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塢春早

梅塢春早

西湖十景之九,梅家塢溪谷深廣,常年草木繁盛,峰巒疊翠,即使數九寒冬,也不掩如春天氣象。梅家塢盛產茶葉,為“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每當清明時節,雲霧繚繞的山坡上,採茶女的身影隱現在碧綠如茵的茶園之間,鳥鳴茶歌,婉轉相應,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靈氣,也是春天西湖獨特的人文景色。

基本信息

梅塢春早,“梅塢春早”原預選景名題作“梅家春早”,現據市民建議而改作“梅塢春早”。
梅家塢溪谷深廣,常年草木繁盛,峰巒疊翠,即使數九寒冬,不掩如春氣象。梅家塢盛產茶葉,為“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每當清明時節,雲霧繚繞的山坡上,採茶女的身影隱現在碧綠如茵的茶園之間,鳥鳴茶歌,婉轉相應,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靈氣,也是春天西湖的獨特美景。梅家塢溪谷深廣,常年草木繁盛,峰巒疊翠,即使數九寒冬,不掩如春氣象。為杭州著名的龍井茶生產基地梅家塢村,擁有“不兩山長澗,無雲山自陰”的自然山水風光和人文資源。這裡四周青山環繞,茶山疊嶂;滿眼望去,層層的都是梯田里修剪地整整齊齊的茶樹。
梅家塢盛產茶葉,為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每年採茶分作四次,清明之前的頭茶稱“明前茶”,也叫“蓮心”;穀雨之前是“雨前茶”,又稱“旗槍”、“二春茶”;立夏之際為“三春茶”,也稱“雀舌”;一個月後最晚採摘的稱“四春茶”,也名“梗片”。
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春茶四摘,又以最早的“明前茶”最為名貴。“嘉賓鹹喜悅,細看摘新茶”(陳毅元帥),每當清明時節,雲霧繚繞的山坡上,採茶女的身影隱現在碧綠如茵的茶園之間,鳥鳴茶歌,婉轉相應,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靈氣,也是春天西湖的獨特美景。
茶葉分級說明:按採摘時間先後分:清明前、穀雨前、穀雨後。明前茶才可稱特級,分為:極品(一、二、三)、特級(特一、二、三、四);雨前茶即雨前一級到四級。目前西湖產區主流茶樹品種為:龍井43和老茶樹(群體種)。

自然情況

梅家塢溪谷深廣,常年草木繁盛,峰巒疊翠,即使數九寒冬,不掩如春氣象。為杭州著名的龍井茶生產基地梅家塢村,擁有“不兩山長澗,無雲山自陰”的自然山水風光和人文資源。這裡四周青山環繞,茶山疊嶂;滿眼望去,層層的都是梯田裡修剪地整整齊齊的茶樹。
梅家塢盛產茶葉,為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每年採茶分作四次,清明之前的頭茶稱“明前茶”,也叫“蓮心”;穀雨之前是“雨前茶”,又稱“旗槍”、“二春茶”;立夏之際為“三春茶”,也稱“雀舌”;一個月後最晚採摘的稱“四春茶”,也名“梗片”。
“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春茶四摘,又以最早的“明前茶”最為名貴。“嘉賓鹹喜悅,細看摘新茶”(陳毅元帥),每當清明時節,雲霧繚繞的山坡上,採茶女的身影隱現在碧綠如茵的茶園之間,鳥鳴茶歌,婉轉相應,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靈氣,也是春天西湖的獨特美景。
茶葉分級說明:按採摘時間先後分:清明前、穀雨前、穀雨後。明前茶才可稱特級,分為:極品(一、二、三)、特級(特一、二、三、四);雨前茶即雨前一級到四級。目前西湖產區主流茶樹品種為:龍井43和老茶樹(群體種)。

