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莖線蟲

水稻莖線蟲

水稻莖線蟲是一種專化的植物外寄生性線蟲,主要寄生為害水稻。在潮濕條件下,水稻莖線蟲從土壤中向水稻幼苗遷移,並侵入水稻的生長點。插秧後幾天生長點的的頂芽就能發現線蟲,接著在葉鞘、莖和頂節、花梗、花序和種子都可以發現線蟲。它是病區水稻上為害最大的病原物之一。

基本信息

學名:Ditylenchus augustus(Butler,1913)Filipjev,1934
異名:Tylenchus angustus Bulter,1913;Anguillulina angustus (Butler) Goodey,1932;Tylenchus (Anguillulina) angustus Batler,1913(Filipjev,1934)
英文名:Rice stem nematode
分類地位:墊刃目Tylenchida,粒科Anguinidae , 莖屬Ditylenchus Filipjev,1936

分布

水稻莖線蟲1912年首次在孟加拉發現,人們稱之為Ufra、DakPora。目前世界上水稻受害較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泰國、緬甸、盂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烏茲別克、埃及、馬達加斯加,南非、柬埔塞、阿聯等國家。

寄主範圍

水稻(Oryzae sativa)是該線蟲的最主要寄主,另外,該線蟲還寄生稻屬植物的其他一些種。

危害情況

世界發病區平均減產水稻30%,部分地區更嚴重,如印度尼西亞水稻受害減收50%,泰國水稻少收20%~90%,還有少數地區水稻受害後絕收,中國不見有報導。在秧苗期或是水稻種植不到八周時,一般很難察覺症狀,有時在受侵秧苗幾周可能觀察到,幼葉上可觀察到白色條紋,成熟時較矮小。生長中的水稻受害後葉面出現淺綠色斑點,葉緣捲縮。葉尖彎曲,整張葉片扭曲或呈畸形,嚴重時花穗捻轉或包在葉鞘內不能抽出.小穗不孕,形成空粒。Padwick(1 950)和Webster(1972)觀察描述,根據是否出現圓錐花序,水稻受害後可分兩類典型症狀,一類是腫大Ufra,其花序包在葉鞘里,不能抽穗,受侵染莖部分枝強烈增多;另一類是成熱Ufra,花序能抽出,但只有頂部小穗能產生正常稻粒.花軸和枝梗為暗褐色,下部的花不結實,這主要是由於後期花序受害。重病植株生長仃滯,嚴重矮化,葉片萎蔫。Cox和Rahman(1980)又提出了另一類UfraⅢ,這一類花序完全能抽出,但是有很多癟粒。

症狀特點

田間早期症狀表現為病株幼葉基部捻卷,出現白色或淺綠色斑點,葉片和葉鞘產生褐色斑,葉緣捲縮,葉尖彎曲,叫鞘扭曲。病株抽穗後基部通常捲曲,不能結實,或只有頂部小穗能產生正常稻粒,花軸和枝梗為暗褐色,穗和劍葉扭曲。有些病株在下部節位可能腫大,並產生不規則的分支,穗包在葉鞘內不能抽出或僅部分抽出。

形態特徵

測量數據

雌蟲:I=800~l200微米;a=50~62;b=6—9;c=18~24;c=5.2~5.4;V=78~80;st=l0一1l微米。

雄蟲:L=700一l180微米;a=40-55;b=6~8;c=19~26;st=10微米;sp=16—21微米。

形態描述

雌蟲體細長,較直,側帶區有刻線4條,外側較明顯。唇區低,前端平圓,不縊縮。口針強壯,9-11µm長,針錐較細,稍短於針乾,基部球小而清晰,前緣向後頃斜,其寬度約2微米,中食道卵圓形,肌肉發達,食道狹部向後漸漸膨大,連線食道後部。食道腺近末端分小叉,略蓋腸前端。生殖系統為前生卵巢。單生殖腺,向前直伸,卵母細胞單列,受精囊長袋狀;後子宮囊長度為肛陰距的50%~67%;陰門斜裂,其長度為陰門處體寬的1/2。尾呈均勻收細的圓錐形,約為肛徑的5倍長。尾近末端急收成尖銳的指狀,似一個尾尖突。雄蟲體形除生殖系統和尾部形態外與雌蟲相似,交合傘端生,交合刺墊刃型,16—21µm長,伸至尾末端,引帶6-9µm長。
幼蟲與成蟲相似,只是食道要比成蟲長。

