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

桑螵蛸

桑螵蛸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ParatenoderasinensisSaussure、南方刀螂TenoderaaridifoliaStoll.、廣腹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Saville的卵鞘。又名蜱蛸(《爾雅》),桑蛸(《吳普本草》),BEJIAO(《爾雅》郭理注),鳥TI、昌焦、螵蛸(《廣雅》),致神、螳螂子(《別錄》),桑上螳螂窠(《傷寒總病論》),賴尿郎(《本草便讀》),刀螂子、老鴰苾臍(《河北藥材》),膛螂蛋、尿唧唧(《山東中藥》),流尿狗(《中藥志》),猴兒包(《四川中藥志》),螳螂殼(《江蘇藥材志》)。有固精縮尿,補腎助陽的功效。

基本信息

概述

桑螵蛸大刀螂
桑螵蛸始載於《本經》,列為上品。《本經》載:“桑螵蛸生桑枝上。”《別錄》云:“螳螂子也。”《本草圖經》載:“今在處有之,螳螂逢木便產,一枚出子百數,多在小木荊棘間。桑上者兼得桑皮之津氣,故為佳。”《綱目》載:“(螳螂)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後一齊出。”僅據歷代文獻記載,桑螵蛸為何種螳螂所產之卵鞘,則難以確定。古時稱螳螂卵為螵蛸,產於桑樹上者則稱為桑螵蛸。現代臨床上套用的桑螵蛸並非完全采於桑樹之上,其原動物也並非一種。《神農本草經陶弘景:桑螵蛸,以桑上者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氣。
1、大刀螂,體形較大,長約8cm。黃褐色或綠色,頭三角形,前胸背後板、肩部較發達,後部至前肢基部稍寬。前胸細長。前翅革質,前緣帶綠色,末端的較明顯的褐色翅脈;後翅比前翅稍長,有深淺不等的黑褐色斑點散布其間。雌蟲腹部特別膨大。足3對前胸足粗大,,鐮刀狀。中足和後足細長。
2、南方刀螂,體中等大小,細長,體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複眼大而突出,單眼3個,紅棕色,呈“品”字形排列,前胸長,前胸背板兩側幾平行,中間有一淺縱溝。翅淡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節三角形,兩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顯的橘紅色斑紋。中足和後足細長。
3、小刀螂,體中等大小,長4.8-6.5cm,色灰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不規則的刻點散布其間。頭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細長,側緣細齒排列明顯。側角部的齒稍特殊。前翅革質,末端鈍圓,帶黃褐色或紅褐色,有污黃色斑點。後翅翅脈為暗褐色。前胸足腿節內側基部及脛節內側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紋。
4、文腹螳螂,體中等大小,綠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複眼發達,單眼3個。前胸粗短,前半部兩側擴大,最大寬度為最狹處的2倍。兩側有明顯的小齒。前翅革質,狹長如葉片狀,外緣及基部青綠色,中部透明,外緣中間有淡黃色斑塊;後翅膜質。前中鐮刀狀,前足基節下緣有4個齒,中足和後足細長 。

藥品簡述

桑螵蛸桑螵蛸

藥名:

桑螵蛸
漢語拼音:sangpiaoxiao。
英文名:MantisEgg-cas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ParatenoderasinensisSaussure
2、TenoderaaridifoliaStoll.
3、StaliliamaculataThunb
4、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lle
功效分類:收澀藥、補腎藥。
科屬分類:螳螂科
別名:蜱蛸、桑蛸、冒焦、螵蛸、致神、螳螂子、桑上螳螂窠、野狐鼻涕、賴尿郎、刀螂子、老鴰芯臍、螳螂蛋、尿唧唧、流尿狗、猴兒包、螳螂殼。

性味

:味甘;鹹;性平。

歸經

肝經腎經膀胱經

功能

: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主治

:遺精;早泄;陽痿;遺尿;尿頻;小便失禁;白濁;帶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研末,3-5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油調敷。

生態環境:

