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澀藥

收澀藥

凡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可以治療各種滑脫症候的藥物,稱為收斂藥。又叫收澀藥。 性味:味多酸、澀;性多溫或平。 歸經:主入肺、脾、腎、大腸經(可因分類不同而異)。凡以固澀藥為主而組成方劑,叫做固澀方。本類藥物大多性味酸澀,分別具有斂汗、止瀉、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止嗽等作用,故適用於久病體虛、正氣不足所致的自汗、盜汗、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久咳虛喘,以及崩漏帶下不止等滑脫不禁的證候。

概述

五倍子五倍子

凡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可以治療各種滑脫症候的藥物,稱為收斂藥。又叫收澀藥、固澀藥。味多酸、澀;性多溫或平。主入肺、脾、腎、大腸經(可因分類不同而異)

凡以固澀藥為主而組成方劑,叫做固澀方。

本類藥物大多性味酸澀,分別具有斂汗、止瀉、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止嗽等作用,故適用於久病體虛、正氣不足所致的自汗、盜汗、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久咳虛喘,以及崩漏帶下不止等滑脫不禁的證候。

滑脫的病症,主要有自汗盜汗,久瀉久痢,久咳虛喘,遺精滑精,溲多遺尿,白帶日久,失血崩漏等症。因為滑脫諸症,如不及時收招,可引起元氣日衰,或變生他症。所以,《本草綱目》說:“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之藥,以斂其耗散。”

藥物成分

收澀藥類別收澀藥類別

主要藥:山茱萸、五味子、烏梅、芡實、訶子。

具有收澀安神的藥物還有:

1. 收斂固澀:龍骨、牡蠣(安神)

2. 斂汗:酸棗仁(安神)

3. 除熱止汗:櫓豆衣

4. 固精澀尿:山楂(消食)、山藥、益智仁、山茱萸(補虛)

5. 止血固帶:鹿茸(補虛)

6. 止瀉攝涎:益智仁(補虛)

7. 補脾止瀉:菟絲子(補虛)

相關記載

澀藥,凡以收斂固澀為主要功用的藥物稱為收澀藥。這類藥物多有酸澀之味,分別具有斂汗、止瀉、固精、縮尿、止咳等作用。用於治療久病體虛、元氣不固所致的 自汗、 盜汗、 瀉痢、 脫肛等各種滑脫不禁的證候。《本草綱目》記載,“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之藥以斂其耗散”。 收斂固澀屬於治標應急的方法,臨床常與補益藥同用,治標固本兼顧,根據具體的證候,配伍他藥。本類藥物大都含有鞣酸。

五倍子含鞍70-80%。鞣酸作用於黏膜、創面 潰瘍可使蛋白質沉澱凝固,成為不溶解的化合物,形成薄膜,將患部復蔽。對於分泌細胞也有同樣作用,可使其乾燥,固組織表面緊密,小血管受到壓迫,或收斂使血液凝固,從而達到止血。對輕微的腸道炎症,其收斂作用,又可以止瀉。此外還有防腐作用,常用於消炎。所以,在發生出血、下痢、腸潰瘍、多汗症以及黏膜炎症時,比較適用,但對於急性炎症應當避免套用,因可使炎症表面結痂,遮蓋感染,妨礙正常組織的生長。如大量吸收,可傷害肝臟。五倍子體外實驗對多種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及 桿菌(傷寒、副傷寒、痢疾、炭疽、白喉、綠膿、大腸桿菌)有抑菌、殺菌作用。其抗菌不是由於酸性作用,而是由於所含的鞣酸凝固蛋白,以及其他成分所致。

石榴皮含鞣質10.4-21.3%。臨床觀察證明,石榴皮鹼與鞣質結合者驅蟲效果好,因為鞣質能使生物鹼變成難溶難吸收的化合物,從而充分地對腸寄生蟲發揮作用。石榴皮在體外試驗對綠膿桿苗、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有抗菌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還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石榴皮因有收斂澀腸作用,適用於久瀉久痢、便血脫肛等。《 本草綱目》謂:“止下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近代臨床用以治療急、慢性痢疾均有效。

赤石脂為單斜晶系的多水高嶺土,當赤石脂在150~2000C,尚餘二分子水時,即成為高嶺土,含矽酸鋁及氧化鐵等,對黏膜有收斂和吸附作用,能吸收消化道內的有毒物質、細菌毒素及食物異常發酵的產物,並保護消化道黏膜。又能澀腸止血,治久痢便血等。研末外用治瘡癰潰後久不收口,能生肌收口。《本草經》載:“主黃疽,泄利腸澼,膿血,陰蝕,下痢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近代研究其藥理作用與古書記載相符。

金櫻子含鞣質,其煎劑對金葡菌的抑菌作用最強,其次對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也有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PR8株抑制作用較強,在1:3200的水溶液中,對流感病毒仍有抑制作用,用金櫻子治療家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及β脂蛋白,肝臟脂肪沉著與粥樣硬化程度均較輕微。

烏梅乙醇浸液、煎劑及粉劑,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 大腸桿菌、 痢疾桿菌、 變形桿菌、 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 綠膿桿菌、 霍亂弧菌、 枯草桿菌及人型 結核桿菌等皆有顯著的抗菌作用。烏梅煎劑在試管內對須瘡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芽胞菌等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並能減少豚鼠蛋清性及組胺性休克動物的死亡數。臨床用A型超音波檢查,口服烏梅有收縮膽囊的作用,劑量增大,膽囊收縮和排膽作用也更明顯,故適用於膽石症、膽囊炎及膽道蛔蟲症。

五味子對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及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降低谷丙轉氨酶,都有明顯作用,五味子能增強大腦皮質的興奮朦朧主抑制過程,促使兩種過程相互平衡。《本草綱目》記載:“補虛勞令人體悅澤,明目,暖五臟,壯筋骨”。祖國醫學認為五味子是補虛益氣的強壯滋補劑,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的調整有關。又五味子的鎮咳作用,與中醫書中記載的斂肺氣而止喘咳是一致的。"

用藥禁忌

凡屬外感邪實者,應當禁用或慎用,以免留邪;而虛極欲脫之證亦非收斂藥所能湊效,治當求本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