一水奔流下山崗

梅塢春早梅塢春早
梅家塢茶文化村,地處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西部腹地,梅靈隧道以南,沿梅靈路兩側縱深長達十餘里,有“十里梅塢”之稱,是西湖龍井茶一級保護區和主產地之一,也是杭州城郊最富茶鄉特色的農家自然村落和茶文化休閒觀光旅遊區。 梅家塢茶文化村是一個融青山綿綿、溪澗潺潺、茶園蓬勃為一體、散發出濃郁樸實民風和茶鄉風情的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茶鄉休閒園區,重現了“十里梅塢蘊茶香”的自然秀麗風貌。 梅家塢茶文化村現有160余家鄉間茶坊,村里還專門成立了多語種接待室,為前來觀光的賓客講解梅家塢茶歷史、茶的採摘、炒制和茶的功能等內容,並進行茶藝表演。 在每年春季遊客還可親自參與春茶採摘,親身感受濃濃的茶文化氣息,盡享茶文化生態自然之美、農家風情之樂。 梅家塢茶文化村以周總理紀念室、乾隆遺蹟、古樹觀賞點、茶園觀賞區、農居群、十里鋃鐺、古井、古橋、垂釣區、茶藝表演區、小牙塢等十餘處景點構建了一個山水情和人世情完美結合的茶文化休閒旅遊區。
飲茶可在自家泡製,亦可在都市茶館小坐,但在梅家塢的茶農家裡喝茶,卻是另一番風味,說來這也是杭城的一種新的時興。 邀上三五個朋友,隨意到一戶茶農家,品一杯農家自己採摘自己炒制自己沖泡的龍井新茶,坐在茶山茶園中的涼棚里,看滿目的青山茶園,點綴著頭戴斗笠的採茶女,那農村的田野風光農家的辛勤勞作,忘卻工作的壓力與生活的瑣碎,懷著一份恬淡靜雅的心境,這才是禪茶合一的境界吧。

兩岸溝深幽蘭芳

龍井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在清代,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 北宋時期,西湖群山生產的“寶雲茶”、“香林茶”、“白雲茶”都已成為貢茶。元代,龍井茶的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明代,《錢塘縣誌》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龍井茶名聲遠播。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四次到龍井茶區視察、品嘗龍井茶,讚不絕口,並將胡公廟前的18棵茶樹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更加身價大振,名揚天下。

梅塢春早梅塢春早
早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峰山腳下壽聖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之句讚美龍井茶,並手書“老龍井”等匾額,至今尚存壽聖寺胡公廟、十八棵御茶園中獅峰山腳的懸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有愛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龍井》飲茶詩,詩中曰:“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詹卜中,余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見當時僧人居士看中龍井一帶風光幽靜,又有好泉好茶,故結伴前來飲茶賞景。
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 明萬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說。萬曆年《錢塘縣誌》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之名茶。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
如果說在明代龍井茶還介於諸名茶之間的話,到了清代,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來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採制,品茶賦詩。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近人徐珂稱:“各省所產之綠茶,鮮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龍井,色深碧。茶之他處皆蜷曲而圓,唯杭之龍井扁且直。”民國期間,著名的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三節採摘新芽翠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積極扶持龍井茶的發展,龍井茶被列為國家外交禮品茶。茶區人民在政府的關懷下,改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栽培採制技術,建立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龍井茶生產走上了科學規範的發展道路。

梅塢春早梅塢春早
從龍井茶的歷史演變看,龍井茶之所以能成名並發揚光大,一則是龍井茶品質好,二則離不開龍井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所以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價值,裡面蘊藏著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茶詩為證
大文豪蘇東坡的《白雲茶》贊道:
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元代茶人虞伯生在《游龍井》中寫道“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檐莆中,余香不聞嗅,但見飄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煮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明代詩人高應冕著有《龍井試茶》:
天風吹醉客,乘興過山家;
雲泛龍沙水,春分石上花。
茶新香更細,鼎小煮尤佳,
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清代詩人龔翔麟有《虎跑泉》道:鏇買龍井茶,來試虎跑泉。松下竹風爐,活火手自煎。老謙三味法,可惜無人傳。坐龍井烹茶偶成-乾隆。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穀雨前。何必鳳團夸御茗,聊因雀舌潤心蓮。呼之欲出辯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採制工藝】
龍井茶優異的品質是精細的採制工藝所形成的。採摘1芽1葉和1芽2葉初展的芽葉為原料,經過攤放、炒青鍋、回潮、分篩、輝鍋、篩分整理(去黃片和茶末)、收灰貯存數道工序而製成。龍井茶炒制手法複雜,依據不同鮮葉原料不同炒制階段分別採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壓、磨”等十大手法。凡觀看過炒制龍井茶全過程的,都會認為龍井茶確實是精工細作的手工藝品。
【品質特點】
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內質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葉色綠,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稱著。
龍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著稱,馳名中外。沖泡龍井茶時取一玻璃杯,用80度左右的開水衝進杯中,只見朵朵茶芽裊裊浮起,旗槍交相輝映,好比出水芙蓉,俏嫩可人。茶湯碧綠,香氣清高,滋味甘醇,實乃茶之神品。
【分類】
西湖龍井茶,過去按產地分為“獅、龍、雲、虎、梅”五個品類。“獅”字號為龍井獅峰一帶所產, “龍”字號為龍井、翁家山一帶所產,“雲”字號為雲棲、五雲山一帶所產,“虎”字號為虎跑一帶所產,“梅”字號為梅家塢一帶所產。

