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梆會

節日習俗:“梆梆會”的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 所以每到“梆梆會”時節,當地人都給男孩佩戴一個裝有蒜、五色糧、五色布的小紅布袋,以免被勾掉魂。 放幡時,眾人圍觀搶“糧蛋子”和桿頭饅頭,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糧蛋子”者可禳災避禍。

節日簡介:梆梆會”是土族盛大的民間傳統宗教節日之一,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土族人都會穿著節日的盛裝,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載歌載舞地迎接一年一度的土族“梆梆(當地人念biang)會”。梆梆會從明萬曆八年開始延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因法師跳神時手持單面扇形羊皮鼓,邊舞邊用木棍敲擊鼓面,其聲“梆梆”作響而得名。節日習俗:“梆梆會”的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在神殿前豎高10米的幡桿,埋地0.6米深,寓意為33天界和18層地獄。用黃表和彩紙剪貼的雲紋、水浪、萬字紋、連環套等花樣長幡和長線,掛在桿頭,垂落於地。幡桿頂端橫置兩齒叉,叉尖各戳一個大饅頭。幡繩兩端拴著包有五色糧食、紅棗、花生、水果糖、硬幣等物的“糧蛋子”。 儀式正式開始後由大法師領班,其餘法師跟隨其後,手舉法鼓,身穿法衣,頭戴法冠,齊敲鼓點,高頌禱詞,開始跳神。法師跳神一般約兩三個小時。隨後大法師還要做法招魂,把一小瓷瓶勾倒,意為勾來一童男魂魄來敬神。所以每到“梆梆會”時節,當地人都給男孩佩戴一個裝有蒜、五色糧、五色布的小紅布袋,以免被勾掉魂。 放幡時,眾人圍觀搶“糧蛋子”和桿頭饅頭,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糧蛋子”者可禳災避禍。人們還撕一點幡紙,作為孩子沖邪時用。 據悉,2007年6月土族“梆梆會”已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