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唐義宗]

李弘[唐義宗]

唐孝敬皇帝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於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李弘於永徽三年(652年)出生於皇宮,永徽六年(655年)進封代王,顯慶元年(656年)被立為皇太子,自幼孝順仁德,為太子後體恤民情,曾上書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並為兩個獲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寵愛。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隨帝後出行洛陽,猝死於合璧宮綺雲殿,年僅二十三歲,死因頗受爭議。高宗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贈太子李弘為皇帝,諡號“孝敬”,以天子禮儀葬於唐恭陵。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李顯為孝敬皇帝上廟號為唐義宗。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舊禮撤銷義宗廟號,復用孝敬皇帝諡號祭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高宗元子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將在感業寺為尼的武則天重召入宮,封為昭儀。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在宮中誕下長子李弘,是為高宗第五子。由於王皇后沒有子嗣,當時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長子李忠。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廢王皇后和蕭淑妃為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后,李弘由此成為高宗的元子(嫡長子)。同年,李弘與胞弟李賢被進封為親王,李弘為代王。
顯慶元年(656年),高宗詔令廢黜太子李忠,改立四歲的代王李弘為皇太子。

仁孝太子

李弘李弘
李弘曾經向郭瑜學習春秋左氏傳,當讀到楚世子羋商臣弒君故事,不禁掩書嘆曰:“這種事做臣子的都不忍聽聞,而經典之書是聖人拿來訓示後人的,為什麼要記載這種事?”郭瑜回答他:“孔子作春秋是為了要褒貶善惡,用以勸世或告誡,因此記下商臣的惡行,讓千年以後的人都知道有這樣一件事。”李弘說:“不是不能讓這種事流傳,而是我不忍知道有這樣的事,請讓我改讀別的書吧。”郭瑜向他拜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殿下資質敏睿,既然不忍聽聞這些不好的凶事,臣聽說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過於精通於禮。不懂禮則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視此道。孔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那麼請殿下就停止讀春秋,改讀禮記吧。”李弘接受這個提議。

李弘十分重視治學。龍朔元年(661年),李弘命許敬宗、許圉師、上官儀、楊思儉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選錄五百篇編集成《瑤山玉彩》,得到高宗賞賜絹帛三萬段。總章元年(668年),李弘又請求追贈儒家先賢顏回為太子少師、曾參為太子少保。

當時在征遼的士兵,如果有逃亡或期限內沒報到的,不但找到後要斬首,家人也要充官。李弘進諫:“如果士兵有因病而逾期不到的,或是中途不幸溺死壓死,軍法不但不會認為他們是戰死的,反而連同隊的人與他的家屬都要連坐。於法而言那叫逃亡,實際上士兵如果真的死了,連家人也要跟著陪葬,但他們有很多人背後因素是值得同情的。左傳有言:‘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臣希望可以修訂法律,以後家中有士兵逃亡者,不用再受連坐之罪。”高宗也同意了這個請求。
671年,高宗巡幸東都,讓太子李弘留守京師。當時遇上大旱,關中鬧起饑荒,於是李弘巡視士兵的糧食,發現有吃榆皮、蓬實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給他們米糧。李弘身體不好,而輔佐他的人是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因此有些小事都是取決於他們。
當時李弘有兩個異母姊姊,即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她們的母親蕭淑妃因為以前得罪武則天的關係,使她們一直被幽禁在宮中,直到都年近四十了還沒有結婚。李弘發現此事後,感到震驚又同情,便請求讓兩位姊姊能夠結婚。這件事觸怒了武后,武后便隨便將她們許配給當時正在殿上的兩個士兵,李弘從此漸漸不得母親喜愛。李弘又上書希望將沙苑之地分借給貧窮之人,高宗準許。後來李弘也被召到東都去,納裴居道之女為妃,相關單位表示要用白雁來進行婚禮,竟然剛好就在苑子裡捕獲了,這讓高宗很高興;而裴妃也是個相當有婦德的賢淑女子,高宗因此常和侍臣說:“東宮的事,應該是不用朕擔心了。”

