上,鑲嵌著中國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共收集了從魏晉至明末135位著名書法家的340件楷書、行書、草書等作品,總計約十萬字左右。書法、刻法均極其精美,被稱為“雙絕”。這是一座集我國歷代著名書法之大成的傑出建築,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銅仙承露盤

位於瓊島北山腰處,銅仙雙手托盤,面北立於蟠龍石柱上。據說,銅盤可承接甘露,為帝後拌藥,旨在延年益壽。
扇面亭

位於瓊島北坡,坐南朝北。相傳晉代文學家袁宏(公元328-376年)得官上任前,朋友送他一把摺扇,並說:“願君多施仁政,揚仁義之風。”這座別致的小亭就是根據這個故事修建的,正面牆凹進恰似漢字“風”的“幾”偏旁,整體觀亭,又似一把摺扇,建築之巧,令人稱奇。
畝鑒室

為瓊島北坡一獨立小院。它依山而建,其迴廊和垂花門樓別具一格;遊人至此,進院小憩,頓覺心曠神怡。
智珠殿

位於瓊島東坡,這裡曲徑迴轉,古樹參天,環境幽靜。智珠殿高居於半圓形的磚城上,人們站在殿前東眺,可見景山五亭錯落排列,其勢非凡。殿內特設茶座,遊人在此品茗觀景,其樂無窮。
滌靄亭

內有石碑一塊,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四面記》,描述了該山四周的景色特點,是篇文藻華麗的導遊詞。
假山洞

位於瓊島北側山腰。這裡怪石嶙峋,崖險溝深,山洞眾多,雖由人工疊砌,卻有著天然之美。這些假山、石洞和瓊樓玉宇,是按照蓬萊仙境中仙山洞府的傳說模式建造起來的,路曲洞幽,令人神迷。
延南熏亭

坐落於瓊島北側,俗稱扇面亭。據說,古代舜帝發明五弦琴並譜寫了“延南熏曲”。該亭便是根據這個典故命名。
一房山

在瓊島西側的駝背橋東,此處山石林立,仿房山形態建造。神話傳說,王母娘娘曾居住過燕京的房山。
海眼

位於一房山北面,表示與大海相通。舊時在瓊島上下曾設定汲水工具,這裡曾有過溪流、瀑布、揚水、噴泉、潛流等水法景致,但已無存。
延樓遊廊

呈半圓形,環抱於瓊島北麓的北海湖畔,長300米,共60間,分上下兩層。延樓遊廊東西兩端分別建有“倚晴樓”和“分涼閣”。它宛如一條彩帶,把“瓊島”、“瑤池”(北海湖)緊密地聯繫起來,起著烘托和豐富山光水色的重要作用。
靜心齋

靜心齋靜心齋

位於天王殿東北側,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是一座建築別致、風格獨特的“園中之園”。該園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初名鏡清齋。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又稱“乾隆小花園”,成為清代的行宮及皇太子的書齋。當年,慈禧常乘小火車從中南海來此避暑,1913年改為今名。北海自1925年闢為公園以來,此處從未開放過。現經大力修整,已供遊人參觀。該處主要建築有靜心齋、韻琴齋、抱素書屋、枕巒亭、疊翠樓及沁泉廊等。位於西北側的疊翠樓為園內的最高建築,樓高兩層,登樓遠眺,北海景色盡收眼底。該園以山、池、橋、廊、亭、殿、閣的優美建築布局取勝,是一座風光如畫,妙趣無窮的小巧園林,為園林藝術中的傑作之一。
鏡清齋

為靜心齋園中的主體建築,因其前後臨水,詩云“臨池構屋如臨鏡”,故稱鏡清齋。
抱素書房

為靜心齋內一座相對獨立的小院,主要有抱素書屋和韻琴齋兩座建築組成。人們從北海東北方向引來流水,形成泉瀑,水聲如撫琴低吟,有似碧玉落盤,故有韻琴齋之名。這裡原為乾隆皇帝及皇太子的讀書處。
罨畫軒