四季山陰霧氣彰

梅家塢溪谷深廣,常年草木繁盛,峰巒疊翠,即使數九寒冬,不掩如春氣象。為杭州著名的龍井茶生產基地梅家塢村,擁有“不兩山長澗,無雲山自陰”的自然山水風光和人文資源。這裡四周青山環繞,茶山疊嶂;滿眼望去,層層的都是梯田裡修剪地整整齊齊的茶樹。

梅塢春早梅塢春早
梅家塢盛產茶葉,為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每年採茶分作四次,清明之前的頭茶稱“明前茶”,也叫“蓮心”;穀雨之前是“雨前茶”,又稱“旗槍”、“二春茶”;立夏之際為“三春茶”,也稱“雀舌”;一個月後最晚採摘的稱“四春茶”,也名“梗片”。
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春茶四摘,又以最早的“明前茶”最為名貴。“嘉賓鹹喜悅,細看摘新茶”(陳毅元帥),每當清明時節,雲霧繚繞的山坡上,採茶女的身影隱現在碧綠如茵的茶園之間,鳥鳴茶歌,婉轉相應,為秀美山水平添了一份靈氣,也是春天西湖的獨特美景。
茶葉分級說明:按採摘時間先後分:清明前、穀雨前、穀雨後。明前茶才可稱特級,分為:極品(一、二、三)、特級(特一、二、三、四);雨前茶即雨前一級到四級。目前西湖產區主流茶樹品種為:龍井43和老茶樹(群體種)。
茶樹喜歡溫暖、潮濕、蔭蔽的生長環境,需要適當的溫度、水分、光照和土壤條件。影響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條件主要是氣候和土壤,在選擇茶地發展新茶園和日常栽培管理上必須重視。 1.茶樹生長對氣溫和熱量的基本要求 茶樹喜歡溫暖的氣候條件,對溫度和熱量有一定的要求。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茶樹才能生長良好。氣溫在10-35度之間時,茶樹通常能正常生長,在20-25度時生長最快,氣溫超過35度時茶樹新梢生長緩慢或停止。在春季一般日平均期望穩定在8-14度時,茶樹的越冬芽開始萌發。氣溫降到15度左右時,新梢就停止生長,但根系一般在溫度低於8度時才停止活動。因此,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茶樹在冬季不能正常生長,處於休眠期,在某些地區由於冬季溫度過低還會造成凍害。
除了對溫度要求外,茶樹對積溫也有一定要求。一般情況下,一年之中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越多,茶樹的生長時期就越長。茶樹每萌發一輪所需的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為760-1060度。 2.茶樹生長對水分條件的基本要求 水分是保證茶樹正常生長的基礎條件之一,雨量不足,空氣濕度太低,對茶樹生長不利。降水是茶園水分最主要來源,保證茶樹能正常生長的年降水量一般要在800毫米以上。在茶樹生長期間,月降水量通常不能少於100毫米。當月降水量少於50毫米時,茶樹缺水。空氣相對濕度對茶樹生長也會產生影響,一般認為,在茶樹生長期比較適合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低於50%對茶樹生長發育不利,而且使茶葉質地粗硬,品質降低。 3.茶樹生長對土壤的基本要求 茶樹是喜酸性土壤的作物,它只能在酸性土壤中才能生長,要求土壤pH值在4-6.5之間,以4.5-5.5最適合茶樹生長。茶樹不喜歡鈣質,土壤中如含有石灰質(活性鈣含量超過0.2%),就影響到茶樹生長,甚至逐漸死亡。我國適合種茶的土壤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褐土和紫色土等。

