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農村

那農村

那農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新華鎮,地處新華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3.00公里,距縣13公里。東鄰板侖木都村委會,南鄰新興社區,西鄰臘村莊一角拱村委會,北鄰力追村委會。全村國土面積28.86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和省外。該村不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那農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新華鎮,地處新華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3.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13公里。東鄰板侖木都村委會,南鄰新興社區,西鄰臘
村莊一角
拱村委會,北鄰力追村委會。轄那農一、那農二、南兄、坡東一、坡東二、塘思、龍漢、各色、玉薅、安燈、洞甫、那坡、叭安等13個自然村。現有農戶563 戶,有鄉村人口2415人,其中農業人口2415人,勞動力178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00人。全村國土面積28.86 平方公里,海拔1,035.00 米,年平均氣溫21 ℃,年降水量1,010.00 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244.00 畝,人均耕地0.9 畝,林地24,790.60 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和省外。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40.90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0%。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04.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09.00 元。該村不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根據本小組的實際情況以發展種、養殖業為主,計畫用本村的農田種蔬菜、養豬等,狠抓農業基礎,全面發展農村經濟。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 、通電、通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20戶通自來水,有
村委會辦公樓
133 戶飲用井水,有2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有563 戶通電,有56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和4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戶(分別占總數的10%和3%)。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3.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4 輛,拖拉機4 輛,機車43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52.00 畝,有效灌溉率為1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52.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15 畝。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7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0 戶;建有小水窖5 口。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3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3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48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9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44.00 畝(其中:田550.00 畝,地1,694.00 畝),人均耕地0.93 畝,主要種植稻穀、玉
柿子
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24,790.6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9.0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 畝,主要種植柿子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 590.00 畝,其他面積15,671.00 畝。有金礦、鐵礦、銅礦等資源。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404.00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4.00萬元,占總收入的33%;畜牧業收入87.00萬元,占總收入的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380 頭,肉牛790 頭);林業收入80.00 萬元,占總收入的20%;第二、三產業收入51.00 萬元,占總收入的13%;工資性收入52.00 萬元,占總收入的12%。農民人均純收入1909.00 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養殖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2.0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0 人(占勞動力的 13%),在省內務工46 人,到省外務工184人。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477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06.99 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 畝。無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有固定資產8.00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

組織人口

該村該村建有黨支部5個,下設3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4 人,少數民族黨員39 人,其中男黨員8 人、女黨員 人。該村黨支部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等。村委
學生
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那農一、那農二 等13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6 個,共有團員38 人。現有農戶563戶,共鄉村人口2467 人,其中男性1269人,女性1198 人。其中農業人口2467人,勞動力1774人。該村以壯族、瑤族為主(是壯族、瑤族混居地),其中壯族1460人,瑤族655人,其他民族352人。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03 人,參合率73%。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3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3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 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73 戶,占農戶總數的31%。該村建有國小3 所,校舍建築面積1,04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11 人,在校學生216人,距離鎮中學13.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84 人,其中小學生216 人,中學生68 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