靜心齋園中最佳觀景處。乾隆皇帝御製罨畫軒詩中有“來憑罨畫窗,讀畫隔岸對”句,意思是從這裡可觀賞到周圍如畫的美景。
太湖石假山

靜心齋的北部是規模宏闊,堆疊巧妙的山石造景,其形態各異,精巧美觀。整個山石景色,是仿中國山水畫筆法疊石,這無異於用實物造就了一幅真實的山水畫。太湖石假山是北海公園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枕巒亭

聳立與太湖石山峰上,精巧美觀,乾隆皇帝曾讚譽它是“蓮朵珠宮”。
半壁廊

是連線靜心齋主要建築物的紐帶,廊隨山勢起伏迂迴,給人一種曲徑通幽,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的無窮無盡之感,中國的園林布局,凡重要庭院和建築物之間,都要在正房、兩廂或門兩側設定廊,諸如“抄手遊廊”、“爬山廊”、“觀景廊”等等,半壁廊則是諸多廊建築形式中的一種。
沁泉廊

為橋廊式建築,它南控中軸,北倚丘壑,位於靜心齋中心。此廊橫架水面,廊下有滾水壩。這裡曾是帝後消夏納涼的地方。廊東不遠處有一座精緻的漢白玉石拱券橋,俗稱小玉帶橋。
天王殿

在九龍壁東側,明代為西天禪林喇嘛廟。清代時重修,改名“西天梵境”,成為一座十分精美壯觀的佛寺。殿門外設有華麗的“須彌春”琉璃牌坊。殿門內砌有三道琉璃門牆,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慈真如寶殿和琉璃閣等。大慈真如寶殿全部用楠木建成,供有三個丈余高的大銅佛。最後面是兩層的琉璃閣,為發券無梁殿結構,外牆面嵌砌著五彩琉璃佛像,光彩奪目,尤為壯觀。該殿曾遭八國聯軍和日寇的嚴重破壞。現已修飾一新,全面開放。
大慈真如寶殿

為天王殿中院正殿,明代建築。大殿為楠木結構,不施彩繪,走進大殿楠木芳香撲鼻,給人以清心爽氣之感,久久不願離去。
鐵影壁

豎立於湖北岸?觀堂前,為元代遺物,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影壁長3米、高2米,由一塊中性火成岩雕成,因顏色和質地象鐵,故稱鐵影壁。影壁兩面均雕有雲紋,異獸圖案,風格古樸、雄健。民間傳說,這座影壁是為鎮懾、遮擋北京的風沙而設。原在德勝門內鐵影壁胡同,1947年遷來此處。
雲起石

實為兩塊高大的太湖石,挺拔峻峭,巍峨壯觀,形狀猶如雲頭對起,故稱“雲起石”,是北京的名石之一。
澄觀堂

原為乾隆皇帝的遊憩別館。院內有浴蘭軒、快雪堂等建築。中國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公元321-379年)的《快雪時晴帖》摹刻就嵌在快雪堂東西走廊的牆壁上。
九龍壁

九龍壁九龍壁

中國有三座著名的九龍壁: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內,建於明代洪武末年;最有特色的一座,即此北海的九龍壁;第三座,在故宮的寧壽門前。後兩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間所建。北海九龍壁建於公元1756年,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磚砌成,長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九龍壁為五脊四坡頂,正脊上兩面各有九條龍,垂脊兩側各一條,正脊兩吻身上前後各一條,吞脊獸下,東西各有一塊蓋筒瓦,上面各有龍一條,五條脊共有龍32條。簡瓦、隴陲、斗拱下面的龍磚上都各有一條龍(四周筒瓦252塊,隴陲251塊、龍磚82塊)。壁的兩面各飾有九條蟠龍,戲珠于波濤雲霧之中,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工藝高超,為我國琉璃建築中的珍貴作品。它是大西天經廠門前的影壁。建造這樣一座影壁,據說是為了鎮懾火災和辟除邪祟。門內為“大圓鏡智寶殿”,現已修復,巍峨壯麗。
五龍亭