五更早起上山樑

判斷龍井茶品質的好壞,除其衛生指標需進行理化檢驗外,其他項目全依賴於感官審評。審評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五項因子進行,其中外形審評包括色澤、形態、嫩度(等級)、新鮮度等,是審評的重點。

梅塢春早梅塢春早
龍井茶的級別標準

以往,西湖龍井茶分為特級和一級至十級共11個級,其中特級又分為特一、特二和特三,其餘每個級再分為5個等,每個級的“級中”設定級別標準樣。隨後稍作簡化,改為特級和一至八級,共分43個等。到1995年,進一步簡化了西湖龍井茶的級別,只設特級(分為特二和特三)和一級至四級。

龍井茶的品質特點

春茶中的特級西湖龍井、浙江龍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鋒尖削,芽長於葉,色澤嫩綠,體表無茸毛;湯色嫩綠(黃)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帶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濃醇;葉底嫩綠,尚完整。其餘各級龍井茶隨著級別的下降,外形色澤由嫩綠→青綠→墨綠,茶身由小到大,茶條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轉向濃粗,四級茶開始有粗味;葉底由嫩芽轉向對夾葉,色澤由嫩黃→青綠→黃褐。
夏秋龍井茶,色澤暗綠或深綠,茶身較大,體表無茸毛,湯色黃亮,有清香但較粗糙,滋味濃略澀,葉底黃亮,總體品質比同級春茶差得多。
機制龍井茶,現在有全用多功能機炒制的,也有用機器和手工輔助相結合炒制的。機制龍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狀的扁形,欠完整,色澤暗綠,在同等條件下總體品質比手工炒制的差。此類茶葉本站不推薦。