1、棲於草叢及樹枝上。
2、多棲於向陽背風的灌木、矮小叢及草叢茺地處。
3、(暫缺)
4、常活動於農田附近的瓜架、桑樹、灌木或牆壁上。
資源分布:
1、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2、分布於南方各地。
3、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4、分布於我國廣東、台灣和湖北等地。
藥材基源:為螳螂科動物大刀螂、南方刀螂、廣腹螳螂的卵鞘。
採收儲藏: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在樹上採集卵鞘,蒸30-40min,以殺死其中蟲卵,曬乾或烘乾。

炮製方法

桑螵蛸小刀螂
1、桑螵蛸《本草經集注》:“當破之。”《普濟方》:“中劈破,研為細末”《醫學入門:“熱水浸淘七次。”《本草能玄》:“漿水浸一日。”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置蒸具骨蒸約1h,取出乾燥。蒸製品可消除生口致瀉作用。
2、炒桑螵蛸《雷公炮炙論》:“凡採得,去核子,用沸漿水浸淘七扁,令水遍沸,於瓷鍋中熬令乾用。”《外台》:“炒。”《聖惠方》:“微炒”,“炒令黃。”現行,取淨桑螵蛸,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具有焦斑,取出,放涼。
3、鹽桑螵蛸《普濟方》:“鹽水炒。”現行,取淨桑螵蛸,加入鹽水拌勻,悶潤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每桑螵蛸100gk,用食鹽2.5kg。鹽桑螵蛸可增強益腎固粗作用。
4、酒桑螵蛸《局方》:“酒浸炒。”《嚴氏濟生方》:“酒浸。”《普濟方》:“酒浸炙。”現行,取蒸過的淨難能可桑螵蛸,用酒噴灑均勻,微潤,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乾,取出放涼。每次桑螵蛸100kg,用黃酒10kg。

用藥禁忌

桑螵蛸桑螵蛸

1、陰虛火旺或膀胱有熱者慎服。
2、《本草經集注》:得龍骨治泄精。畏鏇復花
3、《藥性論》:畏戴椹
4、《本草經疏》:凡失精通溺,火氣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5、《本經逢原》:陰虛多火人誤用,反助虛陽,多致浸赤莖痛,強中失精,不可不知。

中藥化學成分

桑螵蛸桑螵蛸

1、廣腹螳螂,

桑螵蛸(乾燥卵鞘)含蛋白質、脂肪、枸櫞酸鈣(6分分子結晶水)。卵黃球含糖蛋白(glycoprotein)及脂蛋白(lipoprotein)。黑螵帶卵內層平均含氮11.25%,不帶卵外層平均含氮14.50%。左粘膠腺(leftcolleterialgland)含原兒茶酸(procatechuicacid)的甙。

2、薄翅螳螂

,桑螵蛸含蛋白質、脂肪。卵黃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全蟲棕色素與黃色素為膽綠及其相類物質。

3、華北刀螂

,桑螵蛸含蛋白質58.5%,脂肪11.95%,糖1.6%,還含粗纖維20.16%,水分2.81%,鈣0.4%,鐵,胡蘿蔔素樣色素。團螵蛸帶內層平均含氮10.53%,不帶卵外層含氮13.09%。

4、長螳螂,

桑螵蛸含蛋白南、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及鐵、鈣、胡蘿蔔素樣色素。

5、小刀螂

,桑螵蛸含蛋白質、脂肪及粗纖維等。

藥用配伍

桑螵蛸螳螂

1、桑螵蛸用於腎虛遺精,早泄,陽痿,白濁,帶下。治腎氣虛弱,精關不固,遺精滑泄者,配龍骨、五味子,以補腎固精;
2、腎陽不足,下元虛冷,陽痿早泄,四肢酸痛者,配仙靈脾、巴戟天、菟絲子、山黃肉,或與五味子、補骨脂、附子相伍,以溫腎助陽,如《楊氏家藏方》桑螵蛸丸
3、若腎虛白濁,帶下清稀,腰痛如折,配芡實、金櫻子、補骨脂、胡桃肉,或與朱氏萆解分清飲合用,以益腎止帶。用於腎虛遺尿,尿頻,小便失禁。
4、小兒腎氣未充,膀胱失固,夜多遺尿,可單用桑嫖蛸炙黃研末服,或配益智仁、煅龍骨煎服;
5、老人腎陽虛弱,尿頻或失禁,配韭子、補骨脂、熟地黃等,以溫腎縮尿;
6、中氣不足加以黃芪、升麻;膀胱應冷,可與縮泉丸同用;
7、若心腎不足,神思恍惚,前事易忘,尿頻遺尿,可與養心安神之人參、菖蒲、遠志、龍骨、龜板等藥配伍,如《本草衍義》桑螵蛸散。