久病猝逝

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內外讚譽,但卻體弱多病,後期監國政務多由東宮官員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代為處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隨帝後出行洛陽,在合璧宮綺雲殿猝然離世,年僅二十三歲(虛歲二十四)。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為皇帝,這是唐朝建國以來父親追贈兒子為皇帝的先例,可見高宗對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與惋惜。

上元二年(675年)五月,高宗以皇太子“慈惠愛親,死不忘君”詔令追謚李弘為“孝敬皇帝”,並以天子禮儀厚葬於洛陽郊區的唐恭陵,百官服喪三十六日。高宗還親自書寫《睿德記》緬懷李弘,碑石樹立於陵墓之旁。

神位遷移

長壽初年(692年),因李弘無子嗣,武則天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繼香火。
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為李弘上廟號為唐義宗,神位祔於太廟祭祀。
景雲年間(710年),姚元之和宋璟上書唐睿宗,稱李弘未登帝位而與先皇同祔太廟不合禮儀,睿宗遂令遷出義宗神位,另行建廟祭祀。
開元六年(718年),禮官上書唐玄宗建議停用義宗廟號,玄宗準許,令撤銷義宗廟號,復以孝敬諡號祭祀。

人物評價

唐高宗李治:“皇太子弘,生知誕質,惟幾毓性。直城趨賀,肅敬著於三朝;中寢問安,仁孝聞於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顧惟耀掌之珍,特切鍾心之念,庶其痊復,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億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遷上賓之駕。昔周文至愛,遂延慶於九齡;朕之不慈,遽永訣於千古。天性之重,追懷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謚者,行之跡也;號者,事之表也。慈惠愛親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謚為孝敬皇帝。”
《舊唐書》:“弘仁孝,賓禮大臣,未嘗有過。”
《孝敬皇帝輓歌》(唐朝劉禕之):“戒奢虛蜃輅,錫號紀鴻名。地葉蒼梧野,途經紫聚城。重照掩寒色,晨飆斷曙聲。一隨仙驥遠,霜雪愁陰生。”

家庭成員

祖父母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長孫皇后

父母

父:唐高宗李治
母:則天順聖皇后武氏(武周則天大聖皇帝武曌)

兄弟

兄:燕王李忠、原王李孝、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
弟:唐章懷太子李賢(同母)、唐中宗李顯(同母)、唐睿宗李旦(同母)

姐妹

姐:義陽公主、宣城公主、高安公主
妹:安定公主(同母)、太平公主(同母)

妻子

裴氏:宰相裴居道之女,死後被追贈為哀皇后,陪葬唐恭陵。

嗣子

李隆基(唐玄宗):長壽初年(692年),因李弘無子,武則天命李旦第三子、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繼香火。

死因爭議

李弘究竟是怎么死的,成了歷史上一個疑案,尚有爭論。

一說是得病而亡,據考證,李弘的體質比他父親還差,史書中除了記載他的“仁”之外,最多就是提到他的“弱”了,《舊唐書·孝敬皇帝傳》里載有一篇高宗皇帝的悼念文,明明白白說太子李弘“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琰圭”是古代一種上尖下方的玉器。“自琰圭在手”,是指李弘當太子。“沉瘵嬰身”是說他得了一種“瘵”病。瘵,癆病也,就是肺結核。直至距今六七十年前,青黴素尚未普及的時候,這還是一種很難治的傳染病。李弘深受高宗喜愛,四歲就當了太子,看來這病在他童年時就已染上。他爸爸高宗,因為在爺爺太宗死的時候,操勞過度,也染有“風瘵”。父子倆都有這病,並不奇怪。 到太子弘十九歲的時候,據他自己講“比日以來,風虛更積”。 也就是病情更加嚴重了。
古人不懂現代科學,面對太子弘的病況,誰都束手無策。高宗和武后便想讓他結婚,以新婚來“沖喜”——這種愚昧的習俗,直到民國時期都還很普遍。這才有前面提到過的,選中了司衛少卿楊思儉之女為太子妃。這女子楊氏,在輩分上實際比李弘大一輩,是武后的表妹。哪知道,鹹亨二年(671年)揭出了此女被武敏之給玷污過,於是大婚泡了湯。婚事拖了兩年,父母又為李弘物色到了左金吾衛將軍裴居道之女。這年李弘恰是二十二歲。 裴氏女出身於河東名門,彬彬有禮。高宗甚為喜歡,對近侍說道:“東宮內政,吾無憂矣!”鹹亨四年(673年)十月,太子李弘終於成婚。 可是迷信治不了病。小日子過了一年多,到上元二年(675年),李弘來到東都,住在合璧宮,病情猛然開始惡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雲殿。