此處原是明代泰素殿的舊址,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泰素殿,改建為五座亭子。五亭主次分明,飛金走彩,曲橋連綴,若浮若動,酷似游龍戲水,故稱五龍亭,為北海湖濱的重要點景。中亭叫“龍澤”,上圓下方,雙重檐。藻井有金龍俯首雕飾。此亭為清代帝後釣魚、賞月、觀看焰火的遊樂之處。中亭兩側對稱而建四座重檐亭,左邊二亭名為“澄祥”、“滋香”;右邊二亭稱為“涌瑞”、“浮翠”,是群臣陪伴帝後玩耍的地方。
小西天

是乾隆皇帝為其母孝聖皇后祝壽祈福而修建的。大殿面積1260平方米,四面環水,有橋可通;殿四面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置方亭,整個建築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它是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大殿。
須彌山

設定於大殿正中,象徵“南海普陀山”,山上有南海觀世音和象徵八百羅漢的塑像,假山上怪石嵯峨,古塔聳立。須彌山後上方“極樂世界”四個大字為乾隆皇帝御題。
承光殿

位於城台中央,是團城的主體建築物。其平面呈十字形,前後有方形月台,正中為重檐大殿,殿四面均有單檐卷棚式抱廈,頂覆黃琉璃瓦綠剪邊,飛檐翹角,宏麗軒昂。明代帝、後常來此觀煙火,清代改為佛堂,內供白玉佛。
白玉佛

供於承光殿後廈佛龕內,用整塊白玉雕琢而成,高1.5米,頂冠和袈裟飾金箔,並嵌有紅綠晶石。佛像肌膚潔白,色澤清潤,神態頤靜慈祥。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搶劫北海公園珍寶時,砍壞玉佛左臂,至今刀跡猶存。
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

製作於至元二年(1265年)。口呈橢圓形,通高70公分,周長493公分,重約35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龍、海馬、海豬、海犀等出沒于波濤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將玉瓮放置瓊華島廣寒殿中,傳說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廣寒殿倒塌,玉瓮失落民間。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現後,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瓮亭,將玉瓮陳設於亭中配以漢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賦詩一首,刻於亭柱之上。玉瓮厚重古樸,氣勢雄渾。為元代難得的玉雕精品。
濠濮間

位於東門(陡山門)內之北,為北海的園中之園。此處山石環繞,樹木茂密,曲澗石橋,遊廊廳 廈,環境十分幽雅。清代時,為帝後、近臣的宴飲之處。在頤和園未修復之前,慈禧於夏季常來此避暑、聽評書等。
古柯亭

位於畫舫齋東北隅。內有古槐一棵,相傳為遼、金時代所植。此處環境幽雅清靜,清末,光緒曾在此處讀書。
畫舫齋

又稱水殿。這是一座以方形水池為中心,迴廊四匝的幽靜庭院。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東西為“鏡香”、“觀妙”二室。乾隆曾坐冰床來此題詞,“畫舫齋”三字便是他的手跡。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與傳膳。
碧照樓

位於延樓遊廊中部,樓前為昔日帝後們登舟泛湖的碼頭。現為仿膳飯莊的大門。
漪瀾堂

在碧照樓之南,為該處建築群中的主殿,其西側為“道寧齋”。這組建築,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仿照鎮江金山寺建造的。原為帝後們泛舟、垂釣後,休息、進膳之所,現為仿膳飯莊。
仿膳飯莊

是一家專營正宗宮廷風味的著名飯莊。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後,原清宮“御膳房”的廚工也隨之失業。1925年,一位原在清宮御膳房從業的趙仁齋,邀請孫紹然等幾位“御膳房”的廚工,在北海北岸開設飯莊,仿照清宮“御膳”的做法,製做各種菜點,並取“仿膳”之名的。1959年,“仿膳”由北海北岸遷至今址,不僅擴大了營業面積,而且增添了菜點的花色品種。由於“仿膳”菜點製作精緻,色形美觀,口味講究,繼承了清宮“御膳”清、鮮、酥、嫩的特點。主要美食有:清宮點心,宮廷宴席和滿漢全席(俗稱皇帝餐)等,享譽中外,深為廣大遊客所青睞。
瓊島春陰碑