臨床套用

桑螵蛸巨斧螳螂

1、縮尿止帶:螳螂及桑螵蛸桑螵蛸主要功效是縮尿,能治各種小便過多,失禁,遺尿,療效顯著。如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夜間小便次數多,尿色清白,不易解淨,時有腰酸腿軟,用桑螵蛸配肉桂、肉蓯蓉、益智仁,有溫補強身,收澀縮尿功效。神經系統疾患後遺症,小便失禁,用桑螵蛸治療亦有效。
2、治兒童尿遺:二至四味配成湯劑、散劑、丸劑均可,如桑螵蛸配縮泉丸,即益智仁、台烏藥等組成之治尿遺名方,加入動物性縮尿藥。取桑螵蛸、益智仁各1.5兩(5-12歲兒童用1兩),水煎,日服1劑。試治11例,一般連服3-4劑即可見效,再服2-3劑,可鞏固療效。
3、治兒童遺尿經久不愈,精神不振,疲乏無力,體質漸虛症:桑螵蛸配黃芪、升麻、蛤蚧,蜜製成丸,一日三次,每次六克。體質虛弱發育不良,桑螵蛸與鹿茸配合,鹿茸具有顯著強壯作用,能助兒童增進發育。桑螵蛸得鹿茸,則強身縮尿功效增倍。
4、治脊髓病變引起遺尿:急性脊髓炎自休克期開始,由於炎症造成橫貫性損傷,除癱瘓之外,常見小便難以控制,病程較長,收效緩慢,治法當以壯陽強身為主。桑螵蛸加益智仁、肉桂、附子、補骨脂。此類藥對脊髓神經能增強反射功能。
5、壯陽固精:桑螵蛸有壯陽功效,較其他動物性壯陽藥物功效薄弱,藥性緩和;常服無燥熱之弊。如治性功能減退,配合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鹿茸。若性機能減退兼早泄,桑螵蛸配合金櫻子、白蓮須
6、治男性不育症:桑螵蛸可作為輔助藥。不育症原因有精蟲數量減少,精蟲活動力減低,或精蟲畸型,桑螵蛸單味效力薄弱,複方配伍,輔助蛤蚧、肉蓯蓉、菟絲子、鹿尾,增強療效。丸劑較煎劑為佳。
7、其他套用:桑螵蛸除去雜質,文火炒酥研末,外用能排膿解毒,治兒童瘡癤,膿成潰破,經清除膿液後,桑螵蛸末調麻油,敷於瘡口,可加速排膿,消除腫脹疼痛。中耳炎膿多腥臭,患處經消毒祛膿,再用桑螵蛸末加冰片、硼砂末適量,吹入耳道,一日三次。
8、治療小兒遺尿症:桑螵蛸、益智仁各45g(5~12歲兒童用3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1例,療效滿意.〖中醫雜誌 1965;(11):30〗
9、治療小兒遺尿症:b.桑螵蛸4份,煅牡蠣4份,韭菜子2份,枯礬1份,加水煎至500ml藥液含原藥90g,加適量的苯甲酸鈉防腐,加糖調味,於睡前服50ml,治療50例,痊癒45例,無效5例.〖新醫學 1974;(3):139〗
10、治療帶狀皰疹 桑螵蛸用文火焙焦,研為細末,加香油適量調勻,用羽毛塗於患處,每日3~4次,治療30例,全部治癒.〖新醫學 1975;(6):319〗
11、治療凍瘡 鮮桑螵蛸切成兩段,用鉗子夾緊,擠出黃色液體,塗於凍瘡紅腫灼熱處,潰破者也可用,治療100余例,一般3~5次可愈.〖江蘇醫藥 1977;(1):35〗