龍井茶的審評內容

龍井茶的審評內容與其他名優綠茶類同,主要是乾評外形,濕評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以及龍井茶產地的區分等。
1、外形審評
西湖龍井和浙江龍井,因這兩種茶外形十分接近,甚至其他茶區用龍井種鮮葉(如龍井43、龍井長葉)炒制的部分扁形茶,其外形與西湖龍井也難分伯仲,這就給判別龍井茶的產地帶來很大的難度,這也是目前市售龍井茶中標識混亂的原因。
龍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徵:扁平,葉包芽不分叉,體表無茸毛,較綠潤。
2、茶湯色澤的審評
高檔茶的湯色顯嫩綠、嫩黃的占大多數,中低檔茶和失風受潮茶湯色偏黃褐。從湯色不易判別龍井茶的產地,也不必硬加區分。
3、香氣和滋味的審評
 產於西湖區梅家塢、獅峰一帶的早春茶葉,如制茶工藝正常,不帶老火和生青氣味的特級西湖龍井和產於浙江省的特級浙江龍井在香氣和滋味上有一定的差別。西湖龍井嫩香中帶清香,滋味較清鮮柔和;浙江龍井帶嫩栗香,滋味較醇厚。若使用“多功能機”炒制的西湖龍井和浙江龍井,由於改變了傳統龍井茶的製作工藝,兩者的香氣無明顯的區別。其他扁形茶大多呈嫩炒青茶的風味。但即使是西湖龍井,一旦炒成老火茶,呈炒黃豆香後,則不易從香氣上分清其產地。在江南茶區,室溫條件下貯存的龍井茶,過梅雨季後,湯色變黃,香氣趨鈍。
4、葉底的評定
葉底審評主要是評色澤、嫩度、完整程度。有時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長方形的搪瓷盤中,再加入冷水,看葉底的嫩勻程度,可作為定級的參考。
5、龍井茶的級別評定
 龍井茶的級別應對照標準茶樣而定,若外形與標準樣有差別的(如有機茶),只能按嫩度與標準樣相當的級別確定。目前大部分散裝龍井茶制後就上市,部分不標級別,只有價格。若是小包裝龍井,則必須標明產品名稱和級別,這些茶應對照標準樣評定。
龍井茶的級別與色澤有一定的關係,高檔春茶,色澤嫩綠為優,嫩黃色為中,暗褐色為下。夏秋季制的龍井茶,色澤青暗或灰褐,是低次品質的特徵之一。機制龍井茶的色澤較暗綠。
6、新茶與陳茶的評定
 當年產制的茶葉稱為新茶,從第二年起就稱為陳茶。新茶中的高檔茶,乾茶較有光澤,陳茶和失風受潮的茶色澤較灰暗。若在新茶中摻入陳茶,則乾茶的整體色澤較花雜;但摻入經冷藏的陳茶,常由於色澤較綠,兩者有時也分不清,若開湯審評,則有助於辨別。
7、春茶與夏秋茶的評定
若這兩種茶都是新茶,可從乾茶的色澤上加以區分。如這兩種茶色澤已“老化”,失去了新茶特色,應開湯後評葉底,可評出不同茶季的產品。春茶的葉底較綿軟,夏秋茶葉底較剛硬,兩者易分清。
8、龍井茶糙米色的評定
只有“明前”的部分獅峰特級龍井茶具有天然的糙米色,即淡黃嫩綠色。因獅峰的茶園大多在遮蔭度較大、日照強度較小的山間,早春氣溫又低,開採早的幼嫩鮮葉,葉綠素a含量低,葉黃素含量高,呈嫩黃色,經炒制後成茶具有天然糙米色。這是獅峰龍井的一大特色,也是品質優良的標誌,它的賣價是龍井茶中最高的。所以,部分茶農就片面地追求這種色澤,不管是高山茶還是平地茶,不具備天然糙米色的鮮葉,也要硬炒成糙米色,即在炒制的輝鍋階段,最後將電炒鍋(炒茶鍋)開到高溫,進行高溫輝鍋,並延長輝鍋時間,把茶葉炒成火功過高的“糙米色”,即呈淡黃色的老火茶,致使失去了龍井茶應有的馥郁鮮嫩的香氣特徵。這種弄巧成拙之舉,實不可取。現在,用高溫輝鍋炒出的“糙米色”老火龍井茶很多,審評時怎樣判斷是天然糙米色,還是老火糙米色,可根據表3所列內容加以鑑別。

六時正是收穫忙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梅家塢就已是對外賓開放的定點觀光區,幾十年來共接待過上百個國際名人和國家元首。1953年至1962年期間,周恩來總理曾先後5次來到梅家塢村視察、指導農村工作,將此作為指導全國農村工作的聯繫點。2003年10月江澤民主席來梅家塢茶文化村視察, 2006年4月3日,曾慶紅副主席又來梅家塢視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00年起,經過5年的整治和創建,梅家塢茶文化村已是一個融青山綿綿、溪澗潺潺、茶園蓬勃為一體、散發出濃郁樸實民風和茶鄉風情的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茶鄉休閒園區,重現了“十里梅塢蘊茶香”的自然秀麗風貌。梅家塢茶文化村現有160餘家鄉間茶坊,村里還專門成立了多語種接待室,為前來觀光的賓客講解梅家塢茶歷史、茶的採摘、炒制和茶的功能等內容,並進行茶藝表演。在每年春季遊客還可親自參與春茶採摘,親身感受濃濃的茶文化氣息,盡享茶文化生態自然之美、農家風情之樂。作為杭州中國茶都的重要載體,梅家塢茶文化村已成為杭州對外的一塊“金字招牌”