生物學

稻莖線蟲一生中同樣經過卵、一齡幼蟲(卵中渡過)、二齡幼蟲、三齡和四齡幼蟲及成蟲幾個階段,是典型線蟲生活史型。線蟲在病稻草、稻茬、種子及混在種子裡的病殘碎片中越冬,並成為初侵染源。水稻播種出苗後,潮濕條件下,稻的莖葉表面有水時,帶到田裡的病原線蟲就從土壤往上爬,入侵莖桿的有關部位,為害生長點附近的葉和穗,據報導,在水稻移栽後幾天內,生長點的頂芽上就發現了該病原線蟲,並逐步蔓延到葉鞘、莖種子周圍幼嫩的莖里,產生各種病害症狀雖然稻株各部都能發現線蟲,但它們只外寄生在各部幼嫩組織內寄生。
在乾旱和稻接近成熟時,病原線蟲捲曲停止取食並變得不活躍,形成間生態,聚集成棉花團狀,進行休眠,以渡過不良壞境。休眠的該種線蟲在乾燥條件下能活15個月以上,待潮濕條件出現或水稻生長季中,它們立即恢復活動,在水中能存活4個月。病原線蟲入侵寄主的最適溫度是20℃一30℃。

一般在耕種後5-7月份、11月份,線蟲就在寄主植物內繁殖。Buttler(1936b)報導線蟲一季可繁殖3代,每條雌蟲能產卵50-100個。Miah和Bahr(1977)觀察到在溫度為28-30℃、相對濕度超過80%的條件下有利於線蟲感染、病害發生及其繁殖。一齡幼蟲在卵內完成,整個發育階段從二齡幼蟲開始只須15天;在人為條件下,整個生活史則需24天完成。在一般的條件下,如果卵直接產生在濕莖中,二齡幼蟲就不用再花時間去尋找宿主,這樣整個發育階段就有可能縮短。四種幼蟲可根據其體長不一來進行區分。8月份,植株處在未成熟階段而在水分充足的條件下,成蟲數量達到頂峰,經過繁殖,成蟲可由1增加到3000。Catling等(1979)報導在一水稻莖桿中有30000條線蟲,而且在寄主植物上可看到其生活史的各個階段。

水稻莖線蟲運動和發育都需要高濕度,從水稻播種開始,如果一生中雨水都多,濕度大,有利於病原線蟲繁殖、運動和入侵寄主,病害發生就會加重,乾旱季節,發病就輕。國外資料表明,在孟加拉國,一年種幾季水稻,在雨季中長的水稻受害重,秋稻受害輕,固為線蟲群體密度還沒有達到高峰時,水稻就成熱收穫了。而1月到4月生長的第三季稻,因生長期是當地的乾旱季節,幾乎不受感染。另外,線蟲在冬天和春天能活下來的群體數量越多,下一個生長季節就很活躍,加重病害發生。

傳播途徑

線蟲在田間的傳播是靠流水、帶蟲秧苗移栽。遠距離傳播是靠帶蟲的稻穀及其製品的調運。

檢疫與防治

檢疫

水稻莖線蟲病是水稻上一個危險性病害,中國和其他一部分國家將該病的病原線蟲列為對外檢疫對象,嚴禁該線蟲進入我國境內,農業部有關部門還制定提出了種子檢驗方法,在海關及其他地區從國外引種時必須執行。

