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首

柴首

柴首主治治外感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頭痛目眩、月經不調、治脫肛、子宮脫垂。

基本信息

藥物簡介

【藥 名】:柴首
柴首
柴首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傘形科柴胡屬植物柴首 的根。
【功 效】: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提中氣
【主 治】:治外感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頭痛目眩、月經不調、治脫肛、子宮脫垂。
性味歸經】:苦,微寒。肝、膽、脾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8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馬爾康、黑水、茂縣。
拉丁名】:柴首Bupleurm chaishou shan et sheh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0.5—1米或以上。根圓柱形,較粗壯,有時分枝,棕色或灰褐色,根頸部多分枝,指狀聚集成束,質堅而脆,易折,木質化。莖多數,基部叢生,圓柱形,有明顯的條紋突起,光滑無毛。基生葉多數,倒披針形,頂端鈍,基部漸狹,近無柄或有短柄,長4—6厘米,寬約0.5厘米,兩面無毛,葉脈7,向背面突起,表面平,莖生葉長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橢圓形,形狀和大小變化較大,同一節或相近的部位上,大小相差懸殊,有長9厘米,寬1.2厘米的,同時也有長1.2厘米,寬0.3厘米的,葉片常反折下垂生長,顏色深灰綠色,有明顯的白色軟骨質邊緣,5脈。復傘形花序多而小,頂生花序直徑1—2厘米,有時至4厘米,下部者不到1厘米;總苞片2—4,線形,長0.6—7毫米,寬0.3—1毫米,不等大,傘輻3—5,長0.2—3厘米,纖細,挺直,果時增粗;小總苞片5,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頂端尖或鈍,基部狹,長1.2—2.8,毫米,寬0.5—0.8毫米,長度等於或超過小傘形花序,3脈,向背部突出,小傘形花序有花4—10,花瓣黃色,小舌片小,略帶三角形;花柱基扁盤形,較厚。果實卵狀橢圓形,果棱顯著突起,褐色,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果柄長0.5—0.8毫米,棱槽中油管3,合生面4。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相關條目

柴首柴首
植物 寒熱往來 子宮脫垂 月經不調

柴胡屬,傘形科植物

Bupleurum L. 柴胡屬,傘形科,約120種,分布於北半球的亞熱帶地區,我國有36種,17變種,主產西北與西南高原地區,其他地區種類較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