梅塢春早梅塢春早
梅家塢茶文化村以周總理紀念室、乾隆遺蹟、古樹觀賞點、茶園觀賞區、農居群、十里鋃鐺、古井、古橋、垂釣區、茶藝表演區、小牙塢等十餘處景點構建了一個山水情和人世情完美結合的茶文化休閒旅遊區。
為緬懷偉人,激勵後人,村黨支部根據村民的願望,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籌建梅家塢周總理紀念室的期望,得到了省、市、區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關注和支持。茶鄉人自籌資金,在曾經接待過周總理的梅家塢129號(原接待室)修建起了紀念室。展廳內陳列了反映周總理五次親臨梅家塢時的代表性圖片81幅、實物63件,並有電視錄像資料。特別是正大廳內懸掛著的巨幅丙烯畫,留給了參觀者“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永遠懷念他”的深刻印象。“盧正浩”,杭州茶界無人不曉。他是新中國成立後梅家塢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1951至1957年間,周總理5次來梅家塢,都曾與盧正浩共商茶葉發展大計。在盧正浩的帶領下,梅家塢人日夜苦幹,使梅家塢成為西湖龍井的重要產地。
盧正浩龍井茶,產於梅家塢村,它坐落在杭州西部,距市中心十五公里處的群山輝映中,終年氣候宜茶,茶香襲人,有一千三百餘畝的翡翠茶園,年產一千五百餘擔的優質龍井,六百餘年來歷代茶農創就了獨特的植、制茶技。
五六十年代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多次親臨指導下,梅家塢龍井茶得到了飛躍的發展,被周總理譽為“龍井茶不光是飲料,而且還是藝術品”。 龍井茶是珍品,國內外人士都需要它,被國家指定為禮品龍井茶的生產基地。 本行盧正浩龍井茶,是梅家塢村原書記盧正浩的子女為繼承周恩來總理與父親生前要把龍井茶生產好的心愿,在杭州眾多的龍井茶品牌中明確樹立盧正浩龍井茶的風格,是弘揚中華茶藝文化,面向大眾的又一真正品牌。
梅家塢茶文化村,正在以“十里梅塢”自然山水環境為依託,以茶文化為底蘊,成為杭州對外的一塊“金字招牌”。 穿過梅靈隧道,便見山上、田裡處處是茶,路邊茶社連著茶社,漂亮的房子在青山的襯托下,美得像一幅畫。
梅家塢是一個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古村,現有農居500餘戶,常住農業人口1262人,居民502人。有山有貌,有塢有水,有茶有文,梅家塢茶文化村是西湖龍井茶一級保護區和主產地之一,也是杭州城郊最富茶鄉特色的農家自然村落和茶文化休閒觀光旅遊區。梅家塢茶文化村先後被省市有關部門評為“杭州市園林綠化村”、“文明村”、“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並被授予“杭州市十佳農業示範園區”、“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浙江省農家樂特色示範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等。

七撫綠濤殺青水

作為杭州一個具有獨特性品牌的旅遊新亮點,梅家塢茶文化村已挖掘開發了周恩來紀念室、琅璫嶺、禮耕堂等三個歷史文化景觀。

梅塢春早梅塢春早
特色一 :
茶園環繞 梅家塢位於杭州市西南部、雲棲竹徑西北兩公里、琅璫嶺北麓的山塢里,梅家塢四周青山環繞,茶山疊嶂;與龍井、獅峰一樣,以生產色綠、香郁、味醇、形美的龍井茶葉著稱。曾接待過前蘇聯美國越南羅馬尼亞高棉等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世界各地友好人士的參觀訪問。周恩來總理生前曾五次親臨梅家塢,關懷、指導茶葉的生產與發展。飲茶時處處聞茶香,茶香繚繞,身臨其中,令人心曠神怡,心醉不已。經過杭州市政府統一設計、改造後的梅家塢更具特色:門前小溪,背靠青山,環境清雅,是都市邊沿"鬧中取靜"的理想休閒場所。
特色二 :
周恩來紀念室 周恩來紀念室就是梅家塢當地村民捐款,將接待過總理的老樓改建而成。樓上作接待室,樓下為展覽廳,分八個部分展出周總理視察梅家塢的史料、照片和實物,以及董必武陳毅鄧穎超等中央領導視察梅家塢的照片、題詞及書畫作品。紀念室還安裝了聲像設備,播放《周總理與梅家塢》的電視片。
特色三:
品龍井茶,嘗農家菜 除了聞名的龍井茶,這裡淳樸的農家飯菜最最讓人動心了!柴灶飯,小火細燉,香飄一條街的紅燒肉,還有飄著清清茶香的茶香土雞煲,香乾等等,都是極入味的家常美味。品了龍井茶,一定要嘗嘗這裡地道的農家菜,這才算是享受到了在梅家塢飲茶的真味。
特色四 :
民俗民情的體現 嘗農家飯、品龍井茶。面對漫山遍野的茶園和桂花樹,最適合用休閒放鬆的心情慢慢享受~所以來這兒,一般都會待上一天,悠閒自在地品茶,聊聊天打打牌,盡情享受茶香滋味。
龍井茶屬綠茶,不同於北方的香片、南方的烏龍,不需要借其他花香來窨制,取的是茶葉最本真的味道,所以龍井茶以"明前茶""雨前茶"等新茶為貴。每到春茶時節,杭州人有上山購茶、互贈新茶的習俗,龍井新茶一時成為最合時宜的上佳禮品。成品龍井茶外形扁平,尖削挺秀,大小均齊,白毫隱現,好的龍井茶葉色澤青綠中略帶微黃,俗稱“糙米色”。沖泡後湯色清碧明亮,聞之清新馥郁,品之初時入口清淡,再品才覺甘美醇厚,有一種清甜的回味。
好的龍井還有一股淡淡的豆花香,明萬曆年《錢塘縣誌》就有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林語堂在他的茶論中提到:“茶味最上者,有如嬰孩身上一般帶著奶花香”。所謂豆花香、奶花香,聽來微妙不可尋,一旦識之,才知其妙不可言,看似無味,實乃至味。沖泡龍井茶,水溫不宜過高,以90℃為宜,不要加蓋,以免高溫燙熟葉底湯色渾濁,只要選擇一潔淨素雅的玻璃杯或瓷杯便可,即所謂:瓦屋紙窗,清泉綠茶,得半日之閒,抵十年塵夢。

