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

梆bāng(本義:木名)梆子,用竹筒或挖空木頭做成的發聲器。用於巡更或聚眾知縣才發二梆,不曾坐堂。——《儒林外史》中國地方戲曲梆子腔打擊樂器梆子的簡稱。

基本信息

實際功用

梆
禪林用來通知大眾入浴、齋食等的鳴器。又作飯梆、木魚、魚鼓、魚板、魚梆、鳴魚。在古代禪林中,常掛於浴室,供作鳴擊,以通知大眾入浴。現今一般寺院常懸掛於齋堂外,用來通知大眾用齋。

文史記載

梆子。《西遊記》第七四回:“﹝ 孫悟空 ﹞也變做個小妖兒,照依他敲著梆,搖著鈴,掮著旗。”《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知縣才發二梆,不曾坐堂。” 張天翼 《新生》:“什麼地方在那裡打更,一下一下的梆聲仿佛敲到了他的心臟上。”參見“ 梆子 ”。2.象聲詞。 明劉侗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胡家村》:“促織之別種三……其首大者,聲梆、梆,曰梆子頭。”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 羅大方 拿下唱片往地下一摔,唱片梆的一聲立刻粉碎。”3.方言。打,敲擊。 孫犁 《村歌》上篇一:“她仰著頭望著樹尖,像是尋找哪一個棗兒紅的透,吃著可口,好動手去梆。”如:你要盡跟我鬧矛盾,我可拿笤帚疙瘩梆你!4.硬,生硬。參見“ 梆硬 ”。5.量詞。 明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九》:“買飛松一梆於 劉 姓者家。飛松者,一名狐實,亦作梧實。”

各種樂器

梆子,又名梆板,打擊樂器。約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紀),隨著梆子腔戲曲的興起而流行。清代李調元《劇說》:“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擊拍而得名。碰奏體鳴樂器。用於中國各類民族樂隊。 17 世紀左右(明末清初)隨梆子腔戲曲的興起而流行,有河北梆子、南梆子、墜梆和秦梆之分。梆子有時特指河北梆子。①河北梆子流行於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用於梆子戲曲和民間器樂合

梆
奏。多用紫檀、紅木或棗木製作。兩根長短、粗細不同的硬木棒,細長的一根為圓柱形,長25厘米,直徑4厘米;短粗的一根為長方形,長20厘米,寬5~6厘米,厚 4厘米。以左手執長方形木棒,右手執圓形木棒,相交成十字形,互擊發聲。②南梆子又稱廣東板,廣泛流行於南方地區,在戲曲和民間器樂合奏中使用,也用於京劇高撥子唱腔的伴奏。多以花梨木製作。為長方形中空體,中間有一長方形音孔。以左手執梆,右手執一竹籤或木槌敲擊。③墜梆又稱腳踏梆子,用於豫劇及河南墜子的伴奏。外形如鴨蛋,梆與槌連為一體。演奏時常綁於桌腿上,用腳控制木槌擊梆發音。演奏者常由操墜琴者兼任。④秦梆用於秦腔伴奏。橢圓形,長20厘米。梆子由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組成。長25厘米的一根為圓柱形,直徑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為長方形,長20、寬5-6、厚4厘米。一般多用紫檀、紅木製作,有些地方用棗木心製作,材料必須堅實、乾透,不能有疤節或劈裂。外表光滑、圓弧和稜角適度。演奏時,左手執長方形、右手執圓柱形木棒,以圓柱形的敲擊長方形的木棒發音,音色清脆、堅實,無固定音高。是河北梆子、豫劇、秦腔等梆子戲曲的代表性擊節樂器,常用以有規律地敲擊強拍和增強戲劇氣氛。在一些民間器樂合奏及曲藝伴奏中也常使用,廣泛流行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

1.巡更或舊時衙門用以集散人眾所敲的響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頭製成。《水滸傳》第二回:“那莊前莊後,莊東莊西,三四百 史 家莊戶,聽得梆子響,都拖槍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齊都到 史家莊 上。”《二十年目睹之