常用選方

桑螵蛸螳螂

1、治遺精自濁,盜汗虛勞: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鹽湯送下。(《外台》)
2、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數,補心氣: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獲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為末。夜臥,人參湯調下二錢。(《本草衍義》桑膘銷散)
3、治妊娠小便數不禁:桑膘峭十二枚。搗為散。分作兩服,米欽下。(《產書方》
4、治小便不通及胞轉:桑螵蛸搗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產書方》)
5、治產後遺尿或尿數桑螵蛸(炙)半兩,龍骨一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徐氏胎產方》)
6、治男婦疝瘕作痛:桑螵蛸一兩,小茴香一兩二錢。共為末。每服二錢,花椒湯調服。(《本草匯言》)
7、治咽喉骨鯁:桑螵蛸,醋煎呷之。(《經驗良方》)
8、治底耳:桑螵蛸一個。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細研,入麝香一字,為末。摻在耳內,每用半字。如有膿,先用綿包子拈去,次後摻藥末,入在耳內。(《經驗方》)
9、治小兒軟癤:桑螵蛸燒存性,研木,調敷之。(《世醫得效方》)

常用配方

桑螵蛸螳螂及桑螵蛸
1、治遺精白濁,盜汗虛勞:桑螵蛸(炙)、白龍骨一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鹽湯送下。(《綱目》引《外台》)
2、治精泄不禁:桑螵蛸三兩(焙乾),龍骨二兩,白茯苓一兩。上為末,米糊和丸加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茯苓、鹽湯送下。食前服。(《普濟方》鎖陽丹
3、治虛勞夢泄:桑螵蛸一兩(微炒),韭子二兩(微炒)。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古今醫統》桑螵蛸散)
4、用下焦虛冷,精滑不固,遺瀝不斷:附子(炮,去皮、臍)、五味子、龍骨各半兩,桑螵蛸七枚(切細炒)。共為細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鹽湯任下。(《楊氏家藏方》桑螵蛸丸
5、治痟腎,小便白濁,久不瘥:桑螵蛸一兩(微炒),菟絲子半兩(湯浸三日,曝乾,別搗為末),熟乾地黃二兩,山茱萸三分,黃連一兩(去須)。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煎大麥湯飲下三十丸。(《聖惠方》桑螵蛸丸)。
桑螵蛸桑螵蛸

6、治妊娠小便數不禁:桑螵蛸十二枚。搗為散。分作兩服,米飲下。(《產書方》)
7、治產後小便不禁:桑螵蛸半兩(炒),龍骨一兩。上為細末。食前,粥飲調下二錢。(《婦人良方》)
8、治產後小便不禁:真桑螵蛸(蒸,焙)四錢,龍骨(煅)、牡蠣(煅)各六錢。為末。水調三錢服。(《(魚孚)溪單方選》)
9、治婦人虛冷,小便數:桑螵蛸三十枚(炒),鹿茸、牡蠣粉、甘草各二兩,黃芪半兩。上為末。食前,薑湯調一錢服。(《婦人良方》桑螵蛸散)
10、補心氣,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數: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為末。夜臥,人參湯調下二錢。(《本草衍義》桑螵蛸散)
11、治小便不通:桑螵蛸三十枚,黃芩一兩。上二物,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頓服之。(《醫心方》引《小品方》雲解散)
12、治五淋澀痛不通:桑螵蛸(炒黃)三十枚。研末。車前子煎湯(調)服。(《方脈正宗》)
13、治男婦疝瘕作痛:桑螵蛸一兩,小茴香一兩二錢。共為末。每服二錢,花椒湯調服。(《方脈正宗》)