八壓葉片雀舌張

龍井茶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於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峰、龍井、五雲山、虎跑一帶,龍井素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黃似糙米色,滋味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高,湯色碧綠黃瑩;葉底細嫩成朵。

梅塢春早梅塢春早
杭州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西湖龍井茶區位於三面環山的自然屏障的獨特小氣候中,自古是文人墨客留戀之處。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讚美詩句。龍井茶加工方法獨特運用“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壓”等十大手法。特級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西湖龍井茶不僅匯茶之色、香、味、形“四絕”於一身,而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於一體,構成了世所罕見的獨特而驕人的龍井茶文化。
西湖美景、龍井名茶,早已經名揚天下。遊覽西湖,品飲龍井茶,是旅遊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
要想健康飲茶,還要注意“十二忌”:
1.忌空腹飲茶,茶入肺腑會冷脾胃。
2.忌飲燙茶,最好56℃以下。
3.忌飲冷茶,冷茶寒滯、聚痰。
4.忌沖泡過久,防止氧化、受細菌污染。
5.忌沖泡次數多,茶中有害微量元素會在最後泡出。
6.忌飯前飲,茶水會沖淡胃酸。
7.忌飯後馬上飲茶,茶中的鞣酸會影響消化。
8.忌用茶水服藥,茶中鞣酸會影響藥效。
9.忌飲隔夜茶,茶水時間久會變質。10.忌酒後飲茶,酒後飲茶傷腎。
11.忌飲濃茶,咖啡因使人上癮中毒。
12.不宜飲用的茶葉有:焦味茶、霉變茶、串味茶。
梅家塢茶文化村交通便利。
杭州市內游4路、324路和K658路公車可直達梅家塢,自駕車游客可由梅靈路通達。園區公共配套設施完善,遊覽秩序、購物環境良好。走進“梅塢”,親近自然,盡情享受茶文化休閒、觀光、旅遊的無窮樂趣。