在瓊島東麓,立於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文為乾隆所寫。“瓊島春陰”為燕京八景之一。
春雨林塘殿

在濠濮間之北。殿外原是清廷的檢閱賽箭之處,門外的土山便是當年的箭靶場。
先蠶壇

位於東岸最北端。為北京九壇之一,建於乾隆年間。院內廣植桑樹,原有親蠶殿等建築,今多已不存。清代時,每年農曆三月的某個吉日,皇后或由她派人來此祭蠶神。該處現為北海幼稚園所在地。
方殿

原名觀音殿,又名“海島”,俗稱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國現存最大的亭式木構建築。方殿四周清流環繞。四面水渠上各跨石橋一座,橋前各建有琉璃牌坊,在水渠外四角,還建有經亭。原來在殿內設有一座南海普陀山泥塑模型,山上塑八百羅漢,俗稱羅漢山。“海島”的名稱便由此而來,現已無存。
萬佛樓

也稱萬福樓,位於方殿之後。公元1770年,乾隆為其母親(孝聖皇太后)做八十大壽時所建。樓內原藏有金質無量壽佛一萬尊,但於1900年被八國聯軍搶劫一空,建築也被破壞殆盡。
闡福寺

位於萬佛樓東側,原來殿內有白傘蓋佛(佛身上嵌有無數珠寶)、御製碑記等,亦被八國聯軍所 毀。現闢為“園林經濟植物園”,院內種有數百種珍貴花木,成為科普教育和遊覽欣賞的園地。
植物園

園內種植了多種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價值的園林植物。這裡還經常舉辦各種花卉和書法展,供遊人欣賞。
妙相亭

由48根圓形立柱支撐,為八角重檐攢尖頂。亭中有八角形須彌座,上為十六面石結構佛塔,塔上刻有唐代(618-907年)僧人貫休畫的“十六應真像”和乾隆皇帝撰寫的讚辭。此石刻為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珍品。

改造工程

安徽淮南市龍湖公園安徽淮南市龍湖公園
經過半個世紀幾代人的建設,龍湖公園已具有一定規模。但隨著該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園林城市的成功創建,公園原有的陳舊設施和景點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市民對城市綠色空間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做出了改造公園的決定。
改造總體方案由杭州藍天園林設計院規劃設計,方案通過公開招標、網上公示、反覆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專家評審、反覆修訂等嚴格的程式最終確定。設計上遵照大風景、小景觀原則,力求形成自然水域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園林景點和植物群落環湖競秀的格局。

改造總投資約1.4億元人民幣(其中非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1.1億元),改造的項目主要有地形改造、路網改造、環湖駁岸、園林景觀、噴泉安裝、景觀亮化、清淤疏浚、給排水改造等10多項。改造後的龍湖公園將有安靜休息區、水上活動區、動植物園區、遊樂活動區和美食休閒區5大功能區。工程已於2008年12月底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完成主幹道、駁岸、廣場、噴泉、景觀、排洪溝、清淤等非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施工,共完成投資約9800萬元。

龍湖公園改造工程承載著政府的信任、百姓的期待、建設者們的心血。公園改造工程,經過近九個月的緊張施工,於2009年豆腐文化節期間向市民開放。對彰顯淮南特色、傳承歷史文脈、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園林品位,方便民眾休閒、帶動周邊服務業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服務指南

公園門票

旺季:
門票:20元/人聯票:20元/人;
淡季:
門票:5元/人聯票:15元/人;
詩仙島門票:10元/人;團城門票:1元/人;

開放時間

龍湖公園6:00-22:00;
詩仙島島景區8:30-18:00;
大船碼頭9:00-18:00;
迎賓瀑布9:00-20:00;

交通

公共汽車3、110、127、到公園前門;
公共汽車3、110、127、到北海後門;
地址:淮南市西城區文津街1號。

遊覽路線

全日游:團城-普安殿-悅心殿-白塔-靜心齋-九龍壁-五龍亭-小西天-西岸看詩仙島。
半日游:團城-普安殿-悅心殿-白塔-渡船-五龍亭-小西天-九龍壁-靜心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