另一說是被武則天毒死的,司馬光《資治通鑑》的時候,也感到為難。司馬光是標準的封建士大夫,對武則天這種女強人無好感,但是寫史書卻不能寫無證據之言,所以他耍了個花槍,寫道:“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把真相推到了“時人”那裡。據司馬光考證,此說有兩個來源,一是根據唐人柳芳編著的《唐歷》上的一句話,即李弘“不以壽終”而來。二是根據李泌和唐肅宗的一段對話而來,在《新唐書》里,有這樣一個記載,說是李泌對飽受皇嗣問題困擾的唐肅宗說到前朝事,講了一個故事——高宗時,李弘仁孝,而“(武)後方圖臨朝,鴆殺之”。

陵墓

恭陵恭陵

李弘的陵墓命名為恭陵。原本打算葬在長安昭陵附近,但武則天考慮節約民力,就安葬在了洛陽,成了唐代在洛陽少有的帝王陵之一。選址就在洛州的緱氏縣(今河南偃師)的景山,至今仍有遺址。恭陵“制度盡用天子禮”,陪葬甚厚,這大概是寄託了高宗和武后的哀傷。

太子妃後來被追號“哀皇后”,死後也葬在恭陵附近,因此現在當地人把這裡稱為“太子墳”和“娘娘墳”。陵前神道十分開闊,翁仲、天馬、望柱兩兩相對,氣勢不凡。神道一側,有高宗親撰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高約六米。

歷經千年,恭陵至今完好無損。而娘娘墳卻在當代遭了厄運。1998年1月末,太子妃墓被一夥盜墓賊用炸藥炸開,盜走國寶級珍貴瓷器等六十餘件。此事驚動了國務院,所幸案件很快破獲,國寶追回,十一名盜墓賊也在恭陵前被就地正法。

史籍記載

孝敬皇帝弘,高宗第五子也。永徽四年,封代王。顯慶元年,立為皇太子,大赦改元。弘嘗受《春秋左氏傳》於率更令郭瑜,至楚子商臣之事,廢卷而嘆曰:“此事臣子所不忍聞,經籍聖人垂訓,何故書此?”瑜對曰:“孔子修《春秋》,義薦褒貶,故善惡必書。褒善以示代,貶惡以誡後,故使商臣之惡,顯於千載。”太子曰:“非唯口不可道,故亦耳不忍聞,請改讀余書。”瑜再拜賀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殿下誠孝冥資睿情天發,凶悖之跡,黜於視聽。循奉德音,實深慶躍。臣聞安上理人,莫善於禮,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非禮無以辨君臣之位,故先王重焉。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請停《春秋》而讀《禮記》。”太子從之。龍朔元年,命中書令、太子賓客許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許圉師,中書侍郎上官儀,太子中舍人楊思儉等於文思殿博採古今文集,摘其英詞麗句,以類相從,勒成五百卷,名曰《瑤山玉彩》,表上之。制賜物三萬段,敬宗已下加級、賜帛有差。總章元年二月,親釋菜司成館,因請贈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高宗並從之。時有敕,征邊遼軍人逃亡限內不首及更有逃亡者,身並處斬,家口沒官。太子上表諫曰:“竊聞所司以背軍之人,身久不出,家口皆擬沒官。亦有限外出首,未經斷罪,諸州囚禁,人數至多。或臨時遇病,不及軍伍,緣茲怖懼,遂即逃亡;或因樵採,被賊抄掠;或渡海來去,漂沒滄波;或深入賊庭,有被傷殺。軍法嚴重,皆須相傔。若不及傔,及不因戰亡,即同隊之人,兼合有罪。遂有無故死失,多注為逃。軍旅之中,不暇勘當,直據隊司通狀,將作真逃,家口令總沒官,論情實可哀愍。《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伏願逃亡之家,免其配沒。”制從之。