桑螵蛸團螵蛸

14、治小兒咽喉腫痛塞悶:桑樹上螳螂窠一兩(燒灰),馬勃半兩。上件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每服煎犀角湯調下三丸,三歲以上漸漸加之。(《聖惠方》)
15、治木舌腫強:桑螵蛸(十二月者),炙黃,為散。每服半錢匕,萊菔汁調下。(《聖濟總錄》螵蛸散)
16、治骨鯁:桑螵蛸掛乾,為末吹之。(《丹溪治法心要》)
17、治聤耳:桑螵蛸一個,火上炙令焦黃色,研為細末,入麝香、輕粉各少許。先用綿展盡膿,乾摻。(《百一選方》)
18、治吹奶疼痛不止,或時寒熱:桑螵蛸三枚(燒令斷煙),皂莢一寸(去黑皮,塗酥炙微黃,去子)。上同搗為末。用酒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普濟方》)
19、治內臁:螵蛸一兩,枯礬五分。共為末。以椒、茶、鹽水洗淨敷之。(《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20、治咽喉骨鯁:桑螵蛸,醋煎呷之。(《經驗良方》)
21、治底耳:桑螵蛸一個。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細研,入麝香一字,為末。摻在耳內,每用半字。如有膿,先用綿包子拈去,次後摻藥末,入在耳內。(《經驗方》)
22、治小兒軟癤:桑螵蛸燒存性,研木,油調敷之。(《世醫得效方》)

文獻論述

桑螵蛸團螵蛸表面
1、《本經逢原》:桑螵蛸,肝腎命門藥也。功專收澀;故男子虛損,腎虛陽痿,夢中失精,遺溺白濁方多用之。陰虛多火人誤用,反助虛陽,多致浸赤莖痛,強中失精,不可不知。
2、《本經》: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琳,利小便水道。《本經》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蓋取以泄下焦虛滯也。
3、《別錄》:療男子虛損,五藏氣微,夢寐失精,遺溺。
4、《藥性論》:主男子腎衰漏精,精自出,患虛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熱,空心食之。虛而小便利,加而用。
5、《本草衍義》:治小便白濁。
6、《玉揪藥解》:治帶濁淋漓,耳痛,喉痹,瘕疝,骨鯁。
7、《本草經集注》:得龍骨治泄精。畏鏇復花。
8、《藥性論》:畏戴椹。
9、《本草經疏》:凡失精通溺,火氣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生藥材鑑定

桑螵蛸黑螵蛸
性狀鑑別
1、團螵蛸略呈圓柱形或半圓形,由多數膜狀薄層疊成,長2.5-4cm,寬2-3cm。表面淺黃褐色,上面帶狀隆起不明顯,底而平坦或有凹溝。體輕,質松而韌。橫斷面可見外層為海綿狀,內層為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室內各有一細小橢圓形卵,深棕色,有光澤。氣微腥,味淡或微鹹。
2、長螵蛸,略呈長條形,一端較細,長2.5-5cm,寬1-1.5cm。表面灰黃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帶有兩側各有一條暗棕色淺溝及斜向紋理。質硬而脆。
3、黑螵蛸,略呈平行四邊形,長2-4cm,寬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兩側有斜向紋理,近尾端微向上翹。質硬而韌。均以乾燥、完整、幼蟲未出,色黃、體輕而帶韌性,無樹枝草梗等雜質者為佳。

飲食作用

概述

桑螵蛸味甘、鹹,性平,既補益又收澀,為補腎助陽、固精縮尿之良藥。凡腎虛陽衰、精氣失固所致的遺精滑精、遺尿、尿頻、陽痿不育,皆可選用,尤宜遺尿、尿頻。

營養分析

補腎,固澀,止遺。用於腎陽不足的小兒遺尿、夜尿多、遺精早泄、陽痿。

做法指導

凡腎陽不足,下元虛冷,陽痿早泄,腰膝酸痛者,可與五味子、補骨脂、附子配伍;或與鹿茸、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以增溫腎止遺之功;凡腎氣虛弱,精關不固,遺精滑泄者,可與龍骨、白茯苓相伍,增益氣固精之效。凡腎虛不固,尿多白濁者,可與山茱萸、熟地黃、菟絲子、黃蓮合用,以補腎固精,分清別濁。

補充信息

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桑螵蛸、炒桑螵蛸、鹽螵蛸、酒螵蛸,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適合人群

陰虛火旺或膀胱有濕熱者慎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