具體的檢驗水稻種子是否帶有稻莖線的方法如下:Filipjev

外表檢驗

抽檢樣品不得少於總重量的1/3。病粒通常為褐色,穎殼不閉合。重病穀粒瘦而細或者是空粒。病粒選出後,用20℃一30℃水浸泡2~4小時,剝開穎殼,在穎內壁及米粒上檢查有無白色線蟲團塊,並用顯微鏡檢查鑑定。

洗滌檢查

(1)將檢出的病穀粒連穎殼和米粒一同放入三角瓶,加適量滅菌水,塞好棉塞,在20℃一30℃條件下置4-12小時,取出劇烈振盪10分鐘,倒懸浮液入離心管,每分鐘1500轉離心3分鐘(最高不超過2 000轉),除去上清液.吸沉澱物鏡檢是否有線蟲,並進行鑑定。

(2)在抽取的樣品中用四分法取種子5~25克,去穎,把穎殼和米粒一同浸入無菌水中,20℃左右靜置4~12小時,用前面的方法離心,檢查沉澱物中有無線蟲並鑑定種類。

漏斗分離法
把穀粒去穎後,穎殼和米粒混放一起,用貝曼(Bearman's)氏漏鬥法分離線蟲,鏡檢鑑定線蟲種類。

農業防治

毀掉病株是疫區最有效的治理措施,病區也可以在乾旱季節犁田,將稻根翻到表面曝曬,大量的稻根用人工清理出田外燒掉,這樣作可以減少下一季的侵染基數。

輪作或休閒也是有效的防除措施。利用稻莖線蟲只寄生稻屬作物的特點,輪種其他非寄主植物1年或讓病田休閒1年,就可以餓死田間土壤中的病原線蟲。如水稻與芥菜輪作可明顯減少莖線蟲量;黃麻栽種在受過線蟲感染的田塊中也能減輕Ufra症狀。播種或移栽深水稻要比平常延遲2-3個星期或等洪水退後進行,這樣其侵染性就會減輕25-28%或者更多,當然採用這種防治措施受一定條件限制。

在疫區建立無病留種田也是比較經濟而必要的措施,這種方法最少可以減輕為害。當然能有適宜的抗病品種就更好,事實上,病害的防治中選育和選用抗病品種應該被列入綜合防治的措施中。

化學藥劑防治

儘管化學防治也是有效的,但其較貴,危險性大,此外,由於化學藥劑使用較困難,如若在洪水期間使用又較危險,因此深水稻中化學農藥的使用極有限,但無論怎樣,許多化學藥劑對Ufra引起的病害都比較有效。如果在播種前或移苗前使用呋喃丹3G1.0kg/ha比不施用的可減輕病害42-63%,可增產38-59%。根據Rahman(1985)的方法是,用藥前把田水落到3~5厘米深,水稻移栽後的第7天和稻分櫱期間各用1次藥,直接把配好的拌細土藥撒入田間。具體藥劑是:1.每公頃用3%呋喃丹1.5千克;2.每公頃用50%線畏磷10千克;3.每公頃用10%涕滅威3千克;4.每公頃用10%乙拌磷10千克。另一種方法是,將秧苗在殺線蟲劑中進行蘸根處理,這種方法相對實惠而安全。秧苗可通過3%Miral和7.5-10%、2.5-10%的Tecto 40FL混合溶液蘸根而有效控制Ufra病害。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明祖, 1998,中國植物線蟲研究. 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動植物檢疫總所,1993, 北京. 植物檢疫線蟲鑑定.
3.Brzeski M.W.,1991,Review of the genus Ditylenchus Filipjev,1936(Nematoda:Anguinidae).Revue Nematol.14(1)
4.Jairajpuri,M.S. &Baqri,Q.H.,1992,Nematode Pests of Rice. U.S.:Westview Press.
5.Nickle,W.R.,1984,Plant and Insect Nematodes. Marcel Dekker Inc. Press,New York,USA
6.Nickle,W.R.,1991,Manual of Agricultural Nematology. Marcel Dekker Inc. Press,New York,USA

中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草

時刻牢記外來入侵生物的危險性,知曉它們的習性,為減低危險做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