鹹亨二年,駕幸東都,留太子於京師監國。時屬大旱,關中飢乏,令取廓下兵士糧視之,見有食榆皮蓬實者,乃令家令等各給米使足。是時戴至德、張文瓘兼左庶子,與右庶子蕭德昭同為輔弼,太子多疾病,庶政皆決於至德等。時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於掖庭,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令出降。又請以同州沙苑地分借貧人。詔並許之。又召詣東都,納右衛將軍裴居道女為妃。所司奏以白雁為贄,適會苑中獲白雁,高宗喜曰:“漢獲朱雁,遂為樂府;今獲白雁,得為婚贄。彼禮但成謠頌,此禮便首人倫,異代相望,我無慚德也。”裴氏甚有婦禮,高宗嘗謂侍臣曰:“東宮內政,吾無憂矣。”

上元二年,太子從幸合璧宮,尋薨,年二十四。制曰:“皇太子弘,生知誕質,惟幾毓性。直城趨賀,肅敬著於三朝;中寢問安,仁孝聞於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顧惟耀掌之珍,特切鍾心之念,庶其痊復,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億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遷上賓之駕。昔周文至愛,遂延慶於九齡;朕之不慈,遽永訣於千古。天性之重,追懷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謚者,行之跡也;號者,事之表也。慈惠愛親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謚為孝敬皇帝。”其年,葬於緱氏縣景山之恭陵。制度一準天子之禮,百官從權制三十六日降服。高宗親為制《睿德紀》,並自書之於石,樹於陵側。初,將營築恭陵,功費鉅億,萬姓厭役,呼嗟滿道,遂亂投磚瓦而散。

太子無子,長壽中,制令楚王諱繼其後。中宗踐祚,制祔於太廟,號曰義宗,又追贈妃裴氏為哀皇后。景雲元年,中書令姚元之、吏部尚書宋璟奏言:“準禮,大行皇帝山陵事終,即合祔廟。其太廟第七室,先祔皇昆義宗孝敬皇帝、哀皇后裴氏神主。伏以義宗未登大位,崩後追尊,至神龍之初,乃特令升祔。《春秋》之義,國君即位未逾年者,不合列昭穆。又古者祖宗各別立廟,孝敬皇帝恭陵既在洛州,望於東都別立義宗之廟,遷祔孝敬皇帝、哀皇后神主,命有司以時享祭,則不違先旨,又協古訓,人神允穆,進退得宜。在此神主,望入夾室安置,伏願陛下以禮斷恩。”詔從之。開元六年,有司上言:“孝敬皇帝今別廟將建,亨祔有期,準禮,不合更以義宗為廟號,請以本謚孝敬為廟稱。”於是始停義宗之號。

相關詩歌

《孝敬皇帝輓歌》
作者:劉禕之
朝代:唐 
體裁:五律 
原文:
戒奢虛蜃輅,錫號紀鴻名。地葉蒼梧野,途經紫聚城。
重照掩寒色,晨飆斷曙聲。一隨仙驥遠,霜雪愁陰生。

影視形象

1985年電視劇《一代女皇武則天》中,高培鈞飾李弘
1995年電視劇《武則天》中,蔣君南飾李弘
1999年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劉棟飾李弘
2006年電視劇《日月凌空》中,鄒元瀧飾李弘
2011年電視劇《唐宮美人天下》中,韓梓軒飾李弘
2011年電視劇《武則天秘史》中,袁家寶飾李弘
2012年電視劇《少女武則天》中,房祖名飾李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