九成泉水泡新綠

在杭州,和西湖同等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梅家塢。梅家塢的名氣並不是很大,很多外地人知道龍井,知道梅家塢。總理與梅家塢曾有過的一段不解之緣。
總理來梅家塢時,還沒有梅靈隧道,梅家塢只是杭州近郊大山裡的一座小村落,梅家塢人世代以植茶、採茶、炒茶、賣茶為生。總理當年便是為茶而來。1957年,他因陪同外賓而第一次來到梅家塢,參觀茶農炒茶時,外賓提出了疑問:“為什麼炒茶要用手工而不是用機器?”沒有人能夠回答,包括當地的幹部和茶農自己,總理笑了,他說:“炒茶是要靠茶農的手工經驗和技術的,因為茶是一種藝術品。”
茶是一種藝術品——總理是多么懂茶、愛茶的人,所以他注定與茶有緣,與梅家塢有緣。
自那次起,總理先後五次來到這個小小的茶村,並把這裡當作了他農村工作的兩個聯繫點之一。他熟悉了這個小茶村的一戶戶農家,他叫得出他們的名字,跟著他們上山去採茶,建議他們用電炒來代替火炒,以免被柴火燻烤,他還帶來了更多的外賓,蘇聯人、高棉人、斯里蘭卡人……從此,梅家塢的美名、龍井茶的清香,飄到了南亞、飄到了歐洲、飄過印度洋
梅家塢人一直記得總理對他們的好。總理去世後,將骨灰撒在了江河大地上,梅家塢人慾祭無碑,便自發的將總理當年與村民談話的那間屋子建成了總理紀念室,保留了總理坐過的凳子,用過的桌子,直到今天。
2000年,從靈隱到梅家塢的梅靈隧道開通,大大縮短了梅家塢與外界的距離,如同給梅家塢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將梅家塢推進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往日平靜的小茶村頓時喧囂起來,遍地茶樓林立,車水馬龍。但,讓人們欣慰的是,巨變中的梅家塢人卻依然沒有忘記似乎漸漸遠去了的總理。
當總理紀念室的那間木屋破舊了、被臨街的茶樓擠在背後了時,梅家塢人從剛剛鼓起來的錢包中拿出了錢,將紀念室全部翻修,並拆除了擋在紀念室前的兩座房屋。於是,我便能夠在馬路對面的停車場處,越過一條熱鬧的主路、越過一片草坪,看到了那座整潔清新的四合院和院內的總理塑像。
紀念室並不大,四壁懸掛著總理在梅家塢的照片——他與梅家塢的村民談笑風生,他帶外賓觀看炒茶,他在茶園親手採摘茶葉,他在梅家塢國小的窗外靜靜的看著教室內上課的孩子們……每一張圖片都在講述著開國總理與這小小茶村的情分,每一張照片都在詮釋著“人民的總理人民愛,人民的總理愛人民。總理和人民同甘苦,人民和總理心連心”這首質樸但又無限深情的詩,詮釋著亘貫古今的人格魅力究竟從何而來——不是叱吒風雲,不是位高權重,而是源自他點點滴滴的愛的舉動,和他內心深處對勞動大眾的尊敬。

十里梅塢蘊茶香

<梅塢春早>
--揚眉
一條溪水山間來,
奔流澎湃入心懷,
狹長的谷地攀援上呦,
十里獅峰雲霧埋。
樹高林密霧氣白,
層巒疊嶂百草衰,
枯爛的枝葉化泥土呦,
黝黑鬆散落山台。
山陰水淨數萬載,
霧濃汽重常年徘,
涵養出秀麗梅家塢呦,
排排茶樹山上栽。
霧迷離、水迷離,
霧水迷離潤芽枝;
山恍惚、峰恍惚,
山峰恍惚茶園綠。
一座座茶園落山崗,
一排排茶樹行成牆,
古老的村屯路邊座呦,
青磚灰瓦靠著山樑。
二八的姑娘帕攏著頭,
三六的女孩扎住了袖,
藍布花小衫緊抿緊腰呦,
竹籃籃斜挎綠波里游。
輕捻茶梢快掐芽兒,
雀雀舌落掌不咭喳,
籃籃倒入那籮筐筐呦,
擔到山下送回了家。
紫銅鍋支在家門口,
梨木炭裊裊紅火稠,
阿爸的手中翻波浪呦,
葉縮芽挺簸箕里收。
竹罐兒各個排成行,
阿媽忙著把茶來裝,
罐罐青茶走四方了呦,
天下的茶客品茶忙。
那日裡來客是揚眉,
濕濕的背包帶春暉,
品了早上剛炒的茶呦,
豪情一動就筆墨揮:
一水奔流下山崗,
兩岸溝深幽蘭芳;
三節採摘新芽翠,
四季山陰霧氣彰;
五更早起上山樑,
六時正是收穫忙,
七撫綠濤殺青水;
八壓葉片雀舌張,
九成泉水泡新綠,
十里梅塢蘊茶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