梆
怪現狀》第六二回:“外面那洋號一回一回的,吹得嗚嗚響,人來人往的腳步聲,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個不住,如何睡得著。” 巴金 《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響起來,清脆的木頭的聲音在這靜夜裡和那一聲兩聲的狗叫互相應答。”2.打擊樂器。用兩根長短不同的硬木棒製成,兩手各執其一,互擊發音以按節拍。是梆子腔的伴奏樂器。3.指梆子腔。《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無如老爺的天性又生來的合看戲這樁事不甚相近,甚麽叫作賓白合套,切末排塲,平日一概不曾留過這番心,再講不到梆子、二簧了。”
梆子腔戲曲聲腔。我國北方用硬木梆子作打擊樂器以按節拍的劇種的統稱。如秦腔(陝西梆子)、晉劇(山西梆子)、豫劇(河南梆子)以及河北梆子、山東梆子等。 清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台》:“ 鹹豐 以後,專重二簧,近則並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謂梆子腔。”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一章:“在他閃著快樂的紅眼睛、哼著梆子腔回來的路上,不等到家,他的收穫物就剩不下多少了。”
梆子頭形體像促織的一種昆蟲。 明劉侗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胡家村》:“促織之別種三,肥大倍焉者,色澤如油,其聲呦、呦、呦,曰油葫蘆。其首大者,聲梆、梆,曰梆子頭……三者不能鬭而能聲,擯於養者。”
梆子戲,梆子腔系統的各種戲劇。 葛洛 《龍店鄉的喜日》:“昨晚縣城裡有劇團在演梆子戲,聽說今晚還要演哩。”參見“ 梆子腔 ”。
梆
南梆子,又名卜魚、廣東板。《清朝續文獻通考》:“卜魚之用等於點鼓或代拍板,南方之節樂器也。”是長方形木製中空體,長23—24.5、寬9、厚6厘米,中間為一長方形音孔,系雙面開長條形窄縫,內腔漸大。以用花梨木製作為佳。演奏時,左手持梆、右手執一竹籤或木棰敲擊。發音短促、圓潤、流行於我國南方,原用於粵劇伴奏和廣東音樂演奏,後也用於京劇樂隊。橫懸在板鼓的支架上,用鼓箭敲擊,伴奏高撥子唱腔。除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擊奏強拍外,也可用於表現馬蹄聲效果。
梆鼓 梆子和鼓。報更的響器。 清趙翼 《獨夜》詩:“麗譙梆鼓夜初長,節物經秋愛淺涼。”
梆鑼 梆子和銅鑼。報更的響器。 清黃六鴻 《福惠全書·保甲·守御救援》:“每晚各街撥派戶丁五人,持梆鑼器械,往來巡邏,按更次鳴鑼敲梆,直至天明。”《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可奈墻外是梆鑼聒噪,堂上是人語喧譁,再也莫想睡得穩。”
梆
竹綁,是京族互擊體鳴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萬尾、山心、巫頭等地。有竹棍和竹板兩種。竹棍式竹梆(圖),用硬竹桿製成,桿長30厘米~34厘米、直徑2.5厘米~3厘米,一端留節,另一端敞口。竹板式竹梆,用楠竹板製成,板長30厘米~34厘 米、板寬3厘米~4厘米、板厚1厘米。兩根為一副。演奏時,奏者兩手各執一根,舉於胸前互擊發音,音響清脆高亢,音色與響板接近。用於歌舞伴奏。在京族傳統節日——歌節里,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要舉行迎神、祭祖和集體歌舞等活動,村民按輩份入座,一邊飲宴,一邊觀賞。表演者多為一男二女,稱哈哥、哈妹 。哈妹輪流主唱,內容多為追念先祖或祈保豐收。哈哥為其操琴伴奏。在這歡樂的民族歌節上,哈妹手執竹梆自擊自唱。竹梆是富有南國特色的節奏樂器。

其它

梆梆硬 形容很堅硬。 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段:“ 秦敏 渾身帶著股霜雪氣味,眼睫毛掛著白霜,口罩凍的梆梆硬。”

梆梆槍 方言。長槍。《紅色歌謠集·赤衛隊之歌》:“背上背的嘛嗹,梆梆槍那嘛溜溜,見了嘛敵人嘛哎喲打一仗啊 四川 方言,即長槍。”

梆硬 1.形容很堅硬。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十二章:“那些傷員都是在前方綁紮所臨時急救後就抬下來的,血衣也沒有換,凍得梆硬。”2.形容態度生硬。 克非 《春潮急》九:“去呼叫的三個小青年態度梆硬,他料到情勢不妙,心頭很覺驚惶。”

世界樂器

所謂的樂器又稱為器樂,是指演奏音樂用的器具,也是聲樂的相對語。樂器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之前,起初只是當作信號之用,當時並不是為了聆聽音樂而製造的,經過了幾千年的演進,人們開始講求樂器的材質、音色、技巧,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樂器。